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部是整个脊柱中具有较大灵活度和活动范围的节段,通过筋、骨、肉三部分的相对稳定来维持其三维六自由度运动.颈段椎体具有稳定的生理性的前凸,其前凸顶点位于C5、C6间,下颈椎的最大限度的屈曲、伸直与旋转都发生在这个部位,因此容易损伤.  相似文献   

2.
一、颈部活动1.额状轴:前屈和后伸,即头部前屈(低头)和头部后仰。2.矢状轴:头部向左右两侧摆动。3.垂直轴:头部向右、左迥旋。4.大迥旋运动:头颈部为半径以颈胸关节为支点,作360°大范围旋转。二、颈部按摩1.沿颈椎二侧横突缘(即颈侧缘)作上下按摩左右各100次。2.沿颈椎棘突缘,即项后中线,上下按摩100次。3.沿颈项部肌肉之压痛区上下按摩100次。4.沿颈总动脉走行,即气管——胸锁乳突肌之间沟中,有颈总动脉搏动区按摩。5.沿臂丛走行,在锁骨上窝中,分向上、向下(向上肢方向)按摩。三、两上肢、脊柱活动1.双手上托运动:相似于八段锦之“两手托天理三焦”即两手手指交叉,反掌向上,尽量伸展。  相似文献   

3.
一、脊背部反射体系的特点 1.以脊髓的节段为中心:每个脊髓节段分别联系一些脏腑器官,同时又连接一个特定的皮区(黑德氏带),构成一个反射区域或反射带。因此,从上到下有30个反射带: 7节颈椎--7条反射带(颈2,颈3,  相似文献   

4.
颈椎病发病率很高,并有年轻化的倾向。如何预防颈椎病呢?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做到未病早防。 1.适度锻炼颈、肩部肌肉。在课间或工间休息时,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或"金蛇吐信"。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从而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  相似文献   

5.
1导致颈性眩晕的相关因素分析1.1寰枢段因素和颈性眩晕的相关性寰枢段关节是旋转运动的中枢,和椎动脉供血关系密切,椎动脉在上颈区有3个弯曲,寰枢段的椎动脉常因头部旋转运动发生闭塞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另外基底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受到刺激可导致反应性血管痉挛产生眩晕。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颈部旋转手法的准确性。方法:应用定向式微型麦克风记录两组患者在施颈部旋转手法作用时发出的“咔哒”声。结果:颈部旋转手法主要作用在旋转侧,只有少部分是作用在旋转的对侧。定点旋转复位法作用范围小,作用点相对集中;端提旋转复位法作用的节段较多,作用点相对分散。结论:旋转手法主要作用在旋转侧,并非旋转的对侧;端提旋转复位法作用范围较广,对上颈段痛变的疗效较好;而定点旋转复位法作用范围较为局限,适用于下颈段病变;旋转时“咔哒”声的出现,预示着关节运动达到了极限。  相似文献   

7.
后凸成形术对椎体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骨质疏松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评价后凸成型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对治疗节段和相邻非治疗节段椎体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选取青壮年男性正常人体脊柱标本1具,范围为L1~L2,建立L1~L2的三维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unit,FSU)的骨质疏松有限元模型。模拟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过程在L2椎体中置入骨水泥,分析轴向压缩、前屈和后伸3种加载状态下手术前后治疗节段和相邻非治疗节段椎体应力和应变的变化。结果:骨水泥对邻近椎体生物力学的影响极小,但治疗节段椎体增强区域的应力增加和应力分布变化明显。结论:三维有限元分析表明骨水泥能增强治疗节段的总体强度和刚度水平,有利于椎体功能的重建。但随后的邻近椎体骨折可能归因于潜在的病因学(骨质疏松)而不是外科手术的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腰椎椎间融合器——自体骨成型腰椎椎间融合器,并对其进行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测验。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仪器制备自体骨成型腰椎椎间融合器。利用腰椎后路附件逐级破坏和椎间盘切除制作腰椎不稳模型。12具猪腰椎标本随机分为2组:自体骨成型腰椎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实验组),Cage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对照组)。使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模拟人体对2组标本在正常、不稳、融合3个状态下进行各种方向活动的生物力学测试,三维激光扫描仪测定不同载荷下不稳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正常状态下,2组间L2—3节段各方向运动范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正常状态相比,2组不稳状态各方向运动范围亦明显增加(P均<0.05);融合后对照组L2—3节段椎间各方向运动范围均较实验组小,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自体骨成型腰椎椎间融合器内固定与Cage内固定均能明显提高脊柱的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而且2组对于改善脊柱稳定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体骨成型腰椎椎间融合器能够满足腰椎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要求。  相似文献   

9.
正胸腰段脊柱(T11-L2)骨折是脊柱外科最为常见的外伤类型[1],该节段处于后凸胸曲和前凸腰曲之间,也是运动范围较小胸椎和运动范围较大腰椎的移行部,是应力较为集中的部位,因而容易导致骨折发生。《素问·缪刺论》说:"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患者常因骨折早期所致并发腹胀、腹痛、便秘、纳差,痛苦程度甚于骨折本身,还可影响对原发病的治疗与康复。笔者采用大承气汤加减治疗此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着手探索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病理机制,通过对患者与正常青少年脊柱两侧肌肉生物力学指标的分析进一步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对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加强对AIS的病理现象和机制的分析和认识,解释AIS的重要病理现象。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4年9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康复科就诊的青少年20例,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及无脊柱侧凸青少年各10例。以步态分析、表面肌电检测技术手段为检测途径,对患者与正常青少年运动学指数、平衡指数等生物力学指标进行比较。针对运动学指标的实验研究共选取10例AIS患者为研究组与对照组10例患者进行对比。检测步频指数、各步态时相所占百分比等步态时空参数;步长、跨步长、步态周期及膝关节、踝关节、髋关节三个关节的活动角度等运动特征。结果: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患者在单步时间、跨步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时空指标并未出现明显的异常。髋关节活动角度范围等平衡参数相明显大于正常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IS可能使患者双侧下肢运动学特征产生改变。同时也提示双侧下肢运动学特征的改变很有可能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的一个重要发病诱因;2)AIS患者支撑能力可能没有明显异常;3)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两侧肢体关节周围肌群动作的不协调或两侧肢体应力改变是导致这一步态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依据症状特点选择术式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3~7年随访结果。方法:61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依据症状分为A组(腰背痛为主)20例,行长节段矫形内固定术;B组(下肢根性症状为主)41例,行责任节段减压内固定术。采用VAS评分、ODI量表评估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随访39~79个月,平均55.5个月;两组末次随访时VAS和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围手术期A组出现并发症2例,末次随访时B组出现邻近节段退变14例。结论:3~7年随访发现:依据症状选择术式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长节段组疗效优于责任节段组;责任节段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较高,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颈椎生物力学平衡变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常人体颈椎的平衡稳定系由两大部分来维持:①静力平衡,由椎体、附件、椎间盘和相连韧带构成,为内源性稳定。②动力平衡,由头、颈、项、背部肌肉的活动和调节构成,是颈椎运动的原始动力,为外源性稳定。颈椎的基本运动单位是运动节段。相邻的两个脊椎骨及其间的软组织构成一个能显示脊柱生物力学特性的最小功能单位,称为运动节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变率显像(SRI)技术在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前后左心室局部功能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冠心病患者分别于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前1周及术后3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SRI技术对左室各壁基底段和中间段的局部心肌功能进行定量分析,共分析240个节段。术前根据二维超声心动图左室壁运动情况将心肌节段分为运动正常组(182个节段)和运动异常组(58个节段)。结果:运动正常组收缩期心肌峰值应变率(SRs)和舒张早期心肌峰值应变率(SRe)与运动异常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异常组术后3个月的房缩期心肌峰值应变率(SRa)较术前增高,(P0.05)。运动正常组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SRs、SRa及SRe均增高(P0.05)。结论:应用SRI技术能定量评价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前后左室局部心肌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提拉旋转斜扳法治疗不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突出部位分为L3/4、L4/5和L5/S1节段组,每组35例。3组均采用提拉旋转斜扳法,观察治疗前后不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3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VAS评分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5/S1节段组的VAS评分均低于L4/5和L3/4节段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JO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JOA评分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5/S1节段组的JOA评分均高于L4/5和L3/4节段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拉旋转斜扳法治疗L5/S1节段椎间盘侧后方突出比L3/4和L4/5节段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颈性失眠的疗效。方法:将100例颈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服用黄连仙灵安神汤治疗,观察组则采用脊柱定最旋转复位手法治疗,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0%(P0.01);治疗组PSQI评分、中医症状积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定点旋转复住手法治疗颈性失眠是治病求本之法,其疗效显著、简便易行、无成瘾性及依赖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腰椎活动度及活动度对称性的疗效。方法:选择被诊断为LDH的住院患者613例,给予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为主的手法治疗,2次/周,共3周,分别在治疗前及1个疗程后观察LDH患者疼痛VAS评分,腰椎屈曲、背伸、左右侧旋、左右侧屈活动度以及左右侧屈和左右侧旋两侧对称性的变化。结果:手法治疗后,LDH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下降(P<0.01),腰椎6个方向的活动度均显著改善(P<0.01),两侧侧屈和侧旋运动的关节活动度的对称性显著增加(P<0.01)。结论:腰椎的关节活动度以及两侧运动的对称性可作为评价脊柱手法疗效评价的客观量化指标。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改善了腰椎关节的灵活性以及运动时的左右对称性,可促进脊柱力学平衡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推拿结合下颈段抗阻运动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佛山市中医院2013年1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颈椎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采用推拿结合下颈段抗阻运动法治疗。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以及治疗1个月后的相关症状进行评分分析。结果: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和NDI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VAS评分、NDI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推拿结合下颈段抗阻运动治疗颈型颈椎病可以明显地改善颈椎病症状,并且有良好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旋转腰椎棘突和中心轴线的关系,以期探讨"棘突偏歪"在"骨错缝"诊断和治疗上的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本科诊断为腰椎后关节错缝症的500例,按照NashMoe法取椎体旋转度评价为+级的腰椎正位X线片,观测旋转腰椎棘突和腰椎中心轴线的位置关系。结果:500例腰椎正位X片上,共有旋转腰椎1 238个,其中L_1有162例,L_2有468例,L_3有514例,L_4有93例,L_5有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旋腰椎683个,右旋腰椎55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腰椎中,L1有84例,L_2有266例,L_3有289例,L_4有44例,L_5有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旋腰椎中,L_1有78例,L_2有202例,L_3有225例,L_4有49例,L_5有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83例左旋腰椎棘突与中心轴线位置关系的比较中,位于中轴线左侧605例,位于中轴线右侧1例,位于中轴线上7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55例右旋腰椎棘突与中心轴线位置关系的比较中,位于中轴线左侧0例,位于中轴线右侧468例,位于中轴线上8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例腰椎正位X线片上,35例只有1个旋转腰椎,208例同时有2个旋转腰椎,242例同时有3个旋转腰椎,14例同时有4个旋转腰椎,1例同时有5个旋转腰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不能以棘突位于中心轴线而肯定椎体无旋转,也不能以棘突偏离中心轴线而肯定椎体有旋转;不能以把棘突"拨正"作为脊柱推拿手法治疗是否"到位"的标准。腰椎多椎体同时旋转的情况不多,腰椎下段相较于上段旋转更少、更稳定。  相似文献   

19.
两种颈部旋转手法“咔嗒”声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为提高颈部旋转手法的准确性,应用定向式微型麦克风记录两组患者在施颈部旋转手法作用时发出的“咔嗒”。结果表明,颈部旋转手法主要作用在旋转侧,只有少部分是作用在旋转的对侧。定点旋转复位法作用范围小,作用点相对集中;端提旋转复位法作用的节段较多,作者点相对分散。说明旋转手法主要作用在旋转侧,并非旋转的对侧;端提旋转复位法作用范围较广,对上颈段病变的疗效较好;而定点旋转复闰法作用范围较为局限适用于下颈段病  相似文献   

20.
融合术仍然是治疗脊柱退变的金标准,但脊柱融合会产生一些问题[1]。融合固定所产生的异常应力集中于邻近椎间盘及关节突,导致邻近未融合节段的运动范围异常增加及相关病理性变化,使患者术前症状复发或出现新的症状[2],一些患者不得不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因此,有人提出了非融合固定的概念,也可称为动态固定系统,即保留有益运动和节段间负荷传递的稳定系统,不做椎体节段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