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介绍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及FMJS等数据库组合检索2002年2月-2021年4月期间的文献,筛选出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下有关疗效和安全性的相关文献,综合分析血药浓度监测下利奈唑胺疗效和安全性的谷浓度范围。结果 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56篇,其中有效文献30篇。利奈唑胺在不同感染患者中的有效血浆谷浓度(Cmin)是不同的,多数研究认为Cmin>2.0 mg·L-1时有效,即谷浓度范围的低限通常为2.0 mg·L-1;就安全性而言,目前研究对利奈唑胺血浆谷浓度范围高限的确定不一致,最低为6.3 mg·L-1,最高可达22.1 mg·L-1结论 临床在使用利奈唑胺时,应该监测血药浓度,以达到既保证疗效又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计划(P)、执行(D)、检查(C)和处理(A)(PDCA)循环法构建标准化药学会诊模式。方法: 制订计划,通过回顾性分析、问卷调研、根因分析、医-药联合研讨、制度修订和标准化模板建立等初步构建会诊模板,通过效果评估,定期召开药学会诊交流研讨会,明确重点难点和持续改进方向。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20年药学会诊总量为327例,全部采纳292例(89.30%)。根因分析提示,标准化药学会诊流程、思路与模板的建立是关键因素。项目组开展了"药学会诊持续改进研讨会",并制订了3项改进措施,修订了药学会诊制度与流程,建立了10个标准化药学会诊模板。改进干预后,临床药师对药学会诊的书写规范进一步明确(P=0.029),且对会诊流程"非常明确"的构成比有增加趋势,药师对会诊的信心有所增加。结论: 基于PDCA循环法构建的标准化药学会诊模式,为同级别医疗机构药学会诊制度的优化和建立提供了模式探索和实践经验,也为付费药学服务的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片联合常规抗结核治疗方案治疗结核性脑膜炎(TBM)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5例初治TB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试验组30例。对照组予以异烟肼片每次0.4~0.6 g,qd,口服+吡嗪酰胺片每次0.5 g,tid,口服+乙胺丁醇片每次0.75 g,qd,口服+利福平胶囊Ⅱ每次0.45~0.60 g,qd,口服,总抗结核治疗疗程为12~18个月;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利奈唑胺片每次600 mg,qd,口服(重度昏迷患者予以鼻饲给药),疗程6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利奈唑胺药物谷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27例/30例)和65.71%(23例/3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周围神经炎、肝功能损害、视神经炎、胃肠道不适、骨髓抑制等方面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利奈唑胺在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脊液谷浓度值与血浆中谷浓度值之比方面,在TBM治疗前12周明显高于后期,此比值与脑脊液各项生化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利奈唑胺片联合常规抗结核治疗方案能显著改善初治TBM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疗程,且安全性较高;利奈唑胺的应用疗程以12周为宜。  相似文献   

4.
赵艳  盛雪鹤  伍葵 《中国药业》2023,(17):49-52
目的 探讨感染患者肝、肾功能对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应用利奈唑胺的74例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肾功能指标分为正常组(23例)、肝功能不全组(20例)、肾功能不全组(31例),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评估肝、肾功能,分析患者治疗后血药谷浓度变化及其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并统计不同血药谷浓度患者的痊愈例数。结果 正常组患者治疗后的利奈唑胺血药谷浓度显著低于肝、肾功能不全组(P <0.05)。74例患者共监测78例次利奈唑胺血药浓度,其中血药谷浓度<2 mg/L 2例次(2.56%),2~7 mg/L 51例次(65.38%),> 7 mg/L 25例次(32.05%)。血药谷浓度> 7 mg/L时,患者治疗后的ALT,AST,SCr,BUN水平均较血药谷浓度2~7 mg/L时显著升高(P <0.05),但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LT,AST,SCr,BUN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 0.05)。血药谷浓度<2...  相似文献   

5.
《中南药学》2018,(1):138-141
目的初步研究利奈唑胺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的谷浓度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间本院应用利奈唑胺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及治疗药物监测(TDM)结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利奈唑胺谷浓度。结果 102名患者共检测了216次利奈唑胺谷浓度,男性及女性患者间利奈唑胺谷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vs女:6.0mg·L-1(2.9~12.0 mg·L-1)vs 5.7 mg·L-1(3.1~10.9 mg·L-1);H=1.877,P=0.12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利奈唑胺谷浓度是否>8 mg·L-1独立相关的因素有年龄(OR=1.361,95%CI 1.117~1.529,P=0.039)及血清肌酐水平(OR=1.212,95%CI 1.015~1.407,P=0.007)。利奈唑胺第2次检测(第12日)时大于利奈唑胺谷浓度的治疗范围上限8 mg·L-1,之后随时间变化呈现逐渐升高趋势。结论老年人及肾功能受损患者易出现利奈唑胺过量,治疗药物监测可早期检测利奈唑胺过量,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利奈唑胺引发血液反应不良的特点以及安全用药的探讨。方法选择了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有关医药期刊资料库中有关利奈唑胺使用导致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的28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血小板下降,这是利奈唑胺导致的血液不良反应的主要症状,可逆反应,一旦症状发生,须立即停药或对症治疗。结论利奈唑胺在临床使用中的安全问题,必须要引起多方面的关注和重视,加强临床安全用药提示和患者的用药监测,有效预防用药过程中血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国外报道利奈唑胺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我国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0—2013年12月国外文献报道的利奈唑胺不良反应类型进行叙述,并探讨了其防治。结果利奈唑胺致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视神经和外周神经病变、5-羟色胺综合征、乳酸酸中毒和血细胞减少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通过对国外文献报道的不良反应进行综述,使我国医护人员了解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表现及规律,及时处理,防治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人脑脊液中利奈唑胺浓度并对危重患者进行药物浓度监测。方法:采用外标法,色谱柱:ZORBAX Edipse XDB-C18(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23∶77);流速:1.0mL·min-1;柱温:30℃;紫外检测波长:254 nm,并利用建立的方法对危重患者进行利奈唑胺脑脊液浓度的监测。结果:利奈唑胺在0.31~40 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最低定量限为0.31 mg.L-1,平均绝对回收率为46.8%,平均相对回收率为96.99%,高、中、低3个浓度日内、日间精密度的RSD均小于<5%。另外,所监测的危重患者中,利奈唑胺不同时期在脑脊液中的浓度变化很大。结论: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简单、快捷、灵敏、准确,可用于监测利奈唑胺在脑脊液中的浓度。  相似文献   

9.
对利奈唑胺合成工艺进行优化。以吗啉和3,4-二氟硝基苯为原料,经取代、还原反应得到中间体5;( R) -环氧氯丙烷、邻苯二甲酰亚胺钾盐发生取代反应合成中间体9;最后中间体5和9经取代、环化、水解合成目标产物利奈唑胺,总收率36.5%(以3,4-二氟硝基苯计)。  相似文献   

10.
利奈唑胺是使用广泛的抗革兰氏阳性菌药物,本文总结利奈唑胺在重症患者中药动学的主要变化,为利奈唑胺在重症患者中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重症患者中利奈唑胺的吸收和分布并未发生显著变化;肝功能不全、肾功能异常、肾脏替代治疗和体外膜肺氧合等会影响利奈唑胺的清除率,导致治疗浓度发生变化,影响治疗效果.重症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时,建议实行...  相似文献   

11.
对利奈唑胺合成工艺进行优化。以吗啉和3,4-二氟硝基苯为原料,经取代、还原反应得到中间体5;(R)-环氧氯丙烷7、邻苯二甲酰亚胺钾盐6发生取代反应合成中间体9;最后中间体5和9经取代、环化、水解合成目标产物利奈唑胺,总收率36.5%(以3,4-二氟硝基苯计)。  相似文献   

12.
(S)-环氧氯丙烷(2)用叠氮钠开环得到(S)-1-叠氮基-3-氯-2-丙醇(3);另用3,4-二氟硝基苯(4)经与吗啉反应后以铁粉还原硝基,再与氯甲酸乙酯反应得到N-[3-氟-4- (4-吗啉基)苯基]氨基甲酸乙酯(7).3和7经环合反应制得(S)-3-[3-氟-4- (4-吗啉基)苯基]-5-叠氮甲基-1,3-噁唑烷-2-酮后,再经水合肼还原、氨基乙酰化得到抗菌剂利奈唑胺,总收率约40%(以4计).  相似文献   

13.
利奈唑胺为噁唑烷酮类抗菌药,2000年4月由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2007年在我国广泛使用。该药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谱广,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等均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医院住院患者利奈唑胺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住院病人中使用利奈唑胺病例54份,填写调查表,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4例用药中合理与基本合理用药占的59.3%,不合理用药占40.7%。结论利奈唑胺在国内临床应用时间较短,用药不合理的现象较严重,有必要加强对利奈唑胺合理用药的研究与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医院药学管控新模式,探索建立一种医院合理用药长效机制.方法:对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制订特定科室某类药物的临床治疗路径进行药学技术干预,并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行政干预,初步构建用药管控新模式,比较2018年1月至12月模式应用前后科室相关评价指标.结果:应用合理用药管控新模式后,科室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镇痛药物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临床实例出发探讨利奈唑胺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依据。方法:报道应用利奈唑胺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三系血细胞进行性降低1例,并检索1979年至2012年国内医药期刊公开报道的利奈唑胺引起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病例,通过分析进一步论述利奈唑胺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问题。结果:利奈唑胺所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通常为可逆反应,发生后及时停药,必要时做对症治疗可逐渐回升。结论:临床应重视利奈唑胺的用药安全问题,积极采取措施防范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利奈唑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曲俊兵 《中国药业》2010,19(1):60-61
通过相关资料文献,从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综述利奈唑胺的研究进展。利奈唑胺是具有给药途径优势的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的有效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8.
1例55岁男性因肺部感染、痰培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使用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用药7 d后,患者舌苔变黑,考虑为利奈唑胺所致不良反应,故停用。停药10 d后患者舌苔颜色明显变浅,18 d后完全恢复正常。本文报告了利奈唑胺致黑舌这一少见不良反应,并结合文献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探讨,以提高临床对这类不良反应的认识,促进利奈唑胺在临床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9.
(S)-环氧氯丙烷和二苄胺经N-烃化所得(S)-N,N-二苄基-3-氯-2-羟基丙胺(4),与N-苄氧拨基一3-氟-4-吗琳基苯胺在碱性条件下缩合,得(S)-3-(3一氟-4一吗琳苯基)-5-[(从N- f--节基)氨甲基]-1,3-嗯哇烷一2-酮(‘),再经催化氢解脱节和乙酞化反应制得抗菌药利奈哇胺,总收率约57%(以二节胺计).  相似文献   

20.
郑琛  黄旭慧 《海峡药学》2014,(5):97-100
收集和整理我院2012年1月~12月使用利奈唑胺注射剂患者的出院病历,回顾性分析其应用情况。结果44例使用利奈唑胺的患者有效率72.73%,47.73%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34.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