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减低特征,寻求进行康复干预的可能性。方法:对89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进行了股骨近端(Neck、Troch和Ward's三角)及正位腰椎(L2~4)的骨密度测定,并与相同年龄、性别和居住地区的正常人(对照组)比较。结果:糖尿病组的骨密度值犤L2(0.70±0.21)g/cm2,L3(0.74±0.18)g/cm2和L4(0.76±0.19)g/cm2〗明显低于对照组(t=2.116~2.304,P均<0.05),但两组间股骨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三角骨密度值无明显区别(P均>0.05)。糖尿病患者按病程分组后,病程长组(≥7.5年,52例)股骨和腰椎大部分骨密度值均明显低于病程短组(<7.5年,37例)(t=1.947~2.166,P均<0.05)。按有无视网膜病变分组后,有视网膜病变组(49例)股骨近端和正位腰椎的大部分骨密度值均明显低于无视网膜病变组(40例)(t=2.195~2.392,P均<0.05)。按有无微量白蛋白尿分组后,有微量白蛋白尿(尿微量白蛋白30~300mg/24h)组(35例)的股骨近端和正位腰椎的全部骨密度值均明显低于无微量白蛋白尿组(54例)(t=2.165~2.308,P均<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常出现骨密度减低表现,后者常与病程、有无视网膜病变和微量白蛋白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跟骨定量超声为评估依据,探讨绝经后糖尿病肾病患者骨密度变化及其骨代谢特征,并做两者关系的直线相关分析。方法:选择2003-01/2004-06上海杨浦区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84例,年龄60~80岁,均为绝经后女性。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2组,尿白蛋白排泄率<20μg/min为单纯糖尿病组(n=44),尿白蛋白排泄率≥20μg/min为伴有糖尿病肾病组(n=40)。观察两组患者定量跟骨超声传导速度、振幅衰减和骨硬度指数的变化,同时测定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尿白蛋白排泄率、甲状旁腺素、骨钙素等指标。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病例84例。①伴有糖尿病肾病组跟骨定量超声振幅衰减、超声传导速度及骨硬度指数明显低于单纯糖尿病组(61.25±10.56)dB/MHz,(1480.25±112.11)m/s,(53.12±10.25)%;(68.93±13.24)dB/MHz,(1600.23±120.41)m/s,(62.65±11.45)%,t=2.9198,4.7126,4.0036,P<0.01。②伴有糖尿病肾病组患者甲状旁腺素、骨钙素水平明显高于或低于单纯糖尿病组(18.01±5.62)ng/L,(3.05±2.63)μg/L;(12.16±4.76)ng/L,(4.96±3.08)μg/L,t=5.1626,3.0412,P<0.01,0.05。③直线相关分析表明糖尿病肾病患者骨密度与甲状旁腺素水平呈负相关(r=-0.376,-0.382,-0.354,P<0.01),与骨钙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尿白蛋白排泄率与血栓调节蛋白以及血小板计数的关系。方法:纳入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2000-01/2004-12住院的型糖尿病患者68例。于次晨8时收集血浆及24h尿标本,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3组:无白蛋白尿组(<30mg/L)23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0~299mg/L)21例、临床白蛋白尿组(≥300mg/L)24例。纳入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同2型糖尿病患者一样收集血液及尿液标本,检测4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参与者知情同意。用SPSSforwindow11.5统计软件作回归线性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68例和健康体检者3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无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临床白蛋白尿组的尿白蛋白排泄率分别为(13.35±4.2),(15.45±5.4),(190.5±18),(555±21)mg/L;血栓调节蛋白分别为(12±4.7),(21±5.2),(45±4.5),(75±5.5)μg/L。②尿白蛋白排泄率与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含量呈正相关(r=0.978,P=0.022)。③与血小板计数的关系:2型糖尿病患者无蛋白尿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水平与尿蛋白排泄率及血小板计数均呈现显著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与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含量水平呈相关,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之前就已可能存在微血管病变。因此,早期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和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有助于延缓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短期应用静脉滴注山莨菪碱 ( 65 4 Ⅱ )对不同时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及尿蛋白的影响。方法 :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治疗组 46例和对照组 3 9例。两组患者均根据尿蛋白和肾功能的不同再分别分为早期肾病组、临床期肾功能正常组和临床期肾功能不全组 3个亚组。治疗组静脉滴注 65 4 Ⅱ 2 0mg ,每天 1次 ,连续 2 8d。对照组不给上述治疗。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其他治疗方法各组相同。结果 :和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患者尿总蛋白和尿白蛋白明显降低 ,其中糖尿病肾病早期组尿总蛋白由治疗前的 ( 0 3 5± 0 0 5 )g/2 4h下降到 ( 0 2 0± 0 0 6)g/2 4h(P <0 0 1) ,尿白蛋白由 ( 192± 75 )mg/2 4h下降到 ( 98± 5 4)mg/2 4h(P <0 0 1) ;在临床期肾功能正常组尿总蛋白由 ( 3 73± 1 98)g/2 4h下降到 ( 2 3 9± 1 48)g/2 4h(P <0 0 1) ,尿白蛋白由 ( 2 85 3± 1791)mg/2 4h下降到( 163 3± 10 90 )mg/2 4h(P <0 0 1) ;在临床期肾功能不全组尿总蛋白由治疗前的 ( 1 90± 0 92 )g/2 4h下降到 ( 1 83± 1 0 9)g/2 4h(P >0 0 5 ) ;尿白蛋白由 ( 14 0 8± 83 6)mg/2 4h下降到 ( 1115± 5 5 6)mg/2 4h(P <0 0 5 )。结论 :短期静脉应用山莨菪碱治疗 ,对不同时期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均有减少尿蛋白的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患者不同时期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2型糖尿病组100例和健康体检者30例进行研究,根据尿蛋白排泄率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尿蛋白组(36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4例)和临床蛋白尿组(30例)。测定各组研究对象血清CRP,TNF-α,胆固醇,三酰甘油,肌酐,空腹血糖和胰岛素等,并进行比较。结果:①2型糖尿病患者CRP,TNF-α犤正常血尿组、微量蛋白尿组、临床蛋白尿组CRP分别为(2.44±1.90),(6.33±5.56),(18.35±15.39)mg/L;TNF-α分别为(1.53±0.22),(1.93±0.39),(2.64±0.36)μg/L犦明显高于对照组犤(1.07±0.36)mg/L,(1.01±0.27)μg/L犦(t=2.002~2.592,P<0.05~0.01)。②CRP,TNF-α水平随尿蛋白排泄率的增加而增加。③患者的血清CRP水平与病程、血肌酐、三酰甘油、空腹胰岛素、TNF-α呈正相关(r=0.301,0.354,0.312,0.390,0.311,P<0.01),与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sensitiveindex,ISI)呈负相关(r=-0.356,P<0.05);TNF-α水平与病程、血肌酐、三酰甘油、空腹胰岛素、CRP呈正相关(r=0.367,0.432,0.356,0.465,0.324,P<0.01),与ISI呈负相关(r=-0.595,P<0.01),与其他指标无相关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高水平的血清C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尿Ⅳ型胶原的变化并探讨其与糖尿病肾病其他检测指标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2-02/2004-10在大连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分组取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24只和模型组30只.②动物模型建立尾静脉一次性注射链尿佐菌素(55 mg/kg),测血糖≥16.7 mmol/L,尿糖持续阳性大鼠定为糖尿病模型动物.符合标准的为糖尿病组24只,对照组注射等量柠檬酸钠缓冲液.③检测方法及观测指标两组分别于病程的第2,3,6,9周随机取6只大鼠,经测定尿白蛋白正常而尿Ⅳ型胶原增高的糖尿病大鼠为糖尿病肾病待定组(n=5).随后麻醉状态下处死大鼠,检测血糖、血肌酐、肌酐清除率;用病理图像自动分析仪测定肾小球平均体积、PAS阳性物质含量.结果对照组大鼠24只,糖尿病模型组大鼠24只,糖尿病肾病待定组大鼠5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糖尿病组2,3,6,9周,尿Ⅳ型胶原、尿白蛋白、肌酐清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01);病程第2周,尿Ⅳ型胶原增高109.1%,尿白蛋白仅增高23.7%.②糖尿病肾病待定组肾小球平均体积、肌酐清除率均高于正常参考值[肾小球平均体积(1×103 mm3)糖尿病肾病待定组分别为498.88,498.88,470.05,468.26,490.44,正常参考值为(244.1~322.1)×103 mm3;肌酐清除率(mL/min·kg)分别为7.36,9.52,11.62,7.57,9.69,正常参考值为(1.73~4.33)mL/min·kg].③尿Ⅳ型胶原与血肌酐、尿白蛋白正相关(r=0.63,0.88,P<0.001),与PAS灰度、肌酐清除率负相关(r=-0.71,-0.45,P<0.001).结论尿Ⅳ型胶原能更早、更敏感地对糖尿病肾病作诊断,并且还能监测病情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136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分为A(≤30mg/g),B(>30~300mg/g),C(>300mg/g)组,并依据是否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视网膜病变组和非视网膜病变组,以认知功能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分析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的相关性。结果 A,B,C组简易智能状态量表总分、听觉词语即刻记忆3个、身体部位延时记忆、指图总耗时、图片补缺、图片误认数、图片延时记忆、图片即刻记忆以及数字广度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高血压病程、收缩压、C-反应蛋白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收缩压呈正相关(r=0.322,r=0.231),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及伴冠心病呈正相关(r=0.309,r=0.302);微血管病变、是否伴冠心病与配偶健康程度3个自变量对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血管病变与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有密切相关性;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2型糖尿病早期有微量白蛋白尿时已发生认知功能变化,应尽早进行预防并治疗。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减低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减低特征,寻求进行康复干预的可能性。方法:对89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进行了股骨近端(Neck、Troch和Ward’s三角)及正位腰椎(L2-4)的骨密度测定,并与相同年龄、性别和居住地区的正常人(对照组)比较。结果:糖尿病组的骨密度值[I2(0.70&;#177;0.21)g/cm^2,L(0.74&;#177;0.18)g/cm^2和L4(0.76&;#177;0.19)g/cm^2]明显低于对照组(t=2.116~2.304,P均&;lt;0.05),但两组间股骨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三角骨密度值无明显区别(P均&;gt;0.05)。糖尿病患者按病程分组后,病程长组(≥7.5年,52例)股骨和腰椎大部分骨密度值均明显低于病程短组(&;lt;7.5年,37例)(t=1.947~2.166,P均&;lt;0.05)。按有无视网膜病变分组后,有视网膜病变组(49例)股骨近端和正位腰椎的大部分骨密度值均明显低于无视网膜病变组(40例)(t=2.195~2.392,P均&;lt;0.05)。按有无微量白蛋白尿分组后,有微量白蛋白尿(尿微量白蛋白30—300mg/24h)组(35例)的股骨近端和正位腰椎的全部骨密度值均明显低于无微量白蛋白尿组(54例)(t=2.165~2.308,P均&;lt;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常出现骨密度减低表现,后者常与病程、有无视网膜病变和微量白蛋白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短期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抗拮抗剂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的影响。方法 :4 9例糖尿病肾病患者 ,分为治疗组 (厄贝沙坦 15 0mg/天 ) 2 6例、对照组 (依那普利 10mg/天 ) 2 3例治疗 3月 ,观察治疗前后 2 4小时尿总蛋白及尿微量蛋白的变化。结果 :两组病人治疗后 2 4小时尿总蛋白及微量白蛋白均有明显下降 ,治疗组 2 4小时尿总蛋白由 (0 85± 0 34)g/ 2 4小时下降至 (0 4 4± 0 19)g/ 2 4小时 (P <0 . 0 0 1) ,尿微量白蛋白由 (35 1 4 2± 15 9 34)mg/ 2 4小时下降至 (16 0± 87 5 9)mg/ 2 4小时 (P <0 . 0 0 1) ;对照组尿总蛋白由(0 96± 0 4 2 )g/ 2 4小时下降至 (0 4 4± 0 17)g/ 2 4小时 (P <0 . 0 0 1)尿微量白蛋白由 (345 5 2± 170 96 )mg/ 2 4小时下降至 (177 2 6± 93 0 7)mg/ 2 4小时 (P <0 . 0 0 1) ,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 . 0 5 )。结论 :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有减少尿蛋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以往对糖尿病患者泪液分泌和泪膜功能研究的结果报道不一.近年来,应用泪液蛋白质评估泪膜的功能越来越受到关注.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泪液主要蛋白质含量及基础泪液分泌情况,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泪液分泌及泪膜功能.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对象选择2001-12/2002-12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和内分泌科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100眼).均无眼部手术史及激光治疗史、近期眼局部用药史、接触镜配戴史.其中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25例(50眼);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25例(50眼).另外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正常健康体检者25例(50眼)作对照.3组年龄及性别构成比差异无显著性(χ2=0.024,0.321;P>0.05),实验开始前均获参与者知情同意.方法[1]泪液的采集随机抽取两组糖尿病患者及对照者各10例(20眼).采用毛细吸管法在下泪河收集10 μL非刺激性泪液,-20℃冰箱中保存备用(<1个月).[2]泪液总蛋白量的测定采用Lorry法测定泪液总蛋白浓度,用小牛血清白蛋白作为标准.[3]泪液主要蛋白质含量测定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考马斯亮蓝染色,采用Bio-Rad图像分析系统,对分离出的蛋白质条带作定性、定量分析.[4]泪膜破裂时间测定用玻璃棒沾取20 g/L的荧光素钠滴入检查者结膜囊,嘱被检查者轻轻眨眼数次,自然睁眼平视前方.直至发现完整泪膜出现第1个破孔"黑洞"的时间,即泪膜破裂时间.[5]基础泪液分泌试验用Whatmann 41号滤纸,折5 mm置于下睑外1/3结膜处,5 min后取下滤纸,测定滤纸湿后长度.[6]孟加拉玫瑰红染色试验用玻璃棒沾取10 g/L孟加拉玫瑰红染料滴入结膜囊瞬目数分钟之后,在裂隙灯下用无赤光观察(评分标准为以睑裂部角结膜染色为+,染色累及下方球结膜为++,累及上方球结膜为+++),以其染红上皮细胞和黏蛋白间接诊断干眼病.主要观察指标[1]泪液总蛋白质浓度.[2]各种泪液主要蛋白质浓度.[3]泪膜破裂时间.[4]基础泪液分泌测定值.[5]孟加拉玫瑰红染色阳性率.结果糖尿病组50例(100眼)和对照组25例(50眼)均进入结果分析.[1]泪液总蛋白质浓度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各种泪液主要蛋白质浓度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溶菌酶、乳铁蛋白及泪液特异性前白蛋白明显降低[(0.94±0.21)比(1.33±0.31)g/L,(1.10±0.24)比(1.67±0.43)g/L,(0.98±0.22)比(1.49±0.32)g/L,P<0.01],与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比较,乳铁蛋白和泪液特异性前白蛋白降低(P<0.05).人血清白蛋白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泪膜破裂时间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与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和对照组比较,泪膜破裂时间显著降低[(7.68±2.21)s比(9.92±2.37)和(10.80±2.23)s,P<0.01].[4]基础泪液分泌测定值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测定值显著小于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和对照组[(8.00±2.10)比(11.02±1.97)和(12.17±2.08)mm,P<0.05].[5]孟加拉玫瑰红染色阳性率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阳性率显著高于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和对照组(48%比24%和14%,P<0.05,P<0.01).结论本文结果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泪液分泌和泪膜功能异常,尤其是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泪膜功能降低更加明显.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有助于发现糖尿病患者泪液蛋白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测定2型糖尿病(DM)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DN)中的发病学意义,了解其对DM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85例2型DM患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并根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DM患者分为单纯DM组(SDM,n=40),隐性糖尿病肾病组(IDN,n=28)和显性糖尿病肾病组(ODN,n=17),并与32例正常人对照.结果(1)SDM,IDN,ODN 3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IL-6水平分别为(99±16),(112±22),(128±24),(90±15)ng/L,TNF-α水平分别为(127±15),(130±16),(148±22),(112±22)ng/L,经方差分析,各组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F=19.27,13.35,P均<0.01),其中SDM,IDN,ODN 3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ODN组又明显高于SDM组和IDN组(P<0.01),IDN组血清IL-6水平亦较SDM组升高(P<0.05).(2)糖尿病病程与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396,P<0 01和r=0.277,P<0.05),UAER与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变化亦呈正相关关系(r=0.630,0.426,P均<0.01);空腹血糖与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间均未见相关关系.结论IL-6和TNF-α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及其肾病的发生与发展.血清IL-6,TNF-α水平检测可以作为临床观察DN病情及判断DM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尿IV型胶原在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淑红  倪安民  刘静 《临床荟萃》2003,18(24):1393-1396
目的 探讨检测尿IV型胶原 (IV C)对 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作用及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 2 0 0 0年 3~ 12月 2型糖尿病患者 6 0例和健康体检者 2 0例 ,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将糖尿病患者均分为 3组 ,每组各 2 0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尿IV C ,免疫比浊法测尿微量白蛋白 ,同时测定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2 4小时动态血压、血脂和相关肾功能指标。结果 正常对照组尿IV C(1.93± 1.12 )mg/L ,糖尿病无肾病组 (6 .6 1± 1.6 4 )mg/L ,糖尿病早期肾病组 (11.35± 3.76 )mg/L。糖尿病临床肾病组 (2 3.4 0± 13.8)mg/L。糖尿病无肾病组中 ,尿白蛋白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接近 (P >0 .0 5 ) ,而尿IV C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糖尿病早期肾病组和临床肾病组尿IV C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糖尿病各组胰岛素敏感指数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糖尿病临床肾病组 2 4小时平均血压、白天和夜间平均血压均高于其他 3组 (P<0 .0 5 )。尿IV C多因素相关性分析 ,与病程、尿白蛋白指数、尿α1微球蛋白、尿 β2 微球蛋白、餐后血糖、平均舒张压、夜间血压和N 乙酰 β 葡萄糖酐酶呈正相关关系 ,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呈负相关关系 (P <0 .0 5 )。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血压正常患者体质量指数、凝血状态等指标,了解两类患者心脑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000-01/2003-06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内分泌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231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502例;糖尿病血压正常组729例。观察所有患者的病程及体质量指数;所有患者均清晨空腹静脉采血,测定体外血栓形成试验;检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统计冠心病、脑血管病及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结果:1231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病程比较: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明显高于糖尿病血压正常组[男:(5.76±0.39,4.57±0.49),F=28.71,P<0.05;女:(5.58±0.69,4.55±0.31),F=28.71,P<0.05]。②体质量指数比较: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明显高于糖尿病血压正常组[男:(24.76±0.46,20.11±0.76),F=20.40,P<0.05;女:(24.03±0.22,21.23±1.43),F=20.40,P<0.05]。③血栓长度比较: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和糖尿病血压正常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26.14±4.54,24.35±2.69,8.26±1.56,F=54.81,P<0.05)。④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及视网膜病变发生率比较: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明显高于糖尿病血压正常组[(10.96,5.08)%,(12.55,6.45)%,(23.51,14.68)%,χ2=14.42,13.20,15.05,P<0.01]。⑤尿白蛋白/肌酐阳性率比较: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明显高于糖尿病血压正常组(25.14%,11.80%,χ2=35.79,P<0.01)。结论:与血压正常患者比较,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病程更长,心脑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变发生率均显著升高,因此应强化降压治疗,使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危害性降到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跟骨定量超声为评估依据,探讨绝经后糖尿病肾病患者骨密度变化及其骨代谢特征,并做两者关系的直线相关分析。方法:选择2003-01/2004—06上海杨浦区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84例,年龄60~80岁,均为绝经后女性。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2组,尿白蛋白排泄率&;lt;20μg/min为单纯糖尿病组(n=44),尿白蛋白排泄率≥20μg/min为伴有糖尿病肾病组(n=40)。观察两组患者定量跟骨超声传导速度、振幅衰减和骨硬度指数的变化,同时测定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尿白蛋白排泄率、甲状旁腺素、骨钙素等指标。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病例84例。①伴有糖尿病肾病组跟骨定量超声振幅衰减、超声传导速度及骨硬度指数明显低于单纯糖尿病组[(61.25&;#177;10.56)dB/MHz.(1480.25&;#177;112.11)m/s,(53.12&;#177;10,25)%;(68.93&;#177;13,24)dB/MHz,(1600.23&;#177;120.41)m/s.(62.65&;#177;11.45)%,t=2.9198,4.7126,4.0036,P&;lt;0.01]。②伴有糖尿病肾病组患者甲状旁腺素、骨钙素水平明显高于或低于单纯糖尿病组[(18,01&;#177;5.62)ng/L,(3.05&;#177;2.63)μg/L;(12.16&;#177;4.76)μg/L,(4.96&;#177;3.08)μg/L,t=5.1626,3.0412,P&;lt;0.01,0.05]。⑧直线相关分析表明糖尿病肾病患者骨密度与甲状旁腺素水平呈负相关(r=-0.376,-0.382,-0.354,P&;lt;0.01),与骨钙素水平呈正相关(r=0.398,0.346,0.342,P&;lt;0.01)。结论: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伴有肾病患者较单纯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情况更加严重;其发生与糖尿病肾病时甲状旁腺素升高所致骨吸收增加及骨钙素降低引起的骨形成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5.
《医学临床研究》2001,18(6):403-404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l(a)]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42例2型糖尿病病人及34例健康人的Lpa水平.根据其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多少将糖尿病患者分成三组非糖尿病肾病组(A1组)16例(UAER<20 μg/min);微量白蛋白尿组(A2组)15例(20 μg/min≤UAER<200 μg/min);大量白蛋白尿组(A3组)11例(UAER≥200 μg/min).B组健康正常人34例.结果2型糖尿病组Lp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A2组Lpa水平(176.25±40.13)高于A1组(107.61±36.30),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A3组Lpa水平(308.21±59.65)进一步提高.Lpa与URER呈正相关(r=0.402,P<0.05).结论随着2型糖尿患者UAER的增高,Lpa有增高趋势.提示测定血清Lpa的水平可能间接反映2型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60例2013年1月~2014年12月的糖尿病患者,依据2009年的DPN诊断诊疗规范,分为并发周围神经病变者(DPN组)120例,未并发周围神经病变者(DM组)40例,并以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进行神经病变严重程度的分级,分为轻度、中度、重度DPN,另选健康对照组160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NSE含量,分析DPN组患者NSE水平与DM组、对照组的关系,以及不同血糖水平分组、不同TCSS评分分级的DPN患者之间NSE的含量关系。结果 DPN组、DM组、对照组血清NSE水平(μg/L)分别为23.5±3.0,12.4±2.3和11.3±1.6,DPN和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12,14.523,P<0.05); 血糖水平3.9~6.1,6.1~8.0和≥8.0 mmol/L,三组DPN患者的NSE水平(μg/L)依次为22.1±1.6,23.6±1.2和25.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1~7.534,P值均<0.05); TCSS评分对DPN组神经病变分级后,轻度、中度、重度DPN患者血清NSE水平(μg/L)分别为21.6±1.1,23.1±1.5和25.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0~5.526,P值均<0.05); NSE水平与TCSS分值呈正相关(r=0.572,P<0.05)。结论血清NSE水平高低和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密切相关,可作为DPN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尿IV型胶原检测在IgA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健康体检合格者(对照Ⅰ组)、非肾脏病变(下尿路感染或尿路结石)患者(对照Ⅱ组)及IgA肾病患者的尿Ⅳ胶原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Ⅰ组尿Ⅳ型胶原水平为(2.27±0.78)μg/L,对照Ⅱ组为(2.79±0.89)μg/L,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IgA肾病患者尿Ⅳ型胶原水平为(5.94±6.03)μg/L,显著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均为P<0.01)。另外,尿Ⅵ型胶原水平与24h尿蛋白呈显著相关(r=0.368,P<0.05)。结论尿Ⅳ型胶原可以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IgA肾病病变程度及进展情况的临床检测指标之一,亦可作为IgA肾病药物治疗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骨骼肌超微病变与微血管病变的关系--附6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糖尿病骨骼肌超微病变与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以透射电镜观察65例糖尿病患者的骨骼肌,同时检查眼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A1c、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ealbuminexcretion,UAE),并与10名正常人的检查结果作比较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的骨骼肌超微病变发生率为83%(54/65),肌病组合并糖尿病肾病和(或)糖尿病眼底病变的发生率为74%(40/54),无肌病组相应为27%(3/11)。肌病组患者骨骼肌中微血管基底膜指数为(20.1±5.3),无肌病组为(12.1±2.3),均较正常人(7.6±1.5)明显增高(P<0.01),且微血管基底膜指数与糖化血红蛋白A1c、UAE呈正相关(r=0.486,r=0.513,均为P<0.01)。结论:糖尿病肌病与肌组织中的微血管病变有关,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肌病的基本病理改变之一;骨骼肌组织中微血管病变程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底病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张茵  洪旭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9):1327-1328
我们对老年前期及老年糖尿病 5 4例 (无临床糖尿病肾病34例及临床糖尿病肾病 2 0例 ) 2 4 h尿蛋白、尿白蛋白及 β2 微球蛋白进行发析 ,比较其在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意义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将糖尿病 5 4例分成两组。糖尿病无肾病组 (A组 )共 34例 ,男 16例 ,女 18例 ,年龄 4 5~ 74岁 ,平均年龄 5 9.33岁。常规尿蛋白阴性。A组又根据病程分为 A1 组 (病程 <5 a) ,A2 组 (病程 5~ 10 a)。糖尿病肾病组 (B组 )共 2 0例 ,男 8例 ,女12例 ,年龄 4 6~ 80岁 ,平均年龄 6 7.4 3岁。 2 4 h常规尿蛋白 >0 .5 g%。该组病程全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96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同时选择22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4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同时测定各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24 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正常蛋白尿组即明显升高,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逐渐升高,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86±1.05)、(3.98±3.02)、(0.71±0.02)mg/L,P均<0.01].血清胱抑素C与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24 h尿蛋白定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0.71、0.59,P均<0.01),与内生肌酐清除率呈明显负相关(r=-0.69,P<0.01).结论 血清胱抑素C与糖尿病早期肾损害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痛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