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住院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30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设为观察组(150例)和对照组(1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法进行PICC置管。观察记录2组贵要静脉使用情况、导管末端位置、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2组穿刺、置管的一次性成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9.3%(149/150),一次性置管成功率98.7%(148/150),总置管成功率100%,贵要静脉使用率95.3%(143/150),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比例94.7%(142/1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151±17)d亦明显较对照组延长(P0.05);观察组静脉血栓、机械性静脉炎及周围组织损伤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穿刺点渗血及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异性。结论:PICC置管在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可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D-二聚体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行PICC置管患者148例,共183条上肢静脉,置入PICC的上肢静脉进行定期检查。于置入PICC前行超声及D-二聚体检测,置入PICC后每周进行D-二聚体检测,每2周进行超声检查,如上肢出现浮肿、疼痛等症状或D-二聚体值大于标准值500μg/L,即行超声检查。结果 148例患者183条上肢静脉中,32条(17.5%)被临床确诊为血栓,均被超声检出。置入PICC后发生血栓的患者D-二聚体显著高于未发生血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52±717)μg/L vs(423±420)μg/L,P<0.01]。结论 PICC置管后上肢静脉发生血栓的概率较高,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D-二聚体检测对静脉血栓的早期发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辉  李娜  戚海峰  邵晓丽 《山东医药》2009,49(13):102-10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术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置管(A组)及盲穿法行颈内静脉置管(B组)。结果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平均置管操作时间、机械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结论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术能显著提高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操作时间,减少机械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正>超声引导下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技术较传统PICC置管技术在提高穿刺及置管成功率和降低静脉炎、血栓、感染的发生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1])。但由于解剖的原因,在置管过程中PICC极易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高达3%~37%~([2]),若不及时纠正,可增  相似文献   

5.
超声引导下经浅静脉PICC置管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显像定位引导经浅静脉PICC置管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 240例拟实施经浅静脉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直视穿刺置管)和超声组(采用超声定位引导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例(1.7%)经高频超声检查后估计拟置管浅静脉内径<2.0mm,小于PICC管配套14G穿刺针的外径2.1mm无法置管而放弃。在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116例(98.31%),二次穿刺成功2例,总体成功率达100%。对照组中,一次穿刺成功76例(63.33)%,二次穿刺成功34例,总体成功率达91.67%;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体成功率和穿刺失败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超声组的穿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浅静脉PICC置管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穿刺时间短,可作为普通直视下经浅静脉PICC置管穿刺困难患者的补救措施,临床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临床探讨对急诊危重症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本院急诊科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68例行颈内静脉穿刺管术的急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对照组采用体表解剖标志定位行颈静脉穿刺置管术,比较2组患者穿刺效果。结果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后的置管成功率(97.06%)、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1.12%)均明显优于采用体表解剖标志定位行颈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对照组(79.41%)、(70.59%),且观察组置管失败率(2.94%)、置管所需时间(13.5±2.7)min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0.59%)、(21.4±1.2)min;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88%)明显低于对照组(26.47%),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行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效果显著,置管成功高,置管所需时间及并发症少,可作为抢救及治疗急诊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6月,对140例需要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手术病人随机均分为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经颈内静脉穿刺)和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表解剖标志经颈内静脉穿刺),对两种方法 进行对照研究,记录从消毒铺巾至成功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需要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成功率及有无并发症.结果 超声组70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中心静脉置管首次穿刺成功65例(92.9%),总成功率为100.0%,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44例(62.8%),总成功率为91.4%,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和总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超声组的平均穿刺时间为(4.2±1.3)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9±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为6例(8.6%),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法首次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传统标记法,且穿刺时间明显缩短,并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可见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行中心静脉置管具有安全、有效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颈内静脉置管在临床应用广泛,特别是在危重症患者的紧急抢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颈内静脉置管操作方法置管失败率高,置管并发症多.研究显示超声引导下深静脉穿刺可以明显降低并发症,缩短深静脉穿刺操作时间,提高成功率[1].本文通过对床边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和常规的置管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与盲穿法实施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在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搜集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50例行PICC的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ICC置管方式进行分组,将接受行盲穿法进行PICC置管的7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行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进行PICC置管的8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置管效果。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7.5%(78/80),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100.0%(80/8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60/70)和92.9%(65/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05、5.91,P值分别为0.008、0.015)。观察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4/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4%(1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1,P=0.003)。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对肺结核患者进行PICC置管的效果优于盲穿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引导在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置管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常规盲穿及超声引导下长期透析导管置管失败患者64例。采用DSA技术,通过造影剂观察血管情况,标定体表标识指导穿刺血管,必要时立即进行溶栓、球囊扩张等辅助手段协助长期透析导管植入,确保导管达到满意的位置,满足透析需要。并对置管失败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4例在DSA可视下置管,全部成功,首次穿刺成功率高达95%(61例)。所有患者术后透析时导管血流量均在200~280 mL/min,未出现导管功能不良及感染等。结论:DSA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能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可作为传统盲穿法及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困难患者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心电监护在辅助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MST)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并根据心电图变化判断导管末端位置的准确率。方法:104例患者连接心电监护仪,置管时利用导丝与心电监护仪RA导联相连引出腔内心电图,根据P波特征性变化对PICC导管末端位置进行判断,判断结果再与置管后根据X线胸片判断的导管末端位置结果进行比较,比较两种方法判断结果的一致性,计算心电判断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104例患者中有100例患者出现特征性P波,心电判断结果与X线胸片判断结果一致率为96.2%。4例未出现特征性P波的患者X线胸片显示,有2例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上段、1例位于上腔静脉下端、1例位于对侧头臂静脉。两种方法的判断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灵敏度为99%,特异度为100%。结论:心电监护辅助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时可以根据心电图特征性P波对导管末端位置进行判断,而无需拍摄X线胸片,且此方法不会对患者带来额外的创伤,也无放射性污染。心电监护与临床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相结合可以使PICC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PICC导管在置管过程中异位的原因,总结PICC导管异位的预防方法。方法查阅文献12篇,进行归纳总结。结论 PICC发生导管异位是难以避免的,PICC在置管过程中容易出现:颈内静脉、腋静脉及右心房等异位,针对以上异位情况我们应该从患者心理准备及教育、导管材质的选择及操作者的综合评估能力及操作技巧等方面采取预防措施,以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手法辅助在防止肝癌患者PICC置管颈静脉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PICC颈静脉置管肝癌病人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进行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照组进行常规偏头法阻断颈内静脉,比较两组的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成功置管50例(100.0%)、对照组成功置管38例(7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2例(4.0%),对照组发生导管异位15例(3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血栓、疼痛、液体渗漏等并发症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癌患者PICC颈静脉置管进行手法辅助法可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行血液透析置管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例、文献复习10例经左上腔静脉放置血液透析导管的置管方法、导管通畅性、并发症、确诊方式。结果肾科置管医师术前均未意识到此种血管畸形;11例经左颈内静脉入PLSVC置管过程顺利,1例经右颈内静脉入PLSVC出现血管穿通伤后死亡;术中无心律失常,1例术后出现阵发性预激综合征伴阵发房颤;3例出现导管流量不足;6例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使用时间为2~15个月;经CT、心导管血管造影、超声心动图、MRA等多种影像学手段证实PLSVC的存在。结论通过术前的充分准备、术中后适当操作,经PLSVC行血液透析置管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彩超引导颈内静脉穿刺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彩色多普勒显像定位颈内静脉,然后在其引导下对23例AECOPD患者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同期另选23例AE-COPD患者进行常规盲穿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穿刺成功率为100%,其中20例1次穿刺成功,3例进针3次成功,且无1例误穿颈动脉和肺脏;而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为87.0%,10例1次穿刺成功,10例进针3~5次成功,3例不成功而改为超声引导下才穿刺成功,误穿颈动脉4次,发生气胸1例。结论彩超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对于AECOPD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部位通常为肘部静脉,然而有些患者肘部静脉条件差而无法进行穿刺置管。我们采用经颈外静脉行PICC穿刺置管作为肘部PICC置管的辅助手段,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此方法弥补了肘部静脉无法穿刺或穿刺失败的不足,为PICC开辟了一个新的置管途径,为国内外首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心包积液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5例心包积液患者在超声定位引导下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并心腔内注射药物。结果 25例患者均一次性穿刺成功,且无1例并发症发生。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疗效好等优点,且并发症少,患者易接受,应在二、三级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肺癌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UE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10月在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行PICC置管的296例肺癌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PICC置管后是否发生UEDVT将患者分为UEDVT组和非UEDVT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穿刺置管情况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UEDVT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R软件构建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UEDVT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绘制ROC曲线以评价该列线图模型对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UEDVT发生风险的区分能力,采用拟合优度检验评价该列线图模型对肺癌化疗患PICC置管后UEDVT发生风险的校准能力。结果 296例患者中,51例发生UEDVT,UEDVT发生率为17.2%。UEDVT组中有糖尿病、血栓史、肿瘤分期>Ⅱ期、导管末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2/3者占比及血浆D-二聚体(D-D)高于非UEDVT组,置管时间长于非UEDVT组(P<0.05)。多因素Log...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电刺激上肢穴位对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静脉炎的防治作用及PICC后发生静脉炎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2010年以来行PICC的4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电刺激上肢穴位,对照组给予常规置管护理.然后将对照组出现静脉炎的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喜疗妥外敷及电刺激上肢穴位,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炎的缓解率.结果 PICC相关性静脉炎发生与性别、年龄明显相关,女性高于男性(P<0.05);老年患者发病率高于中青年患者(P<0.05);另外,静脉炎的发生也和临床分期、静脉选择有关.电刺激上肢穴位对PICC所致静脉炎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结论 电刺激上肢穴位可以有效降低PICC后静脉炎的发生,对PICC静脉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DSA引导在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置管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常规盲穿及超声引导下长期透析导管置管失败患者64例。采用DSA技术,通过造影剂观察血管情况,标定体表标识指导穿刺血管,必要时当即进行溶栓、球囊扩张等辅助手段协助长期透析导管植入,确保导管达到满意的位置,满足透析需要。并对置管失败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常规盲穿及超声引导下置管失败的64例病人,在DSA可视下置管,全部成功,首次穿刺成功率亦高达95%(61例)。所有患者术后透析时导管血流量均在200-280ml/min,未出现导管功能不良及感染等。结论:DSA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能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并能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可作为传统盲穿法及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困难病人的补救措施,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