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延髓背外侧损害,系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较少见,由于小脑后下动脉解剖变异多,该动脉病变后出现临床症状表现复杂多变,现就我科收治的1例典型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1895年首先由Wallenberg 提出典型完整报告,故亦称“Wallenberg 综合征”。现将我们临床所见7例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误诊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Wallenberg Syndrome,多由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或椎动脉闭塞,使延髓背外侧损害,使此处脑神经核和传导束受损,出现一组临床表现,因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 相似文献
4.
1病例资料患者男,46岁,于2009年3月17日住院。患者于夜间起床小解时感头晕行走不稳欲摔倒,第四日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头晕加重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咯逆、复视、声音嘶哑、饮水呛咳,行走不稳向左侧倾倒,肢体麻木。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糖尿病史2年,平时间断服药血压血糖都未控制。 相似文献
5.
7.
谭晓红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6,23(4):462-463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病因是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或椎动脉闭塞,临床表现有突然头晕、交叉性感觉障碍、Horner征、球麻痹及共济失调等一系列症状。现就我院近年收治的该病患者1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LMS)是由于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或椎动脉闭塞,多由于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或椎动脉闭塞,延髓背外侧部损害使此处神经核团和传导束出现的一组临床表现的总称。临床表现有突然头晕、交叉性感觉障碍、Horner征、球麻痹及共济失调等一系列症状。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经我科诊治该病患者26例,资料完整,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 延髓外侧或背外侧综合征,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或小脑后下动脉综合征,临床并不罕见,国内已有报告。我院收治14例。临床资料14例中男9例,女5例,年龄为35—72岁。右侧8例,左侧6例。主要症状体征为眩晕13例,恶心、呕吐11例,吞咽困难13例,同侧软腭麻痹13例,霍纳(Horner)征13例和小脑共 相似文献
10.
某患者:男性, 64岁,已婚,因头晕,吞咽困难 1w,加重伴呕血一次入院。 2000年 9月 9日下午 3时,患者突感眩晕,有站立不稳,地面摇晃感,伴颜面潮红,浑身大汗, 20min后出现恶心,呕吐,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并觉左侧面部、肢体麻木,左侧肢体无力,但能上举,无发热,寒战,意识障碍,尿便失禁。当即送至大理市二院住院。入院后头颅 CT示:右基底节区脑梗塞。给降颅压、活血化瘀治疗后头晕减轻,但吞咽困难加重,呃逆,饮水呛咳,给留置胃管后转我院。入院查体:神清语明,右面部痛温觉减退,眼裂稍小,右侧咽反射迟钝,张口发“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讨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标准及误诊原因和预后.方法 对15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好转痊愈9例,4例分别遗留轻度Horner征和交叉性感觉障碍,2例遗留吞咽困难需鼻饲流食.结论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床以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感觉障碍、同侧肢体共济失调、水平眼震、Horner征为主要临床表现,偶见呃逆、对侧锥体束征等症状,磁共振成像为本病确诊有效手段.该病大多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在临床上影像学改变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在临床特征、影像学改变及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及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多以急性起病(32例),以头晕(30例)、恶心呕吐(21例)、吞咽困难(27例)、饮水呛咳(27例)、构音障碍(20例)、行走不稳(26例)、共济失调(22例)、Horner征(23例)、交叉性感觉障碍(27例)为常见临床表现;CT对本病后颅窝疾病分辨力差,无1例发现延髓病变,检出率低;磁共振分辨力高,无骨性伪影干扰,26例显示有延髓异常信号,均表现为长T1、T2信号,呈小片状或斑片状,条索状长T1、T2改变,更适用于本病的检查;治疗应按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常规综合治疗,结合对症治疗,治愈13例,好转15例,未愈4例,预后相对良好。 相似文献
13.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1895年由Wallenberg首先报道,主要指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所致延髓背外侧部损害,使此处神经核团和传导束受累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近年来由于影像学的发展,对Wallenberg综合征的病因及病变部位有了新的认识。现对26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结果及治疗预后。结果本组患者均为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眩晕、头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吞咽困难、Homer征、共济失调、交叉性感觉障碍等。20例头颅MRI显示延髓背外侧梗死,其余3例未检出病灶,仅有2例头颅CT示有脑干梗死。单纯性单侧延髓背外侧损害病例预后较好,复合性延髓背外侧损害病例预后差。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闭塞所致,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点及MRI,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主要由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闭塞所致,是脑干梗死的特殊类型[1]。但由于小脑后下动脉变异较多,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重不一,且患者多无明显偏瘫,误诊率较高。我们临床工作上误诊延髓背外侧综合征1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一、病例介绍患者,男,62岁。2010年8月2日晨起出现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不能进食进水,在当地医院就诊,行颅脑CT、MRI均提示双侧脑室旁白质脱髓鞘改变,遂以"眩晕"为诊断治疗,经住院治疗7 d,眩晕呕吐好转,能正常进食,但体位改变时头晕加重,平卧或活动后有所缓解,并出现左侧肢体麻木呈逐渐加重,行走时向左侧偏斜。为进一步明确病因,以"眩晕伴恶心1周"为主诉于8月9日收入我院。 相似文献
17.
脑干血管病早期表现常不典型,极易误诊,为总结教训和提高对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认识,现将我们经CT、MRI证实的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1895年由Wallenberg首次报道,故又称为Wallenberg综合征,临床较少见,但典型病例诊断不难,而表现不典型或人院后逐渐出现系列症状者易被忽视,现将我们2007-2012年诊治的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26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