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封堵治疗中和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自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共有1077例先心病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对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发生的17例并发症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1077例先心病患者介入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8% (17/1077),无死亡病例.房间隔缺损(ASD)组共3例出现并发症,占了ASD组的0.99%( 3/303);动脉导管未闭(PDA)组共3例出现并发症占了PDA组的0.97% (3/310);室间隔缺损组(VSD)组共11例出现并发症,占了VSD组的2.61%( 11/421),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 PBPV)组未见并发症,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或介入处理.结论 先心病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微创而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其并发症不容忽视,尤以VSD封堵术发生率最高.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病死率低,术前应进行充分沟通,术后应作严格随访,尤其警惕部分介入治疗术后迟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经导管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近期并发症及其防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经导管小儿膜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PMVSDs)介入治疗近期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02年3月-2005年12月间223例小儿PMVSDs介入治疗术中和术后(随访1~18个月)发生并发症的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并发症分为严重并发症和轻微并发症两组。结果全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6.9%(60/223)。严重并发症9例(4.0%),包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0.9%),机械性溶血3例(1,3%),需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4例(1.8%),其中术中封堵器卡在二尖瓣1例,术后封堵器移位1例(引起溶血),术后封堵器造成主动脉瓣中量反流2例,三度AVB经置入临时起搏器和糖皮质激素及白蛋白等治疗后7天恢复正常心律,2例溶血病例给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后溶血消失。轻微并发症51例(22.8%),包括不同类型的束支传导阻滞(bundle branch block,BBB)37例(16.6%),一度AVB 2例(0.9%),二度AVB 1例(0.4%),新出现主动脉瓣少量反流5例(2.2%),新出现少量至中量以下三尖瓣反流6例(2,6%),除右束支传导阻滞外,其他类型的传导阻滞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白蛋白等治疗,绝大多数于短期随访内恢复或好转,新出现的瓣膜反流均未做特殊处理。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导管小儿PMVSDs介入治疗近期并发症以轻症为主,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远期并发症的情况需进行长期严格的随访。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左向右分流心脏病介入治疗158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Porstmann泡沫塞子、Rashkind双伞闭合器、Lock蛤壳闭合器和Sideris钮扣装置经导管关闭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心室间隔缺损(VSD)和心房间隔缺损(ASD)共158例。除首例巨大ASD外,全部关闭成功。其中152例左向右分流完全阻断,仅5例有少量残余分流。随访1~92个月,无一例发生关闭物移位。作者认为,经导管关闭PDA、VSD和ASD是一种安全、可行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对手术适应证及有关问题作了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相关心脏压塞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4例患者,女性3例,男性1例;年龄18~64岁;3例表现为介入术中血压急剧下降、心率增快及意识丧失(1例).1例为术后12 h出现胸闷,血压下降,经床旁超声证实心脏压塞.3例患者为房间隔缺损,1例为室间隔缺损;4例患者均经X线透视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明确诊断,并立即行床旁心包穿刺引流,同时辅以扩容、升压及中和肝素处理.结果 4例患者均存活,2例患者行心包引流后,经常规内科保守治疗,循环仍不稳定,急诊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患者给予输血治疗后,血压稳定,2天后拔除心包引流导管;1例患者停用抗凝药物,引流约300 ml心包积液后,血压稳定,1天后拔除引流导管.结论 心脏压塞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规范的操作技术能有效避免其发生.  相似文献   

5.
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118例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1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PDA24例,ASD48例,VSD46例)均在X线透视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PDA、ASD和VSD。结果:全组封堵成功率98.3%,所有封堵成功的患者均于术后24h、7d、1月和3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无残余分流。结论: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是治疗PDA、ASD和VSD的一种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6.
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附2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在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方法:2例患者,术前超声检查分别提示ASD合并VSD和鲁登巴赫综合征(Lutembacher’s syndrome)。ASD均为继发孔型,其延伸直径分别为18 mm与20 mm, VSD为膜周部室缺(PMVSD),直径3.5mm,术前二尖瓣狭窄瓣口面积1.0cm2。分别先行VSD封堵后再行ASD封堵及先行二尖瓣狭窄球囊成形术(PBMV),再行ASD封堵术。结果:2例患者均经导管一次封堵治疗成功。病例一术后出现短时间的室性自主心律、房颤及束支阻滞,经地塞米松治疗后5 d恢复正常。未见有其它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于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技术同样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儿科11年来进行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残余病变的介入治疗病例的经验.方法 全组共42例患者,男30例,女12例,年龄5个月~30岁,体重7~46(17.9±9.1)kg.其中17例行体肺较大侧支血管栓塞术,15例行室间隔补片留孔或残余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的封堵术,12例行术后血管吻合口狭窄或分支肺动脉狭窄的球囊成形术与支架置入术.结果 17例行体肺较大侧支血管栓塞术的患者,共栓塞23支侧支血管,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诊均无残余分流.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15例行室间隔补片留孔或残余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的封堵术患者,均一次封堵成功,1例心室水平有少量残余分流,其余病例无残余分流,未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12例行术后血管吻合口狭窄或分支肺动脉狭窄的球囊成形术与支架置入术患者,原狭窄处压力阶差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介入前为(59.3±15.1)mm Hg(1 mm Hg=0.133 kPa),介入后为(16.8±10.7)mm Hg,P<0.001];置入支架后血流通畅,未见血栓形成.螺旋CT显示主动脉缩窄扩张处无夹层形成.结论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残余病变行介入治疗效果良好,避免了再次开胸手术的创伤,扩大了手术适应证范围,降低了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8.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415例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中发生术中及术后(随访1周~4.5年)并发症74例,对此作回顾性分析,将74例并发症患者分为术中和术后(撤出输送鞘管后)并发症组。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92.05%(382/415),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83%(74/415)。415例中封堵术中发生并发症13.98%(58/415),包括心律失常2.65%(11/415),主动脉瓣返流3.61%(15/415);释放封堵器后残余分流6.81%(26/382),其中术后发生溶血0.52%(2/382);封堵器脱落、心脏压塞、三尖瓣损伤、二尖瓣损伤、医源性VSD及呼吸系统并发症各1例(各占0.24%)。封堵术后发生并发症4.19%(16/382),包括心律失常2.09%(8/382),其中伴左室进行性增大0.52%(2/382),术后2天及2年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安装临时及永久起搏器各1例(各占0.26%);头痛1.05%(4/382);股动脉血栓形成0.52%(2/382),三尖瓣损伤及穿刺点出血各1例(各占0.26%)。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并发症发生率低,但迟发严重并发症应引起高度重视,定期严格地随访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经导管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经导管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34例患者,男12例,女22例。复合类型为: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分别是16例、7例、3例,合并二尖瓣狭窄(Lutembacher综合征)2例;VSD合并PDA3例、Taussig-Bing畸形合并PDA1例;2例并发3种畸形(并发ASD、VSD和PDA1例,并发ASD、PS和PDA1例)。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原则:先行瓣膜球囊扩张术纠正瓣膜狭窄,其次行VSD封堵术,再次行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术后3d、1个月、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34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均一次性治疗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术后即刻TTE和造影示ASD,VSD,PDA所有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16例ASD合并PS者,跨肺动脉瓣平均压差由术前52.6±20.5mmHg下降到术后14.3±9.5mmHg(1mmHg=0.133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Lutembacher综合征患者,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瓣口面积分别由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前1.0和1.2cm2增加到术后1.9和2.0cm2,平均左房压分别由29和26mmHg降至8和7mmHg。对于1例Taussig-Bing畸形合并PDA者,用18mmASD伞成功封堵16mmPDA,降低肺动脉压,改善患者症状,为二次手术创造条件。术后72h、1个月、6个月TTE示所有患者各水平分流均消失,左心房、左心室进行性地缩小,所有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无移位及脱落;同时行X线检查,肺血均明显减少,房室内径均明显恢复。结论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虽较单纯型复杂,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但如指征掌握恰当,治疗策略合理,操作规范,同样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收集2003~2004年年龄2个月~3岁的病例295例,总结分析其术后并发症。结果:死亡原因以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为多见,另外依次是急性肾功能衰竭、心律失常、呼吸功能衰竭等。并发症中占第一位的也是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共19例,另外依次是肺部并发症、心律失常、急性肾功能衰竭、神经系统并发症等。结论:掌握好手术指征,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同时提高体外循环水平,加强围术期的监护是减少婴幼儿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经导管介入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八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本文包括1997年 7月至 2 0 0 1年 10月共 8例适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其中男 7例 ,女 1例 ,平均年龄 (5 0± 4 3)岁。复合类型为 :肺动脉瓣狭窄 (PS)伴动脉导管未闭 (PDA) 3例 ,房间隔缺损(ASD)伴PDA 2例 ,主动脉缩窄 (COA)伴主动脉瓣狭窄 (AS) 1例 ,COA伴PDA 2例。经导管介入治疗原则为 :PS伴PDA者 ,先行PS瓣膜成形术 ,然后堵塞PDA ;ASD伴PDA者 ,先后分别行PDA及ASD堵塞术 ;COA伴AS者 ,先行AS瓣膜成形术 ,然后再行COA血管成形术 ;COA伴PDA者 ,先行COA血管成形术 ,2个月以后再行PDA堵塞术 (PDA直径 3 5mm用AmplatzerPDA堵塞装置堵塞 ) ,或COA血管成形术与PDA堵塞术同时进行 (PDA直径 1 7mm用弹簧圈堵塞 )。小于 2 5mm的PDA用弹簧圈堵塞 ,大于等于 2 5mm的PDA用AmplatzerPDA堵塞装置堵塞。球囊 /瓣膜比 (或球囊 /缩窄段比 )、AmplatzerASD堵塞装置、AmplatzerPDA堵塞装置及弹簧圈大小的选择按常规。术后 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 ,以后每年定期随访。结果  8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术后即刻已堵塞之ASD及PDA均无残余分流 ,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的 (95 0± 34 6 )mmHg (1mmHg=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和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严重并发症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自1987年4月至2013年6月,我院小儿心脏科行先心病介入治疗患者2 715例。按年龄分为三组,3岁为婴幼儿组,3~6岁为学龄前组,6~18岁为学龄组。对介入治疗中、后发生的34例并发症的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①本组共34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26%。封堵器脱落、心律失常和溶血多见,均为7例,占总并发症20.5%;心包填塞2例,脑部并发症3例,瓣膜损伤2例,臂丛神经损伤3例,血管损伤2例,血小板减少1例。其中死亡4例。②婴幼儿组严重并发症最多16例,占47%,学龄前组12例,占35%。学龄组最少占18%,前两组各有2例死亡。结论:先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需要充分认识,通过规范操作,努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发生能正确处理,严格随诊,使先心病介入治疗真正做到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先天性矫正大动脉转位(cTGA)解剖矫治手术后的早期并发症及处理经验。方法:2002年4月至2007年10月我科行双调转手术治疗cTGA合并心内畸形患儿15例。全组均在全麻中度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解剖矫治手术。手术方式包括改良Senning+Rastelli13例,Mustard+Rastelli+双向Glenn术1例、改良Senning+Switch术1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20%),死亡原因为低心排出综合征和左心功能衰竭。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交界性心律或伴室性早搏二联律6例;交界性心律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阵发性室速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右上肺不张1例,引流管留置时间10d2例,胸腔积液1例。结论:加强矫正大动脉转位解剖矫治术后监护及综合治疗措施,及时纠正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积极防治术后心律失常等均为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因素。早期行双调转手术可解剖矫治cTGA合并心内畸形,死亡率低,中、远期心功能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经导管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经导管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2001-07-2007-10共30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男11例,女19例.复合类型为:房间隔缺损(ASD)伴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肺动脉瓣狭窄(PS)分别为13例、7例、3例,伴二尖瓣狭窄(Lutembacher综合征)3例;VSD伴PDA 2例;PS伴PDA 2例;经导管治疗的原则:先行瓣膜球囊扩张术纠正瓣膜狭窄,其次行VSD封堵术,再次行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术后48 h、1个月、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X线及心电图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30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均一次性介入治疗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术后即刻TTE和造影示ASD、VSD、PDA所有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ASD和PDA伴肺动脉瓣狭窄(PS) 5例,跨肺动脉瓣平均压差由术前(56.4±15.2)mmHg(1 mmHg=0. 133 kPa)下降至术后(13.1±8 9)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Lutembacher综合征患者,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口面积分别由二尖瓣球囊扩张术术前0.98、1.1和1.26 cm2增加到1.7、1.92和2.0 cm2,平均左房压分别由31、28和27降至9、8.5和7 mmHg.术后48 h、1个月、6个月经TTE检查示所有患者各水平分流均消失,扩大的房室内径进行性缩小,所有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无移位及脱落;同时X线检查,肺血明显减少,房室内径明显恢复;心电图检查无房室传导阻滞及左右束支阻滞;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采取适当的治疗策略,操作规范,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同期介入治疗是可行的、安全的,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封堵治疗未成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6例3种常见先心病施行了介入封堵治疗.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64例(PDA组);房间隔缺损(ASD)封堵76例(ASD组);室间隔缺损(VSD)封堵66例(VSD组)。对介入治疗未成功的7例作了回顾分析。结果:未成功率为3.40%(7/206)。其中PDA组为3.13%(2/64),ASD组为2.63%(2/76),VSD组为4.55%(3/66)。未成功原因是:对导管大小判断有误,放置封堵伞有误,输送鞘管引起迷走神经反射。结论:先心病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影响手术成功的因素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