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及助听器(hearing aids,HA)双模式助听与单独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患者皮层听觉诱发电位(cortical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CAEP)中P1及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的分化特征,对双模式助听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方法双模式助听儿童7例(双模式使用时长均不少于6个月),在CI与助听器达到最佳助听模式后,分别在双模式及单侧CI两种助听模式下,以/ba1/、/ba4/(即/ba/一声和四声)作为标准刺激与偏差刺激声进行声场下CAEP测试,分析两种模式下P1波和MMN的潜伏期与幅值的差异。结果双模式助听下CAEP的P1的潜伏期、幅值以及MMN的潜伏期、幅值分别为159.29±31.80 ms、1.86±3.12μV、245.29±58.82 ms、-2.16±1.34μV;单侧CI助听时分别为172.00±43.84 ms、1.26±2.85μV、288.29±54.00 ms、-1.63±1.19μV。双模式助听下P1及MMN潜伏期较单侧助听CI时显著缩短(P<0.05),P1及MMN幅值较单侧CI时呈现增大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及助听器双模式助听下CAEP的P1及MMN潜伏期较单侧CI助听时显著缩短,提示双模式助听下患者听觉辨别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双侧人工耳蜗植入(bilateral cochlear implant, BCI)和听力正常(normal hearing, NH)受试者的声源定位能力,分析双侧人工耳蜗助听听阈和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 DR)差异与声源定位能力的相关性。方法 对17例BCI和40例NH受试者进行声源识别测试。测试设备由37个间隔5°扬声器组成,测试过程中,扬声器共发出37次声音,每个扬声器发声一次,刺激声信号为言语声“Song”,强度60 dB SPL;BCI受试者分别在使用单、双侧CI时进行测试。以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 error, RMSE)为评估指标,RMSE得分越低声源定位能力越好。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NH组与BCI组结果,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BCI受试者使用单、双侧CI结果;采用Pearson对BCI受试者声源定位能力与双耳助听听阈及动态范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NH受试者RMSE为7.12°±2.29°,BCI为52.98°±20.89°,NH受试者声源定位能力优于BCI受试者(t=9.025,P<0.001)。BCI受试者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耳双模式配戴能否帮助听障儿童改善声源定位能力以及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双耳双模式声源定位优势的发挥。方法采用强迫二选一任务,比较16名听障儿童在不同助听模式及不同声源角度下的声源定位能力。结果声源位于90°/270°时,38%的被试体现出双耳双模式的声源定位优势;位于45°/315°时,优势比例下降到25%。进一步分析表明,人工耳蜗麦克风的位置以及术前双耳配戴助听器的经验与双耳双模式声源定位优势的发挥密切相关。结论声源定位能力是听障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难点,即使双耳双模式配戴,也仅在声源位于左右方时,比单侧耳蜗状态体现出一定优势,随着声源角度的减小,双耳强度差和时间差线索减弱,双耳双模式的声源定位优势也随之减小。人工耳蜗的麦克风须放置在正确位置,否则会影响声源定位能力。此外,术前助听器配戴经验可能会影响听障儿童利用双耳线索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项研究评估双侧同期人工耳蜗植入声源定位能力是否好于单侧耳蜗植入;评估双侧同期人工耳蜗植入经过5年以上长期佩戴,其声源定位能力与正常听力儿童的区别。方法选取2007年接受双侧同期人工耳蜗植入的6例患者,根据年龄、性别、耳聋时间等配对选取6例术前未佩戴过助听器的单侧人工耳蜗植入者,还根据年龄选取正常听力对照组8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双侧同期人工耳蜗植入受试者双耳佩戴、分别左右侧佩戴状态下的水平方位声源定位能力差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双侧同期人工耳蜗植入、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正常听力儿童的声源定位能力差别。结果双侧同期人工耳蜗植入者双侧佩戴时角度偏差数值为38.73°±8.17°;仅左侧或右侧佩戴时角度偏差数值为78.46°~81.35°。双侧佩戴人工耳蜗声源定位能力要明显好于仅佩戴任一侧人工耳蜗,P<0.01。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受试者的角度偏差数值为62.27°±8.72°。正常听力受试者角度偏差数值为5.82°±4.27°。正常听力受试者声源定位能力最好,双侧同期人工耳蜗组次之,单侧人工耳蜗组最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侧同期人工耳蜗植入后,受试者声源定位能力明显好于单侧耳蜗植入。但由于耳蜗设备的局限性,其声源定位能力与正常儿童仍有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非线性频率压缩(nonlinear frequency compression, NLFC)助听器对以汉语普通话为母语的耳聋患者噪声下言语识别的影响,为耳聋患者助听器选配及助听效果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25例以汉语普通话为母语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均双耳佩戴助听器,根据患者是否有NLFC助听经验分为A、B两组:A组13例有NLFC助听经验,日常使用NLFC技术;B组12例无NLFC助听经验,日常使用传统放大(conventional process, CP)技术.所有患者分别在NLFC和CP条件下进行噪声下句子识别测试,比较其结果.结果 A组患者在NLFC和CP条件下的噪声下言语识别率分别为82.33%±16.06%、76.70%±18.08%,前者高于后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组分别为83.04%±12.56%、81.79%±20.07%(P=0.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在NLFC和CP条件下的高频(4、6、8 kHz)助听听阈分别为53.54±7.30、57.01±6.81 dB SPL,B组分别为57.42±8.38和61.21±7.42 dB SPL,两组NLFC条件下的助听听阈低于CP条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统计学回归处理,患者在NLFC和CP条件下的高频助听听阈差值与言语识别率差值呈线性相关(r=0.63,t=3.89,P=0.007).结论 NLFC技术可改善患者高频可听度及噪声下言语识别,一定的NLFC使用经验可使NLFC助听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双侧极重度听力损失儿童双模式干预[一侧人工耳蜗植入(CI),一侧使用助听器(HA)]情况及影响因素,评估双模式干预(bimodal intervention,BI)远期效果。方法 招募术前诊断为双侧极重度听力损失,单侧植入CI且开机时间≥5年的儿童受试者,共103人(男63名,女40名),平均植入年龄1.5±0.6岁,平均开机时长8.3±2.6年,问卷调查术后对侧HA使用情况,包括术后对侧是否曾使用HA、未曾使用HA的原因、是否坚持使用HA等;选择目前对侧仍在坚持使用HA的11名受试者(男6名,女5名)作为实验组(BI组),平均植入年龄1.5±0.4岁,平均开机时长5.7±0.7年;并选择目前对侧不使用HA且对侧耳残余听力、CI开机时长、性别、年龄与BI组相匹配的11名受试者为对照组(CI组),植入年龄1.7±0.6岁,开机时长5.7±0.8年;采用中文版噪声言语测试材料分别对两组受试者进行了三种模式下(言语声固定来自于前方,噪声分别来自于前方、植入侧、非植入侧)噪声言语识别能力评估。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CI术后从未使用过HA的63人(61.17%),主要原因是HA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轻中度听力损失对60岁及以上老年人水平方位声源定位能力的影响。方法 纳入45例60~85周岁双耳听力对称老年人,根据平均纯音听阈(pure-tone average,PTA)分为老年听力正常组(PTA<20 dB HL)、老年轻度听损组(20≤PTA<35 dB HL)、老年中度听损组(35≤PTA<50 dB HL),每组15人,并匹配15例听力正常青年人作对照。采用角度偏差法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水平方位声源定位能力测试,刺激声为白噪声,持续时间为500ms,声强为65 dB SPL,扬声器位置包括±90°、±45°和0°共5个方位。刺激声随机播放30次,要求受试者指出播放声源的扬声器编号,计算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 error, RMSE)作为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受试者声源定位能力差异,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比不同位置声源定位表现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声源定位与听力损失的关系。结果 老年人声源定位RMSE与听力损失程度显著相关(r=0.76, P<0.001)。老年三组和青年组受试者声源定位RMSE比较差异具有...  相似文献   

8.
目的神经同步性是声源定位的基础,听神经病主要致病原因是神经同步性受损。本文目的是了解听神经病患者的声源定位情况。方法选取4名12~20岁确诊为听神经病的患者和年龄匹配的50名听力正常受试者,除了常规测试其纯音听阈、声导抗、畸变耳声发射、耳蜗微音电位(CM)、言语识别率、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头颅CT和内听道MRI外,同时进行水平方位声源定位能力测试,包括角度偏差测试(RMS error)和角度辨别阈测试(MAA)。角度偏差测试采用12种包括多个混合频率的自然声,角度辨别阈测试采用1000Hz啭音。结果听神经病患者角度偏差数值为27.7°~42.6°,平均为33.05°±6.61°,而年龄匹配的正常听力受试者为0.07°±0.3°。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W=16, P=0.02842<0.05,两者有统计学差异。听神经病患者的角度辨别阈范围从20°到大于90°(即左右侧不能分辨),平均为38.75°±34.25°。而年龄匹配的正常听力受试者角度辨别阈值为2.6°±0.5°。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W=16, P=0.02652<0.05,两者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听神经病患者水平方位声源定位能力较年龄匹配的正常听力受试者明显减弱,且个体差异较大。提示听神经病患者由于双耳时域处理能力下降,导致其声源定位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 空间听觉对于感知周围环境至关重要。真实世界的听力经常涉及具有多个声源的嘈杂环境。本研究拟对听力正常受试者进行水平方位的声源识别测试,探索不同噪声条件对声音定位能力的影响,比较获得适用于嘈杂环境下声源定位测试的噪声条件。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一共纳入28名听力正常受试者,测试阵列由前方37个间隔5°的扬声器组成,刺激声信号为0.25,0.5,1,2,4,8 kHz啭音,强度为50 dB SPL。测试条件包括安静、白噪声35 dB SPL(WN35)、白噪声40 dB SPL(WN40)、言语噪声40 dB SPL(BN40)。采用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 error, RMSE)为评估指标。结果 受试者安静条件下的声源定位能力明显优于噪声条件(安静-WN35:Z=3.461,P=0.001;安静-WN40:Z=4.440,P=0.000;安静-BN40:Z=3.803,P=0.000)。WN35条件下的结果明显优于WN40条件下的结果(Z=2.687,P=0.007)。WN40和BN40条件之间没有显着差异(Z=1.207,P=0.227)。在噪声条件下,受...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对称性聋患者单耳助听后双耳言语识别率的差别来进一步研究听觉剥夺效应。方法选取右耳助听4~5年的双耳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15名,在标准隔声室中,测试其双耳的纯音气导和骨导听闻,然后再采用汉语普通话单音节词表分别进行左右裸耳言语识别率测试,并将所得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5名受试者右耳配戴助听器前及配戴4~5年后两耳间平均听阈无显著性差异(P〉0.05);受试者右耳助听前及助听4~5年后左、右耳平均听阀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右耳助听4~5年后,受试者左、右耳裸耳言语识别率存在显著性差异(t=2.76,P=0.02〈0.05)。结论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单耳助听后裸耳平均听阈无显著改变,但非助听耳言语识别能力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双耳双模式助听患者在安静环境和不同背景噪声下的声调识别率,探讨不同信噪比和不同基频噪声下的双模式优势.方法 12例一侧植入人工耳蜗、对侧佩戴助听器[双模式(CIHA)]的汉语普通话患者参加本研究,所有患者双模式使用时间均为半年以上.使用天使语训i-CAST测试软件的人工耳蜗科研项目模块,采用闭合式测试方法,分别测试受试者在安静环境和不同背景噪声环璋下单独使用人工耳蜗(CI)、单独使用助听器(HA)和双模式下(CIHA)的声调识别率,测试环境包括安静环境、男信号男背景、男信号女背景三种,每种背景噪声包含10、5和0 dB三种信噪比(以下将6种背景噪声简称为男男10、男男5、男男0、男女10、男女5和男女0),即每位患者进行21组测试;每组分别测试/Ba/、/Bi/、/Bo/、/Bu/4个音的一、二、三、四4个声调;测试声通过扬声器发出,强度为65 dB SPL;记录患者上述三种模式下的助听听阈及助听侧裸耳听阈.结果 患者在CIHA与CI模式下的助听听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与HA模式和非植入侧的裸耳听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调识别率受背景环境的显著影响(F=24.77,P<0.001),安静环境、男男5和男男0背景噪声环境下双模式无明显优势(P>0.05),在男男10、男女10、男女5和男女0背景噪声环境下双模式均有显著优势(P值分别为0.010,0.012,0.015和0.001).结论 本组患者在安静环境下的声调识别双模式无显著优势,信号声与背景噪声基频不同时,双模式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讲汉语普通话的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ation,以下简称CI)使用者对侧佩戴助听器(Hearing Aid,以下简称HA)的获益。方法:选取对侧使用HA的14名母语为汉语普通话的CI使用者,分别测试其在使用CI和CI+HA(即双模式)两种助听模式下的声调、双音节词、及句子的识别表现,并分析助听器耳残余听力对双模式言语表现的影响。结果:安静环境下使用CI和CI+HA模式下的声调识别率分别为67.6%±10.5%、71.6%±12.5%,双音节词识别率分别为72.3%±21.8%、74.2%±23.3%,句子识别率分别为62.3%±28.3%、61.8%±31.3%,噪声环境句子识别率分别为37.6%±36.5%、42.4%±35.9%。统计分析发现声调识别表现在CI+HA模式下显著优于CI模式(t=-2.285,P=0.04),其余言语识别表现在两种聆听模式下均无显著差异;且1000Hz及以下频率的助听器耳残余听力与CI+HA模式下言语识别表现显著相关。结论::对于"大龄"语前聋患者,一侧人工耳蜗植入联合对侧助听器的双模式应用,需考虑助听器耳的残余听力情况,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助听器辅助效果有限,必要时需考虑双侧人工耳蜗植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皮层听觉诱发电位(cortical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CAEP)在助听器验配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耳聋儿童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26例语前聋患儿均双耳选配助听器,分别测试患儿助听条件下的CAEP及助听听阈;根据助听后三个刺激声/m/、/g/、/t/在55 dB SPL强度下是否全部引出波形将息儿分为A组和B组,全部引出波形的患儿为A组,其余患儿为B组,比较二组的助听听阈.结果 26例患儿CAEP波形引出率为96.15%(25/26),A组(11例)0.25、0.5、1、2、4 kHz助听听阈均值分别为32.73±7.54、27.27±5.18、35.00±5.48、35.91±7.35、35.45±4.72 dB HL;B组(15例),除1例未引出CAEP外,有9例在65 dB SPL强度下全部引出CAEP波形,其0.25~4 kHz各频率助听听阈均值分别为36.11±7.82、35.00±4.33、38.89±6.51、40.00±7.07、43.33±8.66 dB HL;有5例在75 dB SPL强度下全部引出CAEP波形,其0.25~4 kHz各频率助听听阈均值分别为44.00±12.94、39.00±7.41、49.00±6.52、44.00±6.52、54.00±11.94 dBHL,且A组患儿各刺激声对应频段助听听阈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阈值强度下低频声/m/、中频声/g/、高频声/t/的P1波潜伏期均值分别为130.16±24.85、114.80±25.99、122.88±27.05 ms,幅值分别为6.58±4.53、6.41±3.97、5.58±3.56 μV,相应频段助听听阈分别为34.30±7.69、40.20±8.48、41.40±8.07 dBHL,P1波潜伏期与相应频段助听听阈均无显著相关(P>0.05),P1波幅值与相应频段助听听阈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CAEP测试可用于评估儿童助听器选配效果,55 dB SPL强度下能够引出CAEP波形可作为评估助听器选配效果良好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使用人工听觉装置后耳聋儿童音乐能力与听觉能力及言语可懂度的相关性,为听觉言语康复提供参考。方法以27例感音神经性语前聋(耳聋程度为中度至极重度)儿童为研究对象,男14例,女13例。生理年龄9~95个月,平均42±25个月;均为双耳助听,干预年龄1~72个月,平均26±24个月;听力年龄为1~60个月,平均16±14个月。使用儿童音乐能力评估量表(Musical Ears量表)、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量表、言语可懂度分级(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量表分别评估患儿的音乐能力、听觉能力、言语可懂度,并对评估结果进行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本组患儿音乐能力、听觉能力、言语可懂度得分分别为27.1±16.7、4.4±1.9、2.8±1.4分,音乐能力得分与听觉能力得分显著相关(r=0.856,P=<0.001),音乐能力得分与言语可懂度得分显著相关(r=0.827,P=<0.001)。结论助听后感音神经性聋患儿音乐能力与听觉能力及言语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重度聋者配戴移频与非移频助听器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移频助听器与非移频助听器在重度以上听力障碍患者听力康复中对声音的感知、辨别能力和语训效果。方法 以助听听阈、清晰度指数 (AI)、Ling′s 6音的感知率和听辨率测试以及听音辨图测试得分为指标比较移频和非移频助听器在声音的感知、辨别、识别方面的差异表现。结果 移频助听听阈较非移频助听听阈明显改善 ,在 2 0 0 0Hz以后的高频区改善尤为明显 (t =2 .45~ 47.46,P <0 .0 1)。移频助听器对清晰度指数较非移频助听器有非常显著的提高 (t=16.89,P <0 .0 1)。非移频助听状态下元音的感知率和听辨率较裸耳有显著提高 (χ2 =7.5~ 78.19,P <0 .0 1) ,但对辅音的感知率和辨别率无明显提高。但移频助听状态下的辅音、元音 i 的感知率和听辨正确率都明显高于非移频助听状态。移频助听的听音辨图测试得分较非移频助听时有明显的改善 (t =16.89,P <0 .0 1)。结论 移频助听器比非移频助听器在重度以上听力障碍患者的听力康复中 ,对声音感知、辨别、识别能力三个方面具有更好的助听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讲汉语普通话的人工耳蜗使用者的汉语普通话声调识别及音乐识别表现,并探究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对侧使用助听器(Hearing Aid,以下简称HA)的12名母语为汉语普通话的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ation,以下简称CI)使用者,分别测试其在使用HA、CI、CI+HA(即双模式)三种助听模式下的声调和音乐识别表现,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其中声调识别应用自然时长声调和相同时长声调两种,应用音乐音符轮廓识别(Melodic contour identification,以下简称MCI)进行音乐感知能力评估。结果自然时长声调在HA、CI、CI+HA模式下的平均正确识别率分别为62.2%、70.9%、73.1%,且显著优于对应模式下的时长相同声调识别表现。MCI在HA、CI、CI+HA模式下平均正确识别率分别为29.5%、37.5%、34.0%。MCI表现与自然时长声调在CI和CI+HA模式下均显著相关,与相同时程声调在三种助听模式下均显著相关。结论讲汉语的CI使用者的声调感知及音乐感知均不理想。时长线索对声调音高感知起重要作用。声调与音乐感知可能具有相似感知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对侧配戴助听器能否提升其情感语调识别能力,不同的情绪语调识别是否存在难度差异。方法选取35例(男15例,女20例)双耳双模式助听的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儿童,组内比较单侧人工耳蜗助听状态和双模式助听两种状态下儿童的情感语调识别特征。结果双耳双模式助听状态下听障儿童的语调得分极显著高于单侧人工耳蜗助听状态(P<0.01),识别率总体提升了16.65%。开心语调提升了20.59%,生气语调提升了19.21%,难过语调提升了13.23%。个体数据分析发现,有82.85%的儿童体现出双耳双模式优势。两种助听状态下,生气语调识别得分显著高于开心和难过(P<0.05),双耳双模式助听状态下,23.53%的儿童会将开心感知为难过语调,22.79%的儿童会将难过感知为开心语调。结论相比于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儿童通过双模式助听可以获得情感语调感知优势;两种助听模式下,生气语调的识别均比开心和难过容易,开心和难过语调容易混淆。频率变化可能是儿童感知情感语调的重要线索,提示在康复训练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耳聋儿童助听后1年内听觉及言语能力发展变化趋势,探讨耳聋程度对聋儿的听觉及言语发育水平的影响,为聋儿的有效康复提供临床参考资料。方法:患儿29例,男19例,女10例。助听器选配年龄3~8岁,平均5.6岁。根据听力损失程度将患儿分为中度听力损失组(14例)和重度听力损失组(15例)。分别使用听觉行为分级(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SIR)问卷在助听前及助听后1、3、6、9、12个月时对患儿的听觉能力及言语可懂度发育情况进行评估。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度和重度聋患儿CAP平均得分在助听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助听后1、3、6、9、12个月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中度和重度聋患儿SIR平均得分在助听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助听后1、3、6、9、12个月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聋患儿cAP平均得分助听前与助听后6、9、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聋患儿SIR平均得分助听前与助听后6、9、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助听后1个月与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聋患儿CAP平均得分助听前与助听后3、6、9、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助听后1个月与9、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聋患儿SIR平均得分助听前与助听后3、6、9、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助听后1个月与6、9、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度和重度聋组患儿助听后1年内早期听觉及言语能力有显著提高,但各自有不同的发育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语前聋患儿一侧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 ,CI)对侧佩戴助听器模式下的聆听效果,以及非植入耳残余听力对聆听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一侧人工耳蜗植入对侧佩戴助听器的语前聋患儿18例,分别测试其在单侧人工耳蜗植入、一侧人工耳蜗植入对侧佩戴助听器的双耳聆听模式( bimodal fitting ,BIM )安静环境及稳态噪声环境下标准中文短句、双音节词、单音节词的识别率。结果安静状态下本组患儿CI、BIM 模式单音节词言语识别率分别为82.67%±12.23%、83.61%±12.22%,双音节词分别为76.00%±16.13%、78.11%±14.84%,标准中文短句分别为60.11%±17.18%、65.43%±16.76%;信噪比10 dB环境下CI、BIM 助听模式患儿单音节词识别率分别为75.50%±14.12%、76.83%±14.15%,双音节词分别为68.22%±17.15%、77.18%±16.83%,标准中文短句分别为49.39%±19.26%、56.33%±19.55%,除两种模式下单音节词外其余言语识别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非植入耳250、500 Hz助听听阈与BIM 模式言语识别率呈负相关。结论语前聋患儿双耳双模式聆听时有一定优势,这种优势可能主要来自低频残余听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先天性小耳畸形及单侧蜗神经发育不良致单侧耳聋患者采用骨导助听器干预的效果。方法 收集9名2022年9月~2023年6月在我院接受骨导助听器验配患儿的14耳资料,其中6名患儿为先天性小耳畸形,3名为单侧蜗神经发育不良致感音神经性耳聋。验配助听器前后分别进行声场纯音测听、言语空间听觉质量量表-父母版(speech,spatial,and other qualities of hearing scale for parents,SSQ-P)问卷评估。使用STATSTM 2.0统计软件分析患儿验配前后的听阈和父母问卷得分差异。结果 两组患儿在验配骨导助听器前后的听阈均呈显著差异,小耳畸形组(P<0.05),单侧耳聋组(P=0.005)。两组间验配后听阈无显著差异(P=0.47)。SSQ-P父母问卷得分在短期验配后均有改善。单侧耳聋组验配后的空间听觉能力问卷得分改善弱于小耳畸形组。结论 先天性小耳畸形及单侧蜗神经发育不良致单侧耳聋患儿均能从骨导助听器验配中获益,其中单侧耳聋患儿的获益低于小耳畸形患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