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缓释微球对许旺细胞(SC)在小肠粘膜下层(SIS)上增殖影响。方法运用双酶两步消化法对 SC 进行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将 bFGF-PLGA 缓释微球(bFGF-PLGA-MS)与 SC 及 SIS进行体外复合培养,并以游离 bFGF 组及单纯培养液组进行对比,观察 bFGF-PLGA 缓释微球对 SC 在 SIS 上增殖影响。结果运用双酶两步消化的体外原代培养方法获取的许旺细胞数量较多,细胞纯度可达90%以上。细胞的体外增殖活性良好,细胞增殖周期约为6~7d,培养后2~7d 为对数生长期,第7d 后进入生长平台期; bFGF 缓释微球能持续地促进许旺细胞在 SIS 上的增殖;细胞增殖周期缩短,细胞能较稳定地保持着良好的活性;提高了细胞增殖指数,并使 SIS 上的 SC持续保持较高的增殖活性;细胞数量与 bFGF 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988(P =0.02),表明两者间有明显正相关关系。结论bFGF-PLGA 微球的药物缓释促进了SC 在SIS 上持续而稳定的增殖,为以SC 复合SIS 构建人工神经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缓释微球对雪旺细胞的作用。方法 培养雪旺细胞,将bFGF、bFGF-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PLGA微球)和bFGF-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微球(PELA微球)分别加入三个组的雪旺细胞培养液中。用细胞计数法测定雪旺细胞的数量,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反应比色法(MTT法)测定雪旺细胞的活力,流式细胞仪测定雪旺细胞的细胞周期。结果 培养1、2d时,bFGF组的雪旺细胞计数、活力明显高于PLGA微球组和PELA微球组;培养3、4d时,bFGF组和PLGA微球组的雪旺细胞计数、活力明显高于PELA微球组;培养6、8d时.PLGA微球组的雪旺细胞计数、活力明显高于bFGF组和PELA微球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培养2d后,bFGF组的Gz/M+S期百分数最高;培养4、8d后,PLGA微球组的G2/M+S期百分数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游离bFGF对雪旺细胞促分裂增殖作用效应期短,而PLGA微球能在较长时期内促进雪旺细胞的分裂增殖,PELA微球虽然达到了缓释的性能要求,但释放出的bFGF的生物活性受到了破坏。  相似文献   

3.
复合bFGF缓释微球的制备与性能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锐  黄沙  金岩  吴红  姜玲  刘涛 《医学争鸣》2005,26(23):2119-2121
目的:制备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可降解缓释微球,考察其各项性能,为进一步应用于组织工程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改良的乳化冷凝法交联制备复合bF-GF的缓释微球,测定微球形态、粒径、载药率和包裹率等,并采用ELISA法考察其体外bFGF的缓释效能.结果:缓释微球平均粒径(12.4±3.6)μm;平均载药率为0.24%,平均包裹率为96.82%.d 1体外释放28.23%,2~5 d时累积释放率达到57.19%,d 7时释放减慢且累计浓度为93.94%.结论:复合bFGF的缓释微球制备工艺简便,性能优良;可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活性bFGF,与组织工程支架的结合应用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马立坤  邓江  黄文良  叶鹏  田仁元  吕雪峰 《重庆医学》2015,(8):1022-1024,1028
目的:观察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聚乳酸(PLA)缓释微球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相容性。方法通过复乳干燥法制备rhBMP‐2‐PLA缓释微球,并与兔BMSCs共培养,采用MTT法检测rhBMP‐2‐PLA缓释微球对细胞的毒性及增殖,并通过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等评价材料的细胞相容性。结果 rhBM P‐2‐PLA缓释微球各浓度浸提液与BM‐SCs培养得出对细胞无毒性。实验组与对照组4个不同时间细胞增殖光密度(OD)值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时间之间 O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实验组与对照组 O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实验组 OD值高于对照组,时间与组数有显著交互效应,二者变化趋势明显不同( P=0.006)。倒置显微镜观察材料组细胞增殖正常,扫描电镜发现接种7 d后细胞周边有rhBMP‐2‐PLA缓释微球,细胞生长良好,增殖分裂活跃。结论 rhBMP‐2‐PLA缓释微球对BMSCs无毒性,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盐酸四环素缓释微球对大鼠成骨细胞活性影响进行观察、分析。方法:将SD大鼠成骨细胞进行体外分离培养,观察其形态学指标,应用碱性磷酸酶钙-钴法对标本进行染色处理,并观察鉴定标本的细胞生物学特征,分别将盐酸四环素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与成骨细胞、盐酸四环素与成骨细胞进行培养,对两组成骨细胞的增殖相关情况进行测定,观察ALP活性及I型胶原表达情况。结果:盐酸四环素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可对SD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现象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对ALP表达同样具有积极作用,其有效时间明显高于盐酸四环素组及对照组,对3组成骨细胞I型胶原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结果差异不明显。结论:盐酸四环素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对成骨细胞的增殖作用及ALP活性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在骨创伤进行修复重建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明胶微球的制备,探讨其用于牙周病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改良的乳化冷凝法制备TGF-β1的明胶缓释微球。体外培养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Cs),并将不同浓度(1、5、10mg/m1)的载药明胶微球作用于hPDLCs,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反应比色法(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微球大小均匀,分散度好,平均粒径为(10.28±2.24)μm,药物包封率为78.5%,微球中TGF-β1载药量为785ng/g。体外7d内药物累积释放94%,TGF-β1明胶微球可明显促进hPDLCs的生长。结论:TGF-β1明胶微球能较长时间持续释放TGF-β1,促进hPDLCs持续增殖。该种药物剂型有望用于治疗牙周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制备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聚乳酸纳米微球缓释系统(bFGF-PLA-Ns)对体外培养的兔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矿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兔成骨细胞并鉴定,将bFGF-PLA-Ns和第4代成骨细胞一起培养,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检测细胞ALP活性,茜素红染色方法观察矿化结节的形成,并与单纯bFGF和空白组的作用进行比较。结果bFGF-PLA-Ns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能显著促进兔成骨细胞的分化和矿化,其效应高于单纯施加bFGF和空白组的效应。结论制备的bFGF-PLA-Ns比单纯的bFGF对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有更为显著的生物学效应,在骨创伤的治疗中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骨形态发生蛋白微球对兔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微球对兔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壳聚糖与海藻酸钠制成复合微球,包裹或不包裹骨形态发生蛋白。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将两种微球分别与细胞一起培养,通过对细胞增殖率及碱性磷酸酶活性、考马斯亮蓝的检测,观察两种微球对培养细胞的影响。结果 两种微球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均无明显影响,但骨形态发生蛋白微球对细胞的分化及分泌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能够提高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成骨能力,且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可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9.
bFGF-PLA缓释纳米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纲  谭颖徽  卢来春  张蓉  王建华  杜俊兰 《重庆医学》2006,35(11):1002-1004
目的制备bFGF-PLA纳米微球,观察其一般特性、载药量和包封率和缓释特性。方法应用超声乳化法制备缓释bFGF-PLA纳米微球,观察其一般特性,采用ELISA方法测定bFGF含量,并模拟体内条件研究bFGF-PLA纳米微球的体外缓释特性。结果纳米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球体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0.045±0.013)μm,微球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1.72±1.31)%和〔(27.65±0.44)×10-3〕%。微球体外释药符合Higuichi方程:突释期仅为18.37%,14d后释放度达75.72%。结论bFGF-PLA纳米微球制备工艺效果满意,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0.
骨形态发生蛋白微球对兔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微球对兔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将壳聚糖与海藻酸钠制成复合微球,包裹或不包裹骨形态发生蛋白。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将两种微球分别与细胞一起培养,通过对细胞增殖率及碱性磷酸酶活性、考马斯亮蓝的检测,观察两种微球对培养细胞的影响。结果两种微球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均无明显影响,但骨形态发生蛋白微球对细胞的分化及分泌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能够提高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成骨能力,且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可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转染VEGF165的鼠膀胱平滑肌细胞种植小肠粘膜下层在大鼠膀胱重建中的促血管生成作用.方法:将种植了转染VEGF的膀胱平滑肌细胞的小肠粘膜下层(SIS)体外培养后移植至大鼠体内,并以膀胱缺损自然愈合和单纯植入SIS为对照进行观察,于术后10wk内每隔2wk取标本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CD34和VEGFR2的表达,观察支架植入物的组织生长和修复情况.结果:膀胱缺损自然愈合组的大鼠术后1wk时膀胱缺损区已有膀胱移行上皮形成,第2周时新生的膀胱粘膜已覆盖缺损区.在植入SIS的两组动物中,术后1wk时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可见膀胱移行上皮形成;术后2wk时炎性细胞减少,单纯SIS植入组和转染VEGF组均可见完整的上皮形成,两组未见明显的差异;此时已有新生毛细血管,VEGF受体的表达呈阳性,且转染VEGF组中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和VEGF受体的阳性表达细胞数高于单纯SIS植入组(P〈0.05);术后4wk时新生毛细血管形成较第2周时明显增多(P〈0.05),但两组间新生毛细血管数和VEGF受体表达阳性细胞数未见显著性差异,同时两组可见少量平滑肌纤维形成;术后6wk以后平滑肌形成逐渐增多,到第10周时可见明显的平滑肌束,两组间新生毛细血管数和VEGF受体表达阳性细胞数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转染VEGF165的鼠膀胱平滑肌细胞种植小肠粘膜下层在大鼠膀胱重建4wk内有促血管生成作用,6wk后两组新生毛细血管数和VEGF受体表达阳性细胞数未见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UCMSCs)源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对施万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应用高速离心法从hUCMSCs上清液中分离和纯化EVs(hUCMSC-EVs),透射电镜观察EVs形态特征;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Vs标志性蛋白CD63和CD9的表达;通过CCK-8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hUCMSC-EVs对施万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原代施万细胞对EVs的内吞。结果: hUCMSC-EVs呈圆形或椭圆形,且表达特异性分子标志物CD9和CD63;与对照组相比,hUCMSC-EVs显著促进施万细胞增殖和迁移(P均<0.05);hUCMSC EVs与施万细胞孵育后细胞膜融合。结论: hUCMSC-EVs可显著促进施万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且呈浓度依赖。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不同的改性聚乳酸材料进行Schwann细胞(SC)生物相容性观察。方法:采用细胞增殖度法,观察不同材料浸提液对SC增殖影响,进行毒性评级;采用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荧光分光光度法观察细胞形态以及黏附情况。结果:除2#材料(PLA-g-HEMH)的高浓度浸提液毒级为2级外,其余毒级均为0~1级,细胞生长良好,其黏附性较未改性聚乳酸高,但所有材料SC的黏附性仍低于培养板(P<0.01)。结论:改性后的材料细胞生物相容性良好,其表面亲水性增加,但2#材料可能在改性过程中表面酸度增加,在处理上有必要改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求一种快速培养高纯度激活态雪旺细胞的新方法。方法:wistar大鼠坐骨神经体内切断后7d,取预变性坐骨神经,综合运用混合酶消化、三次组织块移植法,原代提取雪旺细胞,低酶双差速纯化雪旺细胞,不做任何处理的坐骨神经作为对照组。结果:此法培养的雪旺细胞纯度为97.8%左右,细胞增殖能力是未做预变性组的5倍。结论:体内预变性、体外两步酶消化-三次组织块移植结合低酶双差速纯化是一种简便、快速的原代培养、纯化雪旺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探究羟基磷灰石(HAp)壳聚糖(CS)复合微球支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评估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纳米 HAp 和CS 复合物通过微流体技术自组装成微球支架,显微镜下形态学观察。将 P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微球行体外共培养,计算前6 h 黏附率。培养1、3、6、9 d,计算增殖率并用 GraphPad Prism 6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行扫描电镜及共聚焦扫描式显微镜检测,观察细胞黏附及分布。将细胞微球复合物填入自制模具中培养14~21 d,进行形态观察。结果显微镜镜下微球为完整的圆形,大小一致。BMSCs 与微球体外培养6 h,黏附率达90%以上。6 d 时,BMSCs 的增殖率达到最高。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微球上有大量 BMSCs 黏附定植并分泌大量胞外基质将微球连接成整体;共聚焦扫描式显微镜结果可见明显的细胞骨架微丝蛋白。细胞微球体外模具培养18 d 后,形成了结构完整的组织块。结论HAp-CS 微球是一种良好的促BMSCs 种子细胞黏附定植的支架材料,是促进细胞生长的有效支撑载体,与共培养细胞形成的复合组织块有望应用于体内动物实验修复标准缺损。  相似文献   

16.
复合雪旺细胞的小肠黏膜下层修复急性脊髓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复合雪旺细胞(SC)的小肠黏膜下层(SIS)修复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方法选取健康的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只。实验组用复合SC的SIS移植修复损伤区,对照组原位植入原先切除的脊髓组织。术后4、8、12周进行一般情况观察、组织形态学检查、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实验组移植区炎性细胞浸润不明显,有大量再生的有髓神经轴突,无明显变性坏死和胶质瘢痕增生现象,明显优于对照组。计算机图像分析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轴突的平均直径较大,单位面积的轴突数量较多,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合SC的SIS具有促进急性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利用小肠黏膜下层(SIS)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构建心肌组织薄片的可行性。方法 将自大鼠骨髓分离培养的BMSCs经5-氮胞苷(5-Aza)诱导培养3周后种植在经脱细胞处理的SIS浆膜面,在体外动态条件下共培养2周,构建组织工程心肌组织薄片,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超微结构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 与BMSCs体外共培养2周的SIS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显示,细胞在SIS上不只局限于材料表层,呈多层分布,部分细胞逐步向深层迁移和渗透。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胞较好地在SIS上黏附、生长和迁移,细胞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SIS上的细胞为表达α-actin、cTnⅠ和connexin-43的心肌样细胞。结论 在体外将SIS复合经5-Aza诱导的BMSCs,成功地初步构建出组织工程化心肌组织薄片。SIS是一种良好的心肌组织工程生物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组织工程骨,从超微结构观察成骨过程中成骨细胞、血管再生的变化,探讨小肠黏膜下层作为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优越性。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并将成骨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复合培养2周。未复合细胞的单纯材料作为空白对照。将复合培养细胞与单纯材料分别植入无胸腺裸鼠皮下,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植入前和植入后4、8、12周成骨细胞、血管生成的变化过程。结果体外复合培养见细胞在材料上生长、分化、增殖良好,细胞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置入体内后成骨良好,形成大量的血管;12周后材料被吸收,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单纯材料中央部位有大量小血管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其周围多为成纤维细胞,无成骨细胞。结论小肠黏膜下层作为以骨髓基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的支架材料,有利于骨的再生和血管化形成,是一种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