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长程心电图分析系统对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入院后第2日,经皮冠状劝脉腔内成形术后第1,3,30日以及148例健康中,老年人24h心电图进行心率变异分析。结果:UAP组24h连续正常RR间期的标差 相似文献
2.
本文复习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病理生理学进展,阐述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PTCA)对UAP的疗效及安全性,提出UAP的PTCA,强化药疗,搭桥手术以及其他辅助疗法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3.
不稳定型与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 (UA)与稳定型心绞痛 (SA)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的疗效。方法 行PTCA的心绞痛患者 2 0 4例 ,分组比较UA与SA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PTCA术的近期和中期疗效。结果 ①分组 :2 0 4例病人中 ,UA组 112例 (5 5 % ) ,SA组 92例 (45 % )。其中UA组心绞痛分级高于SA组 (P <0 0 5 )。②UA组复杂病变血管支数为 74(3 3 % ) ,SA组复杂病变血管 43支(2 0 % )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而SA组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较UA组为多 (P <0 0 5 )。③支架植入情况 :UA组有 114支血管共植入支架 143枚 ,占病变血管数的 5 1% ;SA组 5 4支血管共 67枚 ,占 2 5 %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共 15 6例病人接受支架术。④术后 3 0d内无重大并发症发生 ,UA组复发胸痛较SA组高 (9%vs 3 % ,P <0 0 5 )。⑤随访 3~ 9个月 ,发生心肌梗死 3例 ,其中UA患者2例。复发胸痛两组分别为 12例和 16例 ,占 13 %和 14% ;临床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 2 0 %和 2 2 % ,均无显著差别。结论 PTCA/支架术对不稳定型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相似 ,即刻成功率高 ,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静脉应用腺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和近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9年3~12月,60例准备行PCI的U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配到腺苷组(PCI术前10 min应用腺苷,30例)和对照组(PCI术前10 min应用生理盐水,30例)。观察两组在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基础上,PCI术前和术后即刻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和校正的TIMI帧数(CTFC)。随访PCI术后3个月内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记录使用腺苷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PCI术前即刻靶血管TIMI血流2~3级发生率和CTF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2%比72.5%,41.60±13.76比42.13±14.30,均为P>0.05)。两组PCI术后即刻靶血管TIMI血流3级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6%比92.9%,P>0.05);腺苷组靶血管CTFC则显著优于对照组(23.03±8.38比28.50±10.24,P<0.05)。结论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PCI联合静脉应用腺苷能改善UA患者术后靶血管冠状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应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14例AMI患者在发病12小时内行直接PTCA术,其中有5例心原性休克的患者。梗塞相关血管(共115支血管):左主干3例(2.6%),前降支56例(48.7%),回旋支12例(104%),右冠状动脉44例(38.5%)。TIMI血流:0级82例(71.3%),1级17例(14.7%),2级16例(14.0%)。结果111例患者手术成功,TIMI血流3级(97.4%)。住院期间死亡3例(2.6%),均为心原性休克患者,其中2例经紧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死亡。85例患者置入了冠状动脉内支架(73.9%)。随访95例患者,2例后期死于心力衰竭,9例出院后出现心肌缺血,其中8例再次行PTCA术。结论直接PTCA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安全有效措施,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术后复发心肌缺血发生率较溶栓治疗低。 相似文献
6.
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结果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价一组老年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疗效。方法将65例老年(89支血管)和117例老年前期(149支血管)冠心病患者的PTCA结果作对比研究。结果老年组血管扩张成功率94.4%,临床成功率92.3%,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6.1%,再狭窄发生率为32.5%。以上结果与老年前期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术后症状改善率两组相同,都在90.0%以上。仅老年组再次PTCA频率明显高于老年前期组(x2检验,P值<0.05)。结论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PTCA是一种有效及安全的冠脉血管重建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国心血管杂志》2018,(2)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运动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心内科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康复运动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冠心病知识教育,康复运动组还给予为期6个月的不同阶段、不同强度的康复锻炼。对两组患者的血压、血脂和空腹血糖进行术后1、3和6个月的随访观察和比较。结果入选和术后1个月时,两组患者的血压、血脂和空腹血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时,康复运动组与入选时比较,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空腹血糖(FPG)均显著下降(均为P<0.05)。术后3个月时,康复运动组的TC、TG和FPG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康复运动组与入选时比较,收缩压、舒张压、TC、TG、FP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显著下降(均为P<0.05)。术后6个月时,康复运动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外,其他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康复运动组与入选时比较,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常规治疗组与入选时比较,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下降(均为P<0.05)。结论心脏康复运动可使PCI术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压、血脂和血糖得到良好控制,长期规范化的心脏康复运动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益处。 相似文献
8.
9.
为了解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病人心率变异(HRV)的影响,自同期行PBMV的71例病人中选择窦性心律者作为观察对象。于术前二日和术后第三日记录5min的心搏数,经短时HRV软件分析。结果表明术后RR间期均值标准差(33.18±10.42msvs42.80±15.84ms,P<0.05)、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29.61±13.38msvs37.52±26.08ms,P<0.05)、相邻RR间期差值大于50ms的百分比(6.76±7.49%vs9.03±10.23%,P<0.01)、高频能谱(615.58±485.62bpm2vs701.97±649.96bpm2,P<0.05)均明显增大或升高。而平均心率(74.32±11.37bpmvs65.88±7.73bpm,P<0.01)、最大心率(95.68±28.68bpmvs76.14±8.53bpm,P<0.01)、低频能谱(438.22±409.31bpm2vs240.18±198.68bpm2,P<0.01)、极低频能谱(971.74±529.53bpm2vs721.43±564.09bpm2,P<0.01)均明显降? 相似文献
10.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22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患者进行24小时收率变异性检查,以了解PTCA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所有患者均于PTCA术前进行了24小时Holter记录,并于术后1周及3个月重复检查,HRV检查方法包括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 相似文献
11.
对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而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的20例患者,采用心率变异性(HRV)频域法分析PTCA术球囊充气冠脉阻塞前、后患者的HRV,以评价PTCA米冠脉急性闭塞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状况的变化,及与冠脉阻塞部位的关系。其中前降支组13例,右冠状动脉组7例。结果表明;PTCA术冠状动脉阻塞时前降支组HRV指标中的低频段(LFP)显著增高(267.36±21.30升至341.19±26.42bpm2/Hz,P<0.05),说明HRV降低,右冠状动脉组的HRV虽有所增大,但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PTCA术中HRV的变化可能与球囊扩张冠脉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对冠心病患者血和尿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调查冠心病和内皮素之间存在的联系,并评价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过程中各种刺激因素对内皮素水平的影响,观察了15名采取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成功的患者股动脉血及尿液的内皮素水平,并与10名健康人作对照。结果发现冠心病患者血、尿基础内皮素值高于正常(P<0.01)。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股动脉血中内皮素水平无显著增加,尿中内皮素水平却增加3~6倍(P<0.01),且持续24h以上。收缩期主动脉压力与尿中基础内皮素水平呈正相关(r=0.87,P<0.01,n=15)。结果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内皮素水平高于正常。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过程中的血管损伤引起水后内皮素释放,尿内皮素值能较敏感地反映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内皮素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并发冠状动脉穿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并发冠状动脉穿孔的发生及其适当处理对策。 方法 :对我院进行的所有 PTCA病例发生冠状动脉穿孔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共行 PTCA治疗 172 8例 ,并发冠状动脉穿孔 6例 ,均为完全闭塞性病变 ,发生率为 0 .35 %。3例漏入心包 ,2例形成冠状动脉左心室瘘 ,1例形成冠状动脉右心室瘘。经球囊长时间加压扩张 ,穿孔全部闭合 ;无一例需要进行心包穿刺引流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死亡。 结论 :PTCA并发冠状动脉穿孔并不常见 ,只要及时发现 ,恰当处理 ,可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将86例U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稳心颗粒组及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接受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及辛伐他汀片等常规治疗。稳心颗粒组加服稳心颗粒9g,3次/d,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行三导联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两组患者HRV的时域指标全部正常窦性心搏间期的标准差(SDNN)、窦性心搏间期平均标准差(SDANN)、全程每5min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 Index)、全程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SSD)、全部R-R间期中相邻R-R间期之差大于50ms心搏数所占比重(PNN50)。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HRV指标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稳心颗粒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AP患者应用稳心颗粒治疗可改善HRV,对预防心源性猝死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旋磨术治疗冠心病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0创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10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旋磨术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旋磨术成功率分别为82.5%和80%;经立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组46处病变经扩张后狭窄度由80%±14%降至20%±10%,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旋磨术组17处病变经旋磨后狭窄度由84%±9%降至29%±2%,两组残余狭窄有显著性差别(P<0.05);经文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旋詹本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7.5%和80%(P<0.001),重要并发症发生率为2.5%和50%(P<0.001),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组无死亡病例,放房本组死亡一例。由此认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疗效及安全性均高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旋废水,且适应症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旋磨术适用于某些“硬”病变或解剖类型不适合作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者,残余狭窄显著时需辅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对40创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10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旋磨术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旋磨术成功率分别为82.5%和80%;经立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组46处病变经扩张后狭窄度由80%±14%降至20%±10%,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旋磨术组17处病变经旋磨后狭窄度由84%±9%降至29%±2%,两组残余狭窄有显著性差别(p<0.05);经文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旋詹本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7.5%和80%(p<0.001),重要并发症发生率为2.5%和50%(p<0.001),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组无死亡病例,放房本组死亡一例。由此认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疗效及安全性均高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旋废水,且适应症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旋磨术适用于某些“硬”病变或解剖类型不适合作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者,残余狭窄显著时需辅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并发急性血管闭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血管闭塞的发生及治疗。方法:回顾总结我院1034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急性血管闭塞及治疗情况。结果:31例(3.0%)患者发生急性血管闭塞,其中8例系急性心肌梗塞(AMI);16例为不稳定性心绞痛,7例为稳定性心绞痛。发生急性血管闭塞的时间:28例(90.3%)患者在PTCA术中,3例在术后。9例患者因血压降低需用升压药,其中5例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4例急性血管闭塞时发生心室颤动,1例出现心室停搏。处理结果:31例患者中24例用球囊长时间加压;18例植入支架;25例治疗成功,成功率为80.6%。2例(6.5%)死亡;3例(9.7%)发生心肌梗塞;1例(3.2%)急诊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结论:急性血管闭塞的发生与不稳定性心绞痛、多支血管病变、复杂病变有关,采取冠状动脉内支架及长时间加压治疗有助于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内心电图对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扩张时缺血预适应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5例经皮冠状动脉(简称冠脉)腔内球囊成形术(PTCA)患者的冠脉内心电图(IC-ECG)与体表心电图(S-ECG)的对比分析,评价PTCA时的心肌缺血预适应。IC-ECG、S-ECG显示:①球囊第1次扩张时ST段分别上抬21.1±15.3和3.3±1.9mm;第2次扩张时上抬13.1±9.6和2.3±1.2mm;第3次扩张时上抬7.7±7.2和1.9±1.2mm;第4次扩张时上抬4.5±3.9和1.4±0.8mm。每次球囊扩张时IC-ECG与S-ECG上ST段抬高幅值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05~0.001)。②IC-ECG及S-ECG所示ST段随扩张次数增加呈递减性抬高,第1次扩张分别与第2,3,4次比较P分别<0.05、<0.01、<0.001。结果表明:在PTCA时出现的胸痛逐渐减轻及递减性心肌缺血与心肌缺血预适应有关;与S-ECG比较,IC-ECG更能准确、直观反映球囊扩张时的缺血变化,对评价PTCA时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评价去纤酶对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后再狭窄及心脏负荷能力的影响。方法 :142例PTCA术后患者随机进入去纤酶组 (n =70 )和肝素组 (n =72 ) ,术后分别用去纤酶及肝素治疗 ,分别于PTCA前、PTCA后 7~ 14天、3~ 6个月和 10~ 12个月进行心电图运动试验及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负荷试验 ,可疑再狭窄者行冠状动脉造影。PTCA后 2组患者最大运动时间、心率指数、ST段缺血指数及心肌血流灌注均较PTCA前明显改善 ,但去纤酶组的改善程度较肝素组更显著 (P均 <0 .0 5)。去纤酶组及肝素组的再狭窄率分别为 11%和 2 1% (P >0 .0 5)。去纤酶能显著改善PTCA术后心肌血流灌注和心脏负荷能力 ,并具有降低再狭窄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为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对心室晚电位(VLP)的影响,对38例冠心病患者PTCA前、后的信号平均心电图(SA-ECG)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随访观察。时域分析发现,3例VLP阳性中的1例PTCA术后VLP消失,有5.7%(2/35)VLP阴性患者术后VLP转为阳性;频谱时间标测发现,4例VLP阳性中的2例术后VLP消失,有11.8%(4/34)VLP阴性患者术后VLP转为阳性;全组患者中,PTCA前、后SA-ECG参数的变化无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10.9±2.5(4~14)个月,未发生心律失常事件。提示PTCA可使VLP阳性的部分患者转阴;使很少部分患者VLP阴性转为阳性,提示再灌注可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