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研究冻融胚胎移植是否增加早期妊娠胚胎流失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中心接受胚胎移植的6 834周期临床妊娠患者的资料,根据移植胚胎分为新鲜胚胎移植组(鲜胚组)和冻融胚胎移植组(冻胚组),比较鲜胚组与冻胚组种植胚胎流失率、流产率和活产率。另外根据移植胚胎级别分为卵裂期胚胎移植(D3组)和囊胚期胚胎移植(D5组),分别比较D3组鲜胚和冻胚以及D5组鲜胚与冻胚的种植胚胎流失率、流产率和活产率。结果鲜胚组和冻胚组患者年龄、不育年限无显著性差异(P0.05);胚胎流失率分别为18.9%和24.3%,流产率分别为14.4%和17.1%,活产率分别为85.6%和8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3组患者鲜胚与冻胚种植胚胎流失率、流产率和活产率分别为19.4%vs.30.0%、14.5%vs.19.6%和85.5%vs.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5组患者鲜胚与冻胚种植胚胎流失率、流产率和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新鲜胚胎移植周期相比,冻融胚胎移植可能会增加妊娠早期胚胎流失率和流产率,降低活产率;因此在IVF周期中应尽量选择新鲜胚胎移植,如果选择冻融胚胎移植,应尽可能选择冻融囊胚期胚胎移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间苯三酚对IVF/ICSI鲜胚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生殖中心初次接受IVF/ICSI助孕治疗的2110周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鲜胚移植后是否使用间苯三酚,分为间苯三酚组(n=474)和对照组(n=1636);各入组患者再根据鲜胚移植的胚胎类型不同,分为卵裂期胚胎移植组和囊胚期移植组2个亚组。比较各组患者IVF/ICSI鲜胚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多胎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活产率及胎儿畸形率等。结果间苯三酚组多胎妊娠率及活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早期流产率及晚期流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临床妊娠率、生化妊娠率、种植率以及异位妊娠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卵裂期胚胎移植间苯三酚组多胎妊娠率及活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囊胚移植间苯三酚组的种植率及活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卵裂胚胎移植中正常对照组新生儿畸形率为0.31%(2/637),而间苯三酚组中未发现新生儿畸形(P<0.05)。结论IVF/ICSI鲜胚移植周期使用间苯三酚能显著降低流产率、增加活产率,且未发现胎儿致畸作用,能明显改善临床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厚度对冻融卵裂期和囊胚期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进行人工周期准备内膜、行冻融卵裂期胚胎或囊胚移植患者(共402例)的临床资料。按诱导内膜向分泌期转化日的内膜厚度和移植胚胎类型不同分为4组:A-3组:内膜厚度7mm,移植卵裂期胚胎者,共108例;A-5组:内膜厚度7mm,移植囊胚者,共36例;B-3组:内膜厚度≥7mm,移植卵裂期胚胎者,共146例;B-5组:内膜厚度≥7mm,移植囊胚者,共112例。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及活产率。结果A-3组的种植率(23.30%)和临床妊娠率(37.04%)均显著低于B-3组(分别为32.59%、54.79%)(P0.05),两组的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和活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5组的流产率(41.67%)显著高于B-5组(13.33%),活产率(38.89%)显著低于B-5组(67.86%)(P均0.05);两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异位妊娠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采用人工周期准备内膜进行冻融胚胎移植时,对于薄型内膜(7mm)患者可以选择囊胚移植以提高临床妊娠率,但其较高的流产风险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卵裂胚移植后剩余的姐妹(sibling)胚胎囊胚形成率对IVF-ET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及胚胎移植策略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生殖中心实施IVF/ICSI-ET的454个移植周期的临床资料,其中,有188个周期为受精后第3天(D3)行卵裂胚移植,设为A组,有266个周期行全囊胚培养并移植优质囊胚,设为B组。A组再分为优质囊胚形成组(A1组,127个周期),无优质囊胚形成组(A2组,61个周期)。比较各组的基本资料和临床结局,直线回归分析囊胚形成率与临床妊娠率的相关性。结果 3组间年龄、不孕年限、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平均获卵数、成熟卵数、正常受精率、卵裂率、D3优质胚胎数,优质胚胎率,移植胚胎数、异位妊娠率,流产率和周期取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临床妊娠率(69.7%,)和种植率(40.1%)均显著高于A2组(52.5%、28.2%)(P0.05),A1组与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回归分析显示总囊胚形成率及优质囊胚形成率与临床妊娠率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844和r=0.867,P0.05)。结论卵裂胚移植后姐妹胚胎囊胚形成率对IVF-ET的临床结局有预测价值,优质卵裂期胚胎移植后剩余姐妹胚胎培养形成优质囊胚可获得与移植优质囊胚相似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5.
D5选择性的单囊胚移植和双囊胚胎移植妊娠结局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患者中D5选择性的单囊胚移植和双囊胚移植的妊娠结局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在我中心助孕的第一周期D5新鲜移植患者,移植单囊胚者为单囊胚组(77例),移植双囊胚者为双囊胚组(48例)。分析两组间临床特征、超促排卵情况、胚胎质量、妊娠率、着床率、多胎率、流产率、宫外孕率。结果两组间的临床特征、超排卵情况、胚胎形成情况、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宫外孕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种植率及多胎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囊胚移植组的种植率(66.23%)显著高于双囊胚移植组(47.92%)(P0.05),单囊胚移植组多胎率(6.25%)显著低于双囊胚移植组(32.26%)(P0.05)。结论单囊胚移植在不降低妊娠率的同时显著降低了多胎妊娠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全胚冷冻的高龄患者行冻融胚胎移植(FET)的临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在我中心实施IVF/ICSI共1 057周期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7个全胚冷冻周期为首次行FET(研究组),910个为鲜胚周期胚胎移植(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结局。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活产率、多胎率、妊娠周数及双胎新生儿出生体重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单胎出生体重(3 521±377kg)显著高于对照组(3 166±624kg)(P0.05),而早产率和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0%和0)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3.3%和13.2%)(P0.05)。结论高龄患者全胚冷冻后行FET能获得与鲜胚移植相似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且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低等级胚胎囊胚培养的价值,并观察其囊胚移植后的临床结局。方法共纳入684个周期,将新鲜周期剩余无冷冻价值的低等级胚胎继续行囊胚培养,当有囊胚形成时给予冷冻保存,若新鲜周期移植后未妊娠,则行冻融周期囊胚移植。统计分析鲜胚周期低等级胚胎囊胚形成率、妊娠率及冻融周期囊胚移植的妊娠结局。结果在684个鲜胚周期中,有3 536个胚胎继续行囊胚培养,其中475个周期有1 187个囊胚形成,囊胚形成率为33.6%,209个周期无囊胚形成。有囊胚形成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48.8%)及种植率(32.3%)较无囊胚形成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29.8%)及种植率(17.4%)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胚胎周期未妊娠者有111个周期行冻融周期囊胚移植,囊胚移植后临床妊娠率(40.5%)、种植率(27.4%)、流产率(8.9%),与同时期卵裂期胚胎冻融周期(n=2 156)的临床妊娠率(43.0%)、种植率(24.0%)、流产率(7.8%)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冻融囊胚移植组异位妊娠率高于同期卵裂期冻胚移植组(8.9%vs.3.7%)(P0.05)。结论卵裂期形态学评分为低等级的胚胎依然有囊胚培养的价值,有助于增加累积妊娠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联合囊胚发育速度和囊胚质量分析其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影响,为冻融周期中的囊胚选择提供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生殖中心进行单囊胚复苏移植治疗的患者资料,周期数为736个。按照囊胚形成时间分为两组:D5组(在受精第5天形成囊胚)和D6组(在受精后第6天形成囊胚)。再根据各组内囊胚是否为优质胚胎分为4组,分别为D5优胚组、D5非优胚组,D6优胚组、D6非优胚组。分别比较各组的临床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的出生结局。结果 (1)共纳入736个复苏周期,复苏存活率100%。患者平均胚胎复苏年龄为(35.1±4.4)岁。临床妊娠率为40.9%,流产率为19.6%,活产率为26.0%。(2)D5组中移植的优质胚胎比例显著高于D6组(60.4%vs. 36.6%,P<0.05);D5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均显著高于D6组(分别为51.5%vs. 33.6%和33.9%vs. 20.6%)(P均<0.05);两组的流产率无显著差异(P>0.05)。D5组的男女性别比略高于D6组(P>0.05)。两组新生儿的身长和出生体重无显著差别(P>0.05)。D5组巨大儿的发生率略高于D6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均未发生出生死亡和先天异常。(3)D5优胚组、D5非优胚组、D6优胚组和D6非优质胚胎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D5优胚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最高,D6非优胚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最低。各组间的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和男女性别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D5非优胚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均略低于D6优胚组,但两者均无显著差异(P>0.05)。D6非优胚组的临床妊娠率显著低于D5非优胚组(P<0.05),但两组的活产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囊胚的冻融周期移植时,优先选择D5的优质胚胎;而面临D5非优质胚胎和D6优质胚胎时,两者均可考虑,可以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姐妹胚胎形成囊胚的时间、数量与D3胚胎移植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本中心行D3移植后剩余的姐妹胚胎继续囊胚培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剩余胚胎继续培养有无囊胚形成分为囊胚形成组及对照组,再根据形成囊胚的时间分为D5组、D6组以及D5和D6均有囊胚形成的D5+D6组,比较组间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分析D3移植胚胎的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与姐妹胚胎体外培养形成囊胚的能力及速度的相关性;再进一步分析用于囊胚培养的非优质胚胎数≥5的周期姐妹胚胎形成囊胚的情况与移植结局的关系。结果 (1)囊胚形成组与对照组的种植率(31.34%vs.19.41%)及临床妊娠率(50.14%vs.32.84%)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D5组、D6组及D5+D6组的种植率(分别为34.42%、29.01%、31.42%)及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3.27%、47.92%、50.00%)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分别为19.41%和32.84%)(P0.05);D5组、D6组与D5+D6组组间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D5组有升高趋势;(2)形成囊胚的个数与D3移植胚胎的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呈显著正相关(r=0.749,P0.05;r=0.752,P0.05);(3)非优质胚胎数≥5的周期中,囊胚形成率≥40%组的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均显著高于囊胚形成率20%~40%组和20%组(43.01%vs.29.43%vs.23.12%,P0.05;67.39%vs.47.48%vs.38.58%,P0.01),但3组间的流产率及多胎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姐妹胚胎体外形成囊胚的速度及能力可能用于预测D3移植胚胎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D5和D6的冻融囊胚移植后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和流产率,为囊胚复苏日的胚胎选择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辅助生殖中心进行复苏囊胚移植的178个周期的患者资料,按照冷冻前形成囊胚的时间(D5或D6)进行分组,比较两组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和流产率。结果共复苏178个周期,复苏囊胚303个,复苏后所有囊胚腔均扩张,复苏成活率100%。平均移植囊胚数(1.70±0.46)个。178个周期均进行了胚胎移植,囊胚种植率为59.4%(180/303),临床妊娠率70.8%(126/178),失访5例,活产率55.6%(99/178),流产率17.5%(22/126)。D5冻融囊胚的临床妊娠率(78.0%),显著高于D6冻融囊胚的临床妊娠率(64.6%)(P0.05)。D5冻融囊胚的种植率(64.3%)、活产率(63.4%)高于D6冻融囊胚的种植率(51.0%)和活产率(4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89和0.053)。D5的流产率(14.3%)要低于D6(20.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4)。结论 D5和D6的囊胚冷冻复苏后均有较好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但是D5的囊胚临床结局要优于D6的囊胚,囊胚复苏移植时可以优先考虑选择D5的胚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囊胚发育速度(D5或D6)分别对35周岁以下女性不同等级冻融囊胚(优质冻融囊胚或非优质冻融囊胚)发育潜能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取卵年龄35岁,行D5或D6冻融囊胚移植的周期1 539个,根据移植囊胚数目和囊胚等级,单个优质冻融囊胚移植组(283个移植周期)、两个优质冻融囊胚移植组(838个移植周期)、单个非优质冻融囊胚移植组(194个移植周期)、两个非优质冻融囊胚移植组(224个移植周期)。各组内再根据冷冻前形成的囊胚时间,分为D5组和D6组,比较各组内D5和D6冻融囊胚移植周期的妊娠结局。结果在单个非优质冻融囊胚移植中,D5组的临床妊娠率(46.88%)和种植率(46.88%)高于D6组(分别为33.08%和33.08%),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两个非优质冻融囊胚移植周期中,D5组的种植率显著高于D6组(41.67%vs.31.01%,P0.05),临床妊娠率(54.54%vs.47.47%)和继续妊娠率(88.89%vs.76.00%)均高于D6组,早期流产率(11.11%vs.22.67%)低于D6组,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单个优质冻融囊胚移植周期中,D5组的临床妊娠率(50.85%vs.52.83%)、种植率(51.41%vs.52.83%)、早期流产率(18.89%vs.17.86%)、继续妊娠率(80.00%vs.80.31%)与D6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两个优质冻融囊胚移植周期中,D5组的临床妊娠率(78.40%vs.74.86%)、种植率(61.48%vs.59.38%)、早期流产率(7.90%vs.9.70%)、继续妊娠率(91.52%vs.88.06%)与D6组比较亦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在35周岁以下的女性中,囊胚的发育速度对非优质冻融囊胚的发育潜能可能有着一定的预测价值,但是对于优质冻融囊胚发育潜能的预测价值不大。因此,在35周岁以下的冻融囊胚移植周期中,若无优质囊胚,可考虑优先选择D5非优质冻融囊胚移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卵巢低反应(POR)患者新鲜或冻融周期移植发育迟缓的第3天胚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在本中心行IVF/ICSI-ET且移植第3天发育迟缓胚胎的POR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43个周期,分为新鲜周期组(178例)和冻融周期组(16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促排卵相关指标及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及活产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Gn总量和刺激时间、HCG日E2水平和子宫内膜厚度、获卵数、可移植胚胎率、平均移植胚胎数、种植率及流产率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新鲜周期组相比,冻融周期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POR患者选择冻融周期移植发育迟缓的胚胎可获得较好的临床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体重指数(BMI)水平患者新鲜胚胎移植和全胚冷冻-首次冻融胚胎移植(FET)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首次新鲜胚胎移植(13019个周期)和全胚冷冻后首次FET(3546个周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研究对象按不同BMI分为正常体重组(18.5~23.9 kg/m2)、超重组(23.9~27.9 kg/m2)和肥胖组(≥28 kg/m2)。分析不同BMI水平下鲜胚移植组和FET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妊娠结局,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矫正影响妊娠结局的混杂因素;主要结局指标包括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流产率。结果矫正各种混杂因素后,正常体重组中,FET组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显著低于鲜胚移植组,而流产风险显著高于鲜胚移植组[P<0.05;临床妊娠率:aOR=0.80(95%CI:0.71-0.91);活产率:aOR=0.77(95%CI:0.68-0.86);流产率:aOR=1.28(95%CI:1.05-1.58)];超重组中,FET组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显著低于鲜胚移植组,流产风险显著高于鲜胚移植组[P<0.05;临床妊娠率:aOR=0.76(95%CI:0.61-0.94);活产率:aOR=0.74(95%CI:0.60-0.92);流产率:aOR=1.23(95%CI:0.87-0.96)];肥胖组中,鲜胚移植组和FET组间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及流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正常体重和超重人群,在无影响新鲜胚胎移植因素存在时,尽量选择新鲜胚胎移植;肥胖人群中两种移植方式则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非优质单囊胚冻融移植周期中囊胚发育速度和囊胚形态学评分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情况的影响,为临床移植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本中心实施非优质单囊胚冻融移植的3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囊胚发育速度和囊胚质量将非优质单囊胚移植患者分为4组,分别为D5-AC/BC组(n=120)、D5-CA/CB组(n=21)、D6-AC/BC组(n=163)和D6-CA/CB组(n=29),比较各组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出生情况。结果相同囊胚形态下,D5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D6组(50.8%vs. 22.1%和47.6%vs. 24.1%)(P<0.05);D5-AC/BC组的活产率显著高于D6-AC/BC组(38.3%vs. 15.3%,P<0.05),D5-CA/CB组的活产率虽高于D6-CA/C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vs. 17.2%,P>0.05)。相同囊胚发育速度下,AC/BC组获得与CA/CB组相似的临床妊娠率与活产率(P>0.05)。早期流产率、早产率、出生孕周、新生儿体重、低体重儿发生率在4组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优质单囊胚移植周期中,优先选择D5囊胚,可获得较好的临床妊娠率与活产率。囊胚内细胞团、滋养细胞层的评分不平行时,不影响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解冻周期中单囊胚移植(SBT)与卵裂期双胚胎移植(DET)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探讨解冻周期SBT对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助孕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不明原因反复种植失败且剩余有冷冻储存的囊胚期或卵裂期胚胎的患者资料,并比较解冻周期109例SBT患者(SBT组)和336例DET患者(DET组)的临床条件及助孕结局(包括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流产率)。结果相对于DET组,SBT组的临床妊娠率(54.1%vs. 47.6%)和种植率(56.0%vs. 30.1%)较高,流产率(2.8%vs. 7.1%)较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SBT组多胎率(1.8%vs. 12.2%)显著低于DET组(P<0.05)。结论对部分原因不明反复种植失败的患者,解冻周期实施SBT可能会改善其助孕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孕前腹腔镜下宫颈环扎(LTCC)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妊娠结局,比较该类患者卵裂期胚胎移植和囊胚移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因不孕症合并宫颈机能不全(CI)在本中心行孕前LTCC术后实施IVF-ET的82例患者资料,根据移植胚胎种类不同分为卵裂期胚胎组(n...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常规评价体系中的“废弃”胚胎继续囊胚培养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第1次行IVF/ICSI-ET治疗、因D3无可利用胚胎(D3胚胎评分均为Ⅳ级或F级)而行囊胚“试培养”的2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试培养”结局不同分为成功组(54例)和失败组(19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及获卵情况;将成功形成囊胚并移植的患者根据其移植周期不同分为新鲜移植组(41例)和冻融移植组(1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结果246例患者因D3无可移植胚胎行囊胚“试培养”,囊胚形成率和优质囊胚形成率分别为9.50%和5.85%。“试培养”失败组原发性不孕比例显著高于成功组(74.48%vs.57.41%,P<0.05)。54例患者获得囊胚后其中41例行新鲜周期囊胚移植(新鲜移植组),10例患者囊胚复苏成功,行冻融囊胚移植(冻融移植组)。新鲜周期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分别为53.66%和48.78%;冻融移植组的临床妊娠率为50.00%,自然流产率为60.00%,活产率为20.00%。所有新生儿均未见出生缺陷。结论“废弃”胚胎行囊胚培养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对于D3无可用胚胎移植的患者,利用“废弃”胚胎行囊胚“试培养”不失为一种补救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