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的要求,本提出要从两方面进行:1.注意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2.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谈了如下几点体会:(1)更新教育观念,适应时代要求;(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3)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4)加强实践活动,正确引导学运用知识和创造发明;(5)教学中庆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活动,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3.
注重临床带教中的素质教育培养实用型合格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在临床生产见习中贯穿素质教育,培养实用性人才。方法:从五个方面进行:(1)选择典型病例认真讲解;(2)进行床边教学;(3)提出启发性问题;(4)分组学习;(5)提高带教老师的自身素质。结果: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实操能力得到提高。结论: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4.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本文特点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本文试图探索如何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达到“高素质”和“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方法:(1)三级目标,师生共识;(2)精讲多练,师生互动;(3)形式多样,素质为本,研究结果显示:优化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达到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5.
当今的教育体系中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师素质起决定的作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高素质的教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因此,在解剖学教学中必须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如何提高解剖学教师的自身素质?笔者总结几点建议与同仁共勉。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所说:“能力只有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有由志向来培养,才干只有由才干来培养”。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跨世纪人才,首先必须有一批知识广博、治学严谨、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因此,做为职业学校的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的形势。那么职业学校教师应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呢?本人作为一名在卫生学校工作20多年的老教师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素质。方法:注意学科渗透;加强外语学习;推进对外交流;普及计算机教育;鼓励学历增长率。结果:青年教师素质培养与提高需要社会的关注,大家的参与,从多方面入手。结论:青年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中等卫生教育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阵地,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无疑是完成这一神圣使命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护理人才现状分析及护理教育发展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福建省护理人才资源现状及护理人才资源建设与发展的合理趋势进行分析,结合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就福建省护理人才的培养提出几点建议:(1)首先应明确护理培养目标,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2)构建适应就业需求的课程体系;(3)构建护理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努力提升护理质量;(4)建设精品专业,形成办学特色;(5)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以引发对护理人才培养现存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教育的核心和目标。必须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在教学中侧重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其次实验教学是提高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是培养高素质医学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再次在临床实践当中应进一步强化创新思维。如何建立全新的完善的考核系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除了要不断拓展自身的专业知识面,更要注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进一步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最后指出制约实践创新的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及制约思维创新的因素,深刻揭示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被激发和获得提高,进一步倡议尽快完善我国的医学院学生培养方案及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在高等医学教育中,我们应努力学习,不断总结,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