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升清降浊法在耳鼻喉科临床应用广泛,其理论源于《黄帝内经》,脾主升清,胃主和降.升清降浊的基础当从脾胃出发.耳、鼻、咽喉皆属清空之窍,依靠清阳之气濡养,清阳既升,浊阴亦降,官窍才能正常通利.治疗耳鼻喉科疾病当从脾胃论治,培养后天之本,在辨病和辨证的基础上,益气健脾,升阳通窍.耳鸣耳聋则补中益气,盈其耳窍;咽炎喉炎则补益脾气,水至金充;鼻炎口疮则健脾通窍,化浊清道.另外,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可适当添加升提之品引药上行,以助药力.  相似文献   

2.
肛肠病的发生与肺、大肠、肝脾等脏器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脾胃位居中焦 ,上连肺金 ,下通脏腑 ,是开降运动的枢纽。且脾主运化升清 ,乃后天之本 ,脾胃运化功能正常 ,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气血调和、阴阳和合 ,肛肠病则无从生起。若脾胃运化功能失常 ,则清阳之气不能撒布 ,后天之精不能归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 ,浊气不能排出 ,外邪乘虚而入 ,发为肠风、脏毒等痔瘘疾病。笔者多年来在治疗上立足治脾 ,使俾土健运 ,气血调和 ,升清有常 ,痔病得以消散 ,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补脾止血法脾胃为气血运化之源 ,对人体脏腑、四肢、…  相似文献   

3.
祛风药是指具有发散风邪、祛风胜湿功能的一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邪及风湿类疾病.风药属木,辛温通达,能疏达肝气;风药其性升浮,能助脾气升腾,调节脾胃的气机升降,鼓舞阳气,升清举陷,阳升则有利于脾健,所以,祛风药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李东垣《脾胃论》载方63首,所用风燥升阳药者达31方,堪称在脾胃病中应用祛风药之典范.笔者根据祛风类药物的作用特点,结合脾胃病的生理、病理及其与相关脏腑的联系,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治疗脾胃病时适当加入祛风类药物,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本文梳理了李东垣从脾胃论治头面诸窍疾病的思想:(1)"诸窍脾胃,生理相联",诸窍与脾胃不仅存在直接隶属或经络相连,且需要脾胃将水谷转化为清阳之气以上荣;(2)"内伤脾胃,九窍不利",一旦内伤脾胃,头面诸窍亦会受到波及,出现以"清阳不升""湿浊上蒙""火气上攻"为主要病机的疾患;(3)"通利诸窍,首重脾胃",东垣治疗诸窍之疾首重脾胃,主要有"补中升阳以荣窍""除湿安中以通窍""调中降火以护窍"三种治法;(4)"标本兼顾,用药精当",东垣善用甘温药补中以培本,风药升阳以引经,温燥药除湿以通窍,寒凉药降火以救标。  相似文献   

5.
脾胃的升降,对气机的升降出入至关重要.脾胃为后天之本,居于中焦,通连上下,是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的升降正常,出入有序,可以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各种正常生理功能,若脾胃的升降出入失常,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也不能排出,继而可发生多种病证.故治疗脾胃疾病应着重调理脾胃的升降功能.  相似文献   

6.
李龙生  鲁美君 《新中医》2014,46(10):228-229
<正>益气升阳法最早见于李东垣《脾胃论》中脾胃内伤学说。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故饮食劳倦则易伤中,致气血生化乏源,气机升降失常,水谷精微不能敷布以荣养四肢百骸,形体官窍,而变生百病。现代临床常用此法治疗美尼尔氏病、抑郁症、原发性低血压等  相似文献   

7.
祛风药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鹏  张新 《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0):992-993
祛风药是指具有发散风邪,祛风胜湿功能的一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邪及风湿类疾病。但是根据风类药物的作用特点,结合脾胃病的病理表现,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临证治疗脾胃病时,常酌加风类药物,每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兹介绍如下。1 风药益气健脾,升阳举陷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水谷,经过脾胃的运化吸收,在脾气升清的作用下,将精微物质布散全身,故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则阴土始运,中气不升,必  相似文献   

8.
韩凯 《中医研究》2012,25(6):58-59
东垣重视脾胃阳气升发,认为脾胃健运,谷气上升,脾气升发,元气充沛,生机才能洋溢活跃.如"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塞皮毛,散于百脉"."损伤脾胃,真气下溜,或下泄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病机上突出脾胃虚,气不上行,治疗上在甘温补中扶元气的基础上,稍加升麻、柴胡、羌活、独活等风药升阳,以遂其生升之性.临证若能灵活应用,同时根据兼杂症状随证加减,对临床多种疾病可收到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斡旋食物,化生气血,为人体浮沉升降之枢纽。脾升,肝肾亦升,致水木不郁:胃降,心肺亦降,致金火不滞。就其纳谷、运化、升降、出入,生理功能之神妙,全在阴阳变化之中,实为暗合天地之道也。一、脾胃阴阳的对立与统一脾为脏属阴,胃为腑属阳;阴属柔主升,阳为刚主降;降则纳谷,升则运化;升者为阳,阴中之阳升;降者为阴,阳中之阴降。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营  相似文献   

10.
吴娇  吴煜 《环球中医药》2024,(4):641-644
结直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脾虚是其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痰瘀互结是其发病和进展的关键机制。风药不仅有“治风”之用,还具有“如风”之性,具有“升、散、透、窜、燥、动”等特点,其临床运用广泛,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可升脾胃清阳、醒脾燥湿,助健脾养胃药物使其补而不滞;可化痰浊瘀血,搜剔全身上下皮里膜外痰瘀之邪;可走窜透达,破伏至骨骼机窍的癌瘤毒邪;可引药入脑,直至肿瘤病所达抗肿瘤之效。本文就结直肠癌“虚—痰—瘀”的关键病机,探讨风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雷婷  王建坤  魏凤琴 《河南中医》2022,(12):1834-1837
李东垣认为,治疗脾胃病不能拘泥于脾胃本身,须从五脏整体考虑。肾与脾分主先后天,肾为人身之根本,肾不封藏,则水中之精不足,则无精以行升浮之令,百病乃生;肾阳为脾胃阳气的根本,肾阳充足,温暖中土,则土不致寒冷,脾胃之阳充足则能腐熟、运化水谷,且制水而水不泛滥,故不病;肾阳虚则水土不温,脾胃一派寒象,名“寒中”;肾精滋润濡养脾胃,开窍于二阴,胃主降,体阳用阴,若肾精亏虚,则脾胃、大小肠失润而不能向下传化糟粕,可引发便秘;肾之阴火可伤及脾胃元气,加重脾胃虚损程度。因此临证治疗脾胃病时,李东垣除补益脾胃外,还注重从肾论治脾胃病。肾阳不足、寒水侮土者,李东垣善用辛热,佐以甘药,辛热泻寒水,甘热补脾肾阳气,常用理中丸、四逆汤等加减;水来侮土、阴寒不盛者,用理中丸;阴寒甚者,用四逆辈,方如四逆汤、姜附御寒汤、神圣复气汤、附子理中丸等;肾之水虚阴火上僭者,用生地黄、黄柏、知母等滋水泻火。其还善用风药升散阴火,散寒胜湿升阳,并强调要因时用药,肾元不足者,慎用发表药。  相似文献   

12.
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升清,胃气降浊.生理状态下,脾胃脏腑之气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始终保持协调通畅,故而人体能够升清降浊,摄取精微,排泄废物,完成机体的新陈代谢.若气机失调,升已不降,降已无升,升降混乱,则易致人体发病.故治疗脾胃疾病重在调理脾胃气机,俟脾气得运,胃气得降,则气血生化有源,疾病自愈.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通过气机升降理论浅析风药在脾胃病治疗中的临床运用。利用风药升散、开郁、胜湿等特性调节脾胃功能,助人体气机运转,在治疗脾胃内伤杂病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风药者,取象春季生发之气也,兼轻巧活泼、芳香辛散、轻扬升浮、通达宣散之性,此药可调肝宣肺运脾、斡旋气机升降,辅有承转机体脏腑气机以交通各脏之功,配伍风药医脾胃之疾,每获良效。张声生教授巧用风药于脾胃之疾,配伍敛阴、补气、活血、降气之药以取风药之长兼制风药之弊,其虽属佐使之品,然组方配伍之术于诊疗临床脾胃之疾常为点睛之笔,甚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开创了疾病的内伤学说,倡导"独重脾胃"的辨证体系,形成了脾胃学派,对后世影响巨大。李东垣在临证组方中尤重视运用"风药"治疗脾胃病,文章旨在探析"脾胃"之特性与风药的功效特点,对李东垣的"风药健脾"之理论机理及其临证运用经验予以分析、总结,体悟其中方药运用之理,以期为后世临床运用"风药健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吾师干老在五十多年临床实践中,应用脾胃学说的观点,治疗耳鼻咽喉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简介如下。干老认为,耳鼻咽喉是头面部的清空之窍,需要脾胃清阳之气的濡养,若脾阳不及,则令九窍不通。正如《脾胃论·脾胃虚实仿变论》中所云:“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因此,对其多从脾胃论治。临床中对耳闷、耳鸣、耳聋、头昏等经久不愈者,干老多采用补中益气或益气升清法治之,效果满意。常用药有:柴胡、葛根、升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在治疗眩晕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将眩晕归属风证范畴,笔者将分散的眩晕证治条文以风药不同药效机制归类整理来讨论张仲景运用风药治疗各类眩晕的药效机制,归纳为祛风胜湿、疏肝泄风、运脾行饮、温中升清、激发肾气、通阳化气、通达卫阳、化饮平冲、疏腠开闭、通脉行血10种。进一步根据风药不同药效总结风药的药理特征及作用机制,风药治疗眩晕具有同气相求,同药协动和以动制动、以浮抑浮、以风除风的药理特征,其实质是通过疏通肝经通道、营卫通道、脾胃通道、督脉通道等上达脑窍的气血通道发挥治疗作用。张仲景治疗眩晕的用药特点为:多用升散之风药,少用益气补血之品;多用辛温走表之物,少用活血化瘀之药;多用燥湿化饮之品,少用滋补肾阴之品。  相似文献   

18.
尹振祥  郭立中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0):1008-1010
肾为脏腑阴阳之根,生命之源,被誉为先天之本.肾阳主要有促进机体温煦、运动、兴奋和气化的功能.肾阳到达全身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则变化为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阳.肾阳旺,则全身之阳皆旺;肾阳虚,则全身的新陈代谢降低,各脏腑、经络形体诸窍的生理功能活动均减弱.诸多研究表明,肾阳亏虚与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功能紊乱密切相关.笔者临床工作 10余年,采用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应用补肾温阳法辨证治疗肾阳虚衰的慢性疾病,疗效显著.兹举几隅,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9.
<正>董湘玉教授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首届名中医,执业以来,在中医消化内科临床上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尤其在脾胃疾病的治疗上,董教授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摸索和建立了一套诊治系统,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脾与胃同居中焦[1],脾主升,胃主降,只有脾升胃降协调,饮食的消化过程才能正常。若脾胃升降出入失常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也不能排泄,则铸成障碍和他脏疾病的产生。故叶天士曰"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宵降则和"。脾胃的正常升降不仅与脾胃本身  相似文献   

20.
脾经腧穴在针灸临床应用广泛,足太阴脾经隶属脏腑为脾,故脾经腧穴多用于治疗脾胃消化疾病;脾主运化,司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各脏腑官窍的正常功能有赖于后天气血的濡养,气血生化有源则五脏六腑得充。脾经的腧穴可通过调理脾运而达到调节其他脏腑功能的作用,尤其是膝关节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