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帝内经》中经典理论阐明,人体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素问·至真要大论》:“内者内治,外者外治”。《黄帝内经》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尤其是中医外治法,很受欢迎,特别是在儿科,应用甚广。小儿心智未充,治病时畏惧注射,或者口服药物困难,常常困扰着医生和家长。后疫情时期,感染疾病减少,慢性病治疗逐渐增加,中医药特色疗法尤显重要,因为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特殊性,特别是小儿脏腑娇嫩,随拨随应,运用中医药特色疗法治疗,安全有效、操作方便、不良作用小。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家庭育儿保健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患儿家长接受中医药治疗,其中包括中药泡洗、小儿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穴位敷贴、小儿膏方、负压吸痧等方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传承好和发扬好。而今有幸跟随江苏省名中医殷明老师学习中医儿科临床诊疗及中医儿科各种技术操作,受益匪浅,特详记之。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具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涵义,符合现代医学发展模式从“疾病治疗”向“疾病预防”的转变需要。然而,目前我国治未病模式主要分为“临床型”“科研型”“探索型”,各为体系,存在缺乏统一规范、理论与实践结合滞后等诸多问题,如何有效发挥中医“治未病”思想,进一步探索有效管理模式,对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服务健康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推广普及治未病方法,发挥治未病干预作用,落实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方法:进行立体式宣传未病先防思想,把治未病方法普及到全社会。运用中医药特色干预方法,防止疾病变化,将中药、针灸、拔罐、刮痧、推拿按摩、药物贴敷、膏方、耳针、埋线等特色方法发挥到最大限度,进行某些预防性的治疗和干预,以防止病情扩散、病情恶化转变。运用中医特色方法干预防止疾病复发和促进康复。结果:通过健康干预,身体调养,把未病状态经过及时有效的调控,使之不生病、少生病,把既病状态转为健康状态。结论:把康复与大病后患者巩固其治疗效果结合,从而促进全民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4.
膏方是传统中医八大剂型之一,其在对慢性病、体质偏颇性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独特优势,目前膏方的中医治未病多局限于一年的冬季时令,其他时间则很少重视膏方的治未病理念。谢胜主任医师创造性地将体质学说、运气理论、心身医学、温补学说、四季养生、饮食调理等理论相结合,指导膏方的应用,提出以"脾胃为基石"四时膏方的治疗理念,在专科专病及亚健康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的临床疗效,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未病"思想具体表现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膏方具有补中寓治、治中寓补、补治结合的特点,其针对性强,具有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功效,集中体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内涵。通过对"治未病"思想内涵和膏方理论基础、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中药膏方在"治未病"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是代表着中医学特色与精髓的重要学说,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体现了中医在养生保健和防治疾病方面“防重于治”的特色,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被奉为医者之最高境界。1“治未病”学说“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未病”在社区居民预防保健中的优势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庆 《天津中医药》2010,27(3):228-229
中医药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黄帝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治未病"在社区居民防病治病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为中华民族预防疾病、养生保健和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之论。其后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治未病",中医中药在疾病的预防与已病防变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吴仪副总理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倡导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使"治未病"在新形势下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9.
略论中医原创的治未病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增秀 《浙江中医杂志》2007,42(10):559-560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提出了未病先防,治在病先的医学主题,开创了中医学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经历代医家不断实践和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中医"治未病"的系统学说。"治未病"可谓是祖国医学伟大思想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也代表着医学的前沿学科和发展方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相结合。研究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显著提高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能力。中医"治未病"所蕴含的"未病先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见微知著"等思想内涵,以及丰富多样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方法,不管是理论探索还是临床实践,均具有明显的特色优势,这对增强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综合能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开展中医"治未病"思想研究,丰富发展其理论精髓及科学内涵,挖掘总结其干预手段及临床经验,特别是为了展示中医"治未病"学说在浙江省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在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在健康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等研究成果,我刊特从本期开始推出"论治未病"栏目。敬请读者关注,并希望有关专家踊跃来稿,共同办好这一中医"治未病"研究的学术交流园地。———浙江中医杂志社  相似文献   

10.
膏方,有滋养补虚、防治纠偏、平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且因疗效好、口感独特、携带方便等优点在治未病领域深受医患的认可与喜爱。而重“土”思想(即重视健脾养胃)源远流长,在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贯穿治未病的未病、既病、瘥后全过程,将重“土”治未病思想运用于“调、补、治”结合的膏方中,可在临床疾病的诊治中发挥着更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其理论核心即"预防"。这一理论经后世医家的发展在临床实践中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部分。"治未病"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对临床疾病的治疗、预防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亚健康状态的特征探析中医药防治对策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亚健康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其防治与中医体质理论,治未病思想相契合;亚健康状态表现心身相关,与中医情志致病原理,强调脏腑辨证之论治相符;亚健康症状的复杂多样,与中医综合调理及特色疗法之应用相合。从亚健康状态的特征探讨分析了中医药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主张养生调摄、延年益寿。后世医家越来越重视"治未病"思想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和临床意义,广泛指导了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一门独具中医特色的学科。通过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的指导思想,对糖尿病进行前期干预和治疗,可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以"防"为核心,重视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倡导未病先防,重视养生,核心理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健康管理通过控制人们生活方式中的健康危险因素和行为,降低危险因素,维护人体健康。健康管理与"治未病"理念不谋而合。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实现"治未病"与健康管理融合,形成现代中医健康管理体系,运用"治未病"思想指导健康管理,大力推动"治未病"的普及与发展,为中医药发展开辟新方向,使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发挥更大作用,是祖国医学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未病"理念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于日常生活实践。"治未病"起源于远古,雏形于《周易》,形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概念,并完善"治未病"的理论体系,后学者多有发挥。近年来国家对"治未病"的理论及临床实践越来越重视,"治未病"的理念得到广泛传播,民众对"治未病"的认知度和认同性有明显的提升。"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中医"治未病"应当定位在防,要做到"法以阴阳,顺应天时";"形神修养,自我心知";"居住适宜,环境为要";"饮食有调,注意偏盛";"运动有度,贵在坚持"等,将疾病"关口前移","重心下沉",与时俱进,焕发"治未病"理念的璀璨光辉。  相似文献   

16.
正[本刊讯]9月20-23日,"健康中国2030·中医膏方传承创新"2017江苏省中医膏方发展论坛暨国家级中医治未病与膏方运用高级研修班和国家级膏方的理论、应用与制作工艺培训班在江苏省盐城市举行。来自全国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中医医疗机构、高等中医药院校、科研院所从事中医膏方理论研究、临床应用、膏方制备以及中医药治未病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治未病”之管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治未病”首倡于《内经》,仲景将这一思想作为其学说的精髓,在《金匮要略》中不但体现在防治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而且体现在对疾病预防性治疗的用药方面。其精神实质是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从养生防病、重视先兆、早治防重、已病防传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医“治未病”的丰富内涵。“治未病”理论在临床用药中的运用,也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慧芳  谈勇 《光明中医》2016,(2):155-157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R)是卵巢早衰(POF)的先兆,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机理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治未病"思想是经过历代医家在理论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重要的中医学术思想,它强调对疾病的早期干预和防治。本文结合临床实际,探讨和总结"治未病"思想在卵巢储备功能下降防治中的作用,即未病先防,扶正固本;既病防变,防微杜渐;病后防复,巩固疗效,体现了中医药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优势和特色。  相似文献   

19.
<正>中医"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独具影响的理论之一。"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中医"治未病"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1.未病先防。就是平素养生,防病于先。首先应该着眼于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生。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强调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  相似文献   

20.
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经典关于人的疾病的认知及“治未病-以人为本”的理论符合医学发展的方向。促进中医药“治未病”的现代新发展,需要中医药科教结合,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并重,为现代人提供中医药专业全面、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