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1978年,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合成一种抗丝虫新药——呋喃嘧酮(M170),经实验研究证实对棉鼠丝虫及长爪沙鼠体内的马来丝虫成虫和微丝蚴有较明显的杀灭作用,特别对棉鼠丝虫成虫的效果尤为显著,且具有毒性低,吸收快,排泄快等优点。我省于1981年3月对该药治疗丝虫病人进一步作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 目前治疗丝虫病仍采用四十年代初期合成的海群生。近年来研究发现硝基呋喃类药物(呋喃妥因,呋喃唑酮等也有抗丝虫作用。一九七八年我国医药管理总局,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合成呋喃嘧酮(M170)经实验研究证实对棉鼠丝虫及长爪沙鼠体内的马来丝虫成虫和微丝蚴有较明显的杀灭作用,而且对成虫更为敏感,同时具有毒性小,  相似文献   

3.
为寻找特异性马来丝虫抗原,用于丝虫免疫诊断的实验研究,我们应用12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马来丝虫成虫、微丝蚴及马来丝虫成虫排泄和分泌的抗原(ES抗原)进行了组分的分析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成虫抗原制备解剖长爪沙鼠,取得  相似文献   

4.
已知海群生杀微丝蚴有效,但对人体丝虫的成虫是否有效还不知道。最近的研究报告提出海群生可有效地杀死班氏、马来和帝汶丝虫的成虫,且服低剂量海群生或海群生药盐能有效地杀微丝蚴和成虫。不同学者在班氏虫病和马来丝虫病的流行区中所作的现场研究,表明海群生对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有效,但未指出海群生的预防效果。有关海群生预防效果的文献很少。在印度尼西亚帝汶所作的工作提示海群生可作为一种预防班氏丝虫和帝汶丝虫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5.
一种新近研究出的抗疟药,甲氟喹(mefloqu ine)表明对体外的派特丝虫和马来丝虫的幼虫和成虫有杀虫效能。在2~10μM浓度范围内,使丝虫于10小时~3天内麻痹至死。甲氟喹的致死作用系使幼虫和成虫失去活动能力,并使成虫乳酸盐分泌降低所致。麻痹效果与浓度和时间有关。派特丝虫微丝蚴置于2、5和10μM的甲氟喹浓度下,分别在3天、2天和10小时内失去活动性;而两种成虫在1、  相似文献   

6.
我们应用马来丝虫长爪沙鼠动物模型取得的成虫,分别用浆糊、进口包埋剂包埋制备冰冻切片,以检测班氏丝虫微丝蚴病人血清抗体并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报道抗马来丝虫成虫代谢抗原(AWES5)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与初步鉴定。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IFAT检查结果,虫体横切面外壁出现强烈的荧光反应,说明AWES5可能是抗虫体表现抗原的单克隆抗(McAb),经鉴定免疫球蛋白亚类为IgG3。McAb-ES5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检测斑氏丝虫微丝幼血症77例,阳性75例,阳性率97.4%,斑氏丝虫晚期病人40例,阳性27例,阳性率67.5%。流行区正常人对照20例,阳性4例,阳性率20%,非流行区蛔虫感染31例为阴性反应。用Dot-ELISA可测血成虫抗原6.3pg/ml。实验结果证明,对检测丝虫病活动性感染有关。应用Dot-ELISA检测方法经济,简便易行,敏感性高,便于现场推广应用,对丝防后期检测残存传染源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我们应用马来丝虫长爪按鼠动物模型取得的成虫,分别用浆糊、进口包埋剂包埋制备冰冻切片,以检测班氏丝虫微丝迹病人血清抗体并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l材料和方法1.至抗原制备从活的实验阳性长爪沙鼠体内取出马来丝虫成虫,分别用广东产的三叶牌浆糊和美国产的包埋剂包埋,切成3mp厚的冰冻切片,贴附于清洁载玻片上,用0.5%丙酮固定,放于冰箱内低温保存备用。豆.2血清来源阳性血清来自广东省各县市班氏丝虫流行区班氏丝虫微丝拗血症者,阴性血清来自非流行区。1.3实验方法参照王运章[’]。把受试血清用0.01ndl,PHS.OP…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找一种敏感、特异的班氏丝虫病的检测方法。方法:根据班氏丝虫Ssp I重复序列,合成班氏丝虫特异性引物一对;运用PCR技术检测血液中的班氏丝虫微丝蚴和蚊体内幼丝虫,并将此技术应用于原班氏丝虫流行区的疾病监测。结果:该方法可检出100μl阳性血样中的1条班氏丝虫微丝蚴;50只致倦库蚊中含有一只仅感染1条班氏幼丝虫阳性蚊亦能准确检出。马来丝虫等其它寄生虫样本的PCR结果均为阴性。用该方法检测广东省班氏丝虫监测点540份血液样本和14708只致倦库蚊样本,所有样本均为阴性。结论:该PCR反应系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作为一种新的班氏丝虫病监测方法在现场中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寻找一种敏感、特异的班氏丝虫病的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班氏丝虫SspI重复序列 ,合成班氏丝虫特异性引物一对 ;运用PCR技术检测血液中的班氏丝虫微丝蚴和蚊体内幼丝虫 ,并将此技术应用于原班氏丝虫流行区的疾病监测。结果 该方法可检出 1 0 0 μl阳性血样中的 1条班氏丝虫微丝蚴 ;5 0只致倦库蚊中含有一只仅感染 1条班氏幼丝虫阳性蚊亦能准确检出。马来丝虫等其它寄生虫样本的PCR结果均为阴性。用该方法检测广东省班氏丝虫监测点 5 4 0份血液样本和 1 4 70 8只致倦库蚊样本 ,所有样本均为阴性。结论 该PCR反应系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可作为一种新的班氏丝虫病监测方法在现场中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丝虫病防治后期中华按蚊传播马来丝虫病的作用及丝虫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在不进行任何防治的基础上,对马来丝虫病流行区4个试点村进行人群参数、蚊媒参数和免疫学参数的纵向观察.结果:3个试点村微丝蚴率逐年下降,已不足以构成传播,即水洼1982~1985年微丝蚴率分别为0.97%、0.63%、0.55%、0.37%,1998年为0.05%,1990和1992年均为0.古柏门1986~1989年微丝蚴率依次为1.55%、0.84%、0.42%和0.31%;黄垸1990~1994年为0.72%、0.30%、0.08%、0.08%、0.08%;而莫市微丝蚴率无明显变化,维持在2.3%左右,1986~1989年依次为2.31%、2.23%、2.30%和2.43%.水洼于1982年蚊媒感染期幼丝虫率0.46%,1983年为0.10%;莫市媒介感染期幼丝虫率1987年为0.09%,1988年为0.19%.黄垸血清阳性反应率逐年下降,与血检结果相一致.结论:以中华按蚊为单一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其丝虫病传播的微丝蚴率临界水平为1.5%~2.3%;在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马来丝虫病传播流行呈下降态势,防治措施可以终止,仅对原微丝蚴血症者连续数年查治,直至转阴,丝虫病即可被消灭.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掌握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人群血清抗体水平的变化规律,我们于1992~1995年应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对已达到基本消灭8~14年原班氏丝虫、马来丝虫、混合丝虫流行区的人群与非流行区人群血清抗体进行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在印度尼西亚有马来、帝汶和彭亨等三种人体布鲁属丝虫。马来丝虫又有两型,流行于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婆罗洲)森林—沼泽区的为夜间亚周期型,而流行于苏拉威西区的为夜间周期型.彭亨丝虫遍布于马来亚群岛的野生动物和家畜体内,虽然早有实验证实人体对彭亨丝虫的感染具有敏感性,但尚无人体自然感染彭亨丝虫的报告。由于通常应用形态学的某些微小差异鉴定微丝蚴并不一定很可靠,因此很有可能相当数量的人感染了彭亨丝虫而被误诊为马来丝虫感染.酸性磷酸酶在微丝蚴体内的分布具有虫种特异性,可以用来鉴定近亲种微  相似文献   

14.
罗阿丝虫病     
历史及地理分布:Manson 1891年描述了罗阿丝虫的微丝蚴(昼出的,)它和班氏丝虫很相似,从血液中得到微丝蚴的病者的眼睛里以前曾经有一条罗阿丝虫成虫,后来才确立罗阿丝虫就是引起所谓加拉巴肿胀(Calabar Swellings)病的病原体。同时确立这种病与昼  相似文献   

15.
许多研究人员试图在体外培养微丝蚴,观察各种丝虫的发育阶段。Sawyer和Weinstein报道将犬恶丝虫微丝蚴成功地培育到腊肠期。Kharat等报道在含添加剂的Tc-199培养基内,斑氏丝虫微丝蚴可发育到腊肠期。Mak等人报道马来丝虫和彭亨丝虫的感染期幼虫在体外可培养到第四期和童虫期,并发现脱鞘是体外发育过程的必要条件。本文为研究含添加剂的各种培养基对体外斑氏丝虫微丝蚴培养和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肥西县丝虫病的流行特征和防治工作采取措施的效果 ,为开展类似的工作提供借鉴作用。方法 对本县 1970~ 2 0 0 0年丝虫病的防治研究及相关调查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并进行评价。结果  1970年调查人群微丝蚴率高达 18.2 5 % ,1973年平均微丝蚴率为 6 .31% ,80年代为 1.15 % ,全县各乡镇均有丝虫病的流行。 1991年调查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 0 .6 1% ,主要流行区分布于县西北区域的 15个乡镇 ,以马来丝虫为主的马来、班氏两种丝虫病混合流行区。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吸人血按蚊。经过 30年的积极防治 ,特别是 1991年 ,在现况调查的基础上 ,以行政村为单位 ,按不同的流行程度采用不同剂量的海群生药盐的防治 ,加快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步伐 ,1993年经省厅考核 ,人群微丝蚴率为 0 .0 7% ,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2 0 0 0年全县开展消灭丝虫病的监测 ,人群微丝蚴率和按蚊幼丝虫的自然感染率均为0 %。达到部颁消灭丝虫病的标准。结论 肥西县是以马来丝虫为主的马来和班氏两种丝虫病混合流行的地区 ,经过 30年的查治 ,传播已被阻断 ,达到部颁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1975~1987年共血检监测901191人,平均微丝蚴率为0.26%(2391/901191),其中斑氏和马来丝虫分别为0.39%和0.12%;平均微丝蚴密度分别为2.4/60ul条和1.8/60ul条,马来丝虫微丝蚴率及其密度均较斑氏丝虫为低。重点监测1399个(斑氏325个和马来丝虫病1074个)流行村,其中384个村(27.45%)发现残存微丝蚴血症者(斑氏丝虫病316个村和马来丝虫病68个村,各占该病区的97.22%和6.31%)。分差检测经反复查治的47个村和全民药盐防治的29个原斑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人体寄生虫学教材及许多文献中,通常把Litomosoides carinii Travassos,1919译为“棉鼠丝虫”,其科学名字应为卡林拟棉鼠丝虫。这是因为,据Skrjabin(1949)和唐仲璋等(1987)丝虫的分类系统,棉鼠丝虫属(Litomosa Yorke et Map1astone,1926)和拟棉鼠丝虫属(Litomosoides Chandler,1931)是丝虫亚科中形态不同的两个属,教材上所指的是Litomosoides,而不是Litomosa;俗名“棉鼠丝虫”,易误为Litomosa.从  相似文献   

19.
作者用单克隆技术研制了马来丝虫微丝蚴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MF—1,并研究和分析了MF—1的特性和作用。以埃及伊蚊叮咬感染了马来丝虫的沙鼠后12—14天,将蚊杀死,取得感染性蚴(L(?))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1989~1992年在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的浙东南沿海地区姆坑村纵向监测结果,始监测时人群微丝蚴率为0.17%,平均微丝蚴密度为9.25条/60μl,致倦库蚊幼丝虫感染率为1.24%。1991年复查人群微丝蚴率为0.1992年蚊媒监测未发现蚊体内感染幼丝虫,结果表明监测区丝虫病的传播流行已被终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