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囊胚发育速度(D5或D6)分别对35周岁以下女性不同等级冻融囊胚(优质冻融囊胚或非优质冻融囊胚)发育潜能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取卵年龄35岁,行D5或D6冻融囊胚移植的周期1 539个,根据移植囊胚数目和囊胚等级,单个优质冻融囊胚移植组(283个移植周期)、两个优质冻融囊胚移植组(838个移植周期)、单个非优质冻融囊胚移植组(194个移植周期)、两个非优质冻融囊胚移植组(224个移植周期)。各组内再根据冷冻前形成的囊胚时间,分为D5组和D6组,比较各组内D5和D6冻融囊胚移植周期的妊娠结局。结果在单个非优质冻融囊胚移植中,D5组的临床妊娠率(46.88%)和种植率(46.88%)高于D6组(分别为33.08%和33.08%),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两个非优质冻融囊胚移植周期中,D5组的种植率显著高于D6组(41.67%vs.31.01%,P0.05),临床妊娠率(54.54%vs.47.47%)和继续妊娠率(88.89%vs.76.00%)均高于D6组,早期流产率(11.11%vs.22.67%)低于D6组,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单个优质冻融囊胚移植周期中,D5组的临床妊娠率(50.85%vs.52.83%)、种植率(51.41%vs.52.83%)、早期流产率(18.89%vs.17.86%)、继续妊娠率(80.00%vs.80.31%)与D6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两个优质冻融囊胚移植周期中,D5组的临床妊娠率(78.40%vs.74.86%)、种植率(61.48%vs.59.38%)、早期流产率(7.90%vs.9.70%)、继续妊娠率(91.52%vs.88.06%)与D6组比较亦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在35周岁以下的女性中,囊胚的发育速度对非优质冻融囊胚的发育潜能可能有着一定的预测价值,但是对于优质冻融囊胚发育潜能的预测价值不大。因此,在35周岁以下的冻融囊胚移植周期中,若无优质囊胚,可考虑优先选择D5非优质冻融囊胚移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厚度对冻融卵裂期和囊胚期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进行人工周期准备内膜、行冻融卵裂期胚胎或囊胚移植患者(共402例)的临床资料。按诱导内膜向分泌期转化日的内膜厚度和移植胚胎类型不同分为4组:A-3组:内膜厚度7mm,移植卵裂期胚胎者,共108例;A-5组:内膜厚度7mm,移植囊胚者,共36例;B-3组:内膜厚度≥7mm,移植卵裂期胚胎者,共146例;B-5组:内膜厚度≥7mm,移植囊胚者,共112例。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及活产率。结果A-3组的种植率(23.30%)和临床妊娠率(37.04%)均显著低于B-3组(分别为32.59%、54.79%)(P0.05),两组的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和活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5组的流产率(41.67%)显著高于B-5组(13.33%),活产率(38.89%)显著低于B-5组(67.86%)(P均0.05);两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异位妊娠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采用人工周期准备内膜进行冻融胚胎移植时,对于薄型内膜(7mm)患者可以选择囊胚移植以提高临床妊娠率,但其较高的流产风险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IVF/ICSI新鲜周期D3移植和/或冷冻后剩余胚胎形成的囊胚的发育潜能,为临床囊胚培养策略及冻融移植周期胚胎选择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三年间年龄36岁患者共993个冻融移植周期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新鲜周期D3移植和/或冷冻后剩余的胚胎继续培养形成的D5囊胚、D6囊胚与D3优质卵裂期胚胎在冻融移植周期中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等指标。结果剩余胚胎继续培养的囊胚形成率53.75%、可利用囊胚率67.54%,冻融周期移植囊胚妊娠率62.54%;D5囊胚组的妊娠率(70.93%)和种植率(52.55%)显著高于D6囊胚组(分别为49.55%、34.43%)和D3优质卵裂期胚胎组(分别为55.49%、36.75%)(P0.05),而D6囊胚组与D3优质卵裂期胚胎组之间妊娠率和种植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早期流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鲜周期D3移植和/或冷冻后剩余的胚胎继续培养,可获得良好的囊胚形成率;所形成的囊胚在冻融移植周期中也可获得一定的妊娠结局,尤其是D5的囊胚,提高了胚胎的利用率;冻融周期可首选D5囊胚进行复苏移植,利于在最少的移植周期获得妊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复周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胚胎移植数量、质量对不同年龄阶段妇女IVF-ET妊娠率和多胎妊娠率的影响。方法 772个行第二次IVF-ET的取卵周期,按年龄分三组(35周岁、35~37周岁和≥38周岁),以移植胚胎数量不同分为两组(A组,移植2个胚胎;B组,移植3个胚胎);再根据移植优质胚胎的个数将A组分别细分为A0、A1和A2组(优质胚胎移植数分别为0、1和2),同法B组分为B0、B1、B2和B3组(优质胚胎移植数分别为0、1、2和3)。比较临床妊娠率、多胎发生率等多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1)35周岁组:A组和B组临床妊娠率无显著差异(49.4%vs.42.5%,P0.05);A组的单胎妊娠率显著高于B组(75.3%vs.55.6%,P0.05),而3胎妊娠率显著低于B组(0%vs.9.8%,P0.05),其中B2组和B3组的单胎妊娠率低于A2组(P0.05),而3胎妊娠率高于A2组(P0.05)。(2)35~37周岁组:A、B两组的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单胎妊娠率显著高于B组(86.7%vs.54.8%,P0.05),双胎妊娠率显著低于B组(6.7%vs.35.7%,P0.05);A0组无胚胎种植,B0组获得11.1%种植率和29.2%妊娠率(P0.05);A1组无双胎妊娠发生,但B1组双胎妊娠率为45.5%(P0.05);B2组双胎率显著高于A2组(53.3%vs.11.1%,P0.05)。(3)≥38周岁组:A、B两组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但B组妊娠率相对较高(23.7%vs.10.0%,P0.05)。结论年龄≥38周岁及无优质胚胎可移植的年龄35~37周岁妇女,增加移植胚胎数至3个,可能增加临床妊娠率;而对于38周岁尤其是35周岁的重复IVF-ET不育妇女,临床上有优质胚胎可移植时,移植胚胎数由3个降至2个可能并不降低临床妊娠率,但可以降低多胎妊娠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低等级胚胎囊胚培养的价值,并观察其囊胚移植后的临床结局。方法共纳入684个周期,将新鲜周期剩余无冷冻价值的低等级胚胎继续行囊胚培养,当有囊胚形成时给予冷冻保存,若新鲜周期移植后未妊娠,则行冻融周期囊胚移植。统计分析鲜胚周期低等级胚胎囊胚形成率、妊娠率及冻融周期囊胚移植的妊娠结局。结果在684个鲜胚周期中,有3 536个胚胎继续行囊胚培养,其中475个周期有1 187个囊胚形成,囊胚形成率为33.6%,209个周期无囊胚形成。有囊胚形成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48.8%)及种植率(32.3%)较无囊胚形成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29.8%)及种植率(17.4%)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胚胎周期未妊娠者有111个周期行冻融周期囊胚移植,囊胚移植后临床妊娠率(40.5%)、种植率(27.4%)、流产率(8.9%),与同时期卵裂期胚胎冻融周期(n=2 156)的临床妊娠率(43.0%)、种植率(24.0%)、流产率(7.8%)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冻融囊胚移植组异位妊娠率高于同期卵裂期冻胚移植组(8.9%vs.3.7%)(P0.05)。结论卵裂期形态学评分为低等级的胚胎依然有囊胚培养的价值,有助于增加累积妊娠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冻融单囊胚移植周期中年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生殖中心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冻融优质单囊胚移植的1 005个周期的临床妊娠结局,根据患者年龄分为4组:A组:≤29岁(n=296);B组:30~34岁(n=389);C组:35~37岁(n=151);D组:≥38岁(n=169)。比较4组的临床结局,探讨年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4组临床妊娠率、单胎妊娠率、双胎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晚期流产率及早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A、B、C组相比较,D组的早期流产率、足月产率及活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至D组,早期流产率呈递增趋势,足月产率和活产率呈递减趋势。在年龄≥38岁组,早期流产率高达38.82%,足月产率41.18%,活产率仅有25.44%。结论年龄≥38岁的患者行优质单囊胚移植,妊娠率与其它年龄组无差异,早期流产率明显升高,足月产率及活产率明显降低,建议行双囊胚移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内膜准备方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囊胚冻融移植(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EMs患者375个囊胚FET周期,按照子宫内膜准备方式分为:单纯人工周期组(HRT组,45个周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降调节后人工周期组(GnRH-a+HRT组,121个周期)和自然周期组(NC组,209个周期)。比较3种内膜准备方案的囊胚FET妊娠结局。结果 3组EMs患者间年龄、不孕年限、基础抗苗勒管激素(AMH)和基础内分泌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间移植胚胎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移植日内膜厚度GnRH-a+HRT组显著厚于HRT组[(10.08±1.79)mm vs.(9.33±1.41)mm,P0.05]。HRT组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分别为71.43%和75.56%)均显著高于GnRH-a+HRT组(分别为46.63%和57.02%)和NC组(分别为44.13%和54.55%)(P0.05)。3组患者间多胎率、异位妊娠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RT组流产率(2.94%)显著低于GnRH-a+HRT组(18.84%)和NC组(9.65%)(P0.05),且GnRH-a+HRT组流产率显著高于NC组(P0.05)。结论传统激素替代内膜准备方案可提高EMs患者囊胚FET周期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降低流产率,可作为EMs患者高效、经济的FET内膜准备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冻融单囊胚移植周期中,囊胚形成时间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深圳中山泌尿外科医院行冻融单囊胚移植的1 761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囊胚形成时间和胚胎质量分为4组,其中移植胚胎为第5天(D5)优质囊胚者设为A1组(n=635);移植胚胎为D5非优质囊胚设为A2组(n=199);移植胚胎为D6优质囊胚设为B1组(n=418),移植胚胎为D6非优质囊胚设为B2组(n=509)。比较各组间的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活产率等,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女方年龄、不孕年限、女方体重指数(BMI)及囊胚形成时间对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A1组与B1组的BMI、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活产率、早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年龄及不孕年限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2组与B2组的不孕年限、BMI、早期流产率、早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年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2组的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均显著高于B2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非优质胚胎组中,囊胚形成时间是引起两组间临床妊娠率差异的显著因素[OR=2.240,95%CI(1.592-3.152)](P0.05)。结论在冻融单囊胚移植时,若移植胚胎为优胚,则囊胚形成时间对于妊娠结局无显著影响;但当移植囊胚为非优胚时,囊胚形成时间对妊娠结局有显著影响,D5囊胚移植妊娠结局优于D6囊胚移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精子DNA碎片率对冻融囊胚移植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佛山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行常规IVF-ET治疗的不孕患者共308例。根据男方精子DNA碎片率水平分为3组:正常组(DFI≤15%,114例),中度碎片化组(15%30%,91例)。比较3组胚胎发育情况及临床结局。结果:正常组、中度碎片化组的囊胚形成率与高度碎片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9%、66.2%vs 58.3%,P<0.05);正常组、中度碎片化组的可利用囊胚率与高度碎片化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1%、84.0%vs81.2%,P>0.05);3组之间优质囊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3%、68.8%vs59.7%,P<0.05)。高度碎片化组的种植率显著低于正常组及中度碎片化组(30.4%vs43.1%、41.0%,P<0.05);正常组及中度碎片化组的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高度碎片化组(43.2%、40.2%vs33.6%,P<0.05);高度碎片化组流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及中度碎片化组(16.2%vs10.0%、9.8%,P<0.05)。结论:DFI显著升高时,会显著降低囊胚培养的囊胚形成率、可利用囊胚率及优质囊胚率,降低冻融囊胚移植后的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增加冻融囊胚移植后的流产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种不同内膜准备方案在玻璃化冻融囊胚移植周期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我中心接受玻璃化冻融囊胚移植的1 264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内膜准备方案的不同分为3组:自然周期组(A组,467个周期,首次解冻周期移植);人工周期组(B组,725个周期,首次解冻周期移植);降调节+人工周期组(C组,72个周期,首次解冻周期移植未妊娠再次行解冻移植者),比较3组的一般资料及妊娠结局。结果A组的女方年龄显著高于B组,体重指数显著低于B组,基础FSH、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显著高于B、C组(P均0.05);A、B组的移植囊胚数显著低于C组(P0.05)。A组优质囊胚率显著高于B、C组,B组显著高于C组(P0.05)。3组间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晚期流产率、早产率及活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移植日内膜厚度、移植囊胚数及移植优质囊胚数是临床妊娠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内膜准备方案并不是临床妊娠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对于35岁月经周期规律的患者行首次或再次玻璃化冻融囊胚移植时,不同子宫内膜准备方案并不影响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D5和D6的冻融囊胚移植后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和流产率,为囊胚复苏日的胚胎选择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辅助生殖中心进行复苏囊胚移植的178个周期的患者资料,按照冷冻前形成囊胚的时间(D5或D6)进行分组,比较两组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和流产率。结果共复苏178个周期,复苏囊胚303个,复苏后所有囊胚腔均扩张,复苏成活率100%。平均移植囊胚数(1.70±0.46)个。178个周期均进行了胚胎移植,囊胚种植率为59.4%(180/303),临床妊娠率70.8%(126/178),失访5例,活产率55.6%(99/178),流产率17.5%(22/126)。D5冻融囊胚的临床妊娠率(78.0%),显著高于D6冻融囊胚的临床妊娠率(64.6%)(P0.05)。D5冻融囊胚的种植率(64.3%)、活产率(63.4%)高于D6冻融囊胚的种植率(51.0%)和活产率(4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89和0.053)。D5的流产率(14.3%)要低于D6(20.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4)。结论 D5和D6的囊胚冷冻复苏后均有较好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但是D5的囊胚临床结局要优于D6的囊胚,囊胚复苏移植时可以优先考虑选择D5的胚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常规评价体系中的“废弃”胚胎继续囊胚培养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第1次行IVF/ICSI-ET治疗、因D3无可利用胚胎(D3胚胎评分均为Ⅳ级或F级)而行囊胚“试培养”的2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试培养”结局不同分为成功组(54例)和失败组(19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及获卵情况;将成功形成囊胚并移植的患者根据其移植周期不同分为新鲜移植组(41例)和冻融移植组(1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结果246例患者因D3无可移植胚胎行囊胚“试培养”,囊胚形成率和优质囊胚形成率分别为9.50%和5.85%。“试培养”失败组原发性不孕比例显著高于成功组(74.48%vs.57.41%,P<0.05)。54例患者获得囊胚后其中41例行新鲜周期囊胚移植(新鲜移植组),10例患者囊胚复苏成功,行冻融囊胚移植(冻融移植组)。新鲜周期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分别为53.66%和48.78%;冻融移植组的临床妊娠率为50.00%,自然流产率为60.00%,活产率为20.00%。所有新生儿均未见出生缺陷。结论“废弃”胚胎行囊胚培养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对于D3无可用胚胎移植的患者,利用“废弃”胚胎行囊胚“试培养”不失为一种补救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非优质单囊胚冻融移植周期中囊胚发育速度和囊胚形态学评分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情况的影响,为临床移植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本中心实施非优质单囊胚冻融移植的3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囊胚发育速度和囊胚质量将非优质单囊胚移植患者分为4组,分别为D5-AC/BC组(n=120)、D5-CA/CB组(n=21)、D6-AC/BC组(n=163)和D6-CA/CB组(n=29),比较各组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出生情况。结果相同囊胚形态下,D5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D6组(50.8%vs. 22.1%和47.6%vs. 24.1%)(P<0.05);D5-AC/BC组的活产率显著高于D6-AC/BC组(38.3%vs. 15.3%,P<0.05),D5-CA/CB组的活产率虽高于D6-CA/C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vs. 17.2%,P>0.05)。相同囊胚发育速度下,AC/BC组获得与CA/CB组相似的临床妊娠率与活产率(P>0.05)。早期流产率、早产率、出生孕周、新生儿体重、低体重儿发生率在4组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优质单囊胚移植周期中,优先选择D5囊胚,可获得较好的临床妊娠率与活产率。囊胚内细胞团、滋养细胞层的评分不平行时,不影响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月经规律患者冻融胚胎移植(FET)人工周期准备子宫内膜的临床结局分析,探讨人工周期雌激素应用天数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同济医院生殖中心2011年12月至2012年8月以人工周期准备子宫内膜,B超监测子宫内膜厚度≥8mm时行复苏移植2个优质囊胚的月经规律患者共153个周期的临床资料。用黄体酮前雌激素应用天数按2分隔点分为≤15d组和15d组,比较不同雌激素应用天数的一般情况和妊娠结局;并对超出理想内膜增生期的天数按3分隔点分为0、0~3和3d组,比较三组间的一般情况和妊娠结局。结果 (1)黄体酮转化前用雌激素总天数15d组的流产率高于≤15d组,继续妊娠率低于≤15d组,但两组间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继续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应用雌激素超出理想内膜增生期0~3d组的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继续妊娠率稍高于其他两组,而流产率稍低于其他两组,但三组间妊娠结局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人工周期是一种较好的FET内膜准备方法,雌激素应用天数未显著影响妊娠结局,雌激素最佳应用天数有待增加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解冻周期中单囊胚移植(SBT)与卵裂期双胚胎移植(DET)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探讨解冻周期SBT对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助孕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不明原因反复种植失败且剩余有冷冻储存的囊胚期或卵裂期胚胎的患者资料,并比较解冻周期109例SBT患者(SBT组)和336例DET患者(DET组)的临床条件及助孕结局(包括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流产率)。结果相对于DET组,SBT组的临床妊娠率(54.1%vs. 47.6%)和种植率(56.0%vs. 30.1%)较高,流产率(2.8%vs. 7.1%)较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SBT组多胎率(1.8%vs. 12.2%)显著低于DET组(P<0.05)。结论对部分原因不明反复种植失败的患者,解冻周期实施SBT可能会改善其助孕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胚胎植入前非整倍体检测技术(PG T-A),评估囊胚形态学分级与染色体倍性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评估囊胚形态学分级对于预测单整倍体囊胚移植(S EB T)妊娠结局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完成囊胚期滋养外胚层细胞活检的PG T-A周期的临床资料,并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外助孕过程中促排卵周期HCG日、取卵后第2天(D2)及取卵后第4天(D4)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情况变化,并探讨其与单囊胚移植周期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51例行IVF或ICSI助孕并接受单囊胚移植、且HCG日内膜形态为A型的患者,采用经阴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检测HCG注射日、取卵后第2天(D2)及取卵后第4天(D4)子宫内膜厚度、宫腔容积、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情况,并根据血流灌注情况将其分为I、Ⅱ、Ⅲ型。比较HCG注射日、取卵后D2及D4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变化,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 HCG日、取卵后D2及D4子宫内膜厚度、宫腔容积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HCG日相比,取卵后D2及D4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为Ⅱ、Ⅲ型的周期明显减少(P<0.05),取卵后D2与D4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HCG日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Ⅰ型组与Ⅱ、Ⅲ型组相比,临床妊娠率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流产率明显升高(P<0.05);取卵后D2、D4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Ⅰ型组与Ⅱ、Ⅲ型组相比,临床妊娠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取卵后D2及D4内膜血流Ⅲ型组无早期流产发生,内膜血流Ⅰ型组早期流产率高于Ⅱ型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HCG日、取卵后D2内膜血流均为Ⅰ型的周期,其早期流产率明显高于均为Ⅱ、Ⅲ型的周期(P<0.05),内膜血流从HCG日Ⅱ、Ⅲ型变为取卵后Ⅰ型的周期早期流产率高于HCG日、取卵后D2内膜血流均为Ⅱ、Ⅲ型的周期,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促排卵周期,取卵后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灌注情况明显变差,取卵前后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灌注不足可能增加早期流产率;若取卵周期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灌注不足,可考虑全胚冷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在本中心行IVF-ET获临床妊娠患者的妊娠结局,结合选择性减胎术(MFPR)患者的手术情况及妊娠结局,分析选择性减胎术的有效性和必要性。方法对本中心2008年4月至2016年4月共2 923例通过IVF-ET获得临床妊娠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了解其孕期情况、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健康状况等;同时对同期在本中心行MFPR的患者共130例随访,包括术后4周流产、晚期流产及早产等情况。MFPR患者来源包括行辅助生殖技术(ART)助孕获得的多胎妊娠以及单纯使用促排卵药物导致的多胎妊娠。结果 (1)IVF-ET患者的临床妊娠率51.52%,其中双胎妊娠率26.03%,三胎及以上妊娠率1.23%;双胎妊娠组晚期流产率和早产率均显著高于单胎妊娠组(P<0.001),且妊娠期贫血、妊高征、糖尿病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单胎妊娠组(P<0.001)。(2)130例MFPR患者中85.71%的四胎及以上妊娠由单纯使用促排卵药物导致;减胎时平均妊娠天数60.55d(49~126d),术后4周流产率为3.10%且全部发生于术后一周内,晚期流产率7.41%,早产率1.85%。(3)MFPR后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显著低于IVF双胎妊娠未减胎组(P<0.001);IVF双胎妊娠经MFPR后早产率显著低于双胎妊娠未减胎组(P<0.001);IVF三胎妊娠经MFPR后无论减为双胎妊娠还是减为单胎妊娠,早产率均显著低于双胎妊娠未减胎组(P<0.05)。结论双胎妊娠的不良妊娠结局增加;四胎及以上多胎妊娠的主要原因是单纯促排卵药物的使用;MFPR可以降低多胎妊娠的早产率和低体重儿的发生率,改善因辅助生殖技术及促排卵药物导致的多胎妊娠的临床妊娠结局,作为助孕并发症的补救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