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大多数肝移植受者移植前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常规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有肠外营养、肠内营养两种。近年来,营养支持正在向更新、更广的方向发展,代谢调理营养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倍受重视。 目的:探索肝移植后早期安全、有效和可行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 方法:选择肝移植后早期(移植后1~7 d)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受者45例,随机摸球法分成3组,即肠外营养支持组、肠内营养支持组、代谢调理组(肠内营养支持+谷氨酰胺+精氨酸),每组15例,各组营养支持均为等热量和等氮量。通过检测肝功能、测定氮平衡、观察术后营养支持并发症发生等手段,分析比较3种方法的疗效。 结果与结论:纳入患者4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和代谢调理营养更能有效地改善受者移植后营养状况,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与肠内营养相比,代谢调理营养更有利于改善受者氮平衡,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有其优越性。结果提示,肝移植后早期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和代谢调理营养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疗效及肠内营养的优缺点.方法将28例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两组,每组14例.每例病人于术后2~3天开始给予营养支持,均为10天.结果两组病人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有较显著性意义(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EN与PN均能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对血糖的影响无明显差异;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EN早于PN,无并发症和副作用,并且费用较低,住院时间缩短.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营养的疗效明显,而EN具有早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并安全、有效、简便、易护理、费用低并可减少住院日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疗效及肠内营养的优缺点.方法将28例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两组,每组14例.每例病人于术后2~3天开始给予营养支持,均为10天.结果两组病人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有较显著性意义(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EN与PN均能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对血糖的影响无明显差异;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EN早于PN,无并发症和副作用,并且费用较低,住院时间缩短.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营养的疗效明显,而EN具有早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并安全、有效、简便、易护理、费用低并可减少住院日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早期管饲肠内营养支持在特重度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护理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外科收治的特重度烧伤患者30例,予以实施早期管饲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总结特重度烧伤患者管饲肠内营养给予的时机、途径的选择、管饲肠内营养管的选择与固定、营养液的选择与输注、管饲肠内营养的管道护理等经验。观察有无发生肠内营养管非计划性拔管,有无出现误吸、恶心、呕吐、腹泻;观察并记录患者入院后3、28 d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的变化。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本组30例患者入院后12 h经营养管持续输注0.9%氯化钠溶液(20 mL/h),入院后48 h改为输注肠内营养液(20 mL/h),入院后72 h如患者未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成倍递增管饲肠内营养液的输注速度,在输注过程中做好肠内营养的护理。本组除了2例患者出现腹胀外,其余均未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胀等不适。所有患者经管饲肠内营养,入院后28 d血清总蛋白为(63.39±5.16) g/L、血清白蛋白为(36.83±5.43) g/L、血红蛋白为(108.23±8.54) g/L、空腹血糖为(5.80±0.86) mmol/L,与入院后3 d[(56.97±5.40) g/L、(32.77±6.85) g/L、(102.07±14.31) g/L、(6.95±1.43) mmol/L]比较,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1、-2.55、-2.03、3.76, P值均小于0.05)。 结论选择好管饲肠内营养的时机,做好肠内营养的护理、并发症的观察等是保证管饲肠内营养效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急性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急性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糖尿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5例,接受肠内营养支持,口服肠内营养制剂500~1000ml/d,口服时间10-15d,对照组15例,常规饮食,两组均继续降糖治疗并监测血糖情况,入院时及住院第16d分别检测患者体重、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水平。结果与入院时相比,实验组患者体重、血红蛋白及血清蛋白水平均有所增加,而对照组指标均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抗生素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促进康复,缩短病程,口服肠内营养制剂瑞代可减少血糖波动。  相似文献   

6.
颅脑损伤或颅脑手术患者,术后会出现明显高代谢过程,能量消耗大增,又因多数患者进食困难,长期静脉营养风险及并发症较高,故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十分必要。EN给予前需要认真评估患者营养需求及可行的管道给予方式和营养组分,建立个体化的EN给予模式。EN同样存在一定风险或并发症,常见如腹泻、便秘等胃肠道症状、误吸导致的感染性病变、管道阻塞及位置变化引起的梗阻症状等,因此需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总之,早期个体化EN给予可以使神经外科术后患者明显获益,需要临床医护人员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危重烧伤患者营养支持和免疫调节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Ⅱ度~Ⅲ度烧伤总面积50%~98%TBSA烧伤患者术后营养支持及免疫调节治疗情况。依据入院后是否予以营养支持及免疫调节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伤后48h后及手术后3d开始实施营养支持和免疫调节治疗,包括适当比例的糖、脂肪和氨基酸;免疫调节的药物包括重组人生长激素、胰岛素、胸腺五肽以及谷氨酰胺等抗炎免疫营养素,20d为一个疗程。对照组38例按临床常规治疗。结果治疗20d时,治疗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及血钾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谷丙转氨酶降低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平均治愈时间治疗组(36.23±3.16)d较对照组(43.31±8.54)d明显缩短(P〈0.01)。结论对危重烧伤患者实施营养支持和免疫调节治疗,可缩短治疗时间,有利于危重烧伤患者的治疗康复。  相似文献   

8.
重度烧伤后机体应激导致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涉及机体长时间高强度的代谢反应、难以纠正的蛋白质代谢紊乱、长期的顽固高血糖及胰岛素低敏性等,不仅增加了营养支持和治疗困难,而且常常会增加机体感染概率、延迟组织修复,导致严重烧伤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风险增加。因此深入研究重度烧伤后高代谢,探索其有效的治疗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重度烧伤高代谢的特征及治疗进展,以期为临床救治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重度烧伤病人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 0 0 0年 1月~ 2 0 0 4年 1月 ,我院烧伤科收治Ⅱ°烧伤面积 >30 %TBSA 36例 ,Ⅲ°烧伤面积 >10 %TBSA 17例 ,共计 5 3例。男 4 3例 ,女 10例 ,年龄 17~ 5 8岁。按随机原则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 (EEN) 2 8例 (男 2 3例、女 5例 )和延迟肠内营养组 (DEN) 2 5例 (男 2 0例、女 5例 )。两组病人在烧伤前均无严重器质性病变 ,病人的年龄、烧伤总面积、深度亦无明显差异(P >0 .0 5 ) ,见表 1。表 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χ±s)组别年龄 (岁 )烧伤总面积 (% )Ⅲ°烧伤面积 (% )EEN(n =2 8) 3 5 .4± 12 .64 9…  相似文献   

10.
冯丽霞  王漫丽  范风江 《医学信息》2010,23(15):2918-2919
目的分析比较早期肠内营养(EEN)和肠外营养(PN)对危重病患者治疗及营养代谢状况的影响。方法以我院ICU收治的危重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4例在入院24~48h内开始肠内营养,对照组48例则给予肠外营养。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各营养指标及感染发生率的变化。结果肠外营养组的氮平衡、血清白蛋白和臂肌围指标较肠内营养组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的热量摄入、氮平衡优于对照组,感染发生率降低。结论危重病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可更好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提高代谢效应,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方法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早期营养支持情况,根据营养支持施行方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施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法;对照组:伤后6d起鼻饲流质渐过渡为匀浆饮食。对两组患者伤后体重、血清生化指标、胃肠道功能障碍症状、伤后格拉斯哥雷迷评分(GC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伤后28d试验组体重高于对照组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下降体重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方案实施后,伤后早期(7d)试验组与对照组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晚期(28d)试验组与对照组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GCS评定,统计试验组预后良好(4~5级)21例,优于对照组14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胃肠道并发症及因严重并发症引起死亡例数统计明显减少。结论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显著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悬浮床治疗小儿大面积烧伤的合理时机。 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原一五九)医院全军烧伤中心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07例大面积烧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应用悬浮床的时机不同分为2组,伤后3 d以内应用悬浮床的为对照组(n=49),伤后第4天至第6天应用悬浮床的为试验组(n=58),比较2组休克期补液总量及胶体、晶体和水分各成份补液量、尿量、休克期复苏指标及伤后内脏并发症、高钠血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创面成痂、脱痂及愈合时间、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和脓毒症发生率,并对2组的悬浮床床沙板结时间和床沙细菌培养阳性率进行比较。对数据行t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试验组患儿伤后第1个24 h晶体、胶体、水分补液量、补液总量分别为(0.97±0.10) mL·kg-1·%TBSA-1、(0.67±0.13) mL·kg-1·%TBSA-1、(1 233.00±254.00) mL、(2 265.00±958.00) mL,对照组患儿伤后第1个24 h晶体、胶体、水分补液量、补液总量分别为(1.18±0.13) mL·kg-1·%TBSA-1、(0.97±0.10) mL·kg-1·%TBSA-1、(1 635.00±283.00) mL、(2 979.00±973.00) mL,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585、13.617、7.736、3.811,P值均小于0.01);试验组患儿伤后第2个24 h晶体、胶体、水分补液量、补液总量分别为(0.53±0.07) mL·kg-1·%TBSA-1、(0.49±0.06) mL·kg-1·%TBSA-1、(1 110.00±229.00) mL、(1 755.00±649.00) mL,对照组患儿伤后第2个24 h晶体、胶体、水分补液量、补液总量分别为(0.74±0.10) mL·kg-1·%TBSA-1、(0.75±0.12) mL·kg-1·%TBSA-1、(1 542.00±288.00) mL、(2 479.00±771.00) mL,试验组较对照组患儿补液量均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529、13.653、9.635、5.279,P值均小于0.01);2组休克期各项复苏指标除尿量无明显差别外,试验组心率(115.00±5.00)次/min、平均动脉压(MAP)(53.00±2.70) mmHg、中心静脉压(CVP)(8.00±0.80) cmH2O、血乳酸(2.00±0.60) mmol/L、剩余碱(-2.10±0.70) mmol/L、红细胞比容(HT)(0.42±0.02)、血白蛋白(35.00±1.40) g/L,与对照组心率(126.00±5.00)次/min、MAP(56.00±3.30) mmHg、CVP(9.80±1.50) cmH2O、血乳酸(3.80±0.60) mmol/L、剩余碱(-4.40±0.60) mmol/L、HT(0.53±0.03)、血白蛋白(33.00±2.10) 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34、5.585、8.214、16.117、-17.451、20.448、-3.989,P值均小于0.01);试验组患儿高钠血症、内脏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4%、10.3%,较对照组(18.4%、26.5%)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0、4.765,P值均小于0.05);病死率对照组为4.1%,试验组为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和脓毒症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创面成痂时间对照组较试验组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79,P<0.01),试验组较对照组创面脱痂、愈合时间明显提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60、4.212,P值均小于0.01);悬浮床床沙板结时间和床沙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对照组的床沙板结时间明显早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10,P<0.01);床沙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6,P<0.05)。 结论大面积烧伤患儿首次应用悬浮床的时机应选择在伤后第4天至第6天,既有利于休克期的平稳度过,降低病死率,减少创面损伤及并发症发生,促进创面愈合,同时又能增加悬浮床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3年1月-2013年10月收住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符合纳入标准的SAP患者4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肠内营养的启动时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23例)和非早期肠内营养组(NEEN组,22例),观察两组患者入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时、治疗第7天和第14天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估(APACHE)Ⅱ评分、血白蛋白(BAlb)、C反应蛋白(CRP)、血糖(BG)、血钙(BCA)等各项临床指标,以及ICU留治时间和预后.结果 与入ICU时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各项临床指标均有改善,在治疗第14天,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均明显优于入ICU时(P值均<0.05);但各项临床指标在EEN组改善较快,在治疗第7天,APACHEⅡ评分、BG、BCA等指标比较,EEN组均优于NEEN组(P值均<0.05);在治疗第14天,APACHEⅡ评分、BAlb、CRP、BG、BCA等各项临床指标比较,EEN组均优于NEEN组(P值均<0.05).EEN组ICU留治时间[(15.87±2.74)d]短于NEEN组[(19.27 ±3.6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 vs13.6%,P=0.958).结论 EEN在SAP治疗中效果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胰岛素/葡萄糖-胰岛素-钾(GIK)干预治疗对严重烧伤患者早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市立医院烧伤整形科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资料较完整的58例大面积烧伤住院患者。依据入院后是否给予胰岛素/GIK干预治疗将58例患者分为胰岛素/GIK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胰岛素/GIK干预组患者入院后给予胰岛素/GIK干预治疗,对照组按临床常规治疗。治疗后1、3、5、7、9d晨抽取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检测血浆血糖、血脂、蛋白质代谢以及心肝功能水平、凝血等各项指标。观察应激性糖尿病及脓毒症的发生。结果胰岛素/GIK干预组应激性糖尿病及脓毒症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胰岛素/GIK干预组前白蛋白(PA)在伤后第7天较对照组升高(P〈0.05);甘油三脂(TG)在伤后第5天较对照组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在伤后第5天较对照组升高(P〈0.05);乳酸脱氢酶(LDH)、a-羟丁酸脱氢酶(a—HB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较对照组分别在第5、7、9天降低(P〈0.05);丙氨酸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在伤后第9天较对照组降低(P〈0.0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lT)、凝血酶原时间(PT)在伤后第5天较对照组降低;纤维蛋白原(FBG)伤后第5天较对照组增加(P〈0.05)。结论严重烧伤后行胰岛素/GIK干预治疗,可以减少应激性糖尿病的发生,对脂代谢、蛋白质代谢产生一定的影响,改善心、肝功能,减弱烧伤患者的炎性介质反应。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乳剂(TPF-D)对老年重症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老年重症患者应用肠内营养乳剂营养支持治疗1月,分别在营养支持前后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体重等营养指标及CD3^+、CD4^+、CD8^+、CD4^+/CD8^+比值等细胞免疫指标,肝肾功能、血糖等指标。结果肠内营养支持治疗1月后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体重等营养指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4^+、CD4^+/CD8^+比值等细胞免疫指标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功能、血糖等指标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早期、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改善老年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观察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地严重烧伤所致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采用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随机分成正常对照(Control),静脉营养(PN)及肠道营养(EN)组,观察了烧伤后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变化及PN和EN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烧伤后肠粘膜通透性,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肠上皮细胞增殖指数,肠三叶因子(ITF)含量,肠粘液层厚度及己糖和唾液酸的含量则明显降低(P<0.05),同PN相比,EN对上述指标均有一定的逆转作用,提示EN较PN更有利于减轻肠粘膜受损程度,促进肠粘膜修复。  相似文献   

18.
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食管癌患者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评价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方法肠外营养组(PN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肠内营养组(EN组)术后第1日以静脉支持为主,第2日开始经鼻肠营养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瑞素,并逐步增大剂量,减少静脉支持。在术后各个不同时间点分别进行各项指标及营养免疫功能指标的测定。结果 EN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术后EN组营养和免疫功能指标均优于PN组。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促进小肠运动功能恢复,可有效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