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中成药》2017,(10)
目的探讨甘草次酸、甘草苷配伍次乌头碱对慢性心衰大鼠的抗心衰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通过主动脉弓缩窄术造成慢性心衰模型,4周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6只)、模型组(7只)、地高辛组(8只)、次乌头碱组(次乌组,9只)、甘草次酸+次乌头碱组(甘次+次乌组,9只)、甘草苷+次乌头碱组(甘苷+次乌组,9只)、甘草次酸+甘草苷+次乌头碱组(甘次+甘苷+次乌组,9只)。连续给药1周后,于第7天处死大鼠,处死前取血并行超声心动图,测得射血分数(EF)及缩短分数(FS)情况;并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B型钠尿肽(BNP)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通路Bcl-2、Bax及Caspase-3的表达情况;并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Fas、Fas-L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除次乌组外,其它各药物配伍组的Bcl-2表达均高于模型组,同时Bax、Caspase-3、Fas与Fas-L表达及EF、FS及BNP值均低于模型组;其中以甘次+甘苷+次乌组作用效果最明显。结论甘草次酸、甘草苷配伍次乌头碱可下调EF、FS及BNP的水平及促凋亡蛋白表达,上调抑制凋亡蛋白表达,其可能是甘草配伍附子对慢性心衰的抗凋亡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茯神HPLC指纹图谱及10个三萜类成分(16α-羟基松苓新酸、茯苓酸B、去氢土莫酸、茯苓酸A、多孔菌酸C、3-表去氢土莫酸、3-O-乙酰基-16α-羟基松苓新酸、去氢茯苓酸、松苓新酸、去氢齿孔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通过HPLC建立茯神指纹图谱,对37批茯神10个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并结合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茯神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37批茯神HPLC特征图谱共匹配10个共有峰成分,除S23、S37外,其余样品间相似度为0.791~1.000;CA将37批样品分为3类,PCA提取了2个主成分,OPLS-DA确定去氢茯苓酸、16α-羟基松苓新酸、多孔菌酸C、3-表去氢土莫酸4个质量差异标志物。结论 建立的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为茯神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迄今已查明附子中含40多个成分,大致可分为二萜类生物碱、异喹啉生物碱、Dopamine类生物碱、脂类、有机酸及其它等。它们的毒性、药理和生理活性不尽相同,本文仅对具有生理活性的二萜类生物碱综述如下: 双脂型脂溶性二萜类生物碱 这类成分包括乌头碱(Aconitine,AC)、中乌头碱(Mesaconitine,MA)、下乌头碱(Hypaconitine,HA)、3-乙酰乌头碱(3-Acetylaconitine)、二-乙酰乌头碱(二-Acetylaconitine))三-乙酰  相似文献   

4.
佛手酚、佛手柑内酯和花椒毒素为明党参中天然呋喃香豆素成分,具多重药理作用。以明党参栽培品和悬浮培养细胞为材料,研究茉莉酸甲酯处理后呋喃香豆素积累状况和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显示,茉莉酸甲酯不同程度地促进明党参中各呋喃香豆素合成,柄悬浮细胞中产量高于叶悬浮细胞。于培养周期第10天加入100 μmol·L-1茉莉酸甲酯对明党参悬浮细胞作用效果最明显,最适收获时间为处理4 d后,此时柄悬浮细胞中佛手酚,花椒毒素和佛手柑内酯产量分别是未诱导细胞的73.6,1.9,42.7倍。茉莉酸甲酯诱导呋喃香豆素增长的同时抑制细胞活力和生物量积累,激发细胞防御反应。该研究初次系统地探索了茉莉酸甲酯对明党参中呋喃香豆素的诱导效果,并为大量生产3种活性成分和探明茉莉酸甲酯诱导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银杏酸抑菌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杨小明  陈钧  钱之玉  郭涛 《中药材》2002,25(9):651-653
对银杏外种皮石油醚提取物和银杏酸的抑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银杏酸和外种皮粗提物对金葡菌、蜡样芽孢杆菌、枯草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耐青霉素金葡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银杏酸与青霉素联用,具有加强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附子有效成分次乌头碱和甘草有效成分甘草次酸不同比例配伍对H9c2心肌细胞缺氧缺糖损伤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取长成致密单层的H9c2心肌细胞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地高辛组(80μmol/L)、次乌头碱组(120μmol/L)及1∶0.5组、1∶1组、1∶2组(次乌头碱为120μmol/L,甘草次酸分别为60、120、240μmol/L),每组6个复孔。正常组加入完全培养基1 ml,模型组加入无糖Earle's液1 ml,地高辛组、次乌头碱组和各配伍组分别加相应药时用无糖Earle's液稀释成相应浓度,加入1 ml,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加药后构建缺氧缺糖模型培养4 h。观察各组H9c2心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肌酸肌酶(CK)的含量及Caspase-3、Fas-L、Fas蛋白表达。结果正常组心肌细胞呈贴壁生长,多为梭形,形成不规则的星形,并形成呈放射状排列的细胞簇;模型组心肌细胞胞体折光性下降,胞浆皱缩,可见折光性强的脱壁死亡细胞;各配伍组的细胞形态较模型组均有明显改善,并以配伍组1∶1组最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NF-α、IL-1β、CK含量及Caspase-3、Fas-L、Fas的蛋白表达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次乌头碱组各组指标均无明显改变(P0.05);而地高辛组和各配伍组不同程度降低TNF-α、IL-1β、CK含量及Caspase-3、Fas-L、Fas蛋白表达,并且以1∶1组效果最好(P0.05或P0.01)。结论次乌头碱配伍甘草次酸对心肌细胞缺氧缺糖损伤有保护作用,并以1∶1配伍最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及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马桑叶中三萜类有机酸(三萜酸)的含量。方法:根据马桑叶药材中有机酸以三萜类有机酸为主的特点,采用惠普UV—HP8453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不同产地马桑叶药材中三萜酸的含量,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不同产地马桑叶中有机酸含量有明显差异。结论:本法操作简单、准确、重复性好,为评价不同产地马桑叶质量差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四逆汤提取物对家免血管内皮细胞释放PGI2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四逆汤及配伍药提取物对内皮细胞释放PGI2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兔血管内皮细胞培养1,25I标记6-酮-PGF1α浓度的放射免疫方法,在低氧条件下,测定内皮细胞释放的前列环素代谢产物6-酮-PGF1α(6-keto-PGF1α)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四逆汤、附子、甘草、干姜、附子配甘草、附子配干姜提取物12.5μg/ml和25μg/ml均能显著提高6-keto-PGF1α的含量,除甘草25μg/ml剂量组和附子配干姜组外,其它组6-keto-PGF1α的含量显著低于四逆汤组。单体提取物在10μg/ml剂量,与附子配伍的干姜单体中附子+5-羟基-1-(3-甲氧基4-羟基苯基)癸酮-3、附子+5-羟基-1-(3-甲氧基苯基)癸酮-3组作用较强。与干姜配伍的附子单体中干姜+苯甲酰中乌头碱、干姜+总脂肪酸酯生物碱组作用显著。结论:在病理状态下,四逆汤及配伍药提取物对内皮细胞释放PGI2表现出良好的配伍增效关系,与干姜有协同增效作用成分是从附子中提取的苯甲酰中乌头碱和总脂肪酸酯生物碱,与附子有协同作用的成分是从干姜中提取癸烷和癸酮。揭示了四逆汤配伍规律的药效作用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乌头赤石脂丸的处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头赤石脂丸是一个古老的方剂,在金匮要略医宗金鉴中均有收载。含有乌头、附子、蜀椒(川椒)、赤石脂及干姜五种成分。在历代收载的文献中除川椒的用量略有变化外其它用量比例完全相同郎乌头0.1g、附子0.5g,其它三昧成分均为1g。炼密为丸,每丸0.3g,每日三次于饭前各服一丸。随着  相似文献   

10.
花生茎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劲松  王刚  董超  麻兵继  刘吉开 《中成药》2008,30(3):419-421
目的:研究花生茎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花生茎叶中分离了11个化合物,经光谱分析鉴定了其中9个化合物,依次为β-谷甾醇(Ⅰ)正三十一烷(Ⅱ)、大豆皂醇B(Ⅲ)、胡萝卜苷(Ⅳ)、二十六烷酸α-单甘油酯(Ⅴ)、棕榈酸(Ⅵ)、豆甾烷-3β,6α-二醇(Ⅶ)、十六烷酸α-单甘油酯(Ⅷ),十八烷酸α-单甘油酯(Ⅸ).结论:除化合物Ⅰ、Ⅳ、Ⅵ外,其它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关于马兜铃酸类成分的毒性反应   总被引:54,自引:3,他引:54  
我国马兜铃属植物药,除1990年版中国药典所载马兜铃,天仙藤,青木香,关木通和广防己以外,还有民间习用的朱砂莲,汉中防己,寻骨风,匀含抗癌活性成分马兜铃酸1及此类(硝基菲类有机酸)衍生物或内酰胺成分,德国的铁线莲状马兜铃,美洲的蛇根马兜铃,印度马兜铃等9种植物亦均含此类成分。据文献报道,马兜铃酸1对家兔,山羊,大鼠,小鼠和人体均有毒性作用,特别是对啮齿类动物有强致癌作用,药代动力学研究提示马兜铃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比乳香醋炙前后11-羰基-β-乳香酸(11-keto-boswellic,KBA)、3-乙酰-11-羰基-β-乳香酸(3-acetyl-11-keto-boswellic acid,AKBA)、榄香醇酸、β-榄香酮酸、tsugaric acid A、9,11-去氢-α-乳香酸、9,11-去氢-β-乳香酸、α-乳香酸、β-乳香酸、3-乙酰-9,11-去氢-α-乳香酸、3-乙酰-9,11-去氢-β-乳香酸、3-乙酰α-乳香酸(3-acetyl-α-boswellic acid,α-ABA)和3-乙酰β-乳香酸(3-acetyl-β-boswellic acid,β-ABA)13个乳香酸成分含量变化,探究不同炮制条件对含量变化的影响,考察差异乳香酸成分抗炎活性,初步揭示乳香醋炙增效机制。方法 制备不同炮制温度和炮制时间醋乳香,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仪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仪(UPLC-TQ-MS)建立13种乳香酸成分含量测定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以0.1%甲酸+5 mmol/L乙酸铵水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柱温40℃,质谱采用电喷雾负离子源,多反应监测(multi-reaction monitoring,MRM)模式;建立脂多糖诱导巨噬细胞的炎症细胞模型,通过ELISA法测定乳香、醋乳香、单体(3-乙酰-9,11-去氢-β-乳香酸)和乳香+单体(3-乙酰-9,11-去氢-β-乳香酸)对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以及IL-6的影响。结果 随醋炙温度升高或炮制时间的延长,乳香中榄香醇酸、β-榄香酮酸、tsugaric acid A、9,11-去氢-α-乳香酸、9,11-去氢-β-乳香酸、3-乙酰-9,11-去氢-α-乳香酸、3-乙酰-9,11-去氢-β-乳香酸、α-ABA和β-ABA 9个乳香酸含量升高幅度增大,而KBA、AKBA、α-乳香酸、β-乳香酸4个成分含量降低幅度增大,其中3-乙酰-9,11-去氢-β-乳香酸含量变化幅度最大。炮制温度引起的成分变化强于炮制时间的影响。乳香酸类成分含量升高或降低与成分结构有关;乳香醋炙后抑制炎症因子分泌的作用显著增强,3-乙酰-9,11-去氢-β-乳香酸显示出明显的抑制炎症因子分泌活性。结论 温度是影响乳香中乳香酸成分变化的重要因素,含量升高或降低与结构有关。3-乙酰-9,11-去氢-β-乳香酸含量变化最大,该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可能为乳香醋炙增效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3.
康云雪  王艳  王毓杰  李兴华 《中草药》2018,49(4):835-839
目的通过比较炮制前后铁屑中Fe~(2+)及辅料诃子中有机酸量的变化,对诃子制铁屑的炮制原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诃子汤煮法与诃子浸泡法制备2种不同的铁屑炮制品,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UV)法和HPLC法测定炮制前后铁屑中Fe~(2+)及诃子中5种有机酸量的变化。结果铁屑生品含Fe~(2+)0.000 3%,诃子汤煮制铁屑和诃子浸泡制铁屑中Fe~(2+)分别升高到3.07%和1.02%;诃子生品含没食子酸1.67%、柯里拉京2.23%、诃黎勒酸9.33%、鞣花酸1.18%、诃子酸24.70%,炮制后有机酸量明显降低,诃子汤煮制铁屑和诃子浸泡制铁屑中没食子酸量分别为1.24%、1.51%,其余4种有机酸量均降为0%。结论采用诃子炮制铁屑,能够使铁屑生品中的Fe~(3+)转化为人体易于吸收的Fe~(2+),铁屑炮制品中剩余的有机酸能够起到抗氧化剂的作用,防止Fe~(2+)被氧化为Fe~(3+),延长铁屑炮制品的保存期。  相似文献   

14.
11种中药材及3种中成药马兜铃酸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常用药材及中成药中马兜铃酸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反相HPLC法进行测定。结果:除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超过4%外,其它药材及成药的马兜铃酸的含量均低于0.2%。结论:对马兜铃酸含量高的药物应慎重服用,以避免出现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桂枝茯苓胶囊(GFC)中三萜酸类成分UPLC/Q-TOF-MS指纹图谱方法,为评价GFC的质量提供新方法。方法采用UPLC分离三萜酸类成分,用Q-TOF-MS检测,建立UPLC/Q-TOF-MS指纹图谱。结果得到灵敏度、选择性和专属性良好的GFC中三萜酸类成分UPLC/Q-TOF-MS指纹图谱,确定了26个共有峰,其中3、5~18、20、23、24共18个峰来自于茯苓,2号峰来自于白芍和牡丹皮,4号峰来自于茯苓、牡丹皮、白芍、桂枝,19号峰来自于牡丹皮、白芍和桂枝,21号峰来自于牡丹皮和白芍,22、25号峰来自于茯苓、牡丹皮、桃仁、白芍、桂枝,26号峰来自于桂枝、白芍、桃仁。10批GFC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90以上。UPLC-Q-TOF-MS共鉴定出16个成分,分别为16α-羟基松苓新酸、16α-羟基-栓菌酸、3-酮基-6,16α-二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去氢土莫酸、土莫酸、3-酮基-6,16α-二羟基-羊毛甾-8,24-二烯-21酸、依布里酸、猪苓酸C、3-表去氢土莫酸、3-O-乙酰基-16α-羟基松苓新酸、3-表去氢茯苓酸、3-O-乙酰基-16α-羟基-栓菌酸、去氢茯苓酸、茯苓酸、松苓新酸、去氢齿孔酸。结论该方法准确、快速,具有较好的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适用于GFC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丹参中三萜酸化学成分分离和鉴定及其抗炎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减压硅胶柱和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法和中压制备和半制备液相法进行丹参中三萜酸化学成分分离,利用1H-NMR和13CNMR对分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运用LPS刺激RAW264.7细胞体外抗炎模型对分离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研究。结果:从丹参中分离得到7个三萜酸,分别鉴定为:①2α,3α-di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②Maslinicacid;③ Psiguanin A;④ 2α,3α- dihydroxyurs- 12- en- 28- oic acid;⑤ 2α- hydroxy ursolic acid;⑥ 2α,3α-dihydroxyursa-12,20 (30)-dien-28-oic acid;⑦2α,3α,23-trihydroxyurs-12,20 (30)-dien-28-oic acid 7个化合物都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他们的IC50分别是35.6,36.6,40.1,37.8,34.8,32.8,32.1 μM,且化合物在高剂量的情况下都能很好的抑制TNF-α和IL-6炎症因子的释放。结论:化合物1、3、6、7都属于该植物首次分离得到,且七个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乌头属3个亚属5种药用植物种子的显微鉴别特征。方法 利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镜、生物显微镜观察种子的外观形态、解剖结构及显微结构。结果乌头种子腹翅宽大,背部横向膜质翅有5 ~ 8个;显柱乌头种子大,背翅多;铁棒锤种子无明显的横膜翅或横向鳞状翅;高乌头种子密生横向鳞状翅;露蕊乌头种子小,表面密生较窄横膜翅。它们的外种皮结构和内种皮支柱细胞等也略有不同。结论同一亚属种子的外观和结构更为接近,而露蕊乌头种子显著区别于其它亚属种子。5种乌头属种子的显微鉴别研究可为乌头属种子的鉴别、质量评价及乌头属系统分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关节腔注射乌头注射液对兔膝骨关节炎模型关节软骨MMP-1、MMP-3、MMP-13的影响,初步探讨乌头注射液治疗骨性关节炎的可能作用机理。方法:50只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玻璃酸钠组、正清风痛宁组和乌头注射液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兔经关节腔注射木瓜蛋白酶溶液诱导骨关节炎模型,2周后各组分别于第1、4、7、10 d共4次关节腔注射给药,1周后处死兔取膝关节软骨组织,肉眼观察关节软骨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关节软骨MMP-1、MMP-3、MMP-13表达。结果:乌头注射液组关节软骨MMP-1、MMP-3、MMP-13表达较模型组和各药物对照组均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头注射液关节腔注射能够显著降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模型兔关节软骨MMP-1、MMP-3、MMP-13表达,对骨性关节炎软骨组织改变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单刀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豆科仪花属植物单刀根Lysidice rhodostegi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为(-)-5‘-methoxyisolariciresinol 3α-O—β-D—glucopyranoside(Ⅰ)、( )-5‘-methoxyisolariciresinol 3α-O-β-D—glucopyranoside(Ⅱ)、(-)-lyoniresinol 3α-O—β-D—glucopyranoside(Ⅲ)、白藜芦醇(resvemtrol,Ⅳ)、羽扇豆醇(1upeol,Ⅴ)、2-羟基羽扇豆醇(2-hydroxy-lupeol,Ⅵ)、白桦酸(betulinicacid,Ⅶ)、sitosteryl 3β-glucoside 6’-O-palmitate(Ⅷ)、二十一酸-3-谷甾醇酯(heneicosanic-3-O-β-sitostemlate,Ⅸ)、没食子酸(gallic acid,Ⅹ)、棕榈酸(palmiticacid,Ⅺ)、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Ⅻ)、β-谷甾醇(β-sitosteml,Ⅷ)。结论:1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单刀根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枇杷叶中三萜酸类成分及其抗炎、镇咳活性研究   总被引:48,自引:1,他引:4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常用中药枇杷叶[Eriobotrya japonica(Thunb.) Lindl.] 的化学和药效学进行研究,寻找与其功能主治相吻合的有效成分。方法 利用溶剂提取、萃取、柱色谱和化学衍生化方法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IR,MS,1H-NMR,13C-NMR)和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根据其功能主治设计抗炎、镇咳药效学模型,对其萃取部位和所得单体成分进行抗炎、镇咳活性研究。结果枇杷叶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枸橼酸喷雾引起的豚鼠咳嗽有明显的止咳作用。从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三萜酸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Ⅰ),2α-羟基齐墩果酸(maslinic acid,Ⅱ),乌苏酸(ursolic acid,Ⅲ),2α-羟基乌苏酸(2α-hydroxyursolic acid,Ⅳ),坡模酸(pomolic acid,Ⅴ)和蔷薇酸(euscaphic acid,Ⅵ),其中坡模酸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乌苏酸、2α-羟基齐墩果酸和总三萜酸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显示很强的抗炎活性;乌苏酸和总三萜酸还对枸橼酸喷雾引起的豚鼠咳嗽有止咳作用。结论枇杷叶中的三萜酸类成分是与其功能主治相吻合的活性成分,其中含量较高的乌苏酸可作为评价枇杷叶药材质量的指标性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