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周贤飞 《西南军医》2005,7(4):43-43
近年,随着建筑业和交通业的发展,跟骨骨折有明显增多趋势,传统的治疗方法以保守治疗为主,常遗留一些后遗症,病废率高,随着对骨折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和CT检查的普及。加之用于跟骨骨折的内固定的异型钢板的出现,对跟骨骨折进行手术治疗已日益为人们所接受。我科自2001年11月-2004年8月对30例跟骨骨折病人进行了切开复位、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疗效较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并发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总结跟骨骨折的手术并发症,为提高手术疗效、改进手术方法提供借鉴。方法对1997年10月~2003年6月因跟骨骨折进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66例患者进行随访,并对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66例68足中。54足骨折愈合优良,14足术后发生或合并有跟骨复位不佳、畸形愈合、切口裂开、感染、螺钉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可作为治疗跟骨骨折的一种方法,但其操作方法、内固定系统还需进一步完善与改进;手术中复位充分可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可塑型跟骨钛钢板的研制及其在跟骨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19,自引:1,他引:119  
目的 设计一种用于治疗跟骨骨折的新型内固定钢板 ,并评价该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的近期疗效。 方法 通过对 10 8侧跟骨干燥标本的骨性测量 ,结合对 41侧跟骨骨折患者的X线片和CT扫描及其手术观察 ,设计出适用于跟骨骨折内固定治疗的可塑型跟骨钛钢板。在对该钢板的有关力学性能进行检测后 ,应用该钢板治疗跟骨骨折 33侧 ,平均随访 12 .4(6~ 2 2 )个月。结果 钢板各钉孔间的拉伸破坏载荷为 1840N ,而整块钢板纵向弯曲试验的最大载荷为 10 6 0N。螺钉的抗弯最大载荷为 6 90N ,螺钉的最大拔出力为 5 96N。33侧骨折中 ,2 9侧获随访。按Mary 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 ,2 9侧中 ,优 16侧 ,良 12侧 ,可 1侧 ,优良率为 96 .5 %。 结论 本钢板设计合理 ,力学性能良好 ,适用于各型跟骨骨折的内固定  相似文献   

4.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的特点、骨折分型,分析手术方法及创伤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自1998年7月至2003年11月,共收治跟骨骨折58例,按Essex—Lopresti系统分型,其中关节外骨折16例;关节内骨折42例,包括关节压缩性骨折24例和舌形骨折18例。关节外骨折为稳定性骨折,采取闭合复位,非负重石膏管型固定;涉及后关节面明显移位骨折采取手术治疗,跟骨后关节面解剖复位,跟骨解剖接骨板内固定;后关节面严重粉碎骨折,同时行距下关节Ⅰ期融合。结果 本组手术治疗的患者随访2~7年,平均3.6年。根据患者的主诉、后跟的外形及距骨下关节的功能及X线征象,尤其是Bohler角的恢复来评价临床疗效。其中优16例(38%),良17例(40%),可6例(14%),差3例(7%),优良率为79%。本组患者术后无感染;后跟变宽,足底扁平6例;7例距骨下关节炎,其中3例因跟骨后关节面塌陷出现严重疼痛性关节炎,行距骨下关节融合手术。1例切口皮瓣顶端坏死、缺损。结论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非手术治疗并发症多而且后果严重,手术切开复位尤其是后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对患者功能的恢复及并发症的防治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5.
跟骨骨折外侧入路内固定术后并发症防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经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笔者回顾分析2007年7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2例(107足)跟骨骨折患者资料,男性88例,女性14例;年龄17~65岁,平均35.7岁。按Sanders分型:Ⅱ型43足,Ⅲ型47足,Ⅳ型17足。采用跟骨外侧切口复位及跟骨解剖型钢板固定,27例(28足)进行髂骨取骨植骨治疗,75例(79足)仅用钢板固定而不植骨。对术后出现切口感染、腓骨长短肌腱损伤、慢性疼痛等相关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102例跟骨骨折有93例(98足)术后获得13~38个月随访,平均19个月。末次随访按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53足,良34足,可8足,差3足;术后Maryland足部评分平均为87.8分,整体优良率为88.8%。发生并发症19足,占19.4%,其中切口愈合不良6足,切口感染2足,腓骨长短肌肌腱损伤2足,腓肠神经损伤2足,慢性疼痛7足。结论跟骨骨折术后并发症多,充分认识术后并发症并重视预防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正确的手术时机、合理的围手术期管理及手术措施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并发症处理较为棘手,出现并发症后可根据情况作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6.
跟骨是最易受损的跗骨,通常由高处坠落或局部挤压等所致,治疗的目的是恢复其正常解剖关系,维持骨折复位后的稳定性,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足功能。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暴露充分、固定牢固,但创伤较大,并发症较多。因此,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治疗跟骨骨折已成必然趋势,但各种微创疗法亦各有利弊,在临床工作中,仍需有针对性选择微创疗法,以取得更好的疗效并更大地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时机及疗效。方法采用跟骨外侧延长"L"型切口,AO支持钢板内固定跟骨关节内骨折。结果所有病例经随访6~24个月,均骨性愈合。术后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良率83.4%。结论应用AO支持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满意。术前严格掌握手术时机,术中微创操作等措施可有效预防伤口裂开、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切开复位异型钛制板固定加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20例(24足).本组平均随访12个月,治疗优良率95%.  相似文献   

9.
吴青松 《西南军医》2013,15(1):13-14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对2003年3月--2010年3月共收治143例166侧跟骨关节内骨折,按Samder分型标准:II型78足,III型70足,IV18型足,均经X光及CT检查确诊。术中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骨术后随访1-2年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随访1-2年,优96足,良66足,可4足,优良率97.6%,除2例切口裂开,无伤口感染、皮肤坏死、慢性骨髓炎、后跟坏死。结论对跟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粒基磷灰石人工骨植骨有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王国生 《中华创伤杂志》1988,4(1):48-48,F0003
跟骨骨折的发病率约占全部骨折的1~2%,而跟骨骨折中典型的鸟嘴型骨折(严重跟骨结节大块撕脱骨折)甚为少见,Robert Soeur报告的112例跟骨骨折中鸟嘴型骨折有2例,占1.8%。我院04年治疗鸟嘴型跟骨骨折一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跟骨骨折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大多系高空坠落伤所致。以往我们多采用经皮撬拨骨圆针内固定术治疗,对于跟骨关节内骨折效果较差。自2005—06~2009—08我们针对较严重的跟骨骨折开始采用跟骨解剖钛板切复内固定术,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Pilon骨折合并同侧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 . 方法 本组坠落伤7例,交通伤2例,重物砸伤1例,ISS评分为5~22分.开放性损伤7例,闭合性损伤3例.9例骨折达AO/OTA各分型中的2~3度,6例跟骨为关节内塌陷粉碎骨折.6例Pilon骨折行切开复位空心钉、螺钉或克氏针同定,其中4例加外固定架固定,跟骨骨折行撬拨复位克氏针或空心钉同定;2例单纯行跟骨骨折克氏针固定,2例两处骨折保守治疗. 结果 6例胫骨远端和跟骨骨折手术治疗者骨折对位改善;保守治疗者出现骨折成角畸形,关节面塌陷.7例伤几愈合良好,3例软组织愈合不良.4例随访患者踝-后足评分为82~94分. 结论 Pilon骨折合并同侧跟骨骨折为高能量暴力所致,局部软组织及骨组织损伤严重,有限内固定加外同定是比较适宜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3.
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40例46足跟骨骨折,随访8~26个月,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优良率为84.7%。发生切口并发症5足,发生率为10.8%。合适的手术时机、细致的切口处理及必要时植骨,可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跟骨骨折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振虎  孙辉生 《人民军医》2004,47(8):487-490
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60%),虽仅占全身骨折的2%,但致残率较高。尽管以往对本病积累了很多经验,但在其分类、治疗方案选择、手术指征、手术入路和术后处理等方面仍存有争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改良Allgower-Donati缝合法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六安市中医院骨伤二科收治的92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按照缝合方法分为垂直缝合组44例,男性40例,女性4例,年龄22~55岁,平均36.5岁;改良缝合组48例,男性46例,女性2例,年龄21~57岁,平均37.2岁。垂直缝合组给予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改良缝合组给予改良Allgower-Donati缝合法。比较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疗效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蜈蚣状瘢痕发生率。结果改良缝合组伤口愈合情况优于垂直缝合组。手术相关指标显示,垂直缝合组和改良缝合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缝合时间及引流管留置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缝合组和改良缝合组临床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9%vs.91.7%,P>0.05)。与垂直缝合组相比,改良缝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6.2%vs.20.4%),蜈蚣状瘢痕发生率低(0.0%vs.13.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Allgower-Donati缝合法应用于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伤口愈合好,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采用跗骨窦入路解剖钢板加压骨栓内加压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9月- 2009年5月采用跗骨窦入路解剖钢板加压骨栓内固定治疗的49例(62侧)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39侧,Ⅲ型20侧,Ⅳ型3侧.术前术后均拍摄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并行跟骨轴位+后关节面半冠状位+矢状面重建CT检查.观察患者跟骨后关节面及跟骨外形复位情况,测量手术前后跟骨高度、宽度、长度、B(o)hler角及Gissan角.术后12周扶双拐部分负重下地,约16周左右弃拐,于术后8~15个月去除解剖钢板及加压骨栓.采用Maryland后足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价. 结果 随访7.5 ~23个月,平均10.6个月,无切口感染.患者跟骨后关节面及跟骨外形复位满意,跟骨高度、宽度、长度、B(o)hler角及Gissan角恢复满意,术前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Maryland后足功能评价标准:优(90 ~ 100分)29侧,良(80 ~90分)18侧,可(70~ 80分)10侧,差(60 ~70分)5侧.40例(82%)于伤后9.1个月(6.0~12.9个月)重返原工作岗位. 结论 跗骨窦入路解剖钢板加压骨栓内加压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型臂X光机下撬拨复位经皮跟、距骨穿针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2002年6月至2006年4月在“C”型臂透视下采用“C”型臂下撬拨复位经皮穿针固定跟、距骨治疗跟骨骨折27例,男21例,女6例;年龄21~52岁,平均36.2岁;均为闭合骨折,SandersⅡ型16例(ⅡA型2例,ⅡB型9例,ⅡC型5例),Ⅲ型7例(ⅢAB型4例,ⅢAC型2例,ⅢBC型1例),Ⅳ型4例。结果27例中18例手术顺利,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5例SandersⅢAB型、4例SandersⅣ型骨折由于粉碎、关节面压缩过深而未能达到复位要求,改为小切口切开钢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前B-hler角为17.2±5.6度,Gissane角为103.7±10.5度;术后Bohler角为25.6±4.1度,Gissane角为117.3±4.6度。2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21.7个月。按Maryland足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其评分为83~100分,平均93.7分,优19例,良5例。所有获得随访患者无一例发生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足外形良好,能够穿正常鞋,无明显跛行。结论“C”型臂下撬拨法复位经皮跟、距骨穿针内固定适应于SandersⅡ型、SandersⅢ型和部分SanderⅣ型跟骨骨折的治疗,特别是对软组织有挫伤的跟骨骨折,可明显降低软组织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开放植骨治疗跟骨骨折术后慢性跟骨骨髓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跟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伤口感染甚至并发慢性跟骨骨髓炎已不少见,治疗非常困难。1996—2006年我科收治跟骨骨折术后慢性骨髓炎伴溃疡瘘管或皮肤缺损患者11例,采用病灶清除,Ⅰ期或Ⅱ期自体髂骨开放植骨的方法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跟骨骨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治疗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仍是一个有争论的课题。国外自1970年对跟骨骨折的治疗由保守转为手术,理由有:①手术治疗者增多且疗效好。②内固定器材及手术器械的改进。③对跟骨骨折损伤的机制比较清楚,分类更为恰当。④保守治疗康复慢、不满意,由于跟距关节紊乱,...  相似文献   

20.
李晖  周志刚 《西南军医》2008,10(4):38-39
目的研究和评估切开复位治疗跟骨骨折及跟骨钛板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4例跟骨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跟骨钛板内固定。结果24例中22例获随访8个月。所有病例均完全愈合,无1例发生钛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新型钛板能提供有效的固定节段稳定性,是治疗跟骨骨折较好的内植物,是临床治疗跟骨骨折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