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和脑血流速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6 0例颈内动脉系统 TIA病人均在末次发作后 2 4h内进行血液流变学和脑血流速度测定。结果 1病人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性各指标均明显增高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2绝大多数患者脑动脉有严重狭窄或痉挛存在 ,从而引起脑血流速度的改变。结论 血液粘度增高、颅内动脉的狭窄或痉挛引起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是导致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两种机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和脑血流速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60例人动脉系统TIA病人均在末次发作后24h内进行血液流变学和脑血流速度测定。结果①病人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性各指标均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②绝大多数患者脑动脉有严重狭窄或痉挛存在,从而引起脑血充速度的改变。结论血流粘度增高、颅内动脉的狭窄或痉挛引起的血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CVDI)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60例颈内动脉系统TIA病人均在末次发作后24h内进行脑血流动力学测定。结果①病人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血流量(Qmean)、血流速度、零压顺应性(CO)明显下降;脑血管阻力(R)、特性阻抗(ZC)、脉搏波波速(WV)、动态阻力(DR)、临界压力(CP)均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②病灶侧与健侧比较,平均血流量、血流速度、零压顺应性明显下降;脑血管阻力、动态阻力增高,上述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血流动力学障碍是引起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丁咯地尔(意速)注射液治疗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选择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治疗组用意速20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3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每天1次,疗程均为15天,治疗前后检测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01~2.26,P〈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t=3.56~4.36,P〈0.01)。结论意速可有效改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系统TIA脑血液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机制。方法:对30例劲动脉系统TIA进行三维经颅多普勒超声(3D-TCD)、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CVDI)及血液流变学检查分析。结果:绝大我数患者存在严重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狭窄、脑内循环障碍;病灶侧平均脑血流量下降,血管自身调节功能减退;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高。结论:脑血液动力学障碍是TIA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7.
8.
9.
目的 观察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 选择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5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7例,治疗组用奥扎格雷钠12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4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每天1次,疗程均为15天,每组常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qd,治疗前后检测血液动力学及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02~2.25,P<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t=3.55~4.37,P<0.01).结论 奥扎格雷钠可有效改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血液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和TIA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将91例脑梗死患者和40例TIA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梗死组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TIA组的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升高是造成血液粘度增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测定一些抑郁症患者的脑及颈动脉血流速度 ,并与健康组作对照研究。方法 :运用低频多普勒超声器测量、并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现各个Hamilton因子分别与某些血流速度有显著关系。结论 :为抑郁症病因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及血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及血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复方丹参注射液、依达拉奉注射液和奥扎格雷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钙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变)及血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TC、TG、LDL-C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全血低切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调整血脂代谢,改善神经缺损评分,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高血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ABCD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35例TIA合并高血压患者、33例TIA不合并高血压患者和32例非脑血管病非高血压患者进行对照分析,均测量血压、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TIA组患者均行ABCD评分。结果TIA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合并高血压组增加最为明显,TIA合并高血压组ABCD评分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结论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加速TIA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并进一步增加卒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目的探讨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IB)及颈动脉斑块与短暂性缺血发作(TIA)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在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院治疗的TIA患者201例,根据7 d内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n=56)和无脑梗死组(n=145),检测LDL-C、FIB和颈动脉斑块,同时评估Essen评分。结果脑梗死组血清LDL-C、FIB及颈动脉斑块比例分别为(5.16±1.03)mmol/L、(3.49±1.06)g/L和92.86%,明显低于无脑梗死组(P<0.05);脑梗死组Essen评分、Essen评分+LDL-C、Essen评分+FIB、Essen评分+颈动脉斑块、Essen评分+LDL-C+FIB+颈动脉斑块分别为(5.32±0.45)分、(5.92±0.38)分、(5.58±0.41)分(5.60±0.38)分和(5.89±0.43)分,明显高于无脑梗死组(P<0.05);Essen评分、Essen评分+LDL-C、Essen评分+FIB、Essen评分+颈动脉斑块、Essen评分+LDL-C+FIB+颈动脉斑块预测TIA后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0、0.930、0.901、0.761和0.737,P<0.05。结论 TIA后脑梗死患者血清LDL-C和FIB水平、颈动脉斑块比例较高,其中LDL-C、FIB在联合Essen评分预测TIA后脑梗死发生的价值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