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机械通气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指征、通气模式的选择及撤离机械通气的方法和指征。方法 分析 2 0例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前后血气指标 ,以及 1 2例患者机械通气初和撤离机械通气前床边呼吸功能检查。结果  2 0例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机械通气前后 3项血气指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其中 1 2例患者机械通气初和撤离机械通气前 2项呼吸功能检查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呼吸衰竭是直接威胁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生命的首要因素 ,及时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治疗 ,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积极控制肺部感染 ,消除诱因 ,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是患者早日撤离机械通气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机械通气对56例重症神经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 56例神经重症损伤患者给予呼气末正压通气模式,观察通气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和动脉血气变化。结果通气治疗1周后,所有患者均有好转迹象,心率和呼吸频率、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均较通气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治疗神经重症损伤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脑出血术后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08-2013-12收治的46例脑出血术后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给予机械通气,分析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平均动脉压、APACHEⅡ评分、Glasgow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机械通气治疗后平均动脉压、APACHEⅡ评分值、Glasgow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动脉血气指标均恢复正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治疗对脑出血术后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机体供氧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 通气(BiPAP)治疗重症肌无力所致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收治的重症肌无力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而使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23例,比较他们BiPAP 治疗前、治疗后2 h的动脉血气分析数据的变化,心率、呼吸频率及治疗2周后症状改善情况(QMG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3例患者中有18例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前患者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浆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分别为(108.7±17.6)次/min,(25.8±5.3)次/min,7.31±0.04,(58.7±13.3)mmHg,(53.8±7.8)mmHg; 治疗后2小时患者HR、RR、血浆pH值PaO2、PaCO2分别为(83.4±15.9)次/min,(21.1±4.9)次/min,7.36±0.04,(83.4±15.7)mmHg,(38.6±7.0)mmHg,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前患者QMG评分为17.94±2.07分,治疗2周后患者QMG评分为(10.06±2.71)分,也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 BiPAP治疗对重症肌无力所致急性呼吸衰竭的有重要治疗价值,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液体负平衡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机械通气情况、氧合状况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10—2021-12收治的83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41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4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液体负平衡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机械通气情况[(吸入氧浓度(FiO2)、平台压(Pplat)、呼气末正压(PEEP)、呼吸机使用时间)],氧合状况[(治疗前后氧分压(Pa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氧合指数(OI)],血流动力学指标[(心排血量(CO)、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等临床资料。结果 脱机时,2组患者机械通气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呼吸机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PaO2、OI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P(A-a)O2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对24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除常规治疗外,早期施行机械通气治疗,监测患者动脉血PH、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氧合指数(PaO2/FiO2)等指标的变化及观察临床表现。结果机械通气治疗后较治疗前PaO2、PaCO2、SaO2、PaO2/FiO2均有显著改变(P<0.05),临床生命体征亦有明显好转。结论早期机械通气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对纠正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7.
早期机械通气治疗脑卒中并发呼吸衰竭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早期机械通气治疗脑卒中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预后情况。方法选择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8例脑卒中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均采取降压、吸氧、预防感染及降低颅内压、调节水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A组采取常规机械通气治疗,B组根据患者的呼吸频率及动脉血氧饱和度情况采取早期机械通气治疗,对2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及病情程度进行比较,随访6个月,对2组治疗前和随访6个月后的神经功能预后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2组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PaO2、PaCO2、SaO2)水平、APACHⅡ评分及随访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预后指标(NDS、BI、FCA)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B组治疗后及随访6个月后的上述指标监测水平均显著优于A组(P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治疗脑卒中并发呼吸衰竭较常规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减轻其低氧血症,有效改善神经功能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有创机械通气联合盐酸氨溴索静滴对老年脑卒中后重症肺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2—2017-02我院68例老年脑卒中后重症肺炎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4例。2组均采取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予以有创机械通气联合盐酸氨溴索静滴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1周。对比2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血气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分压(PaO_2)]与血清炎症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肺炎严重程度评分(CURB-6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统计2组症状缓解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1周后PaCO_2与血清PCT、CRP、WBC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aO_2水平较对照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周后CURB-65、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采用有创机械通气与盐酸氨溴索静滴治疗老年脑卒中后重症肺炎患者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改善血气指标情况,降低患者肺炎严重程度,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对46例EV71感染并发神经源性水肿(NPE)患儿给予早期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和护理,采用控制(P/C)或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加呼吸末正压(PEEP)通气.机械通气中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和呼吸道管理,观察上机后患儿的反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通气治疗后患者的颅高压、肺水肿等体征均得到明显改善,提示早期机械通气抢救NPE效果良好.而严密观察、精心护理,做好重症手足口患儿高热、颅高压、脑干脑炎、肺水肿、肺出血等并发症的护理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重症肌无力(MG)危象的有效治疗方法,提高MG危象抢救的成功率和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方法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甲基强的松龙、环孢霉素A及机械呼吸治疗3例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判断疗效。结果3例MG危象患者症状缓解,随诊6个月~2年,3例可以正常生活。结论IVIG、甲基强的松龙、环孢霉素A联合治疗加机械呼吸是治疗MG危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30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重度颅脑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肺部啰音、RR、SpO2、PO2及PaCO2的变化。结果机械通气治疗2h后,30例患者肺部啰音明显减少,甚至消失,RR、SpO2、PO2及PaCO2改善明显(P0.05)。结论合理应用机械通气是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降低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配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致呼吸衰竭(呼衰)并气道误吸治疗中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对32例重型颅脑损伤致呼衰并气道误吸的患者于伤后3h内实施有创机械通气支持下经纤支镜作支气管肺泡灌洗术,观察术前、中、后心率(HR)、血压(BP)、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OI)、吸气峰压(PIP)、吸氧浓度(FiO2)变化。结果32例患者均术程顺利,未发生并发症。术中HR、BP、PaO2、OI较术前无改变(P〉0.05),术后FiO2较术前显著减少,HR、PaO2、OI明显好转(P〈0.01)。经治疗无一例出现吸入性肺炎及阻塞性肺不张。结论经纤支镜支气管肺泡灌洗配合机械通气治疗,对防止吸入性肺炎及阻塞性肺不张的发生,预防和纠正低氧血症,保证脑供氧,提高救治成功率及改善预后有重要价值,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转归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将251例GCS评分5-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依有否进行早期机械通气分为治疗组128例与对照组123例,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氧饱和度(SaO2)、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压(BP)、心率(HR)、GCS评分和预后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SaO2、PaO2、PaCO2、BP、HR、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7,14 d时两组间SaO2、PaO2.PaC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治疗组GOS评分、死亡率、预后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机械通气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细胞缺氧状况,促进脑功能恢复,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早期机械通气与常规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将74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及相应手术治疗外.对照组35例先予鼻导管持续吸氧.出现呼吸衰竭时使用机械通气;观察组39例伤后即刻应用机械通气。比较两组通气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饱和度(SaO2)等血气指标变化及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后PaO2、PaCO2、SaO2等血气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但观察组通气效果更好,通气时间更短。结论早期机械通气较常规机械通气能更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缺氧状态,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5.
早期机械通气配合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机械通气配合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1年6月~2004年12月间收治的4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或术后即给予机械通气辅助氧供并同时冰毯降温,观察治疗前、后PaO2,GCS评分,lung injury score(LIS评分),acute lung injury(ALI)指数,颅内朦(ICP)变化。结果 49例患者经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水平。全组死产8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率(包括自动出院)20.41%。出院病人39例获随诊半年。恢复良好31例,中残3例。重残2例,植物状态3例。结论 早期气管切开、机械通气,配合亚低温治疗,可控制和预防低氧血症,改善脑缺血,减轻脑水肿和颅内高压。对疾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重型颅脑损伤后局部脑氧饱和度的监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选择29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近红外线光谱仪(NIRS)持续监测rScO2,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平均动脉压(MAP)、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等,并将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后rScO2均明显降低。23例存活病人术后早期rScO2呈不同程度上升,此后随ICP变化呈普遍下降然后又逐步上升的趋势。另6例rScO2呈持续性降低者均死亡。SpO2、SaO2、MAP除在死亡病例临死前进行性降低外,整个监测过程中均正常。结论NIRS持续监测rScO2能准确反映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氧代谢的变化规律,对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服用阿司匹林对重症脑血管病早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收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神经 重症监护室(neurologic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急性重症脑血管病[发病48 h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lasgow coma scale,GCS)≤8分]的309例患者,登记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卒中前服药史、基 线GCS评分、原发病、是否进行全身麻醉及开颅手术、是否早期发生ARDS以及机械通气时间、NICU住 院时间、死亡率等。按照患者发病前是否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分为阿司匹林组和非阿司匹林组,对比两 组患者早期ARDS发生率。同时对发生ARDS的患者与非ARDS患者两组的临床因素进行比较。 结果 阿司匹林组(106例)较非阿司匹林组(203例)的ARDS发生率(20.8% vs 30.5%,P =0.045)显 著减低,阿司匹林组患者的平均年龄较大([ 62.41±10.69)岁vs(57.40±14.80)岁,P=0.002]、合并高 血压(50.9% vs 38.4%,P =0.03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1.1% vs 20.2%,P =0.032)、同时 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比例(26.4% vs 8.4%,P =0.002)也较高,原发病构成比例中缺血性卒中的比例 更高。ARDS组(86例)与非ARDS(223例)组比较,患者入院时GCS评分([ 3.87±1.61)vs(6.48±1.51), P =0.043]较低、机械通气时间[6(5~8)d vs 0(0~3)d,P =0.001]和NI CU住院时间[8(6~10)d vs 3 (2~4)d,P =0.001]较长,但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结论 发病前规律服用阿司匹林能够减少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早期ARDS的发生率,但不能降低机械 通气时间、NICU住院时间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消化道出血对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63例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时期60例未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预后。结果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意识障碍程度(GCS评分)以及病死率均明显劣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消化道出血24h内NIHSS评分、GCS评分、病死率均明显劣于出血24h后(P0.05)。结论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合并消化道出血的近期预后较差,出血24h内神经功能损害严重,病死率高,早期积极预防消化道出血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剂量异丙酚复合右美托咪定在脑血管造影术中镇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局麻下择期行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小剂量异丙酚复合右美托咪定(P—D组)、异丙酚(P组)和氟哌利多一芬太尼合剂(C组)镇静。观察并记录镇静给药前(R)、给药后5min(T1)、给药后15min(T2)、给药后30min(T3)、术后5min(T4)、术后30min(T5)等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Ramsey镇静评分及SpO2值。结果三组患者T1~T4时MAP、HR均明显低于T0时(P〈0.05);C组T2~T3时、P组T1~T3时SpO2明显低于T0(P〈0.05);三组患者T1~T3时Ramsay评分均显著高于R时(P〈0.05)。组间比较,P—D组、P组在T1-T4时MAP和HR明显低于C组(P〈0.05),P—D组患者R~B时SpO2显著高于C组(P〈0.05)。T2-T4时P—D组患者Ramsay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5)。C组并发症显著多于P组和P—D组(P〈0.01),C组和P组术中的总干预次数明显多于P~D组(P〈0.05)。结论小剂量异丙酚复合右美托咪定用于脑血管造影术中镇静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