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体外反搏对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缺血症状、心功能、心力衰竭标志物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80例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体外反搏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体外反搏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心绞痛疗效、心功能(超声心动图、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NYHA心功能分级)、心力衰竭标志物的变化.结果 反搏组心绞痛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反搏组心输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反搏组每搏输出量(SV)、每搏指数(SI)、加速度指数(ACI)和速度指数(Ⅵ)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体血管阻力(SVR)、体血管阻力指数(SVRI)和收缩时间比率(STR)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胸腔液体容积(TF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反搏组NYHA心功能分级较对照组改善(P<0.05).两组治疗前NT-pro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反搏组NT-proBNP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体外反搏可用于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功能及心力衰竭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米翔  管起招  付鹏 《华夏医学》2015,28(1):32-35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50例和体外反搏组50例,药物治疗组接受7周常规药物治疗,体外反搏组接受7周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率、血压、ST段压低程度和硝酸甘油用量。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率、收缩压、ST段压低、硝酸甘油用量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外反搏组在心绞痛发作次数、ST段压低、硝酸甘油用量等指标优于药物治疗组(P<0.01),两组患者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刘苗苗  樊俊雅  刘贞  张照  黄鑫  张辉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8):2270-2274
背景 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是一种“被动”运动,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EECP可改善稳定型心绞痛及不稳定型心绞痛、轻中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运动耐量及心功能。而心脏康复训练是主动运动,二者联合治疗是否可使患者额外增益,目前还鲜有报道。目的 探讨EECP在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脏康复训练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自愿参与本研究的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心脏康复训练)和反搏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心脏康复训练+EECP治疗),各5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无氧阈值(AT)、6 min步行距离(6MW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清脑钠肽(BNP)。结果 反搏组治疗后AT、6MWD、LVEF大于对照组,BNP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反搏组治疗后AT、6MWD、LVEF均大于本组治疗前,BNP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 EECP能够明显改善已接受心脏康复训练的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运动耐量、步行距离、心脏泵功能及心力衰竭相关指标,效果优于单纯应用药物及心脏康复训练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穴连续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72例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经穴连续增强型体外反搏。比较两组中医证候与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6 min步行试验距离及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与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6 min步行试验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穴连续增强型体外反搏可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中医证候与心功能,治疗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余意君  刘涛  李春霞  吴洪波 《广东医学》2014,35(15):2367-2369
目的 探讨体外反搏对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作用及治疗前后患者左室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未行血运重建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2例,分为对照组和反搏组,行常规冠心病治疗者为对照组,在常规冠心病治疗基础上加用1个疗程体外反搏治疗者为反搏组,观察两组心绞痛疗效,并监测两组多项无创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反搏组心绞痛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心功能等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外反搏治疗一疗程后,反搏组心输出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心脏指数、每搏输出量、每搏指数、加速度指数、速度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体血管阻力、体血管阻力指数、收缩时间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反搏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体外反搏与心脏康复联合治疗对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1年12月在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治疗的60例HFpE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按慢性心力衰竭管理指南进行规范化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体外反搏和心脏康复治疗,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水平、运动耐量、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MLHFQ)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心肌做功(Tei)指数、心脏每搏输出量(SV)、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二尖瓣舒张早期运动速度之比(E/e’)、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之比(E/A)、6分钟步行距离(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Tei指数、NT-proBNP、E/e’低于对照组,SV、E/A、6MWD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试验组MLHFQ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反搏联合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该院收治的74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曲美他嗪治疗,观察组采用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6 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30%(36/37),高于对照组的78.38%(2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6MWT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显著,可提高LVEF水平,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延长6MWT距离,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黄浩 《西部医学》2012,24(10):1983-1984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150例UA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治疗组各7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每日1次,每次1h,共治疗36h。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心绞痛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心肌缺血总负荷(TIB)。结果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及心肌缺血总负荷均有所改善,体外反搏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70例冠心病人经体外反搏治疗后症状改善率为95.7%,心电图有效率为58.5%,其中50例经心功能检测左心收缩功能显著改善(P<0.01),左心舒张功能亦有改善(P<0.01)。对各类型冠心病反搏疗效,疗程及血压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增强型体外反博治疗冠心病具有肯定疗效,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查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以及与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测定80名心力衰竭患者的各项指标,同时测定NT-proBNP、LVEF,并对NT-proBNP、LVEF与无创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NT-proBNP与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r=0.481,P<0.05)、胸液水平(TFC)(r=0.846,P<0.05)呈正相关性,与左心做功指数(LCWI)(r=-0755,P<0.05)呈负相关性.LVEF与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r=-0.471,P<0.05)、胸液水平(TFC)(r=-0.776,P<0.05)呈负相关性,与左心做功指数(LCWI)(r=0.765,P<0.05)呈正相关性.HTH结论:心力衰竭患者中无创血流动力学指标与NT-proBNP、LVEF有相关性,能反映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增强型体外反搏,两组患者追踪观察3年。观察患者的6 min步行试验、左室收缩功能(LVEF)、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再住院率和病死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6 min步行试验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LVEF值无明显提高,治疗组LVEF值显著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T-pro BN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提高心衰患者的运动耐量,减少因心脏事件再住院次数,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韦海珠 《海南医学》2011,22(3):56-57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清IL-6及CRP水平的影响,探讨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机制。方法将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反搏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体外反搏组每天给予45min体外反搏,3个疗程6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体外反搏组治疗后血清IL-6、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6及CRP水平均无明显降低。结论体外反搏可降低冠心病患者IL-6及CRP,可能对血管内皮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邓裔煊 《广州医药》1995,26(3):15-16
本文对经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患者,用心导纳图测量其血液动力学情况,并取其与心功能,血管功能有关的7项指标作统计学分析,发现经体外反搏治疗后,患者心脏每搏输出量、心脏指数、射血分数显著增加;左室射血前时间/左室射血时间比值明显缩小,总外周阻力减少,平均动脉增高,表明冠心病患者体外反搏治疗后左心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20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给予常规治疗,而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分别计数并测量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后,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有所改善,其中治疗组的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流速(Vmean)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则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可显著改善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较常规治疗更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分析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检测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探讨该仪器诊断HFpEF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心内科确诊的心力衰竭患者,根据心力衰竭指南诊断标准,分为HFpEF组(n=38)和HFrEF组(n=42),同期从笔者医院体检中心选取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组(n=45)。采用胸阻抗法血流动力学监测仪测量3组心排出量(CO)、心脏指数(CI)、心搏出量(SV)、心搏指数(SI)、心率变律性(HRV)、胸液传导性(TFC)、每搏变异率(SVV)、血管容积(IVV)、每搏外周阻力(SSVR)、每搏外周阻力指数(SSVRI)、系统阻力(SVR)、血管弹性(VA)、左心室做功(LSW)、左心室做功指数(LSWI)、射血前期(PEP)、左心室射血时间(LVET)、收缩时间比(STR)、射血期收缩指数(EPCI)、变力状态指数(ISI)、收缩变力性(COPDI)。分析各组的特点和规律,应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无创血流动力学指标CI、SV、SI、HRV、TFC、IVV、SSVR、SSVRI...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增强型体外反搏对高胆固醇血症猪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18头雄性乳猪随机分为正常饲养组(n=6),高脂饲养组(n=6)及高脂饲养+反搏组(n=6)。后2组复制高胆固醇血症猪模型并对高脂饲养+反搏组进行为时36h的慢性增强型体外反搏,收集3组动物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TUNEL法测定其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指数。【结果】与正常饲养组相比,高脂饲养组和高脂饲养+反搏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指数在正常饲养组为(127±36)‰,在高脂饲养组为(237±23)‰,在高脂饲养+反搏组为(177±12)‰,高脂饲养组和高脂饲养+反搏组较正常饲养组明显升高(P<0.05),高脂饲养+反搏组较高脂饲养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高胆固醇血症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慢性增强型体外反搏通过减轻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拮抗高胆固醇脂血症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唐辉 《河北医学》2013,(11):1670-1672
目的:探讨家庭有氧运动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我院心内科治疗的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与处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坚持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家庭有氧运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每搏输出量、射血指数和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表中各维度指标得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家庭有氧运动治疗能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增强型体外反搏针对冠心病是一项绿色、安全、经济、有效的无创治疗方式,本研究旨在探究其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血脂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接受治疗并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选取接受体外反搏治疗联合常规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体外反搏组,随机选择同时间段内接受常规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常规治疗组,收集两组患者各项相关资料,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7周前后的血脂[人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颈动脉超声结果及相关评分(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及颈动脉斑块等级积分),并评估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经过7周的规范治疗后,常规治疗组及体外反搏组血脂及颈动脉斑块均较前好转(P<0.05),且体外反搏组在改善LDL-C及颈动脉斑块方面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体外反搏组HDL-C水平升高(P<...  相似文献   

19.
钟晓春  周镇光  李红星 《海南医学》2014,(13):1903-1905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从惠东县人民医院选取1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普通药物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及其尿糖含量进行检测并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平均水平为(7.43±3.1)mmol/L,血糖回归正常水平患者22例(27.5%),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平均水平为(5.52±2.8)mmol/L,血糖回归正常水平者53例(66.25%),两组治疗后血糖水平及血糖正常人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尿糖水平恢复正常21例(26.2%),而观察组为54例(67.5%),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普通药物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糖尿病患者疗效明显,值得临床上进一步完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余琴  李新  郑舒展  熊英 《四川医学》2010,31(10):1448-1450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36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CT,n=20),常规治疗+EECP组(CT+EECP,n=16)。EECP组隔天反搏治疗2h,总共反搏36h,36d。分别于体外反搏前、反搏后,采用高频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FMD)方法,比较反搏组与非反搏组治疗前后FMD的变化。同时检测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结果 CT组、CT+EECP组治疗后FMD明显升高,分别为(5.05%±1.19%),P〈0.05,(7.90%±0.74%)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EECP组NMD也得到改善(P〈0.05),而常规治疗组NMD无显著改善;两组患者经治疗后ET均明显下降(73.69±22.13,60.21±20.38,P〈0.05和P〈0.01)、NO均明显上升(69.67±23.36,80.21±22.87,P〈0.05和P〈0.01);EECP组下降更为显著,下降幅度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可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