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药物性肝损伤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是引起上市后药品撤市的主要原因,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关注,而中药相关肝损伤(HILI)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种。近年来,HILI事件频发,不仅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而且使得中医药的安全性受到了严重争议。本文将重点从“人”、“药”、“用”三个方面对于HILI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客观厘定和防控HILI提供依据,为构建以肝损伤为代表的中药药物警戒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通心络胶囊用药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专题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和PubMed。手工检索中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检索时间为2003年1月至2013年5月。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提取资料。临床试验文献采用MetaAnalyst 3.13进行Meta分析,其余文献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纳入144篇临床试验研究,共有6254人使用通心络胶囊,6006人未使用。与其它化学药或中药相比,单独使用通心络胶囊的神经系统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单独使用化学药,同时,通心络胶囊组与对照组的各类型不良事件发生率均相当。在15个病例系列研究中,共701人使用通心络胶囊,其中发生胃肠道反应不良事件52例,皮炎或皮疹不良事件1例。2个病例报告报道1例皮炎或皮疹不良事件。结论通心络胶囊的总体安全性可接受,今后应加强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力度,为通心络胶囊的临床应用提供高质量证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现状及合理用药对策,促进中药注射剂临床中的合理应用。方法选择我院各科室2010年1月~2015年1月上报的不良反应报告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全部130例的不良反应报告中,62例是因为中药注射剂所导致的。女性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男性,以中老年人最为常见,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加强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分析,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促进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中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4.
黄剑辉 《内科》2012,7(3):288-289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7~2011年在我院治疗发生的145例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34例),占总数的26.2%;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有122例,占84.13%;与抗感染药物有关的ADR最多,占总例的58.62%,其次为中药注射剂,生物制品。结论医务工作者应开展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正确使用药物进行治疗,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尽量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正>中药注射剂因其起效快,作用迅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中药辨证施治的特点,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青睐。但是,越来越多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报道却大大限制了其应用。一直以来,药品安全问题无论在中外都受到密切关注。从上世纪60年代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到2004年默克公司将已经上市5年的镇痛药罗非昔布(万络,长期使用会增加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危险)主动撤市,药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药物警戒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对此起到了巨大作用。因此,应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方法统计近几年来我院2 180例次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ADR)的病例,通过查阅临床上ADR报告,寻找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 2180例中发生不良反应者共有39例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药物本身因素、制剂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问题、临床使用环节及个体差异问题等。结论中药注射剂仍有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加强中药注射剂的生产管理和临床监测,坚持合理用药,是用药安全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情况及发生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11年上报的300份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较多;静脉滴注是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方式;抗感染药物是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最多的品种,其中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例数最多;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结论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8.
药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其安全性极为重要。药品上市前临床试验的局限使其并不能完全反映药物的安全性,故开展药品上市后再评价对于进一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有着积极的意义。药品上市后再评价时最重要的内容是安全性评价即不良反应评价,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真实世界研究,实施的关键则是制定管理计划。本文介绍了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如何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计划。  相似文献   

9.
结核病的化学疗法是目前控制结核病流行的主要方法,有效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抗结核药物与其他药物一样,其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构成了药物作用的两重性,在解除结核病人痛苦,切断结核菌传播的同时有可能产生与用药目的不相符,给患者带来另外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是客观存在,有的是难以预测的。但如果我们对不良反应能够正确认识,准确判定,合理处理、积极防治,则抗结核药品的不良反应可以减少,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重复出现,提高抗结核药品用药的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对结核病化疗和控制工作的影响。一、正确认识不良反应我国现在使用的药品不良反应概念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因此,应排除伪药劣药等药品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害[2]。药品不良反应有别药源性疾病(指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和包括超量、误服、错用等情况下导致机体器官、功能障碍的疾病)。也有别于药品不良事件(指在药品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不一定与所用药品存在因果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应予区别。抗结核药品发生的不良反应范围比较广泛,包括对肝、肾、血液、胃肠、精神神经和过敏反应等各方面,而且各种抗结核药品均...  相似文献   

10.
中医中药的发展对于我们这个药品仿制大国是一个希望也是前途,但在中药制剂剂型的改变中药物成分是否发生变化;药物毒性是否增加;人体对中药制剂新剂型的适应情况都在临床应用中慢慢显现出来。经过长时间的应用,一些中药制剂出现不良反应,尤其是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前六期涉及24个化药品种、8个中药品种和含马兜铃酸类中药品种。其中一些含有关木通、马兜铃、青木香成分的中药制剂,能够引起严重的肾脏损伤的不良反应;另据报道清开灵注射液能够引起过敏性休克的不良反应;壮骨关节丸能够引起严重肝损伤的不良反应;葛根素注射剂能够引起急性血管内溶血的严重不良反应;莲必治注射液能够引起严重急性肾损伤的不良反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124例心脑血管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对124例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报告类型、涉及患者性别与年龄、药品类别与剂型、所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4例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中,一般药物不良反应87例(70.2%),新药物不良反应37例(29.8%),46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占83.06%;以化学药、注射剂为主,分别占82.26%、89.52%;涉及的器官系统损害主要为神经系统及皮肤、附件损害,分别占37.9%、31.45%。结论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合理使用心脑血管类药物,密切监测中老年人用药,尽量减少注射剂的使用,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中药不良反应162例报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中药药性平和,使用安全但由于目前中药剂型,品种增多,临床应用的日趋广泛,致使近年来中药制剂产生不良反应病例增多,从上报的1497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分析其中162例中药不良反应病例,其严重情况,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他汀类药物是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广泛且长期应用的调脂药物,作为长期应用的药物,很有必要关注其安全性。他汀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肝酶异常、肌肉损伤等。血脂康是我国特有的天然调脂药物,其调脂疗效和心血管获益已得到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长期应用安全性良好,适合中国人群进行长期的心血管疾病预防。  相似文献   

14.
结核病的化学疗法是目前控制结核病流行的主要方法,有效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抗结核药物与其他药物一样,其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构成了药物作用的两重性,在解除结核病人痛苦,切断结核菌传播的同时有可能产生与用药目的不相符,给患者带来另外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是客观存在,有的是难以预测的。但如果我们对不良反应能够正确认识,准确判定,合理处理、积极防治,则抗结核药品的不良反应可以减少,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重复出现,提高抗结核药品用药的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对结核病化疗和控制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可治疗代谢综合征(MS)的单味中药以及药物的安全性。方法利用CNKI等检索库对2002~2014年所报道的单味中药降血脂、血糖以及控制血压、抑制肥胖的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出符合治疗MS的单味中药,对选择的中药有护肝作用与不良反应的文献进行检索,探讨可治疗MS的中药以及药物的安全性。结果共检索出符合要求的文献621篇,符合治疗MS的中药共64味;其中报道有护肝作用的文献114篇,有护肝作用的中药共47味(73.44%),报道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72篇,单味中药长期大剂量服用可出现不良反应的共12味(18.75%),其中可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的中药4味(6.25%);常规剂量下可出现不良反应的中药4味(6.25%),其中可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的中药共1味(1.56%)。结论中药在治疗MS方面可发挥特有的优势,合理剂量下不良反应少,且大部分中药兼有抗肝损伤的作用,安全性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尽管中药注射剂对常见病、某些西药难治的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也表明,其与西药合理联合使用在心脑血管病中可显示中医药治病特色,提高临床疗效.但也不得不重视中药注射剂的另一弊端,即由其广泛应用所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ADR)在日益增多,发生死亡的病例也屡有报道[1],因此医护人员应高度关注,从源头生药选择、生产流程、质量检验、临床适应证、全程护理、输注观察等多方面注意.现就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安全性是影响耐药结核病治疗结局的重要因素。从早期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应用, 到利奈唑胺、贝达喹啉、氯法齐明等药物的涌现, 耐药结核病治疗药物经历了数十年的革新和发展, 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谱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耐药结核病治疗的安全性带来新的挑战。现通过讨论耐药结核病治疗不良反应谱的变更, 强调开展研究提升新方案的安全性及主动持续的不良反应监测是提高耐药结核病治疗整体安全性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脑小血管病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文献数据库筛查中医药治疗脑小血管病的临床文献,建立数据库,将纳入的有效处方中药进行分析,应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其用药规律。结果:最终获得文献59篇,处方56首,涉及中药128味,其中,川芎、地龙、黄芪等药物使用频次较高,药性以温、平居多,药味以甘、辛居多,归经以肝、脾、心、肾为主,功效分类以补虚、活血化瘀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药物是“川芎→黄芪”,核心组合为“黄芪+地龙→川芎”。聚类分析得到7组药物组合。结论:中医药治疗脑小血管病的核心药物是川芎、黄芪,总治疗原则为补虚、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9.
医学名词和药物名称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可选用最近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中西药名以最近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英文药物名称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题名及正文中药名一般不得使用商品名,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称。药品和化学试剂必须使用通用名称,并注明剂量、单位、纯度、批号、生产单位和生产时间。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在其通用名称后的括号内注明商品名及生产厂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心脑血管药物致不良反应的原因,提出用药监护策略。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上报的不良反应报告9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明确发生原因,提出相应的用药监护措施。结果心脑血管药物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因素及用药因素有关,加强对患者的监护及合理使用药物可有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采取合理的用药监护措施,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药物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