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付仁龙  范义兵  熊文艳  赵萍萍  杨树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1):4481-4483,4486
[目的]分析江西省南昌市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2009年网络直报死亡病例的死因,为制定疾病防治策略、完善和调整相应的卫生保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对死因资料进行编码,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指标分析。[结果]2009年南昌市共网络报告死亡病例3934例,其中男性2616例,女性1318例,男女性别比例为1.98︰1;60岁以上年龄组是死亡的主要人群,占总死因构成的64.6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该市医疗机构报告死亡病例的主要病种,占全部死因的77.61%,其中的肿瘤和心脑血管病分别以1205和1114例占全死因构成的30.63%和28.32%,伤害是次要原因;肿瘤的首位死因是肺癌,其次是肝癌和结直肠癌,各年龄段的死亡例数男性均多于女性,心脑血管病的首位死因是脑血管疾病,其次是缺血性心脏病和高血压病,自15~19岁年龄段始,肿瘤和心脑血管病的死亡数均依次递增,至70~79岁年龄段达高峰;交通事故为伤害的主要死因,其次是意外跌落和溺水,30~59岁年龄段为主要的因伤害致死人群。[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南昌市医疗机构报告死亡病例的最主要病种,其次是伤害,因此加强慢性病防制,减少死亡和伤残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结合宁波市城区居民死因变化趋势,了解宁波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展情况。方法:对2009~2017年明楼东胜街道死因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居民死因情况及各死因等变化趋势。2009~2017年明楼东胜街道死因数据整理后用sas9.4和 Excel 软件分析八大死因构成、各死因年龄变化趋势及各年龄段死亡占比等指标。结果:2009年~2017年明楼东胜街道辖区居民死亡的前八位死因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意外伤害、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泌尿系统疾病。人群前三位死因所占比重达77.10%,其中恶性肿瘤所占比重达35.07%;前八位死因中死亡年龄最小者为意外伤害,其次是肿瘤、糖尿病,因心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者年龄有偏大趋势;各年龄段死亡占比以80~89岁年龄段最高,达到36.31%,其次为70~79岁年龄段达22.65%,其余年龄段死亡比率依次降低,90~110年龄段达10.93%。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宁波市城区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要高度重视慢性病综合防治。70-89岁为主要死亡年龄段,应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分析我院急救科524例急诊科内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对急诊死亡病例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死亡原因和特点,以总结经验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对2010年1月-2016年6月我院524例急诊死亡病例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各年龄段死亡患者不同病因的死亡率。结果:524例急诊死亡病例死亡原'因中:各种严重创伤(46.56%)、心脑血管病(16.56%)和猝死(10.11%),位居前三。64岁以下人员是急诊室意外死亡的高发年龄段65岁以上主要死因为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慢性病,院前死亡数明显高于院内死亡数,男性(346例)死亡病人明显多于女性(178例)。结论:急诊科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多为严重创伤、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猝死、中毒。因此,要进一步降低急诊危重患者的死亡率,主要在提高急诊医务人员的抢救技能和加强推行科学合理的急救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本院244例急诊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规律和特点,以提高医院急诊抢救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急诊抢救室的244例急诊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发病时间、死亡时间、死亡原因。结果院前死亡142例,男91例,女51例,男女比例1.78,60~89岁是急诊院前死亡的高峰年龄段,其中70岁以前死亡病例男53例,女17例,男女比例3.12。有19例死亡时间记录不详,余123例显示0:00—6:00时间段死亡病例较少。创伤病例23例,男17例,女6例,男女比例2.82,以40~59岁为主要死亡年龄段,车祸11例,高空坠落6例,分列创伤死亡前两位。发病24h内死亡102例,死亡原因中脑出血、创伤、晚期肿瘤分列前3位,60—89岁是院内死亡的主要年龄段。60~89岁年龄段是急诊死亡的高峰年龄段,共死亡159例,占65.16%。结论急诊死亡病例的年龄、死亡时间段、死亡原因已发生明显变化,要重视院前死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合肥市某三甲医院就诊患者根本死因构成及特点进行分析,了解医院死亡疾病谱及变化趋势,为构建老年人疾病防治体系,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制定医疗及护理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回顾性分析合肥市某三甲医院 2014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期间就诊患者死亡病例的分布特征及根本死因构成,对患者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以及根本死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十年间就诊患者死亡病例共4 924例,中位年龄为79(67,86)岁。在各年龄段,男性死亡人数均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62∶1。帕累托图的结果显示,主要根本死因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2 044人,41.5%)、肿瘤(1 138人,23.1%)和呼吸系统疾病(708人,14.4%)。男性和女性的主要根本死因一致。教育水平为初中及以下的死亡人数最多。不同年龄段首位死因不同,疾病和死亡的外因是0-39岁年龄段的首位死因,循环系统疾病则是40岁以上年龄段的首位死因。结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在死亡病例中占比最高,根本死因相对集中。医院可根据年龄、性别差异合理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针对性开展疾病的预防、筛查和诊治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某地区综合医院死亡病例,从各年龄组角度分析死因构成、顺位,为地区医疗机构今后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以某地区综合医院2007-201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上报死亡病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的分类原则,对疾病及死亡原因分类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007-2010年死亡病人共2 391例,疾病系统前3位分别是肿瘤、循环系统、损伤和中毒;各年龄段死因疾病首位分别是:5岁以下是低体重儿,5~17岁是白血病,18~40岁是交通意外,41~65岁是肝癌与肺癌,66岁及以上是肺癌.结论 ①把孕产妇、婴幼儿纳入社会保障范围;②加强脐血保存的宣传;③提高食品安全,减少环境污染,倡导健康生活方式;④提高院前抢救水平,有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科常见抢救疾病的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对我院急诊抢救处理后收治住院及急诊观察病例590例,分类统计主要病种的抢救数量、性别和年龄等.结果:排序前5位的是高热惊厥、新生儿窒息、过敏、各种中毒、各种创伤;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0~3岁是小儿急诊抢救的高发年龄段.结论:急诊护士了解儿科急诊疾病特点及其规律,对患儿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能提高患儿的抢救质量,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及急诊室患者死亡与死因、性别、年龄、季节的关系.方法 对本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院前急救和急诊室内死亡的1158例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58例死亡病例中,男743例,占死亡总数的64.16%;女415例,占死亡总数的35.84%,男女性别比为1.79:1(P<0.01);死亡病因中以猝死、脑卒中死亡最多;死亡年龄段前三位为~70岁(249例)、~60岁(246例)、~50岁(213例),死亡年龄为(56.13±13.72)岁;冬季死亡患者数较其它季节多.结论 猝死和脑卒中是本院院前急救及急诊室内死亡最多的病种.男性患者急诊死亡较女性多.中老年急诊患者死亡较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沧州市三甲医院急诊病例病死率情况,为提高急诊科抢救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 统计2017—2021年沧州市某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急诊接诊病例数与死亡病例数量,收集死亡病例资料,分析该医院5年急诊科死亡病例特点和变化情况。结果 该三甲医院急诊科5年间合计接诊病例77 686例,死亡404例,病死率0.52%。接诊病例数随着年份有上升趋势,病死率有逐年下降趋势(趋势χ2=49.115,P <0.01)。死亡病例主要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和外伤、呼吸系统疾病。男女比例2.04∶1,≥45岁(344例,占85.15%)是死亡病例的集中人群,60岁以上占55.94%。死亡病例在夏季构成比略高(112例,占7.72%),01:01—08:00占比最低(占11.88%)。404例死亡病例中,急诊室滞留时间大多为> 15~30 min,(占70.79%)。死亡病例在急诊室滞留时间≤15 min的比例逐年递增,急诊室滞留时间> 30 min的比例逐年递减(χ2=40.286,P <0.001)。结论 近5年该三甲医院急诊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某医院2010年住院406例死亡病例为资料,分析其性别、年龄、疾病分类及主要死因构成.为疾病防治和医院住院收治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对2010年某医院死亡病例进行疾病分类编码,对死亡病例的性别、年龄、科室、死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院死亡病例构成中,男性占70.9%,女性占29.1%;≤40岁者占19.0%,4l~60岁者占24.9%.961岁者占56.1%:排位前10名科室的死亡病例总数占全院全年死亡病例数的79.8%:在死因构成中,恶性肿瘤36.5%排名第1,心脑血管疾病与呼吸系统疾病位居第2、3位;在恶性肿瘤构成中.支气管肺癌以29.1%位居各种肿瘤之首,肝癌、肠部肿瘤排名第2、3位。结论406例住院死亡病例构成比中,男性高于女性,61岁以上年龄段高于其他年龄段,恶性肿瘤居首,医院应针对病例性别、年龄、死因特点开展预防工作,提高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成都市居民家庭内死亡情况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控政策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成都市2012年居民家庭内死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12年成都市报告死亡数为72632例,其中发生在家庭内的死亡为44182例,占总死亡数的60.83%。男性家庭内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X^2=80459,P〈0.01)。男女性前3位的死因分别是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病和肺癌。各午龄组均有家庭内死亡发生,0~14岁组以淹死为主,15~39岁组以其它恶性肿痛为主,40-64岁组以脑血管病为主,65岁以上组以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为主。结论老午人群是家庭内死亡的主要人群,慢性病和肿瘤是成都市居民家庭内死亡的主要死因,应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329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329例鼻窦炎患者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分析,了解慢性鼻窦炎患病情况与特点,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年龄、性别以及职业环境等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进一步明确本病的病因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在山东省立医院西院耳鼻喉医院鼻科病房行鼻窦开放手术的329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本组病例中,男性216例,女性113例,男女比例为1.91:1;年龄7~78岁,城市户1:3201例,农村户口128例。城市患者中工厂企业职工102例(占50.7%),农村患者中外出打工者63例(占49.2%),术后明确有过敏性因素的132例(占40.1%)。[结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主要为Ⅱ、Ⅲ型)多集中在25~55岁的青中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环境包括变态反应因素是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生和病情的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2007年四川省死因监测点居民死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四川省死因监测点居民主要生命统计指标水平,为慢性病综合防治及其他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四川省死因监测点死因监测资料,分析监测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及其死亡水平。结果死因监测点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6.02岁,男性平均期望寿命73.42岁,女性平均期望寿命为79.16岁。粗死亡率为569.99/10万,标化死亡率为412.2/10万,男性死亡率为672.23/10万,女性死亡率为463.11/10万,城市死亡率是519.14/10万,农村死亡率是610.94/10万。死因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从死亡的单病种看,居于前5位的是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病、心脏病、肺癌和肝癌。结论当前危害四川省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是慢性非传染病。城乡之间、男女之间的首位死因各不相同,应根据不同性别和地域人群的特点,开展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防治结合,提高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某医院20092013年死亡病例的分布规律及死亡原因,为医院合理配置医疗相关资源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2013年死亡病例的分布规律及死亡原因,为医院合理配置医疗相关资源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2013年的出院死亡病例的一般情况、病死率以及死因顺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92013年的出院死亡病例的一般情况、病死率以及死因顺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92013年共有2 614例死亡病例,病死率为0.91%(2 614/287 719),5年间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19,p=0.00);男性病死率是女性病死率的2.24倍(X2=408.97,p=0.00)。85岁及以上的人群的病死率最高达6.05%(212/3 502),从35岁以后开始,病死率随着年龄的增加也在增高,但65岁以后病死率上升较明显;各年龄组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 209.26,p=0.00);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病以及呼吸系统病为主要死因,占77.17%(2 017/2 614)。结论为降低病死率,应重点防治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病以及呼吸系统病等疾病,对相关科室加强配置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同时呼吁相关单位加强居民健康教育,提高健康素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育龄妇女死亡情况,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武进区2007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死亡的15~49岁妇女的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共死亡育龄妇女871例,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恶性肿瘤占41.22%,损伤和中毒占31.92%,心脑血管病占12.29%。姑论加强对育龄妇女文化、卫生、交通等各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育龄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效降低育龄妇女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烟台市居民死亡率和主要死因分布情况,为制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烟台市3个死因监测点2004-2005年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05年监测点报告死亡21878例.年均死亡率为644.80/10万,男性为710.64/10万,女性为579.45/10万;年均标化死亡率为626.27/10万.男性为701.82/10万,女性为559.53/10万。前5位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9373例)、恶性肿瘤(5539例)、伤害(2689例)、呼吸系统疾病(1749例)、糖尿病及其他内分泌疾病(637例),占全死因的91.36%(19987/21878)。[结论]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伤害成为严重威胁烟台市城乡居民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新泰市居民死因分布特点,为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新泰市死因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新泰市报告居民死亡人数9390例,报告居民死亡率为670.19/10万。居民死亡率(/10万),男性为775.77,女性为559.74(PdO.01);0岁为228.30,25~29岁为79.94,30~34岁为94.53,35~39岁为108.00,40~44岁为181.87,45~49岁为327.96,50~54岁为48:1.29,55~59岁为849.80,60~64岁为1153.80,65~69岁为1913.47,70~74岁为3082.83,75~79岁为5296.22,80~84岁为10136.24,85~岁为19904.25。前5位死因,全部居民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分别占所有死亡人数(9390人)的28.01%、24.58%、22.90%、9.45%、8.82%,男性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伤害、呼吸系统疾病,占男性死亡的93.85%,女性为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占女性死亡的93.61%。结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是新泰市居民的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广东省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特征,为预防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06年广东省第3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资料,包括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广东省12个县(区、市)居民死亡个案资料,采用“死亡原因调查表”及“死因推断量表”2种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广东省调查点2004-2005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38170例,死亡率为251.6/10万(38170/15170945),占全死因的38.2%(38170/99919)。脑血管疾病标化死亡率为102.1/10万,男性标化死亡率(132.2/10万)高于女性(77.7/10万)(P〈0.01),农村标化死亡率(110.7/10万)高于城市(83.1/10万)(P〈0.01);心血管疾病标化死亡率为88.5/10万,男性标化死亡率(106.8/10万)高于女性(73.4/10万)(P〈0.01),农村标化死亡率(89.5/10万)高于城市(87.0/10万)(P〈0.01)。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随着年龄增加呈升高趋势(P〈0.01),60岁及以上人群死亡率为1926.2/10万。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群主要以农林牧渔职业为主,占69.75%(26625/38170);文化程度以文盲、半文盲和小学为主,占83.24%(31774/38170)。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是广东省居民的首位死因,应重点加强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尤其农村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同时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和建设,提高基层心脑血管疾病诊疗水平,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经首都机场口岸出境的尸体/棺柩、骸骨、骨灰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为改进出境尸体/棺柩、骸骨的卫生检疫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整理2003—2009年经首都机场口岸出境的尸体/棺柩、骸骨、骨灰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3—2009年,经首都机场口岸出境尸体/棺柩、骸骨、骨灰共815例,其中尸体/棺柩785例(占96.32%)、骨灰27例(占3.31%)、骸骨3例(占0.37%)。死者以男性为主(占80.61%),年龄多集中41~60岁年龄段(占52.88%);主要死亡原因为猝死(占32.64%)、脏器功能衰竭(占22.94%)和意外死亡(占13.62%),男女死因顺位有显著性差异;少数死于肝炎、肺炎等传染病。〔结论〕针对主要致死病因,应加强对高发病率年龄段外籍人员的健康咨询和宣传,对其进行旅行安全、生活安全和行为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广东省2004-2005年居民伤害死亡模式,为伤害预防控制提供基础信息。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12个市县作为调查点,调查对象为2004-2005年调查点户籍人口中的所有伤害死亡病例。使用伤害死亡率描述不同类别伤害的死亡水平,估计伤害导致的平均潜在寿命损失年,以及伤害死亡、寿命损失和潜在工作寿命损失占总死亡的比例。结果2004-2005年12个调查点共有7721例伤害死亡病例,其中男性4950例,女性2771例,城市1795例,农村5926例。全人群伤害死亡率为50.8/10万(标化率为47.8/10万),其中农村为55.2/10万(标化率为52.7/10万),城市为40.0/10万(标化率为37.9/10万);男性伤害死亡率(64.0/10万,标化率为61.6/10万)高于女性(37.0/10万,标化率为33.5/10万)(P〈0.01)。伤害是居民死亡的第4位原因,占全部死亡的7.7%(7721,,99919);无论城乡、男女,5~39岁人群伤害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最高,伤害是该年龄组的第1位死因。有意伤害和无意伤害死亡的比例分别为20.0%(1544/7721)和78.6%(6072/7721),农村15~59岁女性有意伤害死亡的比例最高,达到31.9%(408/1280)。死亡率位于前5位的伤害分别是交通伤害(21.3/10万)、自杀(8.8/10万)、意外跌倒(6.5/10万)、意外溺水(5.6/10万)、意外中毒(2.6/10万);0—14岁人群导致死亡的主要伤害是意外溺水占伤害死亡的54.7%(350/640),15—59岁人群导致死亡的伤害主要是意外交通事故占伤害死亡的51.3%(2308/4506),60岁及以上老年人导致死亡的伤害主要是意外交通事故、意外跌倒、自杀,分别占伤害死亡的31.0%(796/2576)、28.7%(746/2576)、21.2%(545/2576)。全省每年伤害死亡导致的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估计为116万人年,占全死因YPLL的35.6%,去除伤害死因后,期望寿命将增加1.28岁。结论交通伤害是广东省人群伤害的首位死因,伤害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较严重。必须加强广东省居民伤害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