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目前全世界约有3.5亿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占人口总数的5%。亚洲和非洲HBV携带率为8%~15%。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10%左右,且南方高于北方。在临床上HBV不仅可引起人类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和成为无症状HBsAg携带者,还  相似文献   

2.
与乙型肝炎有关的三种颗粒(球型、杆形和 Dane氏颗粒)在 HBsAg 阳性者血清中的数量和分布方式于 HBsAg 慢性“健康”携带者、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中各不相同。作者研究了50例经放射免疫法确定的 HBsAg 阳性者,7例为无症状的献血员,16例为急性病毒性肝炎,8例为慢性迁延性肝炎(HCP),13例为慢性活动性肝炎(HCA)及6例有酒精性肝损害。50例病人的血清均根据 Zuckeman 法进行超速离心,不加抗-HBs 免疫血清,且在阴性染色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肝炎,特别是慢性活动性肝炎(CAH)和肝硬化时常见脾肿大,但无症状HBsAg携带者是否也会引起脾肿大,文献尚无报道。研究对象为日本某地肝炎高发区的1143例在体检中被发现、且HBsAg持续阳性≥6个月的HBsAg携带者。除去有肝脏病变,如ALT、AST>40U或/和超声波有异常发现的107例(占9.8%),986例(90.2%)定为无症状HBsAg携带者。采用实时超声检查脾指数A×B,A为脾纵切面的最长线,B为通过脾门垂直于A的值,以此确定脾大小。并与该地区经体检和HBsAg检测正常的2483名居民(对照组)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作者测定各种肝病患者血清及尿的新蝶呤浓度,并研究其与肝病的病因、临床经过、严重程度以及肝功能试验的关系。病人和方法健康成人对照组120人。各种肝病患者146例,其中无症状 HBsAg 携带者(ASC)16例,急性肝炎(AH)12例,慢性非活动性肝炎(CIH)13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35例,肝硬化(LC)46例,肝细胞肝癌(HCC)18例,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4,783名孕妇的血清检测了HBsAg,发现HBsAg阳性者748名(15.6%)。对其中62名无症状的慢性HBsAg携带者检测了e抗原和e抗体;作了补体结合试验(CF)以测定HBsAg的滴度。并对其婴儿检测了HBsAg。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血清中 HBeAg 含量及其亚分的临床意义,本文应用单克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血清中 HBeAg 含量,应用硫酸铵盐析法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测定 HBeAg 的亚分(A 和 B)。调查了19.3(男121,女72)例 HBV 携带者,年龄6~66(平均37.5)岁,其中无症状 HBsAg 携带者(ASC)65例,慢性持续性肝炎(CPH)43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54例,肝硬化(LC)31例。结果①193例中有69例(其中男43例)检出 HBe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肝)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活性逆向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10-09/2015-09在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传染病科住院的516例慢性乙肝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血清ALT活性≤40IU/L的病例为实验组,血清ALT活性40 IU/L的病例为对照组.结果慢性乙肝患者血清A L T活性逆向变化率为25.78%(133/516),其中,合并肝硬化患者人群血清ALT活性逆向变化率为51.18%(65/127),显著高于未合并肝硬化患者血清A LT活性逆向变化率17.48%(68/389), P 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清白蛋白、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钾离子、钙离子及甘油三酯含量较低, P0.05,血清球蛋白及尿酸含量较高,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肝硬化及血清尿酸含量与血清ALT活性逆向变化呈正相关关系, P0.05,而血清白蛋白、总胆汁酸、钾离子、钙离子及氯离子含量与血清ALT活性逆向变化呈负相关关系, P0.05.结论合并肝硬化,血清球蛋白和尿酸含量升高,以及血清白蛋白、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钾离子、钙离子、氯离子及甘油三酯含量等降低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LT活性逆向变化相关的影响因素,因此,在临床上血清ALT活性与慢性乙肝临床症状不一致时,应同时注意这些因素可能会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调查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慢性HBsAg携带者的HBeAg、抗HBe和DNA聚合酶及其抑制因子。 91例急性肝炎,在发病后1~6天,第1、2和6月进行检测。44例慢性肝炎,其中慢性侵袭性肝炎30例,慢性持续性肝炎14例。HBsAg慢性携带者组中健康携带者36例,长期血透HBsAg健康携带者17例。HBsAg和抗HBc阴性的对照组50例均作同样  相似文献   

9.
HBsAg携带者有感染δ因子的高度危险性。δ因子高度致病,可引起急、慢性肝病。δ因子仅能在急性肝炎血清中检出;在慢性肝炎可能在肝组织中检出,而在血清中只能检测到δ抗体。晚近研究提示δ因子是引起无症状HBsAg携带者发生暴发性肝炎的一个因素,δ因子也与HBsAg阳性慢性肝病患者的严重感染有关。作者报道3例有HBsAg阳性慢性肝病史的患者,因病情突然恶化而死亡。曾检测此3例患者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标记和δ因子。3例均为男性患者,入院时有黄疸。携带HBsAg至少2年,伴丙氨  相似文献   

10.
甲肝疫苗对乙肝病毒感染干扰作用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供临床治疗新思路,我们对57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使用了甲肝疫苗,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组全部系我院病人,其中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AsC)4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2例。随机对照组7例,其中AsC 4例,CHB 3例。诊断标准按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订的标准。每例在用药前及用药后1月,均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白细胞介素(IL-1b、IL-10及IL-13)和干扰素(IFN-γ)在预测自发HBsAg血清学转换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37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检测并记录白介素及干扰素(IL-1b,IL-10,IL-13和IFN-γ等)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通过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HBsAg滴度;LightCycler荧光定量PCR仪测定血清HBV DN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ALT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干扰素水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分离及体外培养检测细胞白介素和干扰素的分泌,统计分析白介素和干扰素在预测自发HBsAg血清学转换的价值。结果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显示,IL-10 SNP rs1800872和IL-13 SNP rs1800925基因型在不同治疗结果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10 SNP rs1800872位点在HBV恢复组中A等位基因携带者(97.3%)高于HBsAg血清学未转换组(90%;P=0.002),但与HBsAg血清学转换组相比(94.1%;P=0.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携带IL-10 rs1800872 A等位基因的患者相比于携带C等位基因,HBsAg滴度下降率更低(0.09±0.01与0.05±0.08 log10IU/mL;P=0.03)。但IL-13 rs1800925基因型的患者在HBsAg滴度下降率(0.09±0.02与0.09±0.01 log10IU/mL;P=0.60)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10 SNP rs1800872携带A等位基因血清IL-10水平比C/C基因型携带者更高。体外携带A等位基因的IL-10 SNP rs1800872基因型患者分离出的PBMC(n=55)比C/C基因型携带者(n=8)分泌更多的IL-10(672.65±107.43和269.12±133.09 pg/mL;P=0.02)。结论 IL-10 SNP rs1800872的A基因型与血清高含量的IL-10有关,可预测自发的血清学转换和HBV恢复。自发的血清学转换与HBV基因型无关;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HBsAg血清学转换的时长与血清IL-10的水平有关,并可预测是否发生自发HBsAg血清学转换和HBV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HBeAg阴性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转归。方法对52例HBeAg阴性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了为期5年的临床症状、肝活检及血清学检查的动态观察研究。结果5年间,52例HBeAg阴性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有12例出现临床显性发病,约占总数的23.1%。其中13例行2次肝活检,原肝组织正常者几年内相对稳定,病理很少变化,原有病理改变者不易恢复。HBsAg年转阴率为1.2%。结论HBeAg阴性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脏病理极大多数有异常,临床是否发病与肝脏炎症分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价急性乙型肝炎期间血清学标志发展的模式,作者检测50年代进行实验研究的12例乙型肝炎感染患者的储存血清的HBsAg、HBeAg和HBV DNA,6例患者转变为急性自限性肝炎,3例变为慢性肝炎,3例变为HBsAg阴性的无症状感染。HBsAg是检测出第一个血清学标志(暴露后平均52天),然后是HBeAg(62天),HBV DNA(72天)。HBsAg高峰水平在症状发作前出现,并且与HBeAg和HBV DAN高峰滴度相关。发展为慢性肝炎的患者同自限性疾病患者相比,前者有较高病毒标志的高峰水平:  相似文献   

14.
慢性HBV感染者血清β_2-微球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慢性HBV感染者血清β_2-MG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RIA)对142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慢性无症状携带者(ASC)21例,慢性肝炎轻度(CmiH)47例,慢性肝炎中度(CmoH)50例,慢性肝炎重度(CseH)16例,肝炎肝硬变(LC)8例]进行血清β_2-MG的检测,并同时检测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 血清β_2-MG水平在CseH、CmoH、LC、CmiH、ASC、和正常对照组依次为4.16±1.02、3.19±0.71、2.69±0.60、2.02±0.55、1.56±0.67、2.05±0.55mg/L。ASC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CmiH、CmoH、CseH和LC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1)。结论 慢性HBV感染者血清β_2-MG水平与肝脏病变的活动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其临床意义大多认为是乙肝病毒感染后,包括典型和非典型的急、慢性乙肝患者;也包括亚临床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如上海报道各类型肝炎的HBsAg 阳性率分别为:急性黄疸型23.3%(99/424),急性无黄疸型43.5%(144/331)、迁延性58.8%(143/243)、慢性61.9%(60/97).但其中一些外表上健康而血清中HBsAg 阳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有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HBV)且3.5亿人成为慢性携带者。从无症状携带状态到致死的严重肝病,HBV感染的临床过程变化各异:暴发性肝炎及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相关的慢性肝炎。基本上,病毒和宿主的特性可解释病毒感染的临床结果。关于HBV,有研究已发现该病毒的血清学异质性,这导致近期HBV基因型的划分,可能也影响了临床病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是否存在HBV共价闭合环状DNA。方法以20例HBV携带者、75例慢性乙型肝炎和8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分离PBMC,应用增效PCR法检测HBVcccDNA。结果本次未在PBMC中检测到HBVcccDNA;20例HBV携带者血清HBVcccDNA阳性率为10%,75例慢性肝炎轻、中、重度患者分别为32%、52%和76%,肝移植患者为12.5%(P0.01);按血清HBVDNA载量不同分为1×105copies/ml、1×105~108copies/ml和1×108copies/ml三组,其血清HBVcccDNA阳性率分别为15.4%(2/13)、50.0%(16/32)和76.7%(23/30,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外HBVcccDNA的检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肝炎感染数字惊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健康报 2 0 0 2年 5月 9日第 1版报道 ,北京大学医学部微生物学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日前报告了全球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现状 ,其中乙型肝炎 (以下简称乙肝 )的形势仍不容乐观 ,丙型肝炎 (以下简称丙肝 )紧居其后 ,丁型肝炎 (以下简称丁肝 )感染下降。据介绍 ,全世界现有 3 .5亿慢性HBV携带者 ,占世界人口的 5 %。亚洲和非洲HBV携带率为 8%~ 1 5 % ,HBV携带者中50 %~ 70 %病毒复制活跃 ,为慢性乙肝。 5年的随访研究表明 ,慢性乙肝病人肝硬化发生率为 2 %~ 2 0 % ,代偿性肝硬化发展成失代偿性肝硬化为 2 0 %~ 2 3 % ,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三电极直流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电直读光谱仪测定了62例正常人,24例HBsAg携带者,2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AH),25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和43例肝硬化(LC)患者血清中14种元素的含量。其中锌、铁、钙、铜的测定结果与文献报导相一致,尚未见文献报导的测定结果有:HBsAg携带者,CAH和LC血清钼显著低于正常人;HBsAg携带者,AH和CHA血清锰含量明显  相似文献   

20.
小儿乙、丙型肝炎临床与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乙、丙型肝炎临床与病理的关系。方法①对我院小儿肝病科1983-2004年1694例小儿采用1秒钟肝穿法进行肝活检。②病毒性肝炎采用国内最新分型标准,对肝脏炎症活动程度分级(G0-4级),对纤维化分期(S0-4期)。结果①病毒性肝炎1505例,占88.8%,其中首位是乙型肝炎1230例(占81.7%),其次为丙型肝炎154例(占10.2%)。②小儿乙型肝炎中,261例(89.4%,261/292)慢性乙型肝炎患儿被误诊为“健康携带者”;小儿丙型肝炎中,19例(19/154,12.3%)慢性丙型肝炎患儿被误诊为“健康携带者”。结论目前我国小儿肝病病因中乙型肝炎占首位。当前在国内肝病诊治方案中,仅依据肝功能判断肝脏病变的存在和程度做为抗病毒治疗指征和判断预后,存在一定缺陷,须要进一步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