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3N-NH3、18F-FDG PET显像在对心肌存活状况评估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13N-氨水(^13N-NH3)、^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断层显像(PET)心肌血流/代谢显像在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存活状况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均采用^13N-NH3、^18F-FDG PET心肌灌注/代谢显像预测存活心肌。灌注缺损、代谢填充(血流-代谢不匹配)为心肌存活;灌注、代谢均缺损(血流-代谢匹配)为心肌无存活;同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左室壁运动。PTCA 支架术后3—6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评价左室壁运动的改善情况,其中12例患者在术后进行了^13N-NH3、^18F-FDG PET显像随访。结果PET显像判定为存活的心肌,介入治疗后87.5%的心肌节段运动功能得到改善;而判定为无存活的心肌节段介入治疗后,仅有2.4%的心肌节段运动功能得到改善。12例中,术后^13N-NH3、^18F-FDG PET、结果证实,存活心肌介入治疗后85.7%的心肌节段血流灌注及代谢恢复正常,而治疗前判定为无存活的心肌节段仅有3.3%的心肌节段血流灌注及代谢恢复正常。结论^13N-NH3、^18F-FDG PET显像对于心肌存活的估价及预测和(或)评价冠状动脉血管重建的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检测冬眠心肌数量与冠心病患者心肌存活状况及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6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组后1周内行18F-FDG PET/CT心肌灌注代谢显像检测,评估冬眠心肌数量、心肌存活状况,通过超声心电图检测左心室功能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测冠状动脉闭塞血运重建术后存活心肌的情况,分析其对心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冠状动脉闭塞的患者,分别于血运重建术前、术后6月行99mTc-M IB I结合18F-FDG心肌代谢的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方法检测存活心肌;根据灌注代谢情况来评价存活心肌的程度,术前心肌灌注代谢均减低者为无存活心肌(A组,n=12),心肌灌注减低而代谢正常者为有存活心肌(B组,n=18),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两组心功能的变化,并且对比评价术前、术后运动耐量的变化特点。结果血运重建术后存活的心肌增加至180个节段;B组血运重建术后6月心功能恢复显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52±4)%vs(64±4)%(P<0.01);心肌显像缺血程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血运重建术后运动时间延长,运动距离增加;A组变化不明显。结论冠状动脉闭塞血运重建术后存活心肌的数量与心功能的恢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99m)Tc-MIBI+~(18)F-FDG静态心肌血流灌注-代谢显像评价心肌梗死后,患者有无存活心肌以及存活心肌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组受检心肌梗死患者60例,根据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心功能不全组33例,心功能正常组27例,行~(99m)Tc-MIBI+~(18)F-FDG静态心肌血流灌注-代谢显像。结果心功能不全组静态心肌灌注缺损102节段,代谢缺损82节段。心功能正常组静态心肌灌注缺损67节段,代谢缺损32节段。心功能不全组灌注代谢匹配45%(15/33例);灌注代谢不匹配55%(18/33例);心功能正常组灌注代谢匹配30%(8/27例),灌注代谢不匹配70%(19/27例)。心功能不全组灌注记分(SPS)平均25.34±13.17,代谢记分(SMS)平均21.97±9.63,严重度记分(SSS)平均1005.25±596.01;心功能正常组SPS平均19.95±9.51,SMS平均14.35±8.97,SSS平均525±350.46。2组的LVEF与心肌灌注缺损的节段数、代谢缺损的节段数以及半定量SPS、SMS和SSS均呈负相关关系。LVEF与病变冠状动脉的支数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心功能不全组的梗死区存活心肌明显少于心功能正常组。心肌梗死后有无存活心肌对心功能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心肌梗死区存活心肌对左室重构及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08例2型糖尿病并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患者接受静息状态下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18F-FDG PET)心肌代谢显像与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术(99Tcm-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根据心肌梗死区有无存活心肌,分为有心肌存活组(115例,灌注-代谢不匹配)和无心肌存活组(93例,灌注一代谢匹配)。检测两组PCI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各指标,观察心肌梗死区心肌存活状态对于左室重构以及心功能的影响。结果:心肌梗死12个月后有存活心肌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无存活心肌组[(46.7±6.98)%比(44.1±7.12)%],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3.17±4.77)mm比(55.46±4.75)mm],左房内径[(35.89±12.08)mm比(39.25±11.31)mm]显著小于无存活心肌组,P均<0.05。舒张期二尖瓣血流速度峰值的比值12个月后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于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心肌梗死区有存活心肌患者较无心肌存活患者,LVEF明显改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显著缩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CTO)患者行~(18)F-FDG PET/CT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检测左心室存活心肌的部位、范围和程度,评估其与侧枝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入选CTO患者60例,1周内分别完成~(99mTc-MIBI)静息门控心肌灌注SPECT/CT(GSPECT)断层显像和~(18)F-FDG门控心肌葡萄糖代谢PET/CT显像(GPET)评价左心室存活心肌及左心室整体功能,冠状动脉造影评价CTO病变的位置、血管数量及侧枝循环形成。GPET数据采用定量门控心脏断层软件QGS分析,获取左心室功能参数,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侧枝循环形成的程度应用Rentrop分级评价。比较CTO患者中侧枝循环形成不同的患者存活心肌的部位、范围及左心室功能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CTO患者Rentrop分级不同的患者中,侧枝循环良好组(RentropⅡ和RentropⅢ)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优于侧枝循环不良组(RentropⅠ和Rentrop 0级),但是侧枝循环良好组与侧枝循环不良组患者~(18)F-FDG PET/CT评价的存活心肌的范围及左心室整体功能和重构状态未见明显差异。侧枝循环形成与心肌梗死区域存活心肌的范围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在侧枝循环良好组,有10%的患者存活心肌面积≤10%,通过血运重建术开通闭塞血管后,预估患者的临床获益小;而在侧枝循环不良组,仍有10%的患者存活心肌的面积10%,通过血运重建术开通闭塞血管后,患者心肌血流灌注改善,心功能恢复较好,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预后。结论:CTO病变患者心肌存活范围与左心室射血分数与侧枝循环形成不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在进行介入及搭桥血运重建术前,综合评级存活心肌的部位、范围及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能够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选取研究对象为22例冠心病,研究时间为2016年7月14日至2018年4月21日,分别给予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与超声心动图技术进行检查;且对22例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及8F-FDG PET/CT与超声心电图检查节段分值进行观察及评估。结果从22例患者中可发现8例单支病变,百分比36.36%;6例两支病变、百分比27.27%;6例三支病变、百分比27.27%;其中16支为左前降支病变,6支为左回旋支病变,16支为右冠状动脉病变。22例患者中的心肌阶段共374个,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检查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代谢异常为92个,百分比24.60%,其中节段表现为稀疏30个(8.02%)、表现为明显稀疏36个(9.63%)、表现为缺损26个(6.95%);与心脏彩超节段数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实施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检查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在获得心肌存活指数的同时明确代谢异常心肌的心肌受损情况,继而为血管重建术治疗提供有效依据,值得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长期进行大运动量体育锻炼的飞行员18F-脱氧葡萄糖(18F-FDG)心肌灌注显像的特点.方法 27 例无心血管病、糖尿病病史的长期进行大运动量锻炼的男性飞行员作为受枪者,分为受检当日早餐禁食(17例)和早餐予以谷物餐(10例)两组.每名受检者都在静息和蹬车运动达到次极最心率要求下进行2次99Tcm-甲氧基已乙腈(99Tcm-MIBI)和18F-FDG双核素心肌显像(共54例次),2次检查分别安排在相邻的2 d.然后对每名受检者进行运动与静息状态下心肌灌注显像进行视觉对比,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再采用17节段模型视觉半定量法对其心肌代谢显像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全部受检者蹬车运动都达到次极量心率(195-年龄),全部受检者的运动与静息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对比后皆未发现心肌缺血.视觉定性分析,早餐禁食组共有4例次18F-FDGPET显像失败,不禁食组有1例次18F-FDG PET显像失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17节段视觉半定量分析,在所有节段早餐禁食与否对运动和静息状态18F-FDG心肌代谢显像评分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早餐禁食组,运动与静态的18F-FDG心肌代谢显像评分在6个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禁食组,3个节段的18F-FDG心肌代谢显像运动高于静息状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节段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长期大运动最锻炼的受检者即使不接受保证心肌代谢处于糖负荷的措施也能获得完整清晰的18F-FDG心肌代谢显像.长期锻炼可能提高心肌对于葡萄糖代谢的利用率,并进而提高心肌代谢的氧利用率.长期锻炼可直接提高心肌对于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TIMI血流III级时的心肌灌注水平及其对心功能与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对36例AMI患者PCI后行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MCE)和心脏二维超声检查。①利用心肌声学造影评分(MCS)及室壁运动评分(WMS)分析PCI后心肌灌注情况与室壁运动情况的关系;②根据声学造影积分指数(CSI)将患者分为A、B两组,比较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估心肌灌注水平对心功能的影响;③根据心脏二维超声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左室舒张末直径(LVEDD)及LVEF的变化,进一步评估心肌灌注水平对左室重构的影响。结果: PCI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均达III级。共152节段与梗死相关血管的再灌注有关。①MCS为0分的18节段中,2个(11.1%)WMS为1~2分;MCS为0.5分的30节段中16个(53.3 %)WMS为1~2分;MCS为1分的104节段中,82个(78.8%)WMS为1~2分;统计学分析显示,PCI后心肌灌注水平与室壁运动呈正相关(P<0.05)。②心肌灌注好的A组LVEF显著大于B组[(52.1±3.4)%,(47.2±2.9)%,P<0.05]。③术后6个月A组的LVEF及LVEDD均无明显变化,B组的LVEF较前有所下降[(47.2±2.9)%,(43.8±4.4)%,P<0.05],LVEDD较前有所增加[(50.2±2.9) mm,(56.3±3.1) mm,P<0.05]。结论: AMI患者PCI后心肌灌注水平与心功能及左室重构有一定相关性,良好的心肌灌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10.
刘松涛  王莉 《山东医药》2006,46(23):84-85
冬眠心肌为缺血发作后处于存活状态但功能降低的心肌。血流恢复正常后,其功能也随之恢复正常,因此,心肌活性测定对慢性左心室运动功能不良患者显得尤为重要。心肌活性可预测血管重建术后心脏功能改善情况,从而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心肌活性评价分心肌运动功能测定、心肌血流灌注显像、心肌代谢显像三种方式。^18F-FDG PET代谢显像为公认心肌活性测定的金标准。现就PET代谢显像及其扫描技术与心肌活性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策略中的意义。方法 55例未行急诊PCI的AMI患者,以术前静息及硝酸甘油介入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结果分为有存活心肌组和无存活心肌组,观察两组PCI前后1周静息心肌灌注缺损计分变化及PCI前、PCI后12个月后超声心动图改变。结果有存活心肌组和无存活心肌组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缺损积分PCI前分别为(11.66±0.43)、(12.41±0.64)分,PCI后分别为(7.02±0.56)、(10.09±0.45)分,两组PCI前后心肌血流灌注均有改善(P均<0.05),有存活心肌组心肌血流灌注改善更显著(P<0.01)。超声心动图检测显示PCI前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PCI后12个月有存活心肌组LVEF、LVEDD改善优于无存活心肌组(P<0.05或<0.01)。结论静息及硝酸甘油介入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可作为判断AMI患者延迟PCI疗效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经靶向灌注导管冠状动脉(冠脉)内尿激酶原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效果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尿激酶原靶向灌注导管冠脉内溶栓(观察组)及接受替罗非班靶向灌注导管冠脉内溶栓(对照组)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各61例临床资料。记录两组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冠脉血流(TIMI)3级血流获得率及术后1周心肌微循环血流灌注情况[心肌灌注定量分析时间常数(k)]差异,并记录两组术后3个月时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等近期预后情况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TIMI 3级血流获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时,观察组基础态及负荷态心肌微循环血流灌注k值均较对照组高(P0.05)。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术后LVEDD、LVESD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且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靶向灌注导管冠脉内尿激酶原溶栓可提高STEMI患者PCI治疗效果,且具有一定安全性,临床使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的变化,以进一步揭示HCM的病理生理改变,为今后患者的预后分析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双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的方法对93例(男65例,女28例,年龄16~68岁)HCM患者行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和18F-脱氧葡萄糖(18F-FDG)心肌代谢显像.患者均为空腹状态下,静脉注射99mTc-MIBI 20 mCi、18F-FDG 4 mCi,1小时后行双核素心肌显像.采用半定量评分法分析左心室室壁各节段的灌注及葡萄糖显像情况.结果:93例HCM患者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结果:左心室心肌放射性摄取增高患者90例(97%),其中间隔部82例,前壁20例,心尖部15例,外侧壁4例,下后壁3例.93例HCM患者18F-FDG心肌代谢显像结果:31例(33%)患者心肌未见明显显影;13例(14%)患者左心室显影清晰,左心室室壁各心肌节段均可见放射性摄取或明显摄取(得分为-1或-2);49例(53%)患者心肌部分节段有放射性分布,其中间隔36例,前壁35例,心尖部20例,外侧壁33例,下后壁32例.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灌注/代谢显像异常表现具有多样性,灌注显像的异常主要表现为心肌放射性摄取增高,最多累及部位为间隔部;而代谢显像表现不均一性较为明显,左心室室壁各心肌节段约可见放射性摄取的患者有14%,心肌部分节段可见放射性摄取的患者有53%,而左心室心肌各节段均未见放射性摄取的占33%.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和~(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双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技术,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存活心肌数量对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心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纳入40例AMI延迟PCI治疗的患者,术前根据~(18)F-氟代脱氧葡萄糖和~(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双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结果分为心肌存活组和无心肌存活组。入院一周后行延迟PCI治疗,比较两组间PCI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改变情况。结果心肌存活组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为(134.5±25.3)mL及(63.7±12.2)mL,术后均显著下降,分别降至(120.6±18.7)mL及(52.3±16.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LVFS)则由(40.6±5.4)mL和13.8%±3.0%升至(48.3±2.7)mL和22.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中脑钠肽浓度由(3227.8±108.2)ng/mL降至(724.7±91.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心肌存活组术前与术后比较,上述各参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双核素心肌显像技术判断AMI患者剩余存活心肌数量,可预测AMI延迟PCI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情况,对AMI延迟PCI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硝酸甘油(NTG)心肌断层显像对心肌梗死(MI)患者存活心肌的判断价值。方法 64例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前行~(99)Tc-MIBl静息和NTG心肌显像,术后3个月时复查静息心肌显像,并进行对比分析;术前和术后3个月后均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两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4例患者静息显像共有232个节段(40.28%)心肌核素摄取异常,NTG心肌显像后有132个节段(56.90%)呈可逆性缺损,100个节段(43.10%)呈不可逆性缺损;PCI术后136个心肌节段(58.62%)心肌灌注得到改善,术前NTG显像显示的132个可逆性缺损节段中,术后120个节段(90.91%)心肌灌注改善,术前NTG介入显像显示的100个不可逆性缺损节段中,术后16个节段(16.0%)心肌灌注改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8例有存活心肌的患者PCI后其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增高(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收缩末期容积均较术前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均为P<0.01);而26例无存活心肌的患者,上述指标在术前和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MI患者PCI前常规行NTG介入~(99m)Tc-MIBI心肌显像对是否进行PCI治疗的病例选择有决策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细胞能量代谢的角度评价缺血性心脏病(IHD)患者左心室功能受损与脑葡萄糖代谢水平之间的关系,探索心功能受损患者脑葡萄糖代谢减低的功能区。方法入选于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门控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CT(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18F-脱氧葡萄糖(FDG)门控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CT(PET/CT)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和脑葡萄糖代谢显像(于3 d内完成所有检查)的IHD患者110例。采用QGS软件分析门控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和门控PET/CT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数据,获取左心室功能参数,包括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参数(E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17段-5分法判断心肌存活和心肌梗死,并计算心肌存活范围及心肌梗死范围。根据心肌存活范围将患者分为存活心肌<10%组(44例)、存活心肌10%~<20%组(36例)和存活心肌≥20%组(30例)。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心肌存活范围及心肌梗死范围等影像参数与脑葡萄糖代谢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采用脑代谢定量分析软件SPM评估全脑葡萄糖代谢标准摄取值的平均值(SUVmean)与小脑葡萄糖代谢SUVmean,并计算靶本比值全脑/小脑(TBR全脑/小脑),即全脑葡萄糖代谢SUVmean与小脑葡萄糖代谢SUVmean的比值。采用SPM软件评估3组之间不同脑功能区脑葡萄糖代谢水平的差异。结果男性101例,年龄(57±10)岁。TBR全脑/小脑与存活心肌范围、梗死心肌范围、门控SPECT/CT及门控PET/CT测得的LVEF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280、-0.329、0.188、0.215,P均<0.05)。存活心肌<10%组患者的TBR全脑/小脑为(1.25±0.97),明显低于存活心肌10%~<20%组的1.32±0.17(P<0.05)和存活心肌≥20%组的1.34±0.16(P<0.05)。SPM分析发现,与存活心肌≥20%组比较,存活心肌<10%组患者的楔前叶、额叶、中央后回、顶叶、颞叶等脑功能区的脑葡萄糖代谢水平明显减低。结论IHD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受损与脑葡萄糖代谢水平存在相关性。心肌存活量少的IHD患者,全脑葡萄糖代谢水平减低,且主要集中在与认知功能相关的脑功能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99锝m-甲氧基异腈(99Tcm-MIB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心肌灌注显像及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PET)心肌代谢显像探测左心室室壁瘤(室壁瘤)心肌存活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46例确诊为室壁瘤合并左心功能不全[左心射血分数(LVEF)36%±7%],行99Tcm-MIBI SPECT+18F-FDG PET显像,并接受血运重建术的患者,随访(80±27)个月.根据室壁瘤是否有存活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分(MMS)≥2.0分]以及是否行室壁瘤切除术,将患者分为4个小组:室擘瘤无存活心肌(A组):血运重建术为Al组(n=8),血运重建术+瘤切除术为A2组(n=15);窒壁瘤有存活心肌(B组):血运重建术为B1组(n=10),血运重建术+瘤切除术为B2组(n=13).结果 A1、A2、B1、B2 4个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5%(2/8),40%(6/15).20%(2/10)和31%(4/13)(P>0.05).除A1组外,其他各组的术后左心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术后LVEF改善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左心室的MMS(OR=2.34,95% CI 1.08~5.06,P<0.05),非室壁瘤部位的心肌灌注分(OR=0.24.95% CI 0.07~0.85,P<0.05)和远端血管病变(OR=0.008,95% CI 0.001~0.560.P<0.05).结论 室壁瘤接受血运重建术的患者,长期预后良好.室壁瘤部位有存活心肌的患者,单纯的血运重建术也可以明显改善左心功能,且与心肌存活的量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行硝酸甘油(NTG)介入心肌断层显像的临床价值。方法:32例MI患者PCI前行99mTc-MIBI静息和NTG介入心肌显像,术后3个月时复查静息心肌显像,并进行对比分析;术前和术后3个月时均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两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2例患者静息显像共有116个节段(40·28%)心肌核素摄取异常,NTG介入心肌显像后有66个节段(56·90%)呈可逆性缺损,50个节段(43·10%)呈不可逆性缺损;PCI后68个心肌节段(58·62%)心肌灌注得到改善,术前NTG介入显像显示的66个可逆性缺损节段,术后60个节段(90·91%)心肌灌注改善,术前NTG介入显像显示的50个不可逆性缺损节段,术后8个节段(16·0%)心肌灌注改善,改善与未改善节段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有存活心肌的患者PCI后其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增高(P<0·01),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和收缩末期容积均较术前有很大程度的降低(P<0·01);而13例无存活心肌的患者,上述指标在术前和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患者PCI前常规行NTG介入99mTc-MIBI心肌显像对是否进行PCI治疗有决策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13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心肌灌注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等。结果研究组术后NT-pro BNP水平、LVEDD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灌注水平、LVEF较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E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再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方式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中较直接PCI治疗可明显提高冠脉血流再灌注及心功能,降低术中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联合应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和替罗非班对心肌组织灌注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84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血栓负荷病变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血栓抽吸+替罗非班42例(A组)和标准PCI 42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即刻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MBG)、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和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术后即刻TIMI血流、MBG、ST段抬高回落百分比及LVEF均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住院期间的MACE发生率及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中联合使用ZEEK导管血栓抽吸和替罗非班安全可行,可有效清除冠状动脉内血栓,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和术后心脏功能,并且不增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