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脾常不足”和“阴常不足”之根蒂是脾阴不足,脾阴虚在儿科临床上占重要地位,远较成人多见,兹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脾阴的源流《灵枢·本神篇》云:“脾藏营”,《灵枢·营卫生会篇》载“营出中焦”,即脾阴源于中焦脾胃。水谷入胃,经胃的初步腐熟,再由脾化生精微,其中一部分转化为本脏之阴,即脾阴。宋代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述:“脾虚不能食,津少呕呃逆”,属小儿脾阴不足证。明代万全在《幼科发挥》中说:“胃气上升,津液自升,泄泻止矣”,即认为津液不足而久泻不止,用钱氏白术散滋养脾阴。缪仲淳提出:“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是小儿纳呆食少的关键。近代医家唐容川指出:“脾阳不足,水谷不化,脾阴不足,  相似文献   

2.
王心好 《新中医》1991,23(7):10-12
《灵枢·本神篇》云:“脾藏营”,营者阴血也,因此脾所藏之营阴即脾阴,故脾阴之含义:一是指脾所化生、所统摄之阴血;一是指由脾升清转输之津液。故脾阴虚证包  相似文献   

3.
脾虚以脾阳虚和脾气虚为多,而脾阴虚临床每每可见。脾阴是指藏于脾中的阴液,即水谷所化生的营血、津液、脂膏之类的精微物质。《灵枢·本神篇》有谓“脾藏营”、“营出中焦”。所以,脾阴既是水谷化生的产物,又是脾胃受纳、腐熟水谷和运化精微  相似文献   

4.
关于阴阳,《素问·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人之五脏,亦各有阴阳,脾属五脏之一,当有脾阴脾阳之分;其病理,当有脾阳虚与脾阴虚之分。临床脾阴虚证并不乏见,明·缪仲淳于《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清·唐容川于《血证论》云“脾润则长养脏腑”,明确提出“调理脾胃,须分阴阳”。历代医家对脾阳虚证论述较多,尤其是李东垣之《脾胃论》与《内外伤辨惑论》之后,对脾阳虚证的认识更日趋详备;而对脾阴虚证论述相对较少,至今未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一、脾虚之阴阳五脏皆有阴虚、阳虚之别。脾有阳虚,也有阴虚,这是祖国医学脾胃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内经》就知有脾阴的存在,识脾阴源于中焦。如《灵枢·本神》指出。“脾藏营”,《灵枢·营卫生会》  相似文献   

6.
古人理脾多注意脾阳 ,常忽视脾阴。五脏皆有阴阳 ,其本质表现各不相同。《灵枢·本神篇》曰 :“肝藏血 ,血舍魂……脾藏营 ,营舍意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 ,五脏不安……肾藏精 ,精舍志……。”脾为仓廪之本 ,营之居也。脾主运化 ,非独脾阳之能 ,还需赖脾阴的资助。正如唐容川在《血证论》中云 :“脾阳不足 ,水谷不化 ,脾阴不足 ,水谷仍不化。譬如釜中煮饭 ,釜底无火固不熟 ,釜中无水 ,也不熟也。”脾之阴 ,乃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血 ,在脾阳的作用下 ,营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故脾阴虚体现在以营血不足为主。1 .脾阴虚的证候特点脾阴充盈 ,灌溉一…  相似文献   

7.
陈明 《国医论坛》1989,4(6):33-34
“脾藏营”,见于《灵枢·本神》篇。对此,古今注家多释为“脾贮藏营气”,如马莳:“人之荣(营、荣古通用)气藏于脾”,张介宾:“营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故曰脾藏营”。《灵枢经白话解》、《灵枢经校释》、《黄帝内经灵枢译释》及今之教科书,皆谓“脾贮藏营气”。然笔者捧文细玩,发现此说与经义不切,显系错释。愚谓:“营”,  相似文献   

8.
脾阴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谓脾阴 ?唐容川曰 :“所谓津液是也”。在中医学理论中 ,具有生理功能的“阴” ,概指人体阴液的总称 ,是生命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常称谓“阴精”、“营阴”、“津液”等。讨究脾阴的有形物质概念 ,可视为脾阴即脾脏的阴液。宗《灵枢》中“脾藏营”等论 ,脾阴当为水谷精微物质所化生的“营血”、“津液”等可濡润脾脏 ,并能产生和发动脾脏生理功能的阴液物质。  《内经》曰 :“脏真濡于脾”。在中医学理论中 ,五脏属阴 ,脾脏为阴中之至阴 ;脾脏为人体后天之本 ,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近代医学家张锡纯说 :“脾阴足 ,自能灌溉诸脏腑也。”此…  相似文献   

9.
《内经》中关于“神”的论述颇多,多集中于《灵枢·本神篇》、灵枢·天年篇》、《素问·灵兰秘典论》等篇,而尤以《灵枢·本神篇》论述最详。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对于祖国医学的理论及临床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对《内经》中有关“神”的论述加以归纳分析,以就教于同道。一、关于“神”的含义《内经》中论述“神”,主要有以下4种含义。1.概括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  相似文献   

10.
营卫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对营卫的阐发内容极为丰富,笔者拟从营卫的生理、病理、治则及临床应用方面略述管见。1 营卫的生理1.1 营卫的含义 营卫在《内经》不同的篇章有着不同的含义,如《素问·痹论》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本神》篇曰:“脾藏营”,说明营是水谷化生的精气。《灵枢·营气》篇曰:“精专者,行于经遂,常营无已”,即水谷化生的精气中,精纯的部分,行于经脉之中,经常运转不止。《灵枢·脉度》曰:“脉为营”,指脉是血气运行的管道。《素问·玉机真脏论》曰:“冬脉如营”即冬脉营居于内。《素问·痹论》又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即卫气是水谷所化生的  相似文献   

11.
脾病虚证阴虚有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之五脏,皆有阴阳,脾病虚证,阴虚有之。然综观近代出版的各种中医书籍,对之论及甚少,包括中医院校的教材,亦未见记述,这是很不全面的,有必要为之辨析。1 脾阴虚证医著有载《灵枢·本神》曰:“脾藏营”。《难经·四十二难》曰:“脾裹血”。说明脾脏之阴精,乃是水谷所化生的营血、津液、脂膏之类,营系血之前身,其与气相对而言属阴,为脾脏功能的物质基础,故称脾阴。随着祖国医学脏象、阴阳学说理论的发展,诸医家对脾病阴虚的认识也逐渐丰富起来。其实,脾病有阴虚的内容,先贤早有记载,如汉·张仲景《伤寒论》中之脾约证,指…  相似文献   

12.
《内经》对营血的论述颇多,然而中医界自古至今对二者关系的认识却未能得到统一。或日营是血中之气,或日血是营所化,或日营血一物,或日营是血的组成部分。现在中医学院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一九七八年版),引用《素问·痹论》和《灵枢·邪客》之文,断言“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营运周身”;“血液的化生必须有营气参与”。细玩《内经》有关营血的主要论述,二者的关系并不难理解,《中医学基础》所引《内经》原文下对营血关系的结论也是值得商榷的。《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  相似文献   

13.
自李东恒脾胃内伤学说之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及“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的理论,脾胃学说得以大倡。明代琦石进而指出“阳虚之证统于脾”,他们对虚劳之活脾以补气升阳为宗。稽之脾阴一说肇自《内经》,《灵枢,本神篇》云:“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脾藏营。”揣之脾阴,当属中焦水谷之“营”及人体所籍以消化水谷精微之津液。后世谈脾与厥漏脾阴之重大作用。东恒“脾为死阴”之说独重脾阳用事,适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来,现代医家对脾阴理论的讨论较多,各有见地,仍未有结论,本文根据历代医家阐述脾阴的理论,对脾阴的生理作用,脾阴虚的病因病机、主症,治法提出看法,并与胃阴虚特点进行比较,分若干小题讨论如下: 一、脾阴的生理作用脾阴是指脾脏中的营血、津液、水谷精微和产生脾生理作用的特殊物质;可概之为脾的营气。正如《灵枢·营卫生会》谓;“营出于中焦”。《难经》四十二难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  相似文献   

15.
一问一答     
3.如何理解“四肢为诸阳之本”和“四肢为诸阳之末”? 答:四末:有两种含义, 一指,四肢。如《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二指,手指、足趾。如《素问·疟论》说:“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  相似文献   

16.
田嵘榛  梁静涛  谢利  付雨 《陕西中医》2010,31(3):359-359,F0003
《黄帝内经》开阖枢理论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篇》及《灵枢·根结篇》。《素问·阴阳离合论篇》:“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阉,少阴为枢。”《灵枢·根结篇》谓之:关阖枢。三阳开阖枢主要影响阳气的升发和收敛,三阴开合枢则主要影响阳气的潜藏和释放。阴阳开阖枢之间是一个协同合作、相互制约的整体,阳气有序的升降出入,关乎三阴三阳的每一个环节。阳气升已则降,即阳入阴;降已而生发,即阳出阴,寤寐由此形成嘲。  相似文献   

17.
十二经筋概述及其实质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十二经筋概述经筋是十二经脉的连属部分,是经络学说的内容之一。《灵枢·海论》指出:“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十二经脉纵横出入,运载气血,营行表里,沟通内外、上下、左右、脏腑之间  相似文献   

18.
1来源关于卫气的来源,各家有争议,有卫气来源于上焦说、中焦说、下焦说,有来源于三焦说等。追本溯源,从《内经》原文分析,卫气来源于三焦说更为合适,即卫气者生于中焦,宣发于上焦,根于下焦。1·1卫气生于中焦《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素问·痹论》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可见,脾胃乃卫气的生化之源,卫气是水谷之精气,生于中焦。1·2卫气宣发于上焦《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素问·调经论》云:“阳受气于上…  相似文献   

19.
<正>关于阴阳,《素问.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人之五脏,亦各有阴阳,脾属五脏之一,当有脾阴脾阳之分;其病理,当有脾阳虚与脾阴虚之分。临床脾阴虚证并不乏见,明.缪仲淳于《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  相似文献   

20.
内经《灵枢卫生会篇》明确地指出“营出中焦 ,卫出下焦”对内经营卫理论的认识关系到中医学基础理论。1 探本求源阴阳寓合辩证法的哲学原理 ,概括的说明了宇宙万物存在着一个统一的运动规律。内经认识到人体复杂的生命运动和大自然一样 ,人体有形脏腑及一切组织机能 ,受阴阳离合无形气化功能的主宰 ,由有形脏腑功能来完成。《内经灵枢五味篇》、《灵枢营卫生会篇》对营卫理论的认识思想就反映了内经用二者合一的理论观点认识到主宰人体生命运动的一元之气是来自先天的对立到统一 ,在一元之气阴阳矛盾的主宰下进行了阳升阴降一气化阴阳的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