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RECK、TFF2、ERβ的表达及其对疾病的预后作用。方法 收集40例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术后标本(癌症组)与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检测RECK、TFF2、ERβ的蛋白表达。结果 癌症组RECK、TFF2、ERβ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5%、47.5%和4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5.0%、80.0%和80.0%)(P<0.05)癌症组组织中RECK、TFF2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复发密切相关(P<0.05);ERβ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及肿瘤复发无相关性。结论 RECK、TFF2和ERβ在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中表达各异,与老年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RECK和TFF2对老年子宫内膜癌预后评估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RECK和MMP-9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SP)免疫组化法检测4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1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及26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RECK蛋白及MMP-9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相比,子宫内膜癌组织中RECK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χ2=9.307,P<0.05),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增高(χ2=11.438,P<0.05),RECK蛋白与MMP-9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存在明显负相关(P<0.01)。RECK蛋白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均P<0.05);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密切相关(均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RECK蛋白的表达缺失和MMP-9的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R)α及β、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93例子宫内膜腺癌(内膜腺癌组)和31例正常子宫内膜(正常内膜组)VEGF、ERα、ERβ及PR的表达。结果:1内膜腺癌组VEGF阳性表达率(58.1%)明显高于正常内膜组(32.3%),而ERα的阳性表达率(59.1%)明显低于正常内膜组(8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β、PR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在病理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α的阳性表达率在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的阳性表达率在病理分期和组织学分级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β的阳性表达率在临床病理特征中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VEGF与ERα的表达呈负相关(r=-0.273,P=0.046)。结论:VEGF及ERα的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VEGF及ERα的检测可能有助于评估子宫内膜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子宫内膜癌中COX-2、ER和PR的表达。结果:COX-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率随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升高,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关。ER和PR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表达率随临床分期增加、病理分级增高及淋巴结转移而降低。COX-2的表达与ER和PR无关。结论:COX-2可能介导不同的生物学途径,可以联合内分泌药物与特异性COX-2抑制剂治疗转移或复发的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维甲酸受体α、β(RARα、β)、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情况,探讨维甲酸受体和雌孕激素受体与子宫内膜癌的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类及肌层浸润的关系.方法:收集手术病理确诊的子宫内膜癌的石蜡切片48例,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RARα、RARβ、ER及PR的表达,评估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①RARα及RARβ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92%(23/48)、25.00%(12/48),RARa的表达高于RARβ(P<0.05).②随着手术病理分期的增加,RARα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加(P<0.05),随着组织分化程度的增加,RARα的阳性表达率却逐渐下降(P<0.05),但与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深度无关(P>0.05).③RARβ、ER和PR的表达随着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减少(P<0.05:P<0.01;P<0.05),但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深度无关(P>0.05).③ER、PR表达率随着PARβ的阳性表达率增高而增高,随着RARα的表达率增高而降低.结论:子宫内膜癌中存在RARα、RARβ的表达,RARβ的表达缺失及RARα的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关.ER、PR的表达和RARα、RARβ表达有明显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细胞命运决定因子DACH1蛋白、ER、PR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及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80例子宫内膜癌、20例正常子宫内膜、10例复杂增生子宫内膜和10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标本中DACH1蛋白、ER、PR的表达,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在子宫内膜癌、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复杂增生子宫内膜中DACH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6.3%(29/80)、95.0%(19/20)、8/10、10/10,DACH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显著低于非癌组(P=0.000)。DACH1表达阳性率内膜癌Ⅰ期为47.7%,Ⅱ~Ⅳ期为22.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CH1表达阳性率与内膜癌的病理分级有关,G1~G2级显著高于G3级(43.6%vs 20.0%,P0.05)。内膜样癌中DACH1表达阳性率为42.2%,特殊类型癌中DACH1表达的阳性率为2/1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DACH1阳性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DACH1阴性组(P0.05)。8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34例呈ER阳性表达,42例呈PR阳性表达,DACH1蛋白表达与ER蛋白表达呈正相关(ρ=0.245906,P0.05),与PR蛋白表达呈正相关(ρ=0.3527758,P0.01)。结论:DACH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表达缺失,且和ER、PR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它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新型雌激素受体ERα36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3例子宫内膜癌、20例正常子宫内膜、9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切片ERα36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ERα36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32.9%,24/73)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85%,17/20)(P<0.01);ERα36阴性表达者较阳性表达者出现更多宫颈受侵(48.9%vs 20.8%,P<0.05);ERα36阳性表达者无疾病生存时间短于阴性表达者(P<0.01);ERα36表达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和病理类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α36表达与ER、PR、PTEN、p53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ERα36在子宫内膜癌组织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ERα36表达与ER无明显相关性,可能是子宫内膜癌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雌激素膜受体GPR30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及意义。方法: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GPR30mRNA和蛋白的表达,分析GPR30表达与临床病理的联系;免疫细胞化学分析GPR30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细胞系RL95-2(ER+)和KLE(ER-)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GPR30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GPR30蛋白表达阳性率(21/30,70%)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5/17,29.41%)(χ2=7.232,P=0.007);肿瘤组织学分级越高,GPR30表达阳性率越高(P=0.003),GPR30表达与内膜癌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和腹水转移无关(P>0.05);ERα阳性的子宫内膜癌细胞系RL95-2和ERα阴性的细胞系KLE均表达GPR30。结论:雌激素膜受体GPR30于子宫内膜癌组织和子宫内膜癌细胞系均有表达,与肿瘤组织学高分级相关,提示GPR30可能在子宫内膜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细胞角蛋白 (cytokeratin ,CK)在子宫内膜癌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5 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淋巴结 2 98枚中CK的表达。结果 :(1)在转移淋巴结中 ,CK皆呈强阳性表达 ,其阳性表达率为 10 0 %。在Ⅰ、Ⅱ、Ⅲc期无转移淋巴结中 ,CK皆呈弱阳性表达 ,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14 .5 %、15 .1%和 16 .4 % ,3期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2 )Ⅰ、Ⅱ期病例的淋巴结中CK表达在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 3组的组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淋巴管浸润组的组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3)Ⅰ、Ⅱ期病例的淋巴结中CK表达及其他预后因素与肿瘤复发的关系 ,淋巴结中CK表达、淋巴管浸润、术后治疗 3组的组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 3组的组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4 )对子宫内膜癌的诸预后因素如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中CK表达、淋巴管浸润、术后治疗等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 :淋巴结中CK表达是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复发的唯一相关因素。结论 :在无转移淋巴结中 ,CK表达与淋巴管浸润有关 ,提示可能存在淋巴结微转移 ,是Ⅰ、Ⅱ期子宫内膜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Bcl-2、β-连环素(β-catenin)的表达与临床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7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期选择因单纯宫颈上皮内瘤变切除子宫的正常增殖期内膜组织69例,全子宫切除或刮宫的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73例。观察HIF-1α、Bcl-2、β-catenin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癌HIF-1α、Bcl-2、β-catenin阳性表达率依次高于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P 0.05)。组织病理分级低分化、子宫肌层浸润≥1/2、FIGO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组HIF-1α、Bcl-2、β-catenin阳性表达率均分别高于组织病理分级高分化、子宫肌层浸润1/2、FIGO分期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组(P 0.05)。HIF-1α、Bcl-2、β-catenin阳性表达率者5年生存例数均分别低于HIF-1α、Bcl-2、β-catenin阴性表达率者(P 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IF-1α、Bcl-2、β-catenin的表达明显上调,能够反映肿瘤的临床生物学行为,可作为子宫内膜癌预后评价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相关受体(ERR)亚型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6例子宫内膜癌及24例正常子宫内膜新鲜组织,采用RT-PCR技术和免疫组化法检测ERR亚型α、β、γ在组织中的表达,并根据雌激素受体(ER)α的表达情况将其分为ERα(+)和ERα(-)者.结果 ERRα、β、γ的 mRNA和蛋白表达之间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462, P=0.009; r=0.689, P=0.016 ; r=0.673, P=0.001).内膜癌组织ERα(+)者中,ERRα mRNA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平(分别为42%,0.24±0.18)均明显低于正常内膜组织ERα(+)者(分别为78%,0.42±0.23;P=0.019,P=0.021);内膜癌组织中ERRβ mRNA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平(分别为23%,0.21±0.16)与正常内膜组织(分别为22%,0.27±0.1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Rγ mRNA在内膜癌及正常内膜组织中均呈现高表达,ERα(+)的内膜癌组织中ERRγ mRNA的表达水平(0.93±0.24)明显高于正常内膜组织(0.72±0.21,P=0.023).ERRα mRNA表达阳性的内膜癌患者中,手术病理分期为Ⅰ期患者所占百分比(30%)明显低于ERRα mRNA表达阴性者(70%,P=0.017),但其Ⅱ~Ⅳ期患者及深肌层浸润患者所占百分比(分别为70%和78%)均明显高于ERRα mRNA表达阴性者(分别为30%和43%;P=0.017,P=0.033);内膜癌组织中ERRβ mRNA的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病理分级、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ERRγ mRNA表达阳性的内膜癌患者中,淋巴结有转移患者所占百分比(18%)明显低于ERRγ mRNA表达阴性者(58%,P=0.021),但其与手术病理分期、病理分级及肌层浸润程度无关(P>0.05).结论 ERR亚型可能是ER以外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关系密切的又一受体.ERRα可能是子宫内膜癌预后不良的指标,而ERRγ高表达可能提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nm2 3和c -erbB - 2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 4 2例子宫内膜癌中nm2 3和c -erbB - 2蛋白的表达。结果 nm2 3和c -erbB - 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 0 0 %、 4 7 6 % ,其阳性表达与年龄、不同组织学类型差异无显著 (P >0 0 5 ) ;nm2 3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 (P <0 0 1 ) ,无淋巴结转移者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者 (71 9%和 2 0 0 % ,P <0 0 5 ) ;c -erbB - 2的表达与癌细胞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关 ,分化程度高及早期癌中c -erbB - 2表达强。结论 对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nm2 3和c -erbB - 2蛋白的检测 ,有助于了解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1细胞黏附分子(L1CAM)的表达,探讨L1CAM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于南通大学附属丹阳医院妇产科行手术治疗的3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HE染色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1CAM表达,Log-rank检验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3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L1CAM表达阳性者45例(15.0%)。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L1CAM表达阳性与子宫内膜癌宫外转移、淋巴结受累、组织分化差、淋巴血管间隙浸润、宫颈间质浸润及年龄大于65岁密切相关(P0.05),而与深肌层浸润(50%或以上)、肿瘤直径2cm以上、体重指数等无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1CAM阳性、子宫内膜样腺癌分级、非子宫内膜样腺癌、肌层浸润≥50%及腹膜细胞学检查阳性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预后相关(P0.05);而将L1CAM表达阳性作为独立变量分析,其与中危组和高危组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L1CAM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侵袭转移、腹腔外复发和低生存率密切相关,但L1CAM表达在子宫内膜癌患者治疗预后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E-钙黏素和β-连环素的表达状况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8例正常子宫内膜、36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和65例子宫内膜癌中E-钙黏素和β-连环素的表达。结果:E-钙黏素和β-连环素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组织的异常表达率逐渐增高(P<0.05)。E-钙黏素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手术-病理分期有关。β-连环素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E-钙黏素和β-连环素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分析E-钙黏素、β-连环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有助于评价肿瘤的恶性程度和转移能力,判断肿瘤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Maspin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R)表达的关系,探讨Maspin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子宫内膜腺癌、18例不典型增生及10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中Maspi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ER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Maspin阳性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组最高(9/10,90%),高于内膜不典型增生组(10/18,55.6%)和内膜癌组(17/40,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膜癌中FIGOⅠ期的表达(13/20,65.0%)明显高于Ⅱ~Ⅲ期(4/20,20.0%;P<0.05),无淋巴结转移者(17/34,50.0%)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0/6;P=0.030),但与组织学分级及肌层浸润程度无关(P>0.05)。ER在正常子宫内膜、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内膜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10,100.0%)、(13/18,72.2%)和(20/40,50.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癌组织中FIGOⅠ期的表达(14/20,70.0%)明显高于Ⅱ~Ⅲ期(6/20,30.0%;P<0.05);内膜癌高、中、低分化组中ER表达率分别为(11/15,73.3%)、(8/18,44.4%)、(1/7,1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淋巴结转移者(20/34,58.8%)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0/6;P=0.020),肌层浸润≤1/2者(16/24,66.7%)明显高于肌层浸润>1/2者(4/16,25.0%;P<0.05)。子宫内膜癌中,Maspin的表达与ER的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r=0.394,P<0.05)。结论:从正常子宫内膜、内膜不典型增生到内膜癌,Maspin蛋白表达逐渐降低,且其低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晚、淋巴结转移有关,并与ER蛋白表达呈一致性,提示Maspin蛋白的表达可能受雌激素调控,参与了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抑癌基因(p53)、抗原Ki-67(Ki-67)的表达及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2014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收治的7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中ER、PR、p53、Ki-67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79例子宫内膜癌病例中,ER、PR、p53、Ki-67阳性表达率:87.3%、88.6%、84.8%、79.7%;ER的蛋白表达与患者预后有关;PR与病理类型、肌层浸润、组织分化有关;p53与组织分化有关;Ki-67与临床分期、淋巴转移有关(均P0.05)。ER与PR的表达、p53与Ki-67的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ER、PR、p53、Ki-67的联合检测可能作为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临床转移的生物学指标及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及评估预后的分子标志物,其具体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 2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 P法检测12例正常子宫内膜,4 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FHIT、MMP- 2表达情况。结果:FHIT、MMP -2在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 0 %、5 9.5 % ;4 1.7%、90 .5 % ,差异具有显著性(P =0 .0 11、P =0 .0 0 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FHIT、MMP 2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参数关系密切,表达强度与组织学病理分级、手术分期、肌层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 <0 .0 1) ,FHIT、MMP -2表达存在负相关性(r=- 0 .6 5 7,P =0 .0 0 0 )。结论:联合检测FHIT、MMP 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可为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进一步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危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分期手术的452例低危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452例低危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2.65%(12/452),复发率0.66%(3/452),死亡率0.44%(2/452)。单因素分析显示,浸润表浅肌层、组织学分级G2、低体质指数与淋巴结转移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年龄、CA125水平、淋巴脉管间隙浸润、肿瘤大小、腹水细胞学阳性等与淋巴结转移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269例浅肌层浸润患者G1组与G2组淋巴结转移率[1.00%(1/100)、6.51%(11/16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病变局限于子宫内膜的低危子宫内膜癌患者,无论肿瘤大小及分级,淋巴结转移率低,复发率低,预后好,可不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低体质指数、浅肌层浸润且组织学G2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建议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雄激素受体(AR)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1例正常子宫内膜、18例不典型增生及11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AR、ER、PR的表达。结果:①子宫内膜细胞普遍存在AR的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4)。②A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随患者FIGO分期、组织病理分级的升高而下降(P=0.011;P=0.047),而与患者发病年龄、是否绝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有无转移、肌层有无浸润无明显关系(P>0.05)。③AR的表达与ER、PR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3,P=0.001;r=0.275,P=0.003)。结论:AR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AR阳性表达者的生物学行为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p16和细胞周期素D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 42例子宫内膜癌中 p16、细胞周期素D1的表达。 结果  42例子宫内膜癌中 2 0例 p16表达阳性 ,占47 6 % ,p16与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分级、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有关 (P <0 0 5 ) ;17例子宫内膜癌细胞周期素D1表达阳性 ,占 40 5 % ,细胞周期素D1与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 0 5 ) ;p16、细胞周期素D1协同表达 15例 ,均为晚期或低分化癌。结论 p16、细胞周期素D1作为细胞周期调节因子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 ,其协同作用促进子宫内膜癌的发展、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