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李赛美  朱章志  蔡文就 《中医药学刊》2004,22(12):2172-2173
问题:《伤寒论》作为临床型博士班必修课程,授课对象数量从数名到近百,授课对象的专业也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以原著学习为主,以经阐经的高精深研究型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今的教学对象。对策:革新教育理念—“授人以渔”;革新教材—以临床诠释经典,贵在临床,贵在方法,有所学、有所用,坚持突出临床辨证论治思维方法训练;革新教学模式—将经典教学过程始终置于临床氛围之中;革新考试方法—以人为本.注重学习实效性.经典与专业互动.教学相长。体会:“注重经典,突出临床”将成为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的发展方向和创新思路;不同专业人才研修《伤寒论》,并将其作为临床型博士班必修课程,对中医学术的继承与创新及教师素质提高将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问题:《伤寒论》作为临床型博士班必修课程,授课对象数量从数名到近百,授课对象的专业也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以原著学习为主,以经阐经的高精深研究型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今的教学对象。对策:革新教育理念一"授人以渔";革新教材-以临床诠释经典,贵在临床,贵在方法,有所学、有所用,坚持突出临床辨证论治思维方法训练;革新教学模式-将经典教学过程始终置于临床氛围之中;革新考试方法-以人为本,注重学习实效性,经典与专业互动,教学相长。体会:"注重经典,突出临床"将成为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的发展方向和创新思路;不同专业人才研修《伤寒论》,并将其作为临床型博士班必修课程,对中医学术的继承与创新及教师素质提高将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此团队坚定以“经典为根,临床为本”的课程建设理念,以构建贯穿中医人才发展全程的《伤寒论》六阶梯课程体系为核心,整合两个临床实践基地,拓展三个教学平台,创新四种教学方法,丰富五类教学资源,改革评价方式,建设教师、医师双师型优秀教师队伍,全方位促进经典课程改革,打造《伤寒论》金课。通过20多年的构建与实践,成效卓著。  相似文献   

4.
中医临床思维是中医专业学生临床能力的关键。《伤寒论》是培养中医学生建立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课程。中医八年制较传统的中医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而言,培养时间大大缩短、教学要求高。为进一步提高中医八年制学员的临床思维能力,我们在《伤寒论》的教学过程中,分别在理论授课、临床实践中采用了PBL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良好。现介绍自己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体会,以供同行参考交流。  相似文献   

5.
正"学经典,做临床"是近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创新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培养方案的战略性举措,也是中医高层次人才,尤其是临床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注重经典,突出临床"将成为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的发展方向和创新思路。《伤寒论》作为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中医高等院校必修课程。其不同于单纯的基础课和理论课,是兼备了基础及临床学科的性质,紧密联系临床实际,对临床各科辨证论治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临床课程。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该书言简意赅,理义精微,蕴涵了丰富的辨证思维方法,前人谓其“字字珠玑”。由于伤寒论经义深奥与条文简要并存,使得其课程教学具有较高的难度。在确立课程的内涵与外延基础上,正确抓住课程的灵魂、牢牢掌握恰当的教学方法等,成为引导学生学好该课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保证,亦成为当今伤寒论课程教学实践中亟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弢 《中医教育》2008,27(6):41-44
《伤寒论》为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它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其书言简意赅,理义精微.蕴涵着丰富的辨证思维方法.故前人谓之“字字珠玑”。虽然作为中医著作中极富影响者之一,《伤寒论》对于中医教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在目前中医教学过程中,伤寒论难教、难学,已经成为多数高等中医药院校师生长期以来的共识。如何提高经典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教好伤寒论这门课程,  相似文献   

8.
赵鸣芳 《中医教育》2000,19(6):35-36
在倡导中医现代化的今天,《伤寒论》的教学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学生容易将经典著作的学习与实现中医现代化、“探求新知“对立起来,对《伤寒论》的学习有抵触情绪;二是在校生缺乏临床体验,如果教学方法呆板枯燥,学生更难于掌握《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受教学内容和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是目前《伤寒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陈明 《中医教育》2003,22(4):44-46
笔者涉足中医教育近20年,一直从事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在伤寒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特点,在吸收老一辈教师优秀教学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出“三点三步”的教学方法,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兹籍本文作一简介,以期与广大中医教师进行交流、讨论。1教之“三点”《伤寒论》其原文达397条之多,其特点是既有中医经典的深奥,又与现代中医临床联系密切;既有较强的使用性,有存在着许多难点、疑点。怎样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70学时左右)让学生尽快地掌握伤寒论的精髓,领悟伤寒论的要旨,是每一个教师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为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一直是中医高等院校必修课程.近年来国内外医学家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对<伤寒论>方剂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在中医临床各科中进行广泛地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了培养高素质跨世纪的中医药人才,把<伤寒论>学科中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以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我们深入地进行了<伤寒论>教学改革,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查阅国内外中医期刊杂志,摘取<伤寒论>方剂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资料卡片,撰写有关方剂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综述性论文,结合<伤寒论>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论文交流,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既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撰写中医论文的水平,取得了满意的教学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生在学习《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课程时存在传统文化基础薄弱,尚未接受中医临床课程的辨治思维训练,而对于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比较完善,已经对现代西医诊治思维有了深入了解的客观学情。基于此,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教学过程中融入西医诊治思维(疾病诊断、重症判断、生理病理、病程发展等)可以促进中医学生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内容的理解,增强中医文化自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入西医诊治思维能够加强中医学生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专业知识的掌握,以促进学生中医辨治思维的建立;能够加强对西医临床资料的运用,以提升中医学生的临床胜任力。  相似文献   

12.
《国医论坛》2021,36(4):69-72
文章从教学手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法举例等方面,论述了基于慕课的疑探教学法在《伤寒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证了《伤寒论》课程知识特点和高等中医院校教学条件以及学生自身素养与疑探教学法的高度适配性,提出了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等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方法,并以《伤寒论》大青龙汤证为例予以说明。通过《伤寒论》课程疑探式教学实践与探索,认为《伤寒论》课程引入基于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的疑探教学法,能够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课堂空间充分向学生思维开放,使学生处于不断思考、不断质疑、不断探究的学习状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克服学习倦怠,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将“一体两翼”的办学理念融入《伤寒论》教学,形成《伤寒论》三段递进式教学模式,用科研成果来充实教学内容,用PBL教学等手段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来讲解《伤寒论》病证本质与方药功效,结合人文社会学知识来诠释《伤寒论》文化内涵,强化学生的中医临证辨治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4.
作为理论到临床的桥梁课,伤寒论是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此文就伤寒论课程线上教学设计及实践进行探讨,提出以建立学习闭环为主要手段,从问题导向切入案例解决策略输出为结果,解决线上开放课程知识输出过于“单向性”的弊端,并对经典的线上及线下教学方法提出思考,探讨教育信息化时代学校教师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至今仍是所有中医医师提高临床疗效的法宝。在《伤寒论》课程开展思政建设,就是把“铁杆中医”的情怀融入课堂教学,坚守“经典为根、临床为本”,经典教学与临床实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经典之魅力,从骨子里喜欢中医,坚守临床是中医发展之源、立足之本,根植于临床实践培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实践中诠释伤寒、运用伤寒、发扬伤寒,与时俱进,使之具有强大生命力,为推动中医经典理论发展与运用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创立了理、法、方、药相联的辨证论治体系,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和方法,其原著的写法反映了张仲景临床辩证思维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临床辩证思维能力和方法有着特殊的价值,故历来是中医高等院校必修课程。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作为中医学专门人才的一部分,就必须重视《伤寒论》的学习,注重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为成长"思考型"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是中医专业的必修课程。据调查,许多学生经过一个学期《伤寒论》的网络学习和面授辅导,在结业考试对考试方法及题型感到心中无数。为此,我们根据网络教学的特点和伤寒论教学大纲,以及以往的考试命题规律,提出以下复习应试策略。  相似文献   

18.
鉴于《伤寒论》及相关中医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我们对我校中医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对《伤寒论》及相关中医经典课程学习兴趣及需求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我校中医专业学生多数喜欢自己的专业,热爱中医,普遍认为《伤寒论》非常重要,但是约20~30%的学生对中医经典热情不高。从学生的建议来看,临床见习、严格要求、教学方法改革为学生所期望。本调查为《伤寒论》及相关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工作改进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是中医四部经典课程中的三部,同属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目前高等教育思想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人才培养也在传授知识基础上,更加注重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培养.伤寒金匮温病方证综合辨析与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已评为"天津市级一流本科建设课程",今对以往相关工作进行总结,试...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浙江中医药大学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医教育应“构建‘中医思维+’的育人模式”。中医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的重要思维,对于中医理论的形成及临床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具有重要作用。将中医思维融入并贯穿于方剂学教育教学全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融会贯通本课程的知识点,对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