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此文立足传统中医药文化,通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提升、思政元素挖掘、课堂教学设计、实验教学改革、开辟实践教育基地和教学评价方式改进等方面探索生药学思政课教育新方向,以培养具有爱国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药学专业工作者,并为医药类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加快课程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高层次专业人才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中药化学在整个中药学专业知识体系构建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从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中医药思维能力;举办课程思政和中医药思维工作坊,规划课程总体建设;挖掘融入中医药思维和思政元素的典型教学案例;落实集体备课、教学监督制度,完善课程考核评价等四个方面,探讨思政元素和中医药思维在中药化学课程中的融合研究,为创新型中药学人才培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加强大学生中医药文化教育是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内涵,面对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中医药思维弱化、中药传统技术退化、中医药特色优势淡化、医药工作者价值观在发生变化等问题的新挑战,高等职业院校要善将中医药文化教育融入专业课全过程,彰显其独特优势和特色,文章从强化学生中医药思维、传承中药传统技能、突出中医药价值、发扬传统医药文化中医德药道精神等方面,在专业课中进行中医药文化教育,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增强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秉承"以人为本,以德立教"的教育理念,设置中药炮制学课程的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双重目标,充分挖掘课程思政资源,融入中医药文化和工匠精神等德育元素,通过采用案例式、讨论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教育,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山西中医药大学按照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总体要求,探讨中医药自信主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体系理论基础,构建中医药自信主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体系,建立领导、协作、评价、激励等四大运行机制,以集中教育为起点,以教学设计为抓手,建设了中医药自信主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体系,架构了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的"五...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教学改革中推行课程思政,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要体现。此文总结了中药资源学课程思政的研究方法及教学实践经验,旨在为高校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章基于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分析其背后的原因,阐述通过思政教育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文章指出思政教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诸多方面与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应在中医药伟大成就的基础上,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提升文化自信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院校肩负着培养我国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大学英语课程是中医药院校受众面最广的通识课程,具有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中医药院校应结合中医学科优势,对中医药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进行有益探索和实践。文章通过引领多维育人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在“产出导向法”下进行教学改革,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提升中医药文化思政教育的效果和实效性,构建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医药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是连接中医基础和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此研究紧密结合《中医诊断学》教材,探究教学目标,探索教学过程设计,探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坚定中医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具有重要意义。中药专业学生不仅是未来中药工作的实施者,也是中医药事业的践行者,从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实习实践、志愿服务社会等多方位,结合中医药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1.
在中医院校讲授医学免疫学的原则是突出中医药特色,做好中医思维与西医课程的衔接。将中医药人文文化属性、科学文化属性等内容贯穿于医学免疫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中,探索中医药文化自信主题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中西医汇聚,兼取两长,有助于提升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中医药现代化人才。  相似文献   

12.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程,借助望、闻、问、切四诊及辨证论治等方法研究人体疾病的发病原因、致病因素,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培养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中医药大学教师的职责,因此,要提升教师中医药文化认同,以课堂、实训教学为基础,强化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文化传播,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增...  相似文献   

13.
李芳  邓斯琪  潘晓彦 《光明中医》2022,(16):2916-2919
中医药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医学生思政教育与中医药文化相融合是培养医学生良好人文素养、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有力抓手。此研究分析了医学生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现状以及思政教育融入中医药文化的必要性,继而提出要精选中医文化教育内容、多选中医文化教育融入途径、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建立涵育中医文化的医学生育人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院校是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主阵地,课程思政是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渠道。对于中医药院校而言,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深度融合,发掘不同专业课之中包含的文化基因和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范式,将这些变成思政教育的载体,对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巨大潜力,同时这也是一项长期探索的过程。因此,要求专业课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调整教学方法、强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评价,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医药基础理论辨证思想具有相似的逻辑框架和科学内涵,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跟中医药理论相结合,指导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后自学,既可以提升中医药院校本科生药理学课程学习效率和自信,又可以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本科生专业思想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地将思政课程融入专业知识教育的探索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医学史和其他各类课程一样承担着思政教育的重任。作为大一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中国医学史的教学内容包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进行充分挖掘与精心设计,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我们围绕中医药自信、名医成长借鉴、思辨能力培养、中西医本质认识4个教育主题进行思政教育的设计,从而达到坚定中医药自信、培养高尚医德、塑造职业素养、认清中西医本质、转变思维方式等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院校担负着中医药事业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时代使命,坚定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中医药院校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文化自信有其自身生成逻辑,中医药院校在育人和育才过程中应探索将“中医药文化自信”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融合。本研究遵循“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生成规律,结合思政实践教学特点,挖掘凝练中医药文化的思政元素,广泛运用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构建一体贯通、双向联动、三层递进、分项实施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着力培养中医药事业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18.
中药栽培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新型特色学科。为提升医药专业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中药栽培学课程特点,在本门课程中进行德育渗透。为满足社会对中药栽培人才的需求,文章围绕思政课程建设必要性、思政教学案例的挖掘和思政教学方法的革新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中医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影响。方法 以广东药科大学护理学院2019级90名四年制护理专业本科生与2018级84名同专业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中医护理学思政教学改革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课堂思政教学的方法。课程结束后对2组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评分和综合成绩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学生的文化认同评价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相信并喜欢中医”“对中医药文化发展持积极态度”“中医药文化有好的发展前景”等中医药文化自信维度评价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综合成绩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增进本科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和提高中医护理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防治疾病与养生保健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中医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以西医院校为例,结合自身特点,客观分析中医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课程思政的设计与构建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