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烧伤创面和焦痂下菌种分布和耐药性及其关系,探讨其在烧伤病人选择抗生素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1993~2000年865例烧伤病人创面和焦痂下组织中分离获得1119株和291株细菌,回顾分析细菌学和耐药性监测情况,并分组比较。结果 烧伤创面和焦痂下组织中G-菌和G+菌的分布有显著差异,各菌种比例亦有差异(P<0.05或P<0.01)。菌种构成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其在创面和焦痂下组织的耐药率无显著差别(P>0.05);万古霉素、耐替米星和亚胺配南是以上优势菌的首选抗生素。结论 烧伤创面和焦痂下组织菌种分布虽各有特点,但主要菌种构成比和耐药性趋势基本一致;未作焦痂下细菌鉴定或无条件作焦痂下细菌鉴定时,烧伤创面细菌和耐药性鉴定可作为诊治烧伤病人创面感染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烧伤创面和焦痂下菌种分布和耐药性及其关系,探讨其在烧伤病人选择抗生素治疗中的意义.方法1993~2000年865例烧伤病人创面和焦痂下组织中分离获得1119株和291株细菌,回顾分析细菌学和耐药性监测情况,并分组比较.结果烧伤创面和焦痂下组织中G-菌和G+菌的分布有显著差异,各菌种比例亦有差异(P<0.05或P<0.01).菌种构成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其在创面和焦痂下组织的耐药率无显著差别(P>0.05);万古霉素、耐替米星和亚胺配南是以上优势菌的首选抗生素.结论烧伤创面和焦痂下组织菌种分布虽各有特点,但主要菌种构成比和耐药性趋势基本一致;未作焦痂下细菌鉴定或无条件作焦痂下细菌鉴定时,烧伤创面细菌和耐药性鉴定可作为诊治烧伤病人创面感染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面积烧伤早期切痂植皮是救治成功有效的治疗方法[1] 。然而有些病人因各种原因未能行早期(伤后一周内 )切痂植皮术 ,且烧伤创面污染严重 ,焦痂受潮、受压、保护不当致焦痂及痂下组织早期溶解 ,发生侵袭性感染 ,并发创面脓毒症 ,此时如不能有效地控制创面脓毒症进一步恶化 ,就  相似文献   

4.
感染依然是烧伤病人重要并发症,死亡率较高,其细菌侵入途径最主要是烧伤创面.烧伤后皮肤的屏障功能受到损害,大量坏死组织成为细菌良好的培养基,接触污染的细菌和残留在皮肤附件内的细菌在短时间内大量生长繁殖,造成创面感染,并可能向焦痂下的正常组织侵犯,造成创面脓毒症,继而发生多脏器功能不全.因而,控制烧伤创面的感染是防止创面脓毒症的发生,减少烧伤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热带海岛环境下烧伤病人的细菌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热带海岛环境下烧伤病人细菌感染性药敏情况以指导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方法:回顾我院1990年1月至2000年12月住院病人创面和血液细菌培养及药敏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从送检标本中检出13个菌属,28个菌种的细菌687株,其中创面培养细菌593株,血液培养细菌94株,细菌检出率排前五位的是铜绿假单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恶臭假单孢杆菌,表皮葡萄和不动杆菌。结论:铜绿假单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恶臭假单孢杆菌,表皮葡萄等仍是最主要的感染菌种,条件致病菌有逐步上升为烧伤病人主要致病菌的潜在危险,而霉菌感染仍不是烧伤感染的主导菌种,动态了解热带环境下烧伤病人感染菌及药敏情况,以便选择价廉,毒性小而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避免因滥用抗菌药物诱发新的耐药菌株形成有主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烧伤焦痂组织的细菌入侵是烧伤病人在有效的局部化疗发挥作用前就发生败血症及死亡的主要原因。虽然此时局部感染已明显好转,但仍无法控制烧伤败血症之发生,焦痂下注射抗生素能否替代既往的局部化疗来防止烧伤病人创面的细菌入侵就是作者实验的意图。因为从理论上讲,这种给药途径可使高浓度的抗生素直接进入焦痂及焦痂下组织,而这是全身使用抗菌素时所达不到的,  相似文献   

7.
烧伤感染创面细菌培养及其药物敏感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烧伤病人创面感染的细菌种类及药敏情况,为烧伤病人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和分析2000年1月~2004年12月本院烧伤外科住院病人创面培养检查出的各种细菌226株,以及它们对14种抗生素的敏感试验。结果在引起烧伤创面感染的细菌中,革兰阴性菌明显多于革兰阳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是烧伤病人创面感染的优势菌种,所检出的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结论烧伤创面感染菌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菌株普遍存在,对此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自1980.4~1982.4,从住院的烧伤病人痂下非烧伤组织中分离出226个菌株,其中G(-)杆菌多于G(+)球菌。根据Bergey's手册(第8版)的分类法,常见的G(-)杆菌依序为绿脓杆菌、沙雷氏菌、克雷白杆菌与大肠杆菌。常见的G(+)球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随后为白色葡萄球菌、粪链球菌与链球菌。组织细菌定量培养显示其临床价值,例如在多种细菌感染的情况下,通过细致的菌落计数与进一步鉴定,可显示不同细菌的百分比,从而可区别出主要的致病菌。作者强调了普通细菌培养基有利于一般细菌的快速生长,霉菌常被掩盖。改进的组织条霉菌培养法用于早期诊断霉菌感染:38个组织标本,同时以三种方法进行检查,在普通培养中阳性率为8%,在组织切片检查中阳性率为26%,而组织条霉菌培养的阳性率为61%。102个烧伤创面的厌氧菌培养,阳性率为14.7%。10名严重烧伤病人进行了血液厌氧菌培养,有2例获得阳性,所以烧伤病人的厌氧菌感染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预防和控制创面感染,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是治疗烧伤的重要环节之一。对Ⅱ°烧伤创面控制局部感染,保持焦痂完整、干燥,便于早期切、削痂以封闭创面。本文论述了对220例烧伤患者外用SD-Ag盐的优越性。我们体会到:SD-Ag盐可使创面干燥成痂,收敛、消炎、抑菌效果好,药物毒性低,刺激性小,焦痂脱落延迟,利于医生制定削、切痂计划,并促进计划顺利完成。 SD-Ag盐的机理:它是银离子和磺胺嘧啶的氮牢固键合而成。其抗菌原理系通过银与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的结合;当SD-Ag盐与致病菌接触后,被这些细菌体内的核糖核酸和脱氧  相似文献   

10.
控制创面感染,减少深度烧伤切削痂后创面的愈合时间,一直是烧伤治疗的重点。长期以来对严重烧伤都存在创面覆盖难的问题,各种创面覆盖物都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应证,现阶段对于严重深度烧伤的治疗主要沿用异体皮或异种猪皮等[2,4]。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异体皮来源困难、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13.
14.
以^3氢-胸腺嘧啶核苷放射自显影法及HE染色,观察并分别测定了18例正常子宫内膜增殖中期,15例增殖晚期的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的标记指数、分裂指数。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增殖晚期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之LI均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同时,增殖晚间质细胞之MI也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即此两种细胞在增殖晚期中增生明显,其增生状态初步获得了定位定量测定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5.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做法;方法:主要在手术配合的六个方面,解决防感染、防栓塞等问题。结果: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获成功,结论:手术配合是护士责任心和基本功的全面体现,对提高手术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在继发性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lb)检测在继发性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Beckman Immage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对糖尿病组、高血压组、心脏病组患者进行了m-Alb测定,同时与健康组结果作对比。结果m-Alb检测糖尿病组为3.7±5.26mg/dl,高血压组为7.5±8.18mg/dl,心脏病组为7.8±3.76mg/dl,健康组为0.66±0.48mg/dl,各试验组m-Alb增高百分率为糖尿病组48.9%,高血压组37.5%,心脏病组26.9%。结论尿蛋白阴性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进行m-Alb检测,可以监测病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9.
刘复平 《中外医疗》2012,31(23):1-2
目的探讨研究喉癌主癌灶手术的安全切缘在临床上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1年3月已经确诊喉癌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镜下观察分析;B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肉眼观察分析,将结果进行临床特点分析比较。结果早期的喉癌患者和晚期的喉癌患者的阳性切缘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高于早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门上区[SG]2、3和5、10mm;跨声门型[TG]2、3mm和5、10mm的切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G、G、TG、IG的2mm和3mm,5mm和10mm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阳性切缘观察39个,镜下阳性切缘观察4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原发不同部位、不同分期和不同范围选取适合的切线,就可以有效地减少阳性切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根据儿童急性腹痛的特点,诊断儿童腹痛应综合临床及相关检查提供的依据,做出准确诊断,给予适当治疗。方法:对临床328例腹痛患儿进行选择性辅助检查和分析。结果:小儿腹痛病因复杂,腹腔内疾病占64.63%,共17种病因;腹腔外疾病占35.37%,共6种病因。结论:仔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密切观察病情、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检查,在儿童腹痛的诊断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