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优于传统解剖定位方法[1],尤其是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的单靶点注射法被证实为简单、有效.本文观察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单靶点注射法的基础上置入导管进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后镇痛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择期拟行上肢前臂或掌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30例,性别不限,ASA Ⅰ或Ⅱ级,年龄22~59岁,BMI18~28 kg/m2;无颈部畸形、颈部手术史、神经感觉异常史及局麻药过敏史.患者随机分为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和自控静脉镇痛组(P组),每组15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0.125%罗比卡因与0.125%布比卡因应用于上肢连续臂丛阻滞患者术后自控镇痛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45例拟行上肢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罗比卡因组(R组)、布比卡因组(B组)和对照组(N组),每组15例。术前均予肌间沟径路或腋路臂丛阻滞以及臂丛神经鞘内置管。术后R组与B组使用便携式患者自控镇痛泵,泵内液体分别为0.125%的罗比卡因和0.125%的布比卡因,N组为对照组,观察24h。记录3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镇痛药使用情况,记录R组与B组患者的运动阻滞、麻木感、局麻药用量、满意度、镇痛技术问题和并发症。结果R组与B组两组在术后各个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均较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疼痛评分在术后0h、3h时与R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6h、12h、18h、24h均较高,与前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与B组两组镇痛满意度较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阻滞、麻木感、补充用药、局麻药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技术问题与并发症两组发生率均低。结论0.125%罗比卡因与0.125%布比卡因均可有效地用于上肢术后的连续臂丛阻滞患者自控镇痛,并且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比较连续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PCNA)与静脉自控镇痛(PCIA)在上肢术后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术后镇痛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神经刺激器、超声定位等方法的出现使外周神经定位更加准确,罗哌卡因等新型局麻药的出现使药物的安全性不断提高,患者自控镇痛技术的日趋成熟使术后镇痛更易于管理.基于上述原因,连续外周神经阻滞作为一种镇痛效果好、安全系数高、易于操作的术后镇痛方法,其价值已越来越引起患者和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7.
改良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改良喙突人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方法 60例ASA Ⅰ或Ⅱ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喙突法组(A组)和腋路法组(B组),A组在喙突尖向内下2 cm处绝缘针垂直于皮肤进入,B组取腋动脉上方搏动最强处进针.将神经刺激仪设置为电流1 mA、频率2 Hz.当电流减小到0.3 mA时仍可见到正中、尺、桡神经任一神经支配区肌肉颤搐时,固定刺激针,回吸无血后注入0.5%罗哌卡因 1%利多卡因混合液30 ml.比较两组的人针深度、止血带痛发生率、感觉及运动阻滞的成功率及时间.结果 A组人针深度明显深于B组(P<0.05).A组止血带痛发生率明显短于B组(P<0.05).A组中正中、桡、肌皮、腋、臂内侧皮神经感觉完全阻滞的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P<0.05),桡、肌皮、腋神经感觉达到完全阻滞的时间也明显短于B组(P<0.01).A组运动完全阻滞的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P<0.05),达到最大运动阻滞的时间也明显短于B组(P<0.01).结论 改良喙突人路法臂丛操作简便,阻滞成功率高,阻滞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静脉自控镇痛是小儿术后常用的镇痛方法,但存在诸多不良反应.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是成人上肢术后镇痛的有效措施之一[1-3],而该技术用于小儿术后的镇痛效果尚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拟评价自控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术后镇痛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套管针用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郑利民,汪腊生,黄海波采用动、静脉外套管穿刺针(简称套管针)施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经观察有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腋路法用18和20号、肌间沟法用20和22号外套管针,再准备一条连接注射器与外套管间的细连接管。穿刺方法与一般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不同锁骨下置管深度对上肢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在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后导管留置的长度1 cm,B组为3 cm.导管内注入造影剂,C臂机摄片评价导管位置.术后6、12、18、24 h行VAS评分.结果 造影剂在锁骨下区域向腋部与锁骨上区域双向扩散.A组成功率大于B组(P<0.05).两组患者均得到良好的镇痛,但A组镇痛效果更好(P<0.05).结论 在连续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中,药液由锁骨下区域向腋部与锁骨上区双向扩散.导管留置1 cm置管的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用神经刺激仪定位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应。方法将80例ASAⅠ~Ⅱ级骨科肘关节以下部位择期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喙突下组(A组)和腋路组(B组),每组40例。分别应用神经刺激仪进行喙突下和腋路途径施行臂丛神经阻滞。记录两组阻滞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比较臂丛阻滞效果及感觉阻滞成功率;记录副作用;评价综合满意度。结果同样浓度容量的局麻药,阻滞起效时间A组较B组短(P0.05);维持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感觉完全阻滞率A组为93.3%~100%,明显高于B组的60.0%~86.7%(P0.05);两组尺神经感觉完全阻滞率均为100%。两组均无副作用发生;综合满意度A组较B组高(P0.05)。结论用神经刺激仪定位喙突下臂丛阻滞操作简便,阻滞起效时间短,阻滞成功率高,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2.
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应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后镇痛,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90例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外周神经阻滞镇痛组(N组),连续硬膜外镇痛组(E组),连续静脉给药镇痛组(I组)。N组麻醉前根据手术情况选择适当的下肢神经在刺激仪的引导下定位、穿刺留置导管;E组麻醉前行腰段(L3~4)硬膜外穿刺留置导管。三组患者麻醉方法及用药相同,手术结束前10min,N组经留置导管推注0.2%罗哌卡因15ml;E组经留置导管推注0.2%罗哌卡因10ml,I组静脉推注地佐辛5mg后接镇痛泵,配方分别为:N组0.2%罗哌卡因;E组0.2%罗哌卡因与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I组1.0μg/ml舒芬太尼。记录麻醉前(T0)、术后1h(T1)、4h(T2)、12h(T3)、24h(T4)、48h(T5)的SBP、DBP、HR、SpO2、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I组比较,N组和E组术后T1~T5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T1~T3时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T0和N组比较,T1~T3时E组SBP、DBP明显下降(P0.05)。与N组比较,E组和I组恶心呕吐、瘙痒发生率也明显升高(P0.05);E组的尿潴留发生率也明显升高(P0.05)。三组头晕、运动阻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后镇痛简便、安全、镇痛完善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喙突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与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 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超声引导下喙突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和超声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每组30例.记录麻醉成功率、麻醉操作时间、持续时间及并发症发生例数、各臂丛神经的起效时间.结果 对照组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起效时间较观察组短(P<0.05).对照组有5例Homer's综合征,1例误入血管.结论 超声引导喙突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和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均是可行有效的区域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丁丙诺啡加入局麻药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术后镇痛作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观察丁丙诺啡加入局麻药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对术后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60例ASAⅠ~Ⅱ级在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局麻药为0.25%布比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25 ml,A组丁丙诺啡0.15 mg与局麻药混和用于臂丛神经阻滞;B组丁丙诺啡0.15 mg肌注;C组不用丁丙诺啡。记录术后3、9、12、24和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术毕至术后VAS>3分的时间),并注意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术后A组VAS明显低于B、C组(P<0.01),镇痛时间A组为(35.06±2.68)h,B组为(8.09±2.36)h,C组为(7.85±1.54)h,A组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1),B组和C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A组和B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时加用丁丙诺啡能明显增强术后镇痛作用和延长术后镇痛时间,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应. 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择期骨科上肢肘关节以下部位手术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喙突下组(A组)和腋路组(B组),每组30例.刺激器初始电流设置为1mA,频率2 Hz.A组在喙突下2 cm处,用神经刺激绝缘针垂直于皮肤进入,当电流减少至0.5 mA仍可见到正中、尺、桡神经三支神经支配区肌肉颤搐时,固定刺激针,回吸无血后各支注入0.5%左旋布比卡因10 ml.B组取腋动脉上方搏动最强处进针,诱发出无名指和小指颤搐反应,注入相同局麻药30 ml.记录两组的阻滞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比较臂丛阻滞效果及感觉阻滞成功率;记录副作用;评价综合满意度. 结果 阻滞起效时间A组较B组短(P<0.05);维持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桡、肌皮、腋、前臂内侧、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感觉阻滞成功率为93.3%~100%,明显高于B组(60%~86.7%)(R<0.05);尺神经阻滞成功率均为100%.两组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相似;综合满意度A组较B组高(P<0.05).结论 神经刺激器定位喙突下臂丛阻滞方法操作简便,阻滞起效时间较短,阻滞成功率较高,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正>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麻醉方法,以肌间沟入路最为常用,但部分患者因尺侧阻滞不全[1],而影响上肢远端麻醉效果。2013年3月以来,我们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喙突旁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取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择期前臂、手腕及掌指骨折患者60例,ASAⅠ~Ⅲ级,男32例,女28例,年龄22~65岁,体重54~85kg,排除凝血功能异常、局麻药过敏、神经功能异常患者。患  相似文献   

18.
19.
连续臂丛阻滞用于断指(肢)再植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临床外科杂志》2004,12(1):965-969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