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乃修(公元1843~1905年),字聿青,晚清江苏名医。张氏承家学,宗仲景,旁参刘完素、朱丹溪、李东垣、薛生白诸家。居无锡数十年,晚年移居上海,医名远播,从游者众。其临证经验,由门人蒐辑成《张聿青医案》(以下简称《医案》),全书二十卷,以内伤杂病为主,旁及时病、妇人病、五官诸疾,卷末附有论著若干篇。论病处方,变化万端,充分体现了张氏学识之渊博,医术之精邃,经验之宏富。爰就张氏的临证经验,浅析如次。  相似文献   

2.
张聿青(1843—1905),江苏无锡人,清末民初一代名医。毕生忙于诊务,著作阙如。传世者,惟门人所辑《张聿青医案》(以下简称《医案》一书。笔者藏有张氏未刻之医案二册,约录500案。张氏覃思博稽,斟酌诸家之说,论病处方,变化万端,临床造诣颇深,世称“张氏医法”。临床所用剂型,除汤剂外,膏、丸、散并备。《医案》有膏方、丸方各一卷,惟散剂——张氏称  相似文献   

3.
邵杏泉,清末医家,其所著《邵氏方案》囊括内、外、妇、五官、皮肤等科医案千余条,其在治内科病方面尤有独到之处,多从脏腑辨证入手,十分注重脏腑之间的联系,用药精当,辩证准确,善于化裁经方与成方。本文通过对《邵氏方案·咳嗽》篇中71例咳嗽医案的分析,总结出邵氏从泄肺、润肺、调肺三方面治疗咳嗽以及阿胶散和应梦丸的应用特色。  相似文献   

4.
《寿世保元》是旴江医家龚廷贤所著,书中设有《寿世保元·卷六·鼻病》专篇,对鼻病治疗做了详细的论述,龚氏辨治鼻病强调经络与脏腑的关系,鼻病辨治从肺着手;鼻病诊察重脉学;辨证鼻病分虚实;并提出通、散、温、清鼻病治法,同时注重内外法结合治疗鼻病。其鼻病辨治的丰富经验对后世影响颇深,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5.
张聿青是清末著名临床医家,《张聿青医案》是其留下的唯一医学著作,书中医案记载详实,析理深入浅出,多有独到见解。本文通过对《张聿青医案》的研习,简要介绍张聿青先生的学术思想来源与学术特色,希冀有更多人领略到张氏的学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寿世保元》是旴江医家龚廷贤所著,书中设有《寿世保元·卷六·鼻病》专篇,对鼻病治疗做了详细的论述,龚氏辨治鼻病强调经络与脏腑的关系,鼻病辨治从肺着手;鼻病诊察重脉学;辨证鼻病分虚实;并提出通、散、温、清鼻病治法,同时注重内外法结合治疗鼻病。其鼻病辨治的丰富经验对后世影响颇深,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医家,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临证指南医案》不仅反映了叶天士在温病方面建树颇高,而且体现了他精通伤寒、擅用经方、活用经方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咳嗽》的梳理,总结了叶天士运用经方论治咳嗽的学术特点:理论方面,不拘泥于《伤寒杂病论》条文且多有发挥;临证方面,擅于运用经方同时兼蓄时方;辨证方面,将六经辨证体系与脏腑辨证体系进行融合,拓展运用经方的范围;用药方面,熟谙药物性味,喜用对药;论治方面,重视天人相应,注重时令节气,善于辨体论治。  相似文献   

8.
张从正 ,字子和 ,号戴人 ,代表作《儒门事亲》 ,全书共十五卷 ,详记汗下吐三法理论和各种病症的论治经验。张氏治法独特 ,所载医案大多为疑难杂证 ,疗效颇佳。为此 ,笔者兹将其治疑难病证经验分析于下 ,供同道参考。1 脉证合参 详察病机疑难病证之所以称曰疑难 ,主要原因是难  相似文献   

9.
旴江名医龚信博采众长,所撰《古今医鉴》涉及内、外、妇、儿等各科病症。其中《古今医鉴·卷九·鼻病》中记载了伤风鼻塞、鼻渊、鼻中肉赘、鼻疮、酒齇鼻、鼻衄等鼻病的论治。龚氏治鼻病重视辨脉,内治、外治相结合,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后世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0.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经为辨证论治理论及方法的导源,而《金匮要略》从病因、发病、诊断、脉法、治疗等方面加以阐述,以脏腑的病机理进行证候分析,以脏腑辨证的方法对杂病进行论治,合《伤寒论》之六经辨证,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整理《得心集医案·霍乱门》27则医案,从证型、病机、治法、用方、常用药等角度分析谢星焕对霍乱的辨治特色。《得心集医案·霍乱门》27则医案涉及11个证型,19首用方,使用频次最高的4味药实为四君子汤的组成。谢氏治疗霍乱善用经方,根据病因病机不同立法处方,邪气内陷从风论治,正气不足从脾胃论治,小儿辨证则注重望诊。  相似文献   

12.
《张聿青医案》收录吐血诊治验案41则,鲜明地体现了张聿青诊疗吐血过程中重视脏腑气化、留意预后转归的学术特色,以及以气化思想为核心,通过辨气、血、津、湿在各脏腑之间的关系来认识疾病和立方遣药的治病法度。在辨治用药方面,张聿青善于气、血、火同治,运用治血不离治火、降火先宜降气,以及止血与活血两类功效相反的药物解决出血、留瘀之间的矛盾;注重脏腑生理特性而灵活用药,运用肺胃清养兼顾、养肝而不伐肝、温肾以助脾的疗法以调节气机升降或治疗脏腑实质损伤。在预后方面,注重清除余邪,防治虚损以防止病入虚损,症根难除。这对现代临床治疗内科杂病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治疗杂病中常以脏腑辨证为纲,重视肝、肾、胃、三焦等脏腑阴阳协调,重视肝肾、脾肾、心肾、脾胃、肝胃等脏腑关系,认为阴阳必须协调才能发挥整体功能和协同作用,一旦失常功能失调发为杂病。《临证指南医案》中对肝、肾两脏及胃腑、三焦阐发最多,提出胃阴学说、内风等新见解,为中医学理论创新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叶天士治疗泄泻的用药规律。方法:统计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六·泄泻》中的药味出现频次,并对其按药物功效分类,从泄泻病因和涉及脏腑两方面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叶天士治疗泄泻用药以利水渗湿药、补虚药、理气药、化湿药最多,频次上以茯苓为最多,出现频率较高的药对有陈皮、茯苓,人参、茯苓,茯苓、泽泻;脏腑辨证多从脾、肝、肾论治,重视脾虚,药物归经以脾胃两经最多。  相似文献   

15.
鼻渊是耳鼻喉科的临床常见病,多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特点,常伴有头痛,鼻塞,嗅觉减退等症状,西医的急、慢性鼻窦炎都可参考辨证。自《素问·气厥论》以降,历代古医籍中对该病多有记载,中医认为鼻归属玄府,贵在开通且与肺脾胆的关系密切,本文跟据肺脾胆与鼻为玄府理论关系浅述鼻渊的病因病机与治疗,认为热邪为鼻渊主要的病因,玄府郁闭、气液不通是鼻渊的基本病机。肺脾胆失和导致肺气逆行,失于敛降是鼻渊的基础因素。参照玄府功能,分析鼻渊的生理和病理,得出宣散壅塞,清热利窍,疏和脏腑的治疗原则,为临床治疗鼻渊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张聿青医案》卷17中所载112则妇科医案进行整理发现,张聿青论治妇科疾病的常用方法有宣通气血法、调气养营法、疏调肝木法、调和肝脾(胃)法、调补脾肾法、滋补肝肾法、调理冲任法、利湿化痰法、养阴清热法9种,对妇科疾病的治疗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观,其宝贵经验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挖掘、研讨。  相似文献   

17.
大道至简     
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程杏轩《杏轩医案》  相似文献   

18.
正张聿青是清末著名医家。其去世后,散落的医案由门人整理成《张聿青医案》。书中医案记载详实,析理深入浅出,多有独到见解。本文以《张聿青医案》为蓝本,粗窥其学术思想。1.学术思想源流。理源《内经》:张聿青先生读书、临证几十年,《内经》的思想始终指导着他,在一些医案中可以明显看到他直接利用《内经》指导辨证施治。如治不寐以"胃不和则卧不安"为指导,或以《内经》阴阳学说、卫气运行学说阐述不寐发病和治疗机理,以"腑以通为用"治疗吐血,以"开鬼门法"治疗水肿。取法《伤寒》:在《张聿青医案》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他取法于仲景的痕迹。或取仲景辨证立法之意而不拘泥于其方,或取其方而  相似文献   

19.
李凯平 《光明中医》2014,29(12):2490-2492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于东汉时期所作,经过一番重新整理与校正,以《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流传至今.《伤寒论》以论述外感病为主,而《金匮要略》以内伤杂病为主.六经辨证及脏腑辨证都是重要的中医辨证体系,前者针对外感病,而后者针对内伤杂病.本文运用综合、类比与演绎等方法,从病机演变的时间性及其与脏腑间的联系,整理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相关原文,结果发现六经辨证实质上亦以脏腑为基础.而之所以存在两个不同的辨证体系,是由于外感病与内伤杂病在病机上各具有自身主要的传变规律.两个辨证体系的运用,有助于医者在临床上更快地掌握外感病或内伤杂病的发展规律,以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正由于两类疾病在时间上病机发展规律的不同,故两个体系在疾病属性的掌握上各有侧重(或先后),六经辨证首重寒热、表里,而脏腑辨证首重虚实.中医的辨证论治,实际上是辨证求机(病机),审机论治.按本文的结果来看,对于中医不同的辨证体系,可以从疾病的病机及其传变规律为本,透过相关原著(或古籍)原文的整理,以理解各辨证体系形成的原因与目的。  相似文献   

20.
虚劳是一种由外感、内伤、七情过度所诱发,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俱损为基本病机的慢性虚损性疾病,也可作为症状出现在诸多疾病中.叶天士对于各类杂病治疗造诣颇深,尤善治虚劳.《临证指南医案》是叶氏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虚劳医案较多,也独具特色.通过阅读《临证指南医案》医案,探讨叶氏经方特色.叶氏论治虚劳的理论特色包括:建中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