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内经针刺补泻法举隅西宁市中医院李治民,马衍颖《内经》十分重视依靠针刺手法和根据病人呼吸施术,以行补泻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笔者拟举其要者探讨之,以就正于同道。1呼吸补泻法。是根据病人的呼吸而进针、提针、捻转,以进行补泻的方法,施行泻法的具体操作是:“...  相似文献   

2.
1 由来与意义导气针法原为“五乱”病证而设。《五乱》篇将气乱于心、肺、肠胃、臂胫、头的病证称为。五乱”,认为其发生乃由气之逆乱所致,而非邪气的亢盛或正气的不足,故不用补泻针法,而另设“导气”针法,以引导逆乱之气恢复常态。其具体方法和意义,原文谓“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前一句言其操作,“徐入徐出”之“入”、“出”,原义当指进针、出针。如《内经》所论徐疾补泻针法,补法为“徐内而疾出也”  相似文献   

3.
<正> 针刺深浅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掌握不当,非但不能治病,反有害于机体。针刺深浅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形体、脉象、针刺部位、病证、四时气候等因素的不同而相应变更的。本文就这一问题,从《内经》的论述中作一归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经>针刺补泻操作内容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 <内经>中较为系统地描述针刺补泻操作的内容集中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官能><灵枢·终始><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素问·调经论篇>中,在这些篇章中均为补法、泻法成对出现.将上述篇章中针刺补泻操作解析为呼吸、留针时间、出针速度、针孔...  相似文献   

5.
浅谈《内经》中的针灸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手法是针灸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针灸医生往往根据不同疾病证候而应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加以治疗。《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论著,在论述针刺手法治疗疾病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根据笔者的学习体会,就《内经》中有关针刺手法归纳总结如下:1进针前手法 《内经》对进针前手法颇有研究,如《灵枢·刺书真邪篇》云:“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素问·离合真邪论篇》云:“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灵枢…  相似文献   

6.
论《内经》补泻针法的立意及其演变赵京生(南京中医学院针灸文献教研室210029)主题词《内经》,针刺补治针刺补泻操作形式的规定,基于一定的理论思想,反映创制者的立法用意。以往的研究偏重于补泻针法的各种方式,缺乏对形成特定操作方式的内在原理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7.
浅论《内经》中针刺补泻的量学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内经》十分重视恰当地把握针刺补泻刺激量,并介绍了多种检验针刺补泻即时效应的方法,本文辑录探析了察看脉象变化等五种实用且易掌握的检验方法,对指导针灸临床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11.
<正> 研究《内经》修辞,会有助于《内经》理论的学习。本文就《内经》中的比拟、夸张与摹状三种修辞方式,举例简述于次。一、比拟 (一)拟人把脏腑生理、药物作用及自然界现象等当作人来写,使人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2.
《内经》补泻手法中相关要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是针灸理论的源头,针刺手法的真正形成始见于《内经》,在《灵枢》《素问》约30万字的医理中有将近一半的篇幅记载着与针灸相关的内容,从针灸工具、针刺原理到针刺深浅、补泻、禁忌等等,这些详尽而完备的论述形成了后代各家针刺手法的理论基础。所以,对《内经》补泻手法  相似文献   

13.
针刺补泻手法首载于《内经》,当前基本概括为迎随补泻、徐疾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呼吸补泻、开合补泻、平补平泻(徐入徐出)等七种,历代医家对其解释说法不一,仅迎随补泻手法的解释就有多种,这势必给临床应用造成一定困难。笔者将这七种手法融入具体临床操作环节中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认识,谨与同道探讨。  相似文献   

14.
《内经》论针刺补泻发挥邱连利甘肃省中医学校(730050)关键词复合手法导气法冷热感中图分类号R245.31补与泻《内经》所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是补泻手法的根本原则。所谓盛,是指邪气旺盛;所谓虚,是指正气衰退。所以,补是补充正气,在于顺其气,或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内经》对针刺补泻的记载,以针刺补泻的目的、原则、判断、操作到疗效的思路,勾勒《内经》针刺补泻的完整框架,较翔实反映《内经》针刺补泻的整体风貌。通过研究发现,《内经》针刺补泻以调气为根本目的,以调神为核心内涵;在以补虚泻实为针刺补泻总则的基础上重视先补虚后泻实和据二十五种人不同体质补泻;以脉象虚实,皮肤寒热坚软为判断补泻的依据;记载了迎随补泻等7种补泻手法,为后世补泻手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视神心意的变化和调节;以患者感觉、脉象及皮肤温度的变化为针刺补泻施术后的疗效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6.
<正>《内经》对针刺前的准备有多篇论及,不但对施术者提出了一些条件,对患者的要求、季节、气候,月份、时日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可见古代医家对此的重视程度。今人非但不遵此法且多有忽略,为此笔者进行了系统整理。1医者之备《内经》针刺准备首先提出的是对施术者的要求,如果医生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即使其他条件如何完善,仍然不能取得理想疗效。1.1针刺之要——贵专医生经过详细诊断,确定病位后,才能施用针刺  相似文献   

17.
18.
试论《内经》中阴阳理论与针刺手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左右螺旋方向不同,从而产生阴阳属性不同的现象,推论出左侧螺旋和右侧螺旋是中医学对于“阴阳”二气的运动方式和路径的认识和归纳。再结合针刺补泻手法中,左右旋转(捻转)以及在旋转中结合下降、上升(提插)方向的不同,产生了阴、阳两种不同的针剌效应,推导出“左旋向下沉降是阳气的运动方式,右旋向上升浮是阴气的运动方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汉·张仲景著《伤寒论》中辨证论治体系也包括外治法的内容 ,《伤寒论》中的外治法有针、灸、温覆、熏、导、温粉等治疗方法 ,在临床上用于解表、泻下、和解、清热、温里、固涩、祛湿、预防传变等若干方面。  相似文献   

20.
《内经》理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数千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对其理论原则、学术观点及其重要经的反复学习理解和应用是掌握《内经》理论的关键。若平时熟读深思,反复领悟,烂熟于心,则用时思路开阔,理法贯通,效如桴鼓,有如神助。兹举五句经探讨如下,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