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MRI、临床表现及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增加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与MRI表现的认识,帮助临床早期诊断。方法 总结回顾分析3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及CT、MRI资料,全部为外伤后即刻昏迷。首次2l例行CT检查,14例行MRI检查,短期复查均有MRI资料。结果 急性期CT、MRI均有下列表现:多发脑白质水肿11例;脑质内单发或多发无占位效应的小出血灶,直径小于2cm26例;脑室出血23例;合并硬膜下血肿15例,硬膜外血肿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弥漫性脑肿胀28例。首诊CT有明确征象5例,MRI 10例。结论 CT、MRI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表现有特点,结合临床可正确诊断。检出率MRI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2.
隐性骨折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隐性骨折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外伤患者均行X线平片及MRI检查,10例患者同时行CT检查,受伤部位分别为股骨髁、胫骨近端及MRI检查,10例患者同时行CT检查,受伤部位分别为股骨髁、胫骨近端及胸椎、腰椎。结果:本组25例X线平片均未见骨折征象,CT检查10例亦无明显骨折征象,仅见骨小梁结构较乱,周围软组织肿胀;MRI检查25例显示隐性骨折呈现长T1、短T2或不规则状线形异常信号,其周围可见不规则长T2骨挫伤水肿异常高信号影,均伴有周围软组织水肿的异常信号。结论:MRI能早期诊断骨隐性骨折,若患者局部症状明显,X线检查无阳性征象者行MRI检查应为最佳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胼胝体变性的影像学特征.方法:6例胼胝体变性患者中急性型2例,慢性型4例;1例仅行CT检查,2例仅行MRI检查,3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CT与MRI可见胼胝体膝部、压部及体部对称性病灶,CT病灶为低密度,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萎缩,2例伴发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对称性病灶.结论:胼胝体变性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以胼胝体膝部、压部和体部对称性病灶为其主要异常表现,CT和MRI检查是胼胝体变性诊断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骨挫伤及隐匿性骨折的低场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可丰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1):112-113
目的探讨低场MRI对骨挫伤和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3~2006年行骨关节检查并诊断为骨挫伤的36例病例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6例骨挫伤的MRI表现为在T1WI上均表现为斑片状、地图样低信号,在T2WI上多数表现不明显,仅5例表现为不均匀略高信号,病变以在STIR序列表现最为明显。在MRI上同时发现的其他异常征象有:半月板损伤11例,前交叉韧带损伤6例,后交叉韧带损伤4例,内侧副韧带损伤2例,关节软骨损伤11例。结论骨挫伤在x线平片和CT扫描上均无异常改变。由于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病变敏感性,故对松质骨内发生的早期挫伤极为敏感,能很好地突出显示病变区内地异常高信号,尤其STIR是诊断骨挫伤的非常理想的检查序列。MRI检查可避免漏诊和严重后果。引起骨髓内信号异常的病因较多,MRI诊断时应该注意排除各种血液系统疾病、原发或继发性骨肿瘤、炎症、结核等所引起的松质骨改变。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CT复查证实的外伤迟发性颅内血肿57例,分析其首次CT检查及复查CT的CT影像特点。结果:首次CT检查主要异常表现包括:(1)局限性脑实质密度减低,灰白质分界不清27例;(2)蛛网膜下腔出血41例;(3)局部轻度占位效应20例;(4)颅底骨折6例;(5)气颅5例。提示脑外伤后首次CT检查。出现局部脑实质密度减低、灰白质界面分界不清、蛛网膜下腔出血、占位效应、颅底骨折、颅内积气,则此损伤可能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应及时复查CT。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柱爆裂性骨折在X线平片、CT及MRI的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脊柱爆裂性骨折影像学表现。结果:脊柱爆裂性骨折的X性平片、CT及MRI表现如下:1.椎体向心性爆裂;2.碎骨片向后移导致椎管狭窄,脊髓损伤;3.单侧或双侧椎板骨折;4.部分伴随横突、棘突,关节突和/或椎体骨折;5.椎体滑脱伴椎间盘损伤。结论:在脊柱爆裂骨折的检查中,X线平片、CT及MRI各有优点,必须相互结合,才能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与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方法:对18例患者均行CT检查,12例行MRI检查.结果:18例患者中CT明确诊断6例,显示阳性征象;另12例CT显示正常的病例MRI显示异常信号.结论:CT表现正常者,MRI有30%存在弥漫性轴索损伤,CT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精确性较差,阳性发现只有20%~50%.  相似文献   

8.
艾滋病影像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艾滋病在影像学(X线、CT、MRI)方面的表现特点。方法对89例经血清学证实的艾滋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89例艾滋病患者的胸部X线片中有78例表现有单一或多发性病变;56例患者所行脑部、胸部或腹部CT和MRI扫描的82个器官中,有71个器官或组织表现为单一或多发异常;其中的12例做了包括X线、CT、MRI的全面检查,有9例患者均发现有多个器官或组织的异常表现。结论艾滋病患者在其免疫系统被人类免疫缺乏病毒破坏后,可感染其他的疾病并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影像学的全面检查,特别是CT、MRI对纵隔痛变以及MRI对脑部痛变的检出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提前发现患者各器官、组织的受累情况,对及时治疗和控制艾滋病的进展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一步认识骨损伤的另一种类型(骨挫伤),了解磁共振对骨损伤的检查方法和意义,研究磁共振在骨挫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外伤所致骨关节挫伤病例23例的MRI信号表现。结果:23例骨挫伤MRI检查均能检出骨挫伤部位的骨髓损伤异常信号,而X线及CT检查未发现异常。结论:MRI对骨挫伤敏感性高,并可观察关节其他结构的损伤,为临床及时诊治及治疗后复查提供良好影像依据,是骨挫伤最佳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阐述脊椎爆裂骨折的X线、CT、MRI表现及其对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脊椎爆裂骨折的影像和临床资料,其中颈椎14例、胸椎34例,胸腰椎交界处59例,腰椎13例;男89例,女31例,平均年龄33岁。伤后全部行X线正侧位片。90例CT平扫,其中41例行CT多平面重建MRI平扫67例。结果:X线、CT表现为椎体高度减低,椎体纵或横形骨折崩解,终板骨折移位并突入椎管,椎管狭窄,椎板骨折,棘突同或椎弓间距增大。MRI同时显示了脊髓受压信号异常及后纵韧带、棘间韧带、椎间盘的撕裂。结论:平片诊断爆裂骨折需与单纯压缩骨折鉴别,明确诊断需CT证实,CT、MRI能对爆裂骨折明确诊断。平片对指导治疗作用不大。CT有一定价值,爆裂骨折需行MRI检查,以帮助决定外科手术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瘤的CT及MRI表现,探讨CT及MRI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脉络膜黑色素瘤的CT及MRI表现,5例均行CT检查,3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CT2例表现为眼球玻璃体内球形、半球形块影,3例表现为眼环后部梭形隆起或局限性增厚。4例密度较均匀,1例密度欠均匀。T1WI呈高信号;2例T2WI呈较均匀低信号,1例呈不均匀信号。结论:CT和MRI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当需要与有钙化表现的肿瘤鉴别时,CT扫描优于MRI;对于特征性短T1短T2信号,MRI扫描优于CT。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X线、CT、MRI等检查手段在外伤性高位截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l例外伤性高位截瘫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作回顾性分析,脊椎损伤采用Denis系统分型;脊髓损伤采用ASIA损伤分级评价其神经功能;以MRI颈髓损伤及临床表现为参照探讨影像检查方法间的相互关系。结果:颈椎损伤:过屈型7列、过伸型12例、轴向负荷型22例;脊髓的压迫程度:Ⅰ型5例、Ⅱ型27例、Ⅲ型9例;椎体骨折34处,附件骨折23处,脱位11处。结论:X线、CT、MRI等检查手段在高位截瘫诊断中相互补充,是颈部分外伤患者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应当作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均行CT及MRI检查,分析CT及MRI对颅脑损伤异常部位的检出率及影像特点,对比CT及MRI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同时评价Rotterdam CT评分在判断颅脑损伤预后中的价值。结果 MRI共检出116处部位异常,CT检查显示87处部位异常,MRI对异常部位检出率80.0%高于CT60.0%(P0.05);CT检查显示中型颅脑损伤患者脑严重挫裂伤及脑水肿肿胀,见外侧裂及脑池积血、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右侧额颞少量硬膜下血肿及左侧脑室后角积血,MRI显示颅板骨质断裂者在T2WI线处见信号影,头皮损伤检查中显示等T1、长T2信号影,脑部受力同侧或对侧发生挫伤者MRI显示皮质下片状异常信号影,T1WI见低信号影,T2WI为高信号影,信号均匀;CT诊断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的灵敏度、特异度与MRI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其准确度61.90%低于MRI 79.37%(P0.05);Rotterdam CT评分为轻、中、重型患者的死亡、中残及重残人数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及MRI对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均有一定诊断价值,且MRI在准确性方面占优势,Rotterdam CT评分可用于预后评估,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张来安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4):184-184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CT与MRI影像学表现。方法:62例HIE患者,41例CT扫描,21例MRI扫描。结果:CT扫描41例中表现为不同程度脑水肿或合并颅内出血:MRI扫描21例中均以弥漫性水肿改变为主,无1例发现出血信号。结论:CT能直观反映脑部缺氧缺血性改变,如脑水肿的范围和程度,是否合并颅内出血,并对损伤程度进行评估;MRI对急性期出血检出率低,但对脑水肿敏感性高于CT。当临床怀疑为HIE时,CT仍可作为首选,MRI则不失为一种补充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18例临床诊断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而CT无异常改变或轻微改变的病例早期行MRI检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检查均在72h内完成。结果 MRI显示具有DAI损伤表现的共91例,阳性率77.1%。阳性表现的结果中FLAIR表现阳性率占91.2%,T2表现阳性率占69.2%。结论早期头颅MRI能够为DAI提供有效的影像学诊断依据,并能为DAI伤情和预后评价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X线、CT和MRI诊断肺静脉曲张的价值。方法:对4例肺静脉曲张的X线、CT和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x线表现为右下肺心膈角部圆形或椭圆形、内缘与心下缘相连致密影。1例为左心缘异常突起影。2例CT扫描显示肺内异常影为局限性扩张的肺静脉。1例MRISE序列横轴位T1WI、T2WI均显示右下肺异常高信号影,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冠状位显示异常信号影与流空的肺静脉主干相连接。结论:肺静脉曲张的X线检查可发现肺内肿块状病灶,但定性诊断比较困难;CT、MRI对本病诊断有很大帮助,尤其是MRI在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方面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王琨  朱杰  王磊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0):2732-2733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PS)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思路。方法:分析我院1998年至2006年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PS16例。常规胸部摄X线片16例,胸部CT平扫检查16例,常规胸部增强CT13例、螺旋CT增强扫描3例,并行三维重建,DSA检查1例,术前10例发现异常血管。结果:胸部X线主要表现为3种形态:不规则肿块形8例;节段性不张样改变5例;局部肺纹理增多3例。胸部CT主要表现为3种形态:实性肿块形5例;囊实性肿块7例,其中支气管扩张样表现1例;囊性肿块4例;DSA1例,DSA表现为病灶染色,增粗异常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结论:常规X线胸片无特异性,仅能发现病灶。常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观察病灶内部细微结构及外部征象。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MRI检查能够发现异常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具有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探讨CT及MRI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15例均行CT扫描,其中10例同期行MRI扫描。结果15例CT表现均可见眼球后部软组织肿块,其中13例肿块显示有钙化,大团块状钙化10眼,砂粒状钙化3眼,伴有视网膜脱离形成积液5例5眼,3例伴视神经增粗。MRI检查显示:10眼中有5眼肿块内可见钙化,6例伴有视网膜下积液,视神经增粗3例,肿瘤沿视神经向颅内发展2例。结论CT和MRI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显示肿瘤内钙化这一特征性改变方面CT优于MRI,而在观察视神经及颅内侵犯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9.
罗森  江卫民  高苟明  刘振华 《中外医疗》2013,32(13):177+179-177,179
目的探讨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的MRI及CT表现,分析MRI及CTT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回顾分析经过手术和病理证实的8例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的CT及MR表现。结果 8例均为单发,其中3例行MR及CT检查,3例只行MR检查,2例只行CT检查,肿块以实质性成分为主的囊实性肿块。结论笔者认为CT诊断未成熟畸胎瘤较MR有明显优势,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胼胝体损伤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对6例胼胝体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病人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与头颅CT检查结果不符,经进一步行MRI检查,发现胼胝体区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结论胼胝体损伤临床上较少见,但症状较重。诊断主要依据CT、MRI,后者更加准确和具特异性。患者经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