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六味地黄方是以肝肾之阴为主的补阴代表方剂,方中以熟地,山茱萸,山药为补肝、肾、脾三阴之药,简称“三补”,以泽泻,丹皮,茯苓为“三泻”。为了探  相似文献   

2.
魏玉横组方思想再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玉横一生倡导“补肝” ,在所辑《续名医类案》一书中既创“一贯煎”以峻补肝肾胃阴 ,又用“一气汤”重补脾肾之阳。精心选录了前人冯楚瞻大量“一气汤”医案载于书中 ,提示后人“肝为内伤之本” ,“肝血自当养 ,肝气不可犯” ,“补肝”组方用药当肝体、肝用兼顾 ,足三阴并重 ,土金水一气以贯之。  相似文献   

3.
1 来源及衍化本方是北宋钱仲阳从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肾气丸减桂、附而成。以治小儿“五迟”证,因小儿稚阳纯气,无补阳之法,故用此方。该方由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六味药组成。所主诸证,皆属真阴亏虚,虚火上炎所致。本方为补阴的主要方剂,功效以滋补肝肾为主,并能补脾阴,故称其方为三阴并补之方,其药物组成特点“三补三泻”,地黄滋阴补  相似文献   

4.
脾阴是水谷所化生之精微物质,是脾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具有滋生血脉、化生气血,灌溉濡润脏腑经络,营养肌肉四肢百骸的作用。脾阴虚多因有饮食失调、劳倦过度、忧思过虑、六淫之邪、或用药误治汗吐下太过、久病虚损等。临床表现有运化失司,阴虚内热,濡养无权3个方面。脾阴虚证治疗原则为“滋养脾阴”,补脾阴以甘味为主,当取“甘平”之法,补脾阴强调气阴兼顾,补脾阴注意阴血同源,补脾阴注重调畅气机,补脾阴不忘胃纳。  相似文献   

5.
试论六味地黄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六味地黄丸是中医著名的经典方剂之一;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六味中药组成,成为滋阴补肾的经典名方。此方被后世誉为“补阴方药之祖”,具有滋阴补肾之功,对肝肾阴虚不足所致的诸般虚症均有良好的效果。方中三阴并补,发挥其补益肝、脾、肾的作用,效力全面,且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达到补肾治本之功。配伍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补中有泻,寓泻于补,为通补开合之剂”,根据分析六味地黄丸及其丸中“三泻”药物,我们不难发现“扶正祛邪,痰瘀同治”也是六味地黄丸的组方原则。方中“三泻”,或者称为“三开”,三味药共凑清泻湿浊,平其偏盛,以治其标。全方“三泻”之品与“三补”之品,是相辅相成,组方严密,科学性强。六味地黄丸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各科,现代常用本方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和疑难杂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六味地黄丸具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具有降低血脂,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的作用。服用六味地黄丸对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双向调节作用;可提高细胞的解毒能力而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6.
黄芪味甘微温 ,入脾、肺经。李时珍称其为补药之长 ,后世有人将其理解为最补之药 ,其实不然 ,“长”是优的意思 ,不是“最”的意思。本意是指黄芪在补药中优点突出 ,能补一般补药之不能补之症 ,能治一般补药之不能治之病。张元素对其补的功用总结为 :“其用有五 ,补诸虚不足 ,一也 ;益元气 ,二也 ;壮脾胃 ,三也 ;去肌热 ,四也 ;排脓止痛 ,活血生血 ,内托阴疽 ,为疮家圣药 ,五也。”又曰 :“补五藏诸虚 ,治脉弦自汗 ,泻阴火 ,去虚热 ,无汗则发之 ,有汗则止之。”可见黄芪之补是一种动态的补 ,就是在行气活血的基础上起到补的作用。这与参类药…  相似文献   

7.
杜建教授应用六味地黄汤治疗老年病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味地黄汤由肾气汤化裁而来,为宋代钱乙所创立。钱氏在《颅囟经》的影响下,认识到“小儿纯阳之体,无补阳之法,故去附子、桂枝……”,小儿在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因而,用药忌辛窜,补之多以柔润。将张仲景肾气汤去桂、附之温燥,取六味之滋润,以补肾阴,为后世医家倡导养阴补肾之说奠定了基础,使“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论付诸于临床。后世医家对此推崇备至,奉为补肾阴圣方。  相似文献   

8.
补法是中医治疗八法之一。主要是补益人体阴、阳、气、血的不足,或补益某一脏腑虚损的一种治法,以达到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恢复健康之目的,即《内经》“虚者补之”、“损者益之”之义。因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补法首先要重视脾肾。  相似文献   

9.
“虚则补之”,人所共知。临床诊疾,病实者鲜少、虚者甚多,补后天而益先天最详于东垣,仅其应用补法的特点,略述管见,不妥之处,悉请指正。一、补散相须东垣总结前人及自己的经验,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为据著成《脾胃论》,该书重点强调脾胃为一身精气升降之枢纽与“火与元气不两立”两个论点,认为阴火与元气(脾胃之气)对立统一、一胜则一负。若脾气下流、元气消沉,阴  相似文献   

10.
补法的运用     
补法是针对虚证而设的。《素问·三部九候论篇》云:“虚者补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指出了补虚的总原则。《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云:“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三阴三阳各篇并没有明确提出“六经“或“经络”的概念,每篇之首只标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宋朱肱首以足六经论三阴三阳,后世便习惯地称伤寒三阴三阳病为“六经病”、“六经病机”、“六经辨证”。至于经府并提,则首见于《伤寒例》;而以膀胱为太阳之府,则始于宋成无己。这种经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黄挺教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门诊抄方,整理相关医案,试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总结黄挺教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经验,并附验案一则,以资佐证。[结果]黄挺教授认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气阴亏虚为本,痰脂胶着、癌毒裹结为标,“虚”“痰”“毒”贯穿本病的始终。治疗上主张攻补兼施,以平补气阴、化痰散结、解毒祛瘀为治则,并将传统中医辨证与现代药理学研究相结合,以益气养阴散结方为基本用方,随证加减,多能获得良好疗效。所举验案为气阴两虚、痰脂癌毒壅肺之证,治以平补气阴、化痰散结、解毒祛瘀,以益气养阴散结方为底,随证加减,攻补兼施,疗效确切。[结论]黄挺教授临证谨守平补气阴、化痰散结、解毒祛瘀之法,以益气养阴之方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经验独特,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1 金匮肾气丸的组成、主治功效 金匮肾气丸由附子、桂枝、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八味药物组成;各药物剂量比例为1:1:8:4:4:3:3:3。以熟地黄补肾阴,泽泻泻肾浊,山茱萸补肝阴,丹皮泻肝火,山药补脾阴,茯苓渗脾湿,三阴并补并泻;再以少量桂、附温补肾中之阳,意在微微生长少火以生肾气。  相似文献   

14.
第十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Ⅰ综述 一、厥阴病的概念 以“蹶阴”名病,包含有以下的意义: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所谓“两阴交尽”是说,三阴中阴气以太阴为最多,少阴次之,至厥阴则开始向阳转化,其阴气最少,故又称厥阴为“一阴”、“尽阴”。厥阴的阴气少,在生理上是指其所主之阴为人体阴分中所占比例最少的阴血(肝藏血:心主血,而心包代心用事);病理上则体现在厥阴病以阴血耗竭为主要病理变化。厥阴病中感受直中之邪者,起病即出现“消渴”;  相似文献   

15.
自宋代钱乙提出:“肾主虚、无实也”后、经过历代医家努力,对肾生理的研究,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既重视肾阴、亦重视肾阳,并认为肾无表证和实证,总的治疗原则亦当“补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故阴虚者应忌辛燥、忌苦寒、宜甘润壮水之剂,以补阴配阳,使虚火降而阳归于阴、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者应忌凉润、忌辛散,宜甘温益气之品、以补阳配阴,使沉阴散而从于阳,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这些历代医家的经验总结,对临床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内经》在“三部九侯论”等八篇文章中多处论述用补益法治病,计有“虚则补之”、“虚则实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等,可见补益法是《内经》常用而重要的治疗法则之一。兹谈运用“虚则补之”的临证心得如下:  相似文献   

17.
“气虚发热”的病机及辨证论治进行了探讨,认为气虚发热由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脾阴乃脾气中之阴气者,系牌中之介于血气之间,似气似血之物质,与他脏之阴有异。脾阴虚必致脾气健运失职。因气阴互生,故以益脾气滋脾阴为基本治法,使气旺阴生,阴复火自灭,补中益气汤主之。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的脊柱肿瘤辨治方法。脊柱作为督脉“贯脊属肾”之所,参与总督一身之阳,“阳化气”不足,阳不制阴,导致“阴成形”太过是脊柱肿瘤发生之关键,通过寒积、痰凝、血瘀三个角度深入研究和理解中医“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在脊柱肿瘤防治中的应用,有望为脊柱肿瘤的防治提供有益的指导,为传统中医的传承和创新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概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世医家将仲景《伤寒论》的辨证体系概括为“六经辨证”。但《伤寒论》篇中,每病之首并无“经”字,亦不依经脉统摄全篇,而以“三阴三阳”冠之。从字面而言,“六经”很给人一个只是经脉之病的印象,不能全面反映仲景《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只是沿用已久,人皆称之。究其实质,还是称为“三阴三阳”辨证较能贴切仲景本意。 三阴三阳辨证应包括如下三个内容:1 三阴三阳的概念 三阴三阳不单指某一经脉,它包括:  相似文献   

20.
荣蔚 《开卷有益》2011,(1):44-45
《珍珠囊》记载:“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疮,为疮家圣药。五也。”《本草求真》谓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