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发育性偏颌畸形的整形外科矫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发育性偏颌畸形的外科矫治方法。方法通过对21例发育性偏颌畸形患者的畸形部位与程度,分别采用LefortⅠ型截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颏部水平截骨、下颌骨外板截除、下颌骨外板移植等项整形手术治疗,并就该类患者颌面结构特征、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疗效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自1997年7月至2003年10月共治疗发育性下颌偏斜畸形21例,根据不同的类型采用相应的手术方法,获得了满意面部形态和殆功能。结论发育性偏颌畸形,根据不同类型运用相应的措施,通过恢复面部骨性轮廓支架和殆关系,配合术前术后的正畸治疗,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3.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下颌骨性偏颌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偏颌畸形(oral facial asymmetry)是以颜面不对称、咬合关系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容貌、咀嚼和发音等功能,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通过病例总结并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下颌骨性偏颌畸形的治疗效果及相关注意事项。方法:对一例下颌骨性偏颌畸形之形成机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患者下颌偏斜情况得到明显改善,面部基本对称,张闭口过程中下颌向左偏摆情况消失;上下颌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牙合、覆盖及后牙咬合关系良好。结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能够大大改善骨性偏颌畸形患者的面貌、取得协调稳定的咬合关系,并有利于口颌系统平衡及其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外科方法矫治髁状突疾患导致的偏颌畸形。方法:手术矫治该类偏颌畸形8例,其中髁状突良性肥大2例,骨瘤2例,软骨瘤1例,囊肿1例,单侧下颌骨肥大2例。6例切除病变髁状突,2例单侧下颌骨肥大者切除病变保状突并经口内切口切除患侧增生肥大的下颌缘。结果:随访1年-2.5年,无复发,6例平面恢复正常,咬合关系协调稳定,面部双侧对称,外形满意。2例单侧下颌骨肥大者,面部两侧也基本对称。结论:切除病变髁状突可满意矫治髁状突疾患导致的偏颌畸形。 相似文献
5.
正颌外科和正畸联合治疗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是常见的牙颌面畸形之一,临床治疗难以取得满意疗效。通过对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治疗的回顾性研究,探讨正颌手术和正畸联合矫治对于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的临床意义。方法 按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的模式,对58例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患者进行矫治,行单颌手术、双颌手术、颌骨整形、颏成形术、牵引成骨术共计82例次,设计三级疗效评定标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经过正畸、正颌联合矫治的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58例,满意53例(91.4%),基本满意4例(6.9%),不满意1例(1.7%),该例经二次手术得以矫正。结论 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的矫治必须坚持正颌与正畸的紧密配合,通过严格的术前术后正畸,可达到改善面形,恢复合关系、提高矫治效果,减少畸形复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下颌偏突颌畸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与正畸联合治疗下颌偏突颌畸形的效果。方法对16例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采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Hunsanck改进术式),截骨段间采用坚强内固定,尽量减少髁状突的移动范围,并适当延长颌间栓结时间,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手术前、后正畸治疗方案。结果所有患者面型及黯关系均达到满意效果,患者下颌运动范围在术后3个月时已接近术前水平。在术后6个月随防时未发现有骨性复发和新出现的颞下颌关节症状病例,通过对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许勒位X线片测量,发现健侧髁状突12侧(75%)向前移位,患侧髁状突10侧(62.6%)向后移位,这些变化均是在生理范围内的调整。结论在正畸科的配合下,采用改良的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是治疗下颌偏突颌畸形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正畸联合正颌对于偏突颌畸形患者头影与侧貌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2月~2011年10月在本院病房接受手术的偏突颌畸形患者50例,都采用了正颌联合治疗。结果:本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头影测量值逐渐升高,各个时间段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同时治疗3月后的复发量为(1.75±0.65)mm。所有患者术后伤口均愈合,唇部畸形得到明显改善,外形满意对称,形态自然,在治疗后都无明显并发症情况发生。结论:偏突颌畸形患者正颌联合治疗能有效提高头影测量值,减少复发量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有利于侧貌评价,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9.
10.
11.
小儿下颈椎稳定性的外科重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因创伤、结核或肿瘤引起的下颈椎不稳定的重建方法。方法 针对 8例年龄 2~ 7岁 ,平均4 .1岁的患儿行前路减压 ,大块髂骨植骨 ;后路棘突钢丝内固定 ,植骨融合术。结果 术后随访 6个月~ 4年 3个月 ,脊髓神经功能完全恢复 3例 ,部分恢复 4例 ,1例死于并发肺部感染。植骨完全融合 5例 ,处于融合阶段 2例。结论 采用前路减压加大块髂骨植骨 ,后路棘突钢丝内固定融合术 ,能较好地重建小儿下颈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时机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6月-2008年6月,收治8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28~49岁,平均37.6岁。患者分为2组,A组伤后24h内手术(39例),骨折脱位按Meyerding分类:Ⅰ~Ⅱ度23例(A1组),Ⅲ~Ⅴ度16例(A2组);Frankel分级:A级17例,B级7例,C级9例,D级6例。B组伤后3~7d手术(41例),骨折脱位Ⅰ~Ⅱ度21例(B1组),Ⅲ~Ⅴ度20例(B2组);Frankel分级:A级20例,B级7例,C级11例,D级3例。对80例患者经后路行椎管减压、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治疗。结果 A1组患者失血量(407.4±24.3)mL,B1组(397.4±8.2)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4,P=0.078);A2组失血量(1046.9±128.6)mL,B2组(494.4±97.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60,P=0.000)。8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年6个月,平均2年3个月;所有患者椎管减压、复位内固定满意,术后12个月椎间植骨均达骨性融合。A、B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椎管容积、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椎弓根螺钉无松动、脱落或断裂,后凸畸形无明显加重。A1组术后12个月脊髓损伤好转率为47.83%(11/23),B1组为19.05%(4/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6,P=0.044);A2组脊髓损伤好转率为12.50%(2/16),B2组为10.00%(2/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6,P=0.813)。A组术前Frankel分级为A、B级者术后脊髓损伤好转率为12.50%(3/24),B组为11.11%(3/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4,P=0.878);A组术前Frankel分级为C、D级者术后脊髓损伤好转率为66.67%(10/15),B组为21.43%(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92,P=0.014)。结论伤后24h内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复位良好、固定牢固、融合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应注意对患者的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