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胃痞易反复发作而难愈,许鑫梅教授认为,肝胃郁热、肝胆失疏、寒热错杂、胃阴亏虚、脾胃虚弱、气虚血瘀是胃痞的主要病机,中医辨治应重视调畅气机,立足顾护脾胃,辅以清肝泄胃、调畅肝胆、清温并用、顾护胃阴、升阳益胃及健脾活血之法,同时注重心理疗法、腹部按摩、饮食调护、服药方法及生活起居指导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曾晓菡  金妙文  刘军楼 《光明中医》2020,(20):3187-3189
胃痞病为脾胃病中常见疾病,其病因病机多样,西医治疗多从促进消化等方面进行,疗效一般。中医在此病治疗中往往疗效颇佳。金妙文教授从医50余载,在治疗此病上颇有见解,强调以培补脾土、化湿和胃、行气消痞为治疗原则。在此将其治疗经验及常用药物稍加总结,并附验案以供同道交流探讨,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3.
胃痞是临床常见的脾胃系疾病,以胃脘部满闷不适为主要症状表现,可累及胸膈。胃痞起病较缓,病程周期长,无压痛感。患者常常伴随缺乏食欲、消化不良等症。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发生胃痞病的主要疾病之一。研究报道,胃痞发病多与胃肠运动障碍、幽门螺杆菌感染、内脏高敏感性、基因、社会心理等因素有关。近年来,胃痞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而临床上常见治疗方法的疗效一般,且长期用药可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本病多由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体虚久病等原因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宜,采取辨证论治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廷荃教授临证多年,擅长治疗中医内科杂病,对胃痞的治疗有独到见解。他认为肝胃不和是许多脾胃病常见的证型,临床实践表明从肝论治胃痞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文章结合案例介绍李廷荃教授运用六君子汤联合四逆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胃痞的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张照兰治疗胃痞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照兰主任医师业医20余载,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在治疗胃痞方面颇具特色。笔者随张教授学习期间自感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5.
胃痞病在消化内科门诊就诊比例较高,病程长、易反复发作.魏玉霞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胃痞病临床治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胃痞为临床常见之脾胃病症,谢晶日教授指出胃痞的基本病机是肝脾不调,气机升降失宜,故治疗以疏肝健脾,调畅气机为基本法则。谢师临证治疗胃痞的经验主要可概括为:疏肝健脾,详辨虚实;注重升降,调畅气机;利胆和胃,以散结气;湿邪为患,善用风药。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7.
汤一新主任中医师认为"脾阴是后天之本的本中之本",强调胃痞的治疗应重视脾阴,明辨脾阴实证与脾阴虚证,辨证恢复脾脏功能;对于肝脾不调者肝脾同治;认为湿有生理、病理之别,不同的湿邪,治法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8.
胃痞病是指心下、胸膈堵塞满闷,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的一种疾病。田元祥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胃痞病的病因为外邪入里、饮食劳倦、情志不节,病机为三焦气机不畅,病性属虚实夹杂,日久可痰瘀并见。田师认为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根据三焦之特性,治疗上主张降上、平中、和下,以理气为主,兼化痰瘀,顺势消痞。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9.
胃痞证是以患者自觉胃脘部痞塞不适,胸膈部满闷不舒,然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中医病名,为脾胃系统疾病的常见证侯。刘师认为,对于该证中医的辨证论治常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故将胃痞证分为饮食内停、肝胃不和、脾胃虚弱、气滞血瘀、寒热错杂证五个证型,并善于巧用半夏泻心汤、丹参饮等经典名方。就刘华一教授治疗胃痞证的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介绍徐健众主任中医师治疗胃痞的临床经验.徐师认为胃痞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脾胃虚弱为发病基础,中焦不利,气机壅滞,升降失调为病机要点,病位在脾胃,与肝、肺、肾皆相关.其指出治疗胃痞应重视全身脏腑经络气机整体调节,首要理气补脾复运,以健脾益气为本,气机调畅为要,辅调肝肺,佐以补肾为核心,亦不可忽视气血津液并重,阴阳寒热兼调.其结合临床经验自拟验方八仙汤,临床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1.
胃痞证是以患者自觉胃脘部痞塞不适,胸膈部满闷不舒,然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中医病名,为脾胃系统疾病的常见证侯。刘师认为,对于该证中医的辨证论治常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故将胃痞证分为饮食内停、肝胃不和、脾胃虚弱、气滞血瘀、寒热错杂证五个证型,并善于巧用半夏泻心汤、丹参饮等经典名方。就刘华一教授治疗胃痞证的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2.
张超  张政 《浙江中医杂志》2022,(12):872-873
<正>万斌主任中医师,系湖北省名中医,行医五十余年,在内科系统各种疾病,特别是脾胃病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随万师抄方学习数年,受教良多,现将其治疗胃痞病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邱明义,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邱教授多年致力于伤寒研究,临证40余载,颇擅用经方治疗脾胃疾病,疗效显著。笔者有幸师从先生,现将其经方治疗胃痞病经验介绍如下。胃痞病又称痞满,其以症状学命名,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脾胃系病证。它是指以心下(指胃脘)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其发病较缓慢,症状时轻时重,易反复发作,且病情漫长。中医胃痞病范畴包含西医消化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4.
赵莉 《河北中医》2013,(11):1605-1606
刘德山教授,师从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王新陆教授、陈克忠教授和张继东教授,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老年病防治工作,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诊治。刘老师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山东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齐鲁内科时病流派第三代主要传承人。  相似文献   

15.
介绍王见义教授运用六味消痞方治疗胃痞的经验。认为胃痞的病机以脾胃运纳失司、中焦气机壅滞为主,核心病机为脾虚痰阻气滞。临床以制厚朴、佛手、紫苏梗、鸡内金、炒谷芽、炒麦芽组方,即六味消痞方,适用于脾虚痰阻气滞之胃痞证,收效甚佳。并举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6.
胃痞是临床常见病,冀爱英教授认为胃痞的发病,病位在中焦脾胃,与脾胃运化功能失司密切相关,但在胃痞的发病过程中,与肝的功能失常亦联系紧密,肝主疏泄,肝之疏泄功能失常,势必影响中焦脾升胃降之气机,乃发为胃痞。故在胃痞的治疗中,无论实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从肝论治常可获奇效。  相似文献   

17.
<正> 胃痞是指胃脘部位痞塞,满闷不舒,外无胀急之形的病证。临床常见于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等疾病中。多伴有噫气,食欲减退,食后饱胀,大便溏薄,口中干苦或乏味,甚则脘中隐痛,灼热嗜杂。笔者随师侍诊,获益良多,兹举数端,  相似文献   

18.
胃痞为临床常见病,病因多由脾胃内伤所致。王道坤教授认为脾胃气虚是胃痞发生的重要病机之一,临床运用益气健脾之补中益气汤治疗该型胃痞病往往取得良好效果,可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文章从脾胃虚弱探讨王道坤教授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胃痞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柴术消痞汤治疗胃痞病临床疗效,为中医药防治胃痞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胃痞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柴术消痞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每次10 mg,每日3次治疗,两组用药均为4周,在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统计主症、次症积分,研究"柴术消痞汤"临床疗效。结果柴术消痞汤治疗胃痞病的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2.88%)(P<0.01)。在中医证候疗效和胃脘胀满、胃脘疼痛、嗳气、反酸、嘈杂、恶心呕吐、便溏、便秘、食少纳呆、肢体困重、胸闷、喜太息、胁肋胀痛及小便短黄等症状改善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各主证组中,肝胃不和证治疗组在缓解胃脘胀满、嗳气、反酸、嘈杂、食少纳呆及胁肋胀痛症状上均较对照组有显著疗效(P<0.05~0.01);脾虚气滞证组在治疗胃脘疼痛及嗳气时,治疗组较对照组效果显著(P<0.01);脾胃虚弱证组患者中,治疗组较对照组可显著缓解胃脘疼痛及便溏症状(P<0.05~0.01)。结论柴术消痞汤是治疗胃痞病的有效经验方,与对照组相比,能明显改善胃脘胀满、嗳气、食少纳呆等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胃痞病是临床常见的脾胃病,常缠绵难愈。本文介绍黄穗平教授治疗胃痞病的临床经验:辨治胃痞,首分虚实;治疗以健脾和胃,调畅气机为主;同时注重调肝、辨证和辨病结合;并重视饮食调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