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惊风为儿科常见病证。惊是惊厥,风是抽风。凡病而出现惊厥抽搐者统称为惊风。临床一般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二类。其中以热性、急性病引起的急惊风尤为多见。慢惊风多由急惊风经久不愈,病邪留连,真阴耗损,虚风内动而致。本文重点讨论急惊风。该病多罹患于1~4岁的婴幼儿,以发病急、变化快、死亡速为其特点。古人有:“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吉凶反掌,变生瞬息”之说。  相似文献   

2.
林季文 《新中医》1993,25(10):50-52
惊风一证,是以抽风为主要证候的总称。常见于3岁以内的小儿,起病突然,来势凶猛,变化迅速,为儿科急重症之一。正如《幼科释迷》所云:“小儿之病,最重惟惊。”北宋钱氏始以“心主惊风属肝”立论。创立惊风病名,并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二种类型,他认为急惊风是由于热甚生风,慢惊风是由于脾  相似文献   

3.
吴燕 《江苏中医药》2014,46(3):17-18
小儿惊风为儿科常见病证,亦为儿科四大难症之一,惊风有急慢之别,对于急惊风的诊治,钱乙立"痰"、"热"为其病因病机,认为急惊风发作有先兆,立下法为治法,方用利惊圆。钱乙的学术思想至今仍有效地指导儿科临床。  相似文献   

4.
惊风证治     
惊风,亦名惊搐,或叫惊厥,是小儿最常见的危急证候之一。凡临床出现频繁的抽搐、痉挛,或伴有意识不清者,皆称惊风。多见于1~5岁的幼儿,故又名小儿痉病。惊风,一般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种。临床上,将来病急暴,实象毕具,属阳属热者,称之为  相似文献   

5.
中医儿科学一、简述急、慢惊风的鉴别诊断及其治疗原则。 [解] 惊风,为儿科四大证之一。以频繁的抽搐和意识不清为临床主要表现。该病依据发病之缓急、证候之虚实而分急惊风和慢惊风两大类。其中,急惊  相似文献   

6.
小儿惊风为儿科四大症(痘、疹、惊、疳)之一。本症多由外感风寒,内挟宿食,生痰化热,热急生风所致,或因致惊未尽,正气已虚,为半虚半实,或因正气耗竭,脾肾阳微或近于“纯阴无阳”等症。笔者自1975~1985年,采用针灸辨证治疗小儿惊风84例,其中急惊风31例,慢惊风29例,慢脾风24例,均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小儿惊风是儿科临床四大病症之一,又称惊厥瘈症,惊癇,抽风等。一至三岁儿童多易发病,其原因乃儿童稚幼之体,气血未实,生理机能发育未全,易因受外感风邪,惊怖或饮食积聚等因素引起此病。惊风其证名首见于宋代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将该症分为急惊风、慢惊风。历代医家著述甚多,病因不外乎风,热、痰、惊。临床以惊风八候进行辨  相似文献   

8.
惊风是小儿常见的严重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发作时间可由数秒至数分钟 ,同时有意识丧失 ,严重者可反复或持续发作 ,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类。急惊风多由外感时邪 ,食积痰热 ,或大惊卒恐引起 ,慢惊风多出现在大病或大吐泻之后 ,土虚木乘 ,脾肾两虚或阴虚风动 ,兹举验案四则如下。1 风寒束表之急惊风 柳某 ,男 ,2岁。1 994年 6月 2 5日诊。晨起发热 ,体温 39.8℃ ,送某医院以青霉素、病毒唑静滴 ,至下午 3:0 0时许 ,突发四肢抽搐 ,神识不清。询其昨夜因热贪凉 ,电风扇未关停 ,小儿袒睡一夜 ,早起即身热。现壮…  相似文献   

9.
钱氏继承和发展了《内经》和《颅囱经》的理论,结合其临床经验,进一步确认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首创小儿五脏辨证、面上证和目内证的辨证方法,还创急慢惊风的病名。并提出急惊风病在心肝、慢惊风病在脾胃,急惊合凉泄,慢惊合温补的治疗原则。钱氏还善于化裁古方,创立新方。迄今为止,他的五脏补泻诸方除广泛地应用于儿科外,其他各科亦颇多采用。  相似文献   

10.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紧急证侯,来势凶猛,变化迅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凡见症有频繁抽搐和意识不清的,都统称为惊风。该证在古代儿科中属四大要证(痧、痘、惊、疳)之一,虽排列第三,但在内容上却为四大要证中最复杂者,所以很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上加以研讨。古代医家对惊风的认识一、惊风名称的来源:一般都认为首创于北宋钱乙。实际上,早在宋初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公元992年)中就有急、慢惊风的记载:“夫小儿急惊风者,由气血不和,夙有实热,为风邪所乘,干于心络之所致  相似文献   

11.
灯火灸法治疗惊风430061湖北中医学院柳于介惊风是一种以高热抽搐伴神昏为特征的证候,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临床表现多有搐、搦、颤、掣、反、引、窜、视八候,其中以发病急骤、变化迅速,症情险恶者称为急惊风,为中医儿科四大要症“痧、痘、惊、疳”之一...  相似文献   

12.
小儿惊风,最早在《五十二病方》中称为"婴儿病间(痫)"、"婴儿瘛",在《内经》中称作"痫惊",《神农本草经》中称为"小儿惊痫"、"小儿痫",《颅囟经》中称为"小儿风痫"。《诸病源候论》根据病因不同将小儿痫分为三类,分别称作"惊痫"、"风痫"与"食痫",并从阴阳的角度将痫病分为"阴痫"、"阳痫"两类。《千金要方》中的"痫"多指惊风,如"五脏痫",也指癫痫,如"六畜痫"。《黄帝明堂灸经》首次提出"小儿急惊风"、"小儿缓惊风"的病名。至《太平圣惠方》明确提出"惊风"的病名,并将惊风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惊风"的病名逐渐取代"痫"成为主要称谓。  相似文献   

13.
苏静 《陕西中医》1990,11(4):183-185
<正> 惊风是小儿常见的一种以抽搐伴神昏为特征的证侯,为儿科四大症(痘疹惊疳)之一。临床发病率高,且病情吉凶反掌,变化瞬息,常常威胁小儿的生命。中医对该病的治疗,历代医著记载甚多。本文就十年来中医中药对本病的治疗情况作一综述,以进一步探求治疗本病的新途径。病因的认识急惊风:不正常的气候变化以及外邪感染是导致小儿急惊风的重要原因。而内脏气  相似文献   

14.
杨养贤  郝亚宁  张键  邓景元 《陕西中医》2000,21(12):573-573
“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吉凶反掌,变生瞬息”。对近代著名医家张锡纯先生《医学衷中参西录》,其中对小儿惊风证治之见解独特,治要精当,使我们小儿急诊临证颇受启迪。急惊风的形成历代医家各有论述,如张景岳道:“急惊者,阳证也,实证也,乃肝气有余。而风生热,热生痰,痰热客于心隔间,则风水相搏,故其形证急暴而痰火壮热者是为急惊”。吴谦又道:“有因目触异物,耳间异声,神气散乱而生者”。钱仲阳、吴鞠通则更强调感受外邪是导致急惊的重要途径。综上所述,小儿急惊之因不外乎痰、热、惊、风,其病变与心、肝二脏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古代,中医发展过程中曾经以"痧"、"痘"、"惊"、"疳"并称"儿科四大证"。古人在书中称,"小方脉科,惟急慢惊风与夫痘等病最为酷疾,次则五疳吐泻";"幼儿之病,自痘疹而外,若惊疳吐泻等证,关系安危最重"。在这"四大证"中,"痧"多指麻疹等以出疹为特征的疾病;"痘"则多指天花、水痘一类疾病;"惊"临床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大类别,急惊风  相似文献   

16.
谈谈小儿夜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夜惊 ,指小儿睡中惊惕或寐中惊掣呼叫 ,属于小儿惊风症状之一 ,既可在急惊风出现 ,亦可见于慢惊风。由于小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为稚阴稚阳之体 ,乳幼儿大脑皮层对皮层下中枢的控制力薄弱 ,熟睡时易惊跳。小儿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细胞浆、细胞膜分化差 ,神经髓鞘形成未完全 ,神经细胞与神经胶质之间正常关系尚未建立 ,神经兴奋易于泛化 ,乳幼儿高热时易惊厥。由于夜间阳气闭藏于内 ,邪气较励 ,惊厥往往常在夜间发生。究其原因 ,多由外感所致。由于小儿肌肤疏薄 ,抗病力弱 ,且阴常不足 ,阳常有余 ,兼之心神怯弱 ,不耐高热 ,热盛则生惊。…  相似文献   

17.
曾世荣,元代著名的儿科医学家,重视优生优育,并详论初生诸疾,对中医新生儿学较早集中论述,还对惊风进行了细化,将急惊风归纳为"痰""热""惊""风"四证及"抽""搦""颤""掣""反"引"窜""视"八候,提出镇惊、截风、退热、化痰治法,立琥珀报龙丸、镇惊丸等治疗惊风.另外,应用四言七句歌诀推广医学知识,强调对患儿无论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可见其学术思想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刘有娥 《光明中医》2000,15(3):25-26
慢脾风是小儿惊风的一种 ,大多由于慢惊风进一步发展严重地损伤小儿阳气 ,出现阳气衰微的危象 ,常见于大病 ,久病之后以及先天禀赋不足 ,脾肾素亏的小儿 ,其临床表现以面色白或灰暗 ,精神萎靡或沉睡 ,口鼻气冷 ,额汗涔涔 ,抚之不温或四肢厥冷 ,手足震颤或蠕动为主。其形成原因和证候属性早在《医宗金鉴·幼科心法》中云 :“心主惊 ,肝主风 ,心热肝风作急惊 ,素虚药峻因成慢 ,吐泻后起慢脾风。急惊阳证有实象 ,慢脾阴证有虚形 ,慢惊半阴半阳证 ,虚实寒热要分明。”因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脾主肌肉与四肢 ,脾健则四肢得养 ,形体壮实…  相似文献   

19.
郝学英 《河北中医》2001,23(12):947-947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以抽搐伴神昏为特征的证候。又称惊厥 ,俗名抽风。任何季节都可发生。一般以 1~ 7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可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现将对惊风的辨证施护体会介绍如下。1 急惊风的辨证施护1 1 外感时邪 风热之邪郁于肌表则发热 ,风热上扰则头痛 ,风邪袭肺则咳、流涕 ,肺热上熏咽喉则红 ,热甚引动肝风则见烦躁、神昏惊厥、舌苔薄黄、脉浮数。按照中医疏风清热 ,平肝息风的原则 ,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 :①避时邪 ,由于小儿肌肤薄弱 ,腠理不密 ,极易感受风邪 ,故应注意居室安静、清洁 ,空气新鲜 ,阳光…  相似文献   

20.
喻嘉言儿科学术观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嘉言为我省明末清初著名中医学家,精通临床各科,擅治疑难大证,著有《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医学3书。其在伤寒、温病、内科杂病方面的学术特点,多有评价,但其在儿科方面的学术见解,却少专论。本文对此,略予探讨。1 辟“惊风”病名,力正其误考宋代以前,尚无“惊风”病名,只有“惊痫”之称。至北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始提出小儿急、慢惊风之名。其后医家多宗其说而有所发挥,如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立五脏寒热虚实阴阳之惊风辨治原则,南宋刘日方《幼幼新书》又创“慢脾风”、“慢肝风”等病名,明代虞抟、万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