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钩吻生物碱化合物抗肿瘤效应及其诱导凋亡作用。方法①在小鼠H22肝癌细胞小鼠移植性肿瘤模型上观察钩吻生物碱化合物对H22小鼠实体瘤的抑制作用;②AO/EB荧光染色法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PI染色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及凋亡率。结果腹腔注射钩吻素子对H22小鼠实体瘤的抑瘤率为40.29%、36.57%、22.89%;钩吻素甲对小鼠H22实体瘤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瘤率为28.91%、16.85%、9.68%;但1-甲氧基钩吻碱小鼠H22实体瘤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钩吻素子可诱导SW480细胞发生凋亡形态学改变.并且可使SW480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阻止细胞从s期至G2期转移,从而诱导其凋亡。结论钩吻生物碱化合物特别是钩吻素子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并具有一定的构效关系,钩吻索子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滞肿瘤细胞周期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鬼臼毒素进行结构改造,寻找高效低毒的抗肿瘤先导化合物。方法运用拼合原理,将川芎嗪和天冬氨酸等结构片段引入鬼臼毒素结构中,通过1 H-NMR、13 C-NMR和HRMS确证结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评价化合物对人肺癌细胞A549、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活性及对人正常肝细胞L-02的毒性,并采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法观察优势化合物对细胞核形态的影响。结果得到3个新型鬼臼毒素衍生物,其中化合物P-02(IC 50=0.1998±0.08μmol·L^-1)对A549的抑制作用与阳性药阿霉素相当(IC 50=0.1881±0.06μmol·L^-1),较依托泊苷(IC 50=8.55±0.43μmol·L^-1)提高了40倍;该化合物对L-02的毒性(IC 50=0.6701±0.176μmol·L^-1)明显小于阿霉素(IC 50=0.04684±0.02μmol·L^-1);DAPI染色结果表明,化合物P-02通过诱发A549细胞核碎裂产生细胞毒性。结论与临床化疗药物依托泊苷和阿霉素相比,将川芎嗪和氨基酸片段引入鬼臼毒素后可增强抗肿瘤活性,降低毒性,为新型鬼臼毒素类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神经病理性疼痛(NPP)的新型治疗药物以及治疗靶点亟待研究。中国钩吻为马钱科植物胡蔓藤的全草,盛产于闽、粤、桂等地。钩吻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吲哚类生物碱,含有数十种生物碱单体,其中钩吻素子(koumine,KM)为国产钩吻生物碱单体中含量最高的一种有效成分。民间一直应用钩吻原植物治疗各类疼痛,尤其神经性疼痛与癌性疼痛。有报道,钩吻总碱具有显著的镇痛效果,但治疗指数小,有效量与中毒量较接近。本文拟从国产钩吻分离纯化获取钩吻素子,并报道其抗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及其机制。选取本地采集的钩吻根和茎,提取钩吻总生物碱;应用高速逆流色谱等技术分离纯化钩吻总碱获得钩吻素子单体,纯度达99%;经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分析、元素分析以及熔点测定等确证其化学结构,钩吻素子分子式为C20H22N2O,分子量306.3。钩吻素子原料药对光、温度、湿度稳定,钩吻素子水溶液在pH值3~8以及温度在室温、40℃、60℃条件下稳定。在大小鼠坐骨神经慢性束缚损伤(CCI)模型和脊神经结扎模型上,以动物机械阈值、热阈值和自发痛行为为指标,首次观察到ig或sc钩吻素子具有显著的抗NPP作用,有效剂量远低于中毒剂量(小鼠sc钩吻素子LD50为99 mg·kg-1)。脊髓可能是钩吻素子抗NPP的重要作用部位;脊髓神经活性甾体3α,5α-四氢孕酮(3α,5α-THP)参与调控NPP,钩吻素子可显著提高CCI模型大鼠脊髓腰段内3α,5α-THP的水平;3α-羟化类固醇脱氢酶(3α-HSD)是催化3α,5α-THP合成的关键酶,钩吻素子可显著上调脊髓3α-HSD酶的表达。上述结果表明,钩吻素子具有显著的抗NPP作用;增强脊髓3α-HSD酶的表达,促进脊髓3α,5α-THP的生成,可能是其发挥抗NPP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野黄芩苷(Scu)对人结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40、80、120、160、200、240、280μmol·L-1 Scu对人结肠癌SW480和HCT116细胞以及人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HK-2细胞活力的影响,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采用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细胞迁移和小室侵袭实验检测Scu对SW480和HCT116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50、100、150μmol·L-1 Scu对SW480细胞迁移、侵袭、上皮-间质转化(EMT)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120、160、200、240、280μmol·L-1Scu显著抑制SW480和HCT116细胞的活力(P <0.01),作用24 h后的IC50值分别为157.7和179.2μmol·L-1。与空白组比较,50、100、150μmol·L-1 Scu组SW480和HCT116细胞划痕宽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对SW480结肠癌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结肠癌SW480细胞后,给予不同浓度(100,200,300,400,500 mg·L^-1)银杏叶提取物干预后,采用CCK-8检测人结肠癌SW480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选择最佳作用浓度;随后,在此作用浓度下观察EGB作用不同时间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人结肠癌SW480细胞内Ki67和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银杏叶提取物可抑制结肠癌SW480细胞的增殖,且随着作用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其抑制作用逐渐增强;300 mg·L^-1银杏叶提取物对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最明显。银杏叶提取物干预的结肠癌SW480细胞内Ki67和PCNA的表达均明显下调。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地抑制结肠癌SW480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6.
观察黄癸素联合应用羟喜树碱对肿瘤细胞的协同抑制作用,并探讨黄癸素对拓扑异构酶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黄癸素联合应用羟喜树碱对体外培养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计算IC50和联合指数(CI值)判断药物协同作用效果;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测定黄癸素对SW480细胞DNA拓扑异构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两药单用比较,黄癸素联用羟喜树碱对SW480、SGC-7901、SW1116细胞的抑制作用更显著,IC50显著降低,两药联用对各种人癌细胞株的CI值均小于1,HepG2、SW480、SGC-7901、SW1116细胞的CI值最低分别达0.447、0.626、0.161和0.178,表现为较显著的协同效果。琼脂糖凝胶电泳法结果显示,经黄癸素(2.0~8.0 mg·L-1)处理的SW480细胞拓扑异构酶Ⅰ、Ⅱ的活性均有所降低。研究表明,黄癸素可抑制拓扑异构酶的活性,与典型的TopoⅠ抑制剂羟喜树碱合用具有良好的协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该结果可能与两药在作用机制方面的协同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核酸类似物PNA在HepG2.2.15细胞中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方法以HepG2.2.15细胞作为细胞模型,拉米夫定作为阳性对照药物。HepG2.2.15细胞于药物处理14d后,收集上清液及细胞。采用ELISA检测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含量,HBV荧光定量检测上清液和细胞内HBV DNA水平,CCK-8试剂盒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核酸类似物PNA与拉米夫定在浓度1.6-1000μmol·L^-1内对HepG2.2.15细胞的毒性均较小。与药物未处理组比较,PNA和拉米夫定均可有效抑制细胞上清HBV DNA,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05-0.10μmol·L^-1和0.09-0.18μmol·L^-1,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体外细胞实验中,PNA对细胞的毒性小,与拉米夫定的安全指数相当;PNA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具有一定时效量效关系,与拉米夫定的抑制强度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体外实验法研究钩吻素子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酶促反应动力学。方法以钩吻碱甲标准品为内标,采用液质连用(UPLC/MS)的方法测定钩吻素子在体外代谢30min后剩余钩吻素子的含量。UPLC采用BEH C18色谱柱(2.1×50mm,1.7μm),流动相为0.1%甲醇酸-0.1%甲醇水(20∶80),流速为0.3mL·min-1,进样量为1μL,柱温为40℃,MS采用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监测,离子监控通道m/z307.1>69.76(钩吻素子),m/z 323.1>69.76(钩吻碱甲),毛细管电压2.8kV,锥孔电压35V,离子源温度110℃,脱溶剂温度300℃,锥孔气(N2)流速50L·h-1,脱溶剂气(N2)流速450L·h-1。用Linewrave-Burk作图分析数据,计算酶促动力学参数。结果钩吻素子在0.5~30uM范围内线性良好Y=0.1544X+0.0593,r=0.9939结论此方法简单、快速、可靠,适用于钩吻素子的体外代谢研究。  相似文献   

9.
李妍  张晶  韩小敏 《中国药师》2012,15(7):914-917
目的:以酵母细胞为模式菌高通量筛选具有抗肿瘤活性的Aurora-B激酶抑制药.方法:以野生型酵母菌Y300和ipl1-321温度敏感型突变株为模式菌,筛选Aurora-B激酶抑制药;体外酶学实验验证候选化合物对Aurora-B激酶的抑制作用;MTT方法检测阳性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阳性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周期阻滞.结果:经筛选得到12个化合物和5个微生物发酵液;其中浓度在10μg·ml-1时对重组纯化的人Aurora-B激酶活性抑制率高于50%的有7个,其中3个活性较好的化合物IC50分别为10.253,1.826和2.054μmol·L-1;其中3个化合物对Hela细胞的IC50分别为4.255,15.326和1.032μmol·L-1,对HepG2细胞的IC50分别为5.387,17.465和1.725 μmol·L-1,对HCT116细胞的IC50分别为5.380,8.528和2.029 μmol·L-1.11号化合物能够诱导HCT116细胞G2/M期阻滞.结论:以Y300和ipl1-321酵母细胞为高通量筛选模型筛选到多个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Aurora-B激酶抑制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合成18种氨基酸酯基二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化合物1~18),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以及抗乙肝病毒(HBV)活性评价.方法 以L-苯丙氨酸、L-丙氨酸、L-亮氨酸、L-异亮氨酸、L-谷氨酸及L-甘氨酸的甲酸酯为原料,通过碱催化,与CS2和卤代烷缩合反应,合成18种氨基酸酯基二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化合物的结构及组成经过质谱、1H-NMR和熔点仪测试技术进行了表征.利用MTT法测定目标化合物1~18对子宫颈癌HeLa、肝癌HepG2、胃癌BGC-823、乳腺癌MCF-7、结肠癌SW-480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ELISA法测定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效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上清液中HBV DNA的表达量.结果 化合物11、12、17和18对上述5种肿瘤细胞株增殖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相对于阳性对照拉米呋啶,化合物14和15能够较好的抑制HBV抗原的分泌和病毒DNA的复制.化合物14抑制HBV DNA、HBsAg和HBeAg的IC50值分别是0.43、0.28和0.1 mmol·L-1;化合物15的IC50值分别为0.24、0.02、0.03mmol·L-1.结论 这些二硫代甲酸酯类衍生物中,化合物11、12、17和18在体外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化合物14和15在体外对HBV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二硫酯在抗肿瘤及抗病毒方面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陈劲松  梁庆模 《中国药房》2008,19(22):1698-1699
目的:研究奥曲肽单用及其与5-氟尿嘧啶(5-FU)联合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10-7~10-10mol.L-1)奥曲肽单用及其与5-FU(12.5、25、50μg.mL-1)联合作用SW480后的吸光度值后计算抑制率。结果:奥曲肽各浓度中,以10-10mol.L-1抑制率最高,10-12mol.L-1以下对细胞增殖无抑制作用;奥曲肽与5-FU联合使用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明显高于单用组(P<0.01)。结论:奥曲肽能抑制人结肠癌细胞SW480的增殖,并与5-FU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余爱荣  辛华雯  吴笑春  李罄 《中国药房》2009,(29):2287-2288
目的:考察氟伐他汀和血脂康治疗肾移植术后高脂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6例肾移植术后高脂血症患者分为氟伐他汀组(n=32,氟伐他汀40~80mg,口服,每日1次,疗程8周)和血脂康组(n=24,血脂康0.6g,口服,每日2次,疗程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氟伐他汀组治疗后,TC由(7.39±1.98)mmol·L-1降至(5.62±0.93)mmol·L-1,LDL由(3.68±1.13)mmol·L-1降至(2.86±0.83)mmol·L-1;血脂康组治疗后,TC由(6.82±1.29)mmol·L-1降至(5.56±1.19)mmol·L-1,LDL由(3.26±0.73)mmol·L-1降至(2.78±0.80)mmol·L-1;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2组间TC和LDL降幅无显著性差异,且TG水平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过程中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氟伐他汀和血脂康治疗肾移植术后高脂血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右溴苯那敏的浓度,并评价右溴苯那敏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血浆经参有氯苯那敏为内标的甲醇沉淀后在Inertsil ODS-3柱(150mm×2.1mm,5μm)上分离,流动相采用含10mmol·L^-1甲酸铵的甲醇/sic/甲酸(60:40:0.1,V/V/V)溶液。串联质谱sciex API 3000采用正电喷雾离子源和多反应监测的扫描模式。结果右溴苯那敏在0.1—40μg·L^-1内线性良好,定量下限为0.1μg·L^-1。方法的准确度为87%~113%,批内、批间的RSD均〈15%。右溴苯那敏的主要药动学参数ρmax、tmax、t1/2、AUC0→t。和AUC0→∞在单剂量给药后分别为:(3.58±1.14)μg·L^-1、(9.42±2.94)h、(18.46±9.48)h、(108.4±53.97)μg·L^-1和(126.3±73.91)μg·L^-1;在多剂量给药后分别为:(14.59±6.75)μg·L^-1,(6.35±2.09)h、(21.40±7.74)h、(487.9±316.2)μg·L^-1和(578.0±437.3)μg·L^-1。稳态时的药动学参数AUC^88、ρmax、tmax和DF分别为:(153.0±74.47)μg·L^-1、(12.07±5.84)μg·L^-1、(12.75±6.21)μg·L^-1和(21.2±7.7)%。结论本方法专属性强,精确,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快速。结果表明单剂量和多剂量给药后ρmax、tmax和AUC^88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溴苯那敏在体内有蓄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受试者单次和多次口服复方替米沙坦胶囊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20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单次口服低、高剂量复方替米沙坦胶囊(每粒合替米沙坦40mg,氢氯噻嗪12.5mg);8名健康受试者口服复方替米沙坦胶囊1粒,连续服用7d,采用LC—MS/MS方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受试者单次口服复方替米沙坦胶囊1粒或2粒后替米沙坦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130.65±125.97)、(876.22±588.52)μg·L^-1,tmax分别为(1.72±0.96)、(1.03±0.48)h,AUC0-t分别为(1745.22±1634.54)、(4776.26±3703.07)μg·h·L^-1,AUC0-∞。分另1为(1882.11±1704.30)、(5060.78±3955.61)μg·h·L^-1;单次口服复方替米沙坦胶囊1粒或2粒后氢氯噻嗪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70.62±23.05)、(120.42±51.41)μg·L^-1,tmax分别为(1.95±1.01)、(2.30±1.14)h,AUC0-t分别为(498.99±162.45)、(888.83±384.29)μg·h·L^-1,AUC0-∞分别为(511.32±161.02)、(910.67±390.77)μg·h·L^-1.连续7d口服复方替米沙坦胶囊1粒后替米沙坦和氢氯噻嗪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199.27±133.79)、(53.52±11.54)μg·L^-1,tmax分别为(1.33±1.14)、(2.38±1.03)h,AUC∞分别为(1211.13±774.94)、(405.80±142.41)μg·h·L^-1,Cav分别为(50.46±32.29)、(16.91±5.93)μg·L^-1,DF分别为(3.61±1.61)、(3.18±0.59)。结论:单次口服复方替米沙坦胶囊后,替米沙坦在40,80mg时的AUC和C一的增加比例显著高于剂量增加比例,呈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氢氯噻嗪在12.5,25mg时的AUC和Cmax的增加与剂量增加成正比,呈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连续给药与单次给药相比,其药代动力学特征未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健康受试者单剂量与多剂量口服复方苯磺酸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后的药动学。方法:10名受试者单剂量(10mg)与多剂量(10mg·d-1,连续7d)口服复方苯磺酸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后,以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苯磺酸氨氯地平与阿托伐他汀钙血药浓度,利用DAS药动学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单剂量给药后,苯磺酸氨氯地平与阿托伐他汀钙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53.4±12.9)、(15.4±4.6)h,Cmax(6.7±1.8)、(18.5±4.4)μg·L-1,AUC0~120(298.8±97.1)、(118.3±48.9)μg·h·L-1,AUC0~∞(412.2±131.5)、(120.0±55.1)μg·h·L-1;多剂量给药后,苯磺酸氨氯地平与阿托伐他汀钙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β(49.5±10.3)、(14.4±5.3)h,Cmax(8.7±2.5)、(20.3±5.8)μg·L-1,AUC0~120(451.2±127.1)、(136.3±54.9)μg·h·L-1,AUC0~∞(569.3±165.8)、(139.0±61.3)μg·h·L-1,Cav(2.7±0.6)、(8.3±1.3)μg·L-1,峰谷比(R)1.7±0.4、1.1±0.2。结论:复方苯磺酸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中2组分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消除速度不随连续给药变化,但连续给药后苯磺酸氨氯地平在体内有轻微蓄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别建立HPLC外标法测定地黄药材及其制剂中尿苷和腺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Thermo C18柱(250 mm×4.6 mm,5μm),尿苷以5 mmol·L-1醋酸铵(乙酸调节pH为6.0)为流动相,腺苷以20 mmol·L-1磷酸二氢钾∶甲醇(90∶10)为流动相,流速均为1 mL·min-1,检测波长均为254 nm。结果尿苷浓度在4.17~20.85 mg·L-1(r=0.999 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腺苷浓度在1.01~20.23 mg·L-1(r=0.999 8)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n=9)分别为100.8%和100.1%。测得6批地黄药材中尿苷的平均含量为(0.027 8±0.003 5)%,腺苷的平均含量为(0.008 4±0.003 1)%。制剂中尿苷含量为0.032 1%,腺苷含量为0.006 9%。结论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专属性好,可作为地黄及其制剂中核苷含量测定方法。地黄药材中尿苷是主要的核苷成分,其它核苷成分含量甚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双嘧达莫和水杨酸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法,研究2种阿司达莫缓释胶囊的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自身对照随机交叉给药方案,志愿者分别口服2种阿司达莫缓释胶囊后在不同时间点取血,血浆样品以新建立的HPLC法测定,应用不同的流动相经Diamonsic C18柱,分别测定水杨酸和双嘧达莫,检测波长分别为238nm和290nm。结果:水杨酸和双嘧达莫与血浆中内源性杂质分离度好,水杨酸、双嘧达莫线性范围分别为20~2000(r=0.9997)、25~4000(r=0.9999)μg·L-1;方法回收率分别在94.7%~104.4%和87.7%~100.0%之间,日内RSD分别<5.2%、2.2%,日间RSD分别<9.0%、8.8%。单剂量后参比制剂和受试制剂中水杨酸的Cmax分别为(734.5±106.7)、(785.4±148.5)μg·L-1,tmax分别为(0.9±0.2)、(0.8±0.3)h,AUC0~12分别为(2579.1±606.2)、(2571.8±700.0)μg·h·L-1;双嘧达莫的Cmax分别为(1080.7±740.9)、(936.4±686.1)μg·L-1,tmax分别为(2.4±0.7)、(2.8±0.7)h,AUC0~24分别为(4699.9±3166.8)、(4841.0±3201.9)μg·h·L-1。受试制剂相对于参比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为(99.7±13.3)%。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可用于双嘧达莫和阿司匹林在人体内药动学过程的研究。2种制剂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普卢利沙星活性代谢产物NM394检测的HPLC法,并进行其在人体内药动学的研究。方法10名健康受试者单剂量口服200mg普卢利沙星片后,采集一系列血样,检测其血药浓度。血浆经高氯酸沉淀蛋白,以ZORBAX Eclipse XDB—C18(150mm×4.6mm,5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2%醋酸-水=20:40:40(V/V/V),流速为0.8mL·min-1,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78nm。结果NM394在血药浓度0.05-7.50mg·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定量下限为0.05mg·L^-1;低、中、高3个浓度的相对回收率(n=5)分别为(105.16±1.86)%、(105.01±1.94)%、(100.40±4.53)%,日内RSD(n=5)分别为5.57%、2.36%、2.31%,日间RSD(n=5)分别为3.25%、2.22%、4.26%。药动学参数分别为:ρmax(1.480±0.329)mg·L^-1,tmax(0.825±0.374)h,AUC0→t(6.853±1.679)mg·h·L^-1,AUC0→∞(7.488±1.687)mg·h·L^-1。结论本方法简便、灵敏、快速、准确,适用于人血浆中普卢利沙星活性代谢产物NM394浓度的检测及其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熊晶  白莉  方伟蓉  孔毅  李运曼 《药学进展》2011,35(8):367-372
目的:体外实验评价pENW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和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以提供pENW可开发成为抗血栓药物的依据。方法:原代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以消化合并刮取法取自牛胸主动脉。H2O2(800μmol.L-1)和LPS(1 mg.L-1)分别用于模拟氧化应激损伤和炎性损伤,经典的G riess Reagent法用于检测一氧化氮的含量。LPS(100μg.L-1)用于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在考察pENW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时,设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溶液)、模型组(分别给予H2O2800μmol.L-1或LPS 1 mg.L-1进行造模)、阳性药给药组(在H2O2造模前给予依达拉奉10-5mol.L-1或在LPS造模前给予阿司匹林10-4mol.L-1)和不同剂量pENW给药组(造模前分别给予pENW 10-4,10-5,10-6和10-7mol.L-1)。在探讨病理条件下pENW对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调节作用时,设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溶液)、模型组(给予LPS 100μg.L-1)、阳性对照组(造模前给予阿司匹林10-4mol.L-1)和不同剂量pENW给药组(造模前分别给予pENW 10-4,10-5,10-6和10-7mol.L-1),而在进行正常生理条件下pENW调节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释放作用的研究时,除不设模型组外,其余各组亦不给LPS。结果:pENW能剂量依赖性地减轻H2O2和LPS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pENW10-4mol.L-1+H2O2和pENW 10-4mol.L-1+LPS组,细胞存活率分别升高至(97.6±40.4)%和(64.7±8.0)%;10-4mol.L-1的pENW使血管内皮细胞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合成的一氧化氮由空白组的(15.50±2.82)升高至(48.68±10.81)μmol.L-1(P〈0.01);但pENW能抑制LPS(100μg.L-1)引起的一氧化氮大量升高,且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pENW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与调节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