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心肺运动试验评估制定的运动处方指导下的有氧运动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ur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20例COPD患者,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20例,入组评估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和6分钟步行试验(6 minute walk test,6MWT)。测得6分钟步行距离(6MWD)、最大摄氧量(VO_2max)、最大代谢当量(METs)、无氧阈(AT)、功率负荷(Work rate,WR)、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FEV1/pre%等指标。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和日常活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CPET评估,制定运动处方,根据AT值确定运动强度,训练12周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观察组康复训练12周后,各项指标结果与干预前比较显示:6MWD增加105.56m,VO_2max增加253.99ml/min,代谢当量增加1.25METs,AT值增加148.15ml/min,WRmax增加19.34W,上述各项值与干预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功能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PET评估心肺功能,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指导稳定期COPD患者康复运动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应用心肺康复运动训练对中度IPF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度IPF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按IPF疾病诊治指南进行正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进行规律康复运动训练。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12周时行肺功能检查、6分钟步行实验(6MWT)及生活质量量表(ATAQ-IPF)以评价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12周时肺功能(FVC%预计值、TLC%预计值、DLCO%预计值)、6MWT、ATAQ-IPF评分较前明显改善,较对照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PF患者疾病早期,应用心肺康复运动训练,能提高肺功能,同时也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肺运动试验动态指导下的家庭运动康复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4例心力衰竭好转出院的患者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行心肺运动试验,根据试验的结果指导运动方案,定期随访,每隔3个月复查心肺运动试验,根据检查结果重新调整运动方案。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行心肺运动试验,根据试验的结果指导运动方案,定期随访。所有运动均由患者家庭中自行完成。12个月后收集各组患者住院次数、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指标,统计12个月后能坚持运动的人数。实验前及12个月后行六分钟步行试验测量步行距离,通过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表(MLWHFQ)评估生活质量,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左心房大小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肺运动试验测量最大摄氧量、无氧阈,统计两组患者的死亡人数、死亡原因、死亡率。结果人均住院次数、人均住院天数、人均住院费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24、4.582、3.885,均P <0.01),观察组较之前最终六分钟步行距离明显增大(t=8.506,P <0.05)、生活质量改善(t=4.217,P <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t=2.475,P <0.05),最大摄氧量(t=7.468,P <0.05)、无氧阈(t=3.884,P <0.05)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心肺运动试验动态指导下的运动康复对心力衰竭患者能有效减少住院次数、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Lokomat康复训练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病程<3个月)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40例。干预组应用Lokomat康复训练机器人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0周分析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10 m步行速度和Holden步行能力分级评测。结果治疗后10周两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评分和步行能力、步行速度等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应用Lokomat康复训练机器人干预脑损伤下肢功能障碍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MotoMed踏车有氧训练配合常规疗法对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综合诊疗中心收治的老年AIS偏瘫患者102例,失访3例,将99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50例及MotoMed组49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MotoMed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MotoMed踏车有氧训练。比较2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表(FMA)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C)分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LVEF、运动持续时间(ED)、峰值摄氧量及血清消退素E1(RvE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水平,使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估日常活动能力。结果 2组治疗前BBS评分、下肢FMA评分、FAC分级、ED、峰值摄氧量及血清RvE1、Nrf2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后(P<0.05),MotoMed组治疗后BBS、下肢FMA评分、FAC分级、ED、峰值摄氧量、LVEF及血清RvE1、Nrf2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P<0.01)。M...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肺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及其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8月我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胸痛病人131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观察组(冠心病病人)66例和对照组(非冠心病病人)65例。两组均在造影前行心肺运动试验,比较两组峰值摄氧量、无氧阈、峰值公斤摄氧量、峰值氧脉搏、最大运动负荷、最大代谢当量、运动时间差异,分析上述指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并评估心肺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峰值摄氧量、无氧阈、峰值公斤摄氧量、峰值氧脉搏、最大运动负荷、最大代谢当量、运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1),且与Gensini积分均呈负相关(P<0.01);上述7项指标联合诊断冠心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974,灵敏度为86.40%,特异度为98.50%,优于上述任何一项指标单独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结论心肺运动试验是一种有效的诊断冠心病无创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心肺运动试验(CPET)制定的运动处方指导下的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运动耐量和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华中阜外医院住院的成功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98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化的药物治疗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其基础上予以CPET制定的运动处方指导下的运动训练,共干预6个月。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均进行心肺运动试验评估运动耐量及心脏功能。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峰值摄氧量、无氧阈、峰值氧脉搏、峰值代谢当量、ΔVO2/ΔWR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心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CPET评估心肺功能,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指导冠心病PCI后患者进行康复运动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耐量及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的运动功能状态,探讨HOCM患者运动受限机制,并对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的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方法选85例HOCM患者做心肺运动功能试验,测最大摄氧量、最大运动负荷、氧脉搏占预计值百分比、无氧阈占预计最大摄氧量百分比及通气当量。从85例HOCM患者中选20例行PTSMA治疗的患者,行PTSMA术前及术后1~3个月、6~12个月重复进行心肺运动功能试验,测量上述指标。结果8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运动试验,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论NYHA心功能分级如何,患者最大摄氧量、最大运动负荷、氧脉搏占预计值百分比,无氧阈占预计最大摄氧量百分比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通气当量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中20例行PTSMA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后1~3个月复测心肺运动功能试验,运动时间明显延长,心肺运动功能试验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6~12个月后再次行心肺运动功能试验,各项指标未进一步改善。结论HOCM患者存在对运动的异常反应,普遍存在运动受限。PTSMA是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HOCM患者有效的治疗手段,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6min步行试验(6MWT)与心肺运动试验(CPE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运动低氧敏感性的差别。方法:选择30例稳定期COPD患者,分别行6MWT与CPET,两个试验的先后顺序随机,比较两种运动试验中运动低氧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6MWT中运动低氧发生率为46.6%(14/30),CPET中发生运动低氧发生率为50.0%(15/30),两种试验运动低氧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6)。运动开始第2min至第6min,6MWT每分钟末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值低于心肺运动试验(P均0.05)。运动低氧发生时间6MWT(M=2)秒,明显早于CPET(M=8)秒(P=0.01)。结论:6MWT与CPET在COPD患者运动低氧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动低氧发生时间6MWT早于CPET。6MWT是一个简单、可行的COPD患者运动低氧的评价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 BWSTT )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20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康复技术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运用BWSTT进行下肢运动能力的恢复训练,共训练4周。采用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 量表)、行走能力[功能性步行量表( FAC)]、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Barthel指数)、平衡功能( Berg平衡量表)评价两组训练前后的运动功能。结果两组训练前后Fugl-Meyer量表、FAC、Barthel指数、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优于训练前( P均<0.05),且观察组训练后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训练后( P均<0.05)。结论 BWSTT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阶段康复训练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病人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PCI术治疗病人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康复训练组,各90例,其中康复训练组完成Ⅰ期康复训练46例,完成Ⅰ期康复训练及有氧运动训练44例。所有病人均在术后1周及12周进行心脏彩超、6 min步行试验、健康调查量表36(SF-36)评定,并完成术后12周的心肺功能评估。结果:术后12周,康复训练组最大摄氧量及SF-36生活质量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康复训练+有氧运动亚组6 min步行试验、无氧阈(AT)、氧脉搏峰值、最大运动时间均高于Ⅰ期康复训练亚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低于Ⅰ期康复训练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阶段Ⅰ期心脏康复训练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病人生活质量,且在此基础上联合进行有氧运动有利于改善病人心肺功能及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运动心肺功能参数指导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康复治疗的价值。方法选择轻度COPD患者85例,随机分为运动康复组45例和常规康复组40例。运动康复组根据检查参数选择适当运动康复方案,常规康复组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锻炼,疗程为半年。治疗前后两组行静态或运动心肺功能、心脏彩超检查,比较两组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左室射血分数(LVEF)、最大摄氧量(VO2max)、6 min步行距离(6 min WD)、最大负荷功率(LPmax)的差异。结果半年后两组FEV1/FVC、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运动康复组VO2max、LPmax、6 min WD较常规康复组均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轻度COPD患者基于运动心肺试验参数指导下的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肺运动试验后2 min时冠心病患者心率恢复情况与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该院的冠心病患者52例进行心肺运动试验,根据心肺运动试验心率峰值与试验结束后2 min即时心率的差值(HRR)是否≥42次/min进行分组,21例为正常组(HRR≥42次/min),31例为异常组(HRR42次/min)。比较两组患者心肺运动试验结果及生活质量指标。结果心肺储备功能指标:异常组静息心率、摄氧量峰值、无氧阈值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生活质量:异常组生理职能、总体健康及活力维度评分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 HRR与冠心病心脏呼吸储备功能及预后生活质量紧密相关,可作为一个辅助指标提示患者的心脏呼吸储备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肺运动试验(CPET)与6min步行实验(6MWT)、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估肺栓塞(PE)患者运动耐受能力的相关性。方法:17例确诊断为PE的患者经最佳治疗后,出院前给予CPET、6MWT以及超声心动图。结果:(1)6min步行距离与峰值氧耗(VO2peak)明显相关(r=0.667,P0.01);6min步行距离与无氧阈值氧耗(VO2AT)、二氧化碳通气斜率(VE/VCO2slope)均无相关性(r=0.458,r=-0.456,P0.05)。(2)LVEF与VO2peak、VO2AT、VE/VCO2slope均无相关性(r=0.435,r=0.357,r=-0.426,P0.05)。结论:6MWT能准确可靠地评估PE患者的运动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正>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是通过监测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摄氧量(VO2)、二氧化碳排出量(VCO2)、心率(HR)、分钟通气量(VE)等来评价心肺等脏器对运动的反应。由于运动需要肺、心脏和肌肉等脏器密切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肺康复对降低脑卒中再发率的影响,为脑卒中偏瘫病人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72例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进行心肺康复治疗;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运用运动心肺功能测试仪检测得受试者峰值摄氧量、氧脉搏、肺通气量等指标。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峰值摄氧量、氧脉搏和分钟摄氧量绝相对值大于对照组,无氧阈值试验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36例,脑卒中再发3例,脑卒中再发率8.33%;对照组36例,脑卒中再发8例,脑卒中再发率22.22%。经卡方检验,两组再发率有统计学意义(χ~2=5.37,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进行心肺康复训练的脑卒中再发率明显低于未施行心肺康复训练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环境激发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老年脑卒中后偏瘫病人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运动康复训练,观察组进行环境激发干预。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2组病人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10 m步行测试(10MWT)、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前2组FMA-L、10MWT、MB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MA-L、10MWT、MBI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 环境激发干预能有效改善偏瘫病人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用逐级负荷踏车试验对24例正常人(男19例,女5例)和11例心肌缺血患者(男)进行运动心肺功能的测定,结果表明:最大摄氧量、相对最大摄氧量、最大氧脉搏、最大心率、最大通气量受性别、年龄、体力活动影响。心肌缺血患者和正常人的心肺功能指标在静息下与无氧阈时两组无明显差异。而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当出现无氧阈时,心肌缺血组的摄氧量、相对摄氧量及通气量均低于正常组,两组有显著差异。而在极量负荷时,心肌缺血组的最大摄氧量、相对最大摄氧量、最大氧脉搏和最大通气量均低于正常组,并有显著差异。因此运动负荷试验是临床上评估心肺功能非常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合并抑郁症患者心肺运动试验(CPET)各参数变化,研究抑郁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响。方法入选了稳定期慢阻肺患者85例,根据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分成抑郁组和对照组,并分别进行CPET。结果 (1)合并抑郁症患者共26例,占慢阻肺总人数30.6%。(2)与非抑郁组相比,抑郁组具有相似水平的肺功能损害,但表现出更加明显的呼吸困难(P0.05)。(3)共4例患者未能完成试验,完成试验的患者结果显示抑郁组在峰值摄氧量(VO2peak)、无氧阈占预估峰值摄氧量百分比(AT%pred)低于非抑郁组、而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2 slope)高于非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过30%的稳定期慢阻肺患者合并存在抑郁症,且其对患者通气功能和运动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心肺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病科住院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脉狭窄情况(至少1支),分为观察组(≥50%)140例和对照组60例,收集两组一般情况、生化检查、冠脉造影和心肺运动试验等检查结果,通过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可能影响冠状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变量构建列线图模型,基于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及评价。结果 初步分析显示糖尿病、峰值摄氧量(Peak VO2)、峰值公斤体质量摄氧量(Peak VO2/kg)、代谢当量(METs)、静息心率(rest HR)、峰值心率(Peak HR)、呼吸储备(BR)、氧脉搏(VO2/HR)可能是识别冠脉狭窄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Peak VO2、METs、VO2/HR可作为识别患者发生冠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