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原发性高血压病痰瘀互结、毒损心络中医证类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高血压病的中医证类分布规律,探讨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病患者中的权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5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Epidate 2.0软件作为数据录入软件.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 10.0进行.结果: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发病中居首位,占44.6%,其次为肾阴亏虚证类(8.6%)、瘀血阻络证类(7.2%)、气血亏虚证类(5.8%)、风痰上扰证类(4.4%)、阴虚血瘀证类(3.8%)、气虚血瘀证类(3.4%)、阳虚血瘀证类(2.4%)、阳虚痰瘀证类(2.4%)、气阴亏虚证类(2.2%)、肾阳不足证类(2.0%)、阴亏痰瘀证类(1.8%)、肝郁痰瘀证类(1.6%)、肝阳上亢证类(1.6%)、气虚痰瘀证类(1.2%)、阴阳两虚证类(0.4%).结论:痰瘀已演变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因,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病因以痰瘀为主,痰瘀之毒可并存于高血压病其他各证类及其病程的各阶段. 相似文献
2.
痰瘀互结、毒损心络导致高血压病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宋·朱肱<类证活人书>涉及痰瘀互结致眩晕的思想;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中认为眩晕与眩冒同义,对瘀血致眩形成了初步认识;宋金元成为痰瘀眩晕理论发展的历史转折期;明朝医家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对痰眩、瘀眩理论分别进行了详细描述;清代医家将痰眩与五脏联系起来;当代沈绍功等首次提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病因病机,祛痰化瘀、解毒通腑法为其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查阅"中医心病痰瘀互结证"的历代文献及理论研究成果,从脂质代谢紊乱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氧自由基的损伤、细胞凋亡、胰岛素抵抗、相关基因、病理变化等方面述及痰瘀互结证的现代研究,指出其临证价值所在,提出"毒损心络"的新观点,制定诊疗痰瘀互结标准,拟制治疗新方,为本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5.
正高血压病在中医古籍中并未提及,现代医家普遍将其归入眩晕、头痛范畴,往往从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肾气亏虚、肾阳虚、痰湿壅盛等证型辨证论治。然而伴随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转变,痰瘀互结证逐渐成为高血压病的常见证型。1源流《黄帝内经》中虽未明确言及痰瘀致眩有关理论,但阐明"津血同源"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诠释痰、 相似文献
6.
从概念形成、病机特征、舌脉辨证要点、常见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对痰瘀互结证的辨治进行探讨,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重视久病怪病的痰瘀互结病理因素,治疗当以治气为先,首选芎归二陈汤,阳虚者加温阳之品,久病入络者加搜剔入络之品,且应兼顾补益,以防化痰祛瘀损伤正气。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目的比较高血压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抵抗素、脂联素等差异,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脂肪因子与血瘀证的关系。方法空腹取静脉血制备血浆、血清,酶免检测血清脂联素、抵抗素,放免检测血清瘦素、胰岛素和血浆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酶法检测空腹血清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结果血瘀证检出率为25%。与非血瘀证组相比,血瘀证组瘦素、内皮素浓度升高(P〈0.05),脂联素水平降低(P〈0.05);抵抗素、胰岛素、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抵抗素、脂联素二者与瘦素、胰岛素、内皮素均未见明显相关关系(P〉0.05)。胰岛素与瘦素呈正相关(r=0.714 2,P〈0.01)。结论肥胖与血瘀证相关;瘦素与血瘀证的联系可能是通过调节血管活性因子水平实现的,脂联素具有防止血瘀证形成的作用;高血压病肥胖者血瘀证的形成可能与抵抗素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从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系统生物学层面,在脂质代谢、炎症反应、血液流变学变化与凝血功能、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胰岛素抵抗等7个方面,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研究发现,虽然学者们已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分子生物学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由于研究手段的多样化、研究方法的不同、研究层面的差异,单独的某一项或几项指标不能完全阐释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本质。复杂网络正是针对复杂现象或复杂问题发展而来的一种新方法,利用复杂网络学研究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所涉及多系统、多层面、多指标,通过复杂网络学的方法,开展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可能是全面了解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基础生物学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抵抗素、脂联素与血瘀证的关系。方法以原发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为对象,空腹取静脉血制备血浆、血清,酶免法检测血清脂联素、抵抗素,放免法检测血清瘦素、胰岛素和血浆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酶法检测血清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使用SAS9.1 for windows分析各项指标与血瘀证的关系。结果糖尿病组血瘀证检出率0.423,高血压病组为0.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瘀证检出率随着病程延长而增高。与非血瘀证组比较,血瘀证组瘦素、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升高,脂联素、胰岛素水平降低,血清抵抗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抵抗素、脂联素、瘦素、胰岛素水平均升高,而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脂联素与血瘀证形成负相关;肥胖致瘀可能是由脂肪因子调节血管活性因子实现的;肥胖性血瘀可能与抵抗素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行基于“实时、活体、动态、微创”特征的微透析采样技术的证治药动学探索性研究。方法:SD大鼠通过连续7周给予高脂饲料并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痰瘀互结型冠心病模型。正常组和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组、丹参素高、低剂量组,每组各6只大鼠,提取物中丹参素的给药量为分别为25.3,50.6 mg·kg-1,进行正常和冠心病大鼠的证治药动学研究。单次灌胃给药后,血液微透析法活体、动态采样,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微透析样品丹参素的浓度,采用非房室模型处理获得药动学参数。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升高,高、中、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升高,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获取了不同机能状态下丹参素的药动学特征。和正常组相比,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大鼠丹参素达峰浓度(Cmax)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达峰时间(Tmax)缩短,零阶矩(AUC)、一阶矩曲线下面积(AUMC)增加,和正常组相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模式可为类似证治药动学研究做借鉴。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学认为冠心病的重要病理因素是痰浊、血瘀,经过临床研究表明,痰瘀互结作为引发冠心病的重要机制,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通过检索近十年相关文献,从动物模型、客观化、临床治疗研究等方面,浅析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冠心病中医临床诊疗提供辨证施治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整理和揭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了1995—2014年公开发表的有关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研究文献,从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临床治疗常用方、常用中药使用频率、常用中药分类、临床用药加减、与西药联合用药及干预组间疗效比较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42篇,有完整处方名称(包括传统经方名称)36首方、没有取名但以"自拟经验方"作为名称有8首方,涉及相关药物共104种,合计治疗患者1 587例。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常用中药使用频次由高到低排列依次前10名分别为:法半夏、丹参、瓜蒌、川芎、薤白、甘草、茯苓、红花、陈皮、赤芍和当归,根据中药的功效及分类,使用频次较多的药物依次排名活血化瘀药、化痰药、理气药、补虚药。结论:痰瘀同治是冠心病辨证论治的大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心血瘀阻证研究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证候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现阶段研究的难点,本文通过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系统生物学、医学模式等方面的论述展望下阶段心血瘀阻证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比较采用腹腔注射脂多糖(LPS)、结扎冠状动脉及两者不同组合方式建立急性冠脉综合征瘀毒互结证大鼠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22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纯结扎冠脉组、先注射LPS(5 mg·kg)组(结扎冠脉前24 h注射LPS)、后注射LPS(5 mg·kg)组(结扎冠脉后10 min注射LPS)。各组分别于造模后3、24、72 h进行各项指标的检测,对模型的建立进行综合评价。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与中医证候宏观评价指标舌象、脉象,采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伊文思蓝/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心肌缺血、梗死面积,生化法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钙蛋白T(cTnT)含量及白细胞介素(IL)-1β、IL-6的变化,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数,检测凝血四项、血小板聚集率、血液流变学等凝血评价指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结果:造模3 h后,与假手术组比较,单纯结扎冠脉组大鼠舌面R、G、B值显著下降(P<0.01),舌下络脉色泽显著变紫(P... 相似文献
19.
20.
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标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1986年建立的“血瘀证诊断标准”得到了临床广泛应用,具有较好普适性。但冠心病血瘀证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利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制订符合循证医学理念的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标准,对进一步深化冠心病血瘀证的研究,发挥传统中医药在冠心病防治领域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