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卵巢低反应(POR)是卵巢对促排卵药物反应低下,是控制性促排卵(COH)中的难题。COH的关键在于如何使这部分患者获得数量适中、质优的卵母细胞。本文就COH方案的选择及促排卵前的预处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开放,高龄孕妇增多,刺激卵巢药物及辅助生殖技术应用更广泛,使多胎妊娠发生率和风险显著增加。为进一步降低多胎妊娠的风险,规范我国多胎妊娠减胎术的操作,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制订了本规范,期望帮助提高医疗机构多胎妊娠减胎术水平,改善多胎妊娠的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3.
4.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是诱导排卵或促超排卵药物引起的严重并发症,由于过多的卵泡发育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腹水、胸水、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受损等症状,不仅影响妊娠成功率,甚至危及生命。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只能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因此预防和及时发现是治疗的关键。本文就近年对OHSS的发病机制、临床分期、相关因素和预防措施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药物促排卵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不孕症治愈率,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与控制性超排卵(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COH)相关的问题。文献提示某些肿瘤可能与诱发排卵有关。  相似文献   

6.
超促排卵并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辅助生育技术中 ,超促排卵是采用药物的方法可控制诱发卵泡发育与卵的成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 Ovary Hyp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是辅助生育技术中超促排卵常见的并发症 ,其发生率约 2 0 % [1]。严重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 ,重者危及生命。我院 1 997年 1 1月至 2 0 0 1年 5月共实施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术 ( IVF- ET) 1 40例。并发 OHSS 2 7例 ,通过采取积极有效护理 ,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 7例病人 ,年龄 2 6~ 30岁。分度标准 [1] :轻度(胃部不适 ,轻微腹胀或下腹疼 ,B超测卵巢直径 <5cm,少量盆腔积液 )…  相似文献   

7.
江欢  徐楗荧 《生殖医学杂志》2022,(12):1768-1771
控制性促排卵(COH)是辅助生殖技术(ART)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使用促排卵药物可以增加获取的成熟卵母细胞的数目,但COH过程中出现的过早黄素化(PL),主要表现为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孕酮水平的过早升高,可能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胚胎着床率和妊娠率。目前PL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如何有效预防PL依然存在巨大挑战。本文就目前ART领域中PL的预防策略进行探讨总结。  相似文献   

8.
一、卵子质量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获得活产是十分重要的 IVF-ET的妊娠率与抱婴回家率很大程度取决于卵子质量,目前实验室所提供的培养条件足以使好的卵子成为优质胚胎,因此卵子质量好是IVF-ET成功的重要前提.卵子质量除了受年龄、超排卵的影响外,还与环境、遗传、生活方式和放/化疗等有关.卵子质量是卵子发生过程中一系列相互作用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卵泡期长效长方案在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及提高临床妊娠率等方面优势明显,然而其适用范围及关键环节不易掌握,容易出现不良结局。因此本文主要从其适用人群、Gn启动时机的选择、降调后囊肿处理及促排早期Gn的应用与调整等四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使卵泡期长效长方案的应用更加合理,使更多患者从卵泡期长效长方案中获益。  相似文献   

10.
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控制性卵巢刺激(COS)过程中,获得适当数量及高质量的卵母细胞是减少甚至避免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及优化妊娠结局的关键。目前,多认为获卵超过15个时OHSS风险增加的同时对妊娠结局并无明显改善,但对于最适获卵数的具体界定,目前尚无共识。COS过程中对获卵数的调控,主要从卵巢功能的评估、促排卵方案的合理选择,及促排卵过程中促性腺激素(Gn)启动剂量、对优势卵泡群的调控和诱发排卵策略的选择等方面进行。总体而言,COS过程中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充分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从多方面对获卵数加以调控。  相似文献   

11.
芳香化酶抑制剂在诱导排卵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为高效、特殊的芳香化酶抑制剂。它通过抑制卵巢雌激素,引起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释放,增加卵泡刺激素分泌。以之诱导WHOII型无排卵患者排卵,半衰期短,且十分安全。在控制性促超排卵中,与促性腺激素联合应用可显著降低促性腺激素的剂量。此外,芳香化酶抑制剂可口服,对子宫内膜无不良影响。有可能替代克罗米芬成为第一线诱导排卵药物,在辅助生育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症患者不同促排卵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来我院行促排卵治疗的120例PCOS排卵障碍不孕症患者,随机分配至不同促排卵方案治疗组:克罗米芬组(n=40)、来曲唑组(n=40)、尿促性素组(n=40).统计分析3组患者的促排卵效果及妊娠结局.结果 与克...  相似文献   

13.
2000年有学者首次报道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具有促排卵作用,其后对来曲唑的应用展开了大量研究。来曲唑通过可逆性地阻断雄激素向雌激素转化,促进单卵泡发育和排卵,且无抗雌激素作用。除了常规应用于雌激素依赖性肿瘤的治疗,其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宫腔内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生育力保存等方面的应用也表现出不错的临床效果。来曲唑能否扩大其使用范围,充分、安全地发挥其促排卵作用,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本文将对来曲唑在促排卵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4.
克罗米芬延长法诱导排卵治疗不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60年代以来,克罗米芬已成为诱导排卵的首选药物,但仍有20%~30%患者对常规应用克罗米芬无反应。为此我们采用克罗米芬延长法诱导排卵26例,共75个周期,结果:排卵有效率,按例为80%(21/26),按周期为65%(49/75);妊娠6例共7次,妊娠率29%(6/21)。认为,此法简单、有效、安全,无一例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适用于常规用克罗米芬无效但雌激素水平正常患者。  相似文献   

15.
重新评价克罗米芬在促排卵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克罗米芬(CC)是第一个用于诱导排卵的药物,对于无排卵性不孕症的治疗具有里程碑意义.经口给药、安全、价格低廉等特点使CC明显优于其他需注射给药、价格昂贵的促排卵药物.但CC治疗中出现的高排卵率(60%~90%)、低妊娠率(10%~40%),以及部分患者对CC治疗的抵抗一直困扰着人们.随着新的促排卵药物的出现,人们开始重新评估CC在促排卵中的作用:CC用于无排卵性不孕症治疗的有效性如何?可以有那些改进?CC是否仍然是一线促排卵药物?  相似文献   

16.
来曲唑促排卵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来曲唑(LE)促排卵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标准的患者67例服用LE治疗,记录卵泡发育、子宫内膜生长、宫颈黏液性状等指标,并与同期使用克罗米酚(CC)治疗患者进行比较。其中22例CC反应不良患者采用自身对比。结果LE促排卵治疗67个周期中42个周期有优势卵泡发育(62.7%),35个周期在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48~60 h内破裂排卵(排卵率83.3%),卵泡期13.76 d,平均1.07/周期卵泡成熟,10个周期的子宫内膜出现明显的三线征(A型内膜率23.8%),宫颈黏液平均11.52分,1个周期发生黄素化未破裂卵泡综合征(LUFS),未出现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2例妊娠(4.76%)。22例CC反应不良患者服用LE后有13例发育出优势卵泡,LUFS和内膜<7 mm各1例。结论LE有促卵泡生长的作用,并对CC反应不良患者有一定疗效;成熟卵泡破裂排卵率高,对生殖系统及全身的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氯米芬(CC)促排卵患者使用戊酸雌二醇(补佳乐)和17β-雌二醇(芬吗通)对子宫内膜厚度及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12月因男方因素于我中心做供精人工授精手术(AID)患者125例,因排卵障碍均行CC促排卵治疗。根据内膜补充方案分为戊酸雌二醇(补佳乐)组51例,17β-雌二醇(芬吗通)组35例和戊酸雌二醇+17β-雌二醇(复合药物)组39例。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增厚幅度、内膜形态变化和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分别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前A型内膜比率和用药后内膜厚度,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药物组的用药前内膜厚度、用药前后内膜增厚幅度、用药后A型内膜比率和用药前后A型内膜增幅比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药物组的周期临床妊娠率(35.90%)高于补佳乐组(23.53%)和芬吗通组(28.57%),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C促排卵周期使用芬吗通可以达到和补佳乐同样的改善内膜效果;对于子宫内膜薄,单纯使用补佳乐或者芬吗通不能获得满意内膜厚度和形态的患者,可以两种药物联合使用,能够达到理想的改善内膜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