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彭澎 《中国厂矿医学》2001,14(6):488-488
采用切开挂线一次性根治术治疗坐骨直肠间隙脓肿3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24例,女12例.年龄19~68岁,平均34岁.病程3~16天,平均6天.脓肿位于肛门一侧33例,两侧3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坐骨直肠间隙脓肿的手术治疗.方法 采用切开挂线术治疗坐骨直肠间隙脓肿29例.结果 29例中,27例一次性治愈,2例复发,经再次手术后治愈.29例中1例在伤口愈合后出现肛门少量渗液,术后半年瘢痕软化后,症状缓解,其它病例肛门功能均正常.随访27例一次性治愈病例1~4年,无1例复发.结论 切开挂线术治疗坐骨直肠间隙脓肿,效果良好,不会造成肛门失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坐骨直肠间隙脓肿的手术治疗。方法采用切开挂线术治疗坐骨直肠间隙脓肿29例。结果29例中,27例一次性治愈,2例复发,经再次手术后治愈。29例中1例在伤口愈合后出现肛门少量渗液,术后半年瘢痕软化后,症状缓解,其它病例肛门功能均正常。随访27例一次性治愈病例1~4年,无1例复发。结论切开挂线术治疗坐骨直肠间隙脓肿,效果良好,不会造成肛门失禁。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橡皮圈高位挂线尝试一次性治疗坐骨直肠间隙脓肿。方法分析采用橡皮圈高位挂线术,治疗坐骨直肠间隙脓肿50例患者资料。结果50例患者全部一次性治愈。结论尽早进行橡皮圈高位挂线治疗坐骨直肠间隙脓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橡皮圈高位挂线尝试一次性治疗坐骨直肠间隙脓肿。方法分析采用橡皮圈高位挂线术,治疗坐骨直肠间隙脓肿50例患者资料。结果50例患者全部一次性治愈。结论尽早进行橡皮圈高位挂线治疗坐骨直肠间隙脓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采用一期对口引流法治疗双侧坐骨直肠间隙脓肿32例全部一期治愈,无发生肛瘘及肛门失禁者,我认为,该术式不仅减少了组织损伤,达到一期治愈的目的,而且克服了分期手术疗程长、痛苦大、经济负担重、易形成肛瘘等缺点.  相似文献   

7.
病历资料患者,男,19岁,学生,主诉:发热,肛门部坠胀7天.患者自诉入院前7天因饮用啤酒后感肛门部坠胀不适,发热,未引起重视,第2天诉高热,头晕,乏力,体温39.0℃,肛门部坠胀不适,无疼痛.在校医院查血常规示:WBC 12.0×109/L,余正常.以感冒给予抗感染降温对症治疗,具体药物剂量不详,用药后测体温38.0℃,症状较前好转.连续用药4天后停药,体温仍38.5℃,肛门部仍坠胀不适,无肛门疼痛,隧到外院肛肠科检查,自诉未行指诊,视诊后给予口服消炎药及肛泰栓治疗,效果不佳.经人介绍来我院进一步检查,专科检查(膝胸位):肛门视诊:肛门部周围皮肤无红肿及外痔皮赘.  相似文献   

8.
袁宇霆  陈莎 《基层医学论坛》2016,(31):4392-4393
目的:分析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2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切开引流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患者实施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小切口治疗颌面下部及上颈部间隙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口内小切口对咬肌间隙及舌下间隙脓肿进行切排引流换药,皮肤小切口对翼下颌间隙、颌下间隙、颏下间隙及咽旁间隙脓肿进行切排引流换药,同时进行全身抗炎对症治疗。结果 146例患者治疗后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没有出现窒息、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结合病灶治疗,除6例失访,其余随访半年以上,感染均未复发。结论 采用小切口进行颌面下部及上颈部间隙脓肿切排,可获得较好的引流通路,手术创伤较小,术后美观影响小,且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刘学容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5):2704-2705
目的:观察二氧化碳(CO2)激光造口和挂线治疗前庭大腺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前庭大腺脓肿10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前庭大腺CO2激光造口组54例,采用CO2激光治疗机(波长为10.6μm,功率为1W~30W),在脓肿最突出处局麻,激光造口,冲洗囊腔,术后0.02%高锰酸钾坐浴,口服消炎药治疗;挂线治疗组54例,在脓肿最低和最高处局麻,大三角针带橡皮筋穿透脓腔打结,在针眼处大空针抽吸反复冲洗囊腔,术后0.02%高锰酸钾坐浴,口服消炎药治疗,术后10d撤除橡皮筋。结果:两组治疗方法术后肿块消失,疼痛缓解、无瘢痕,且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治愈率、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两组治疗方法操作简单、出血少、不需缝合,痛苦小,术后不需放置引流条,不需换药,疗效确切,较好的保留了前庭大腺功能,无复发,无须住院治疗,是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适宜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改良手术的优点。方法:392例病人在骶管麻醉或低位蛛网膜下腔麻醉下,针对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不同类型,分别采用脓肿切开引流根治术、挂线引流根治术、放射状多切口引流根治术。结果:改良手术一次性治愈率为99.5%,肛瘘形成2例,行二次手术治疗而愈。结论:改良手术治疗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一次性治愈率高,病人痛苦小,缩短了病程,费用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托里透脓汤在促进坐骨直肠窝脓肿术后创口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86例坐骨直肠窝脓肿手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给予托里透脓汤治疗,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创面疼痛的VAS评分、创口肉芽水肿评分、创口渗液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托里透脓汤能有效的缩短坐骨直肠窝脓肿术创口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3.
刘金忠  张娜 《中国医药导刊》2016,18(11):1083-1084
【摘要】目的:探讨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患者实施小切口联合粘贴式负压冲洗器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手术治疗方式,观察组则采用小切口联合粘贴式负压冲吸器的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住院时间以及不良现象发生的概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肛瘘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切口联合粘贴式负压冲吸器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的治疗直肠肛管周围脓肿,降低再次复发的几率。  相似文献   

14.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简称肛周脓肿)自溃或切开排脓后,往往后遗肛门直肠瘘,需二期手术。我自1998~2006年对287例肛周脓肿患者采用一期手术治疗并结合术后中药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口腔颌面部及颈上部各潜在性筋膜间隙中所发生的细菌性炎症的总称。是颌面外科常见的疾患,最主要的感染源是牙源性、腺源性。本组46例患者,好发年龄青壮年,临床上通过细致观察、周到护理,能够促进疾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2001~2004年我科对收治的60例肛周多间隙脓肿患者的术式进行了改进,并取得了一次性治愈的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男50例、女10例,年龄20~60岁,病程1周至3个月;其中肛门后深间隙脓肿并一侧坐骨直肠窝脓肿20例、肛门后深间隙脓肿并双侧坐骨直肠窝脓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持续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糖尿病足的观察及护理.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常规清创、引流、换药方法进行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持续封闭式负压引流(VSD)的方法进行治疗及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肉芽组织生长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结果:观察组患者肉芽组织生长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持续封闭式负压引流的方法治疗糖尿病足,能够取得十分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研究讨论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综合治疗方法及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患儿8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成研究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研究组采用沙丁胺醇联合福莫特罗配合综合护理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硫酸沙丁胺醇配合常规护理进行治疗,并对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患儿采用沙丁胺醇联合福莫特罗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同时配合综合护理,可降低患者与家属的焦躁不安情绪,提高治愈速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确定治疗前庭大腺囊肿及前庭大腺脓肿的更佳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08年9月间收治的前庭大腺囊肿及前庭大腺脓肿患者的治疗结果。将采用菱形切口和纵形切口的112例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①菱形切口术后仅2例切口闭合,复发1例。②纵形切口术后切口闭合28例,复发20例。结论:菱形切口疗效优于传统纵形切口,在缺乏激光手术刀的基层医院,目前宜作为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