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小儿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又称多发性抽动障碍,是一种慢性精神障碍性疾病[1].儿童患病率为0.05%~ 3%[2].此病长期发作会影响小儿日常生活及心理健康,导致患儿出现焦躁、自卑等性格缺陷.其发病与遗传、生物、心理和环境等因素有关,但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TD主要临床表现为不自主、无目的、刻板的肌肉收缩,抽动的表现形式多样,分为运动抽动、发声抽动以及感觉抽动.目前本病主要通过临床症状诊断,尚无特异性诊断指标.西医治疗多以氟哌啶醇、硫必利、左乙西坦等药物治疗为主,或联合应用心理行为、经颅磁刺激等非药物手段,疗效肯定,但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过度镇静、嗜睡、消化道症状等[1].  相似文献   

2.
徐昕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835-2836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乃人之常情,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在精神情志方面的反映及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一般不会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过人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生理调节范围,从而导致脏腑气血紊乱,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从心理特点看,女子偏于感性,不耐情伤,情绪易于波动,更易受情志因素影响,而致脏腑功能失调,影响气血,产生妇女经、带、胎、产、杂诸疾。由于情志因素与妇产科疾病有很重要关系,因此治疗妇女疾病时应重视心理治疗,即中医所谓"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对于情志所致妇科疾病中医除采用药物疗法,如养心安神、疏肝解郁、交通心肾等,还采用独特的情志疗法。常用情志疗法有"移精变气""情志相胜"等。  相似文献   

3.
针对儿童心理行为疾病发病上升的特点,认为小儿是七情活动的特殊期,小儿情志相关性疾病以惊恐致病为多见,特别是一些体质特殊之人.受惊使脏腑功能失调,肝胆气夺,神不守舍,造成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认为惊能致病,常因心气先虚,反之如惊恐刺激过度,亦可耗伤气血,使心胆两虚,加重症状,故在临证时采用镇惊安神为主,佐以养血宁心、补气收心的方法,自拟镇惊安神养心汤.文中详细介绍了应用本方本法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夜惊症(儿童睡眠障碍)、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神经性尿频取得良效的体会.笔者强调小儿情志性疾病除药物治疗外,要注意患儿的心理卫生,调整患儿情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中医五情归五行,而五行相生相克,“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中医情志相胜疗法就是按照五行相克,情志相胜的理论,有意识地采用一种情志活动,去战胜、克制因某种不良刺激而引起的情志疾病,从而达到改善情绪、治愈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抽动障碍是一种神经精神障碍,表现运动和/或发声抽动,可伴多种行为和情绪异常,临床分类主要包括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和发声抽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西医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中医药标本兼治且少见副作用,在治疗中显示了巨大的优势。笔者拟方钩藤郁金汤治疗抽动障碍60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息风豁痰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30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其临床特征为慢性、抽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可伴有不自主发声。主要表现为眨眼、搐鼻、噘嘴、点头、耸肩、四肢抽动、喉部发声等,且时常变化抽动部位,迁延难愈,有的因不能适应学校生活而停学。近年来本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据统计大约有15%的儿童在某一阶段会出现不同表现形式的抽动障碍。许多患儿病程迁延,治疗困难,成人后仍有抽动症状。  相似文献   

7.
小儿抽动障碍可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短暂性TD)、慢性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障碍(慢性TD)、Tourette综合征(TS)。以不自主的、反复的、突发快速的重复、无节律性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或)有不自主的发声抽动为特征。多起病于2~12岁,部分患儿症状可延续至成人。属中医“肝风”“筋惕”“瘈疭”“痉病”及“慢惊风”等范畴。中医外治法治疗抽动障碍的临床研究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抽动障碍属中医“瘛疭”“肝风”“痉证”等范畴,病情迁延,时发时止,呈“发作→缓解→平稳→再发作→再缓解”的过程,这与伏邪致病的发病特点相吻合,推测瘀血内伏是抽动障碍的潜在致病因素。瘀血内伏于经脉,又由外感或情志等因素引动肝风,内外合邪,而致抽动。伏瘀与肝风互结,变幻多端,凝滞留恋,使抽动反复迁延。本文以血虚血瘀,肝亢风动证和肝风内动,痰瘀互结证2个证型为例,展示了以“瘀血内伏”理论治疗抽动障碍的确切疗效。案1患儿久病血虚致血瘀,经情绪刺激引动伏瘀,肝风内动而致抽动,治疗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兼以平肝安神药物,在养血祛瘀的基础上平肝息风,镇静安神。案2患儿抽动日久,缠绵难愈,病情较重,病机演变复杂,肝风内动,气机逆乱,痰瘀互生,阻滞经脉清窍,引起抽动,治疗以定痫丸为基础,祛瘀化痰,平肝息风,抽动缓解后以调理脾胃之法扶正以固本。基于瘀血内伏理论,治疗时在调节脏腑机能的基础上施以化瘀药,能明显减少抽动复发。  相似文献   

9.
杨淑岭 《河北中医》2009,31(5):767-767
情志护理能通过调节情志来治疗脏腑疾病,中医学认为精神、神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如中医古籍对情志和脏腑的关系有如下记载:“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说明不同情绪反应会引起人体脏腑失调。肺结核大咯血通常会引起患者恐惧、紧张的情绪,以致悲观、失望与自卑,最终导致疾病恶化。情志护理对于肺结核大咯血患者的恢复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美国心理学家墨菲认为世界心理学的故乡是中国。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医的心理学思想。中医的心理学思想和中医情志密不可分。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五志为怒、喜、思、悲、恐,合起来即为情志。本文试图通过现代心理学主流派别的情绪相关论点、基本情绪理论、神经生物学基础及情绪的相生相克3个方面对中医情志的概念、中医情志与基本情绪的关系、中医情志的生理基础及生克制化关系进行现代神经心理学阐释。通过对情志的神经体液机制分析,探讨中医情志生克关系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吴柱中 《中医药学刊》2005,23(5):955-956
针对儿童心理行为疾病发病上升的特点,认为小儿是七情活动的特殊期,小儿情志相关性疾病以惊恐致病为多见,特别是一些体质特殊之人。受惊使脏腑功能失调,肝胆气夺,神不守舍,造成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认为惊能致病,常因心气先虚,反之如惊恐刺激过度,亦可耗伤气血,使心胆两虚。加重症状,故在临证时采用镇惊安神为主,佐以养血宁心、补气收心的方法,自拟镇惊安神养心汤。文中详细介绍了应用本方本法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夜惊症(儿童睡眠障碍)、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神经性尿频取得良效的体会。笔者强调小儿情志性疾病除药物治疗外,要注意患儿的心理卫生,调整患儿情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常克认为儿童抽动障碍是因小儿为阳亢之体,先天禀赋不足,情志不遂等导致,阴不制阳、阳亢风动是其基本病机;病理因素有"风、火、痰、虚、瘀"。运用中药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情志即七情五志,<内经>中指喜、怒、忧(悲)、思、恐(惊),是人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在一般情况下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刺激的能动反映,属正常的心理活动范畴.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使脏腑气血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肝"在志为怒,怒伤肝"、"怒则气上",就是讲怒跟肝的关系密切、怒可以引起肝气上逆的道理.怒是导致胃脘痛的首要因素,在胃脘痛的常见证型中,与肝有关的占90%.怒对人体的影响,<内经>中作了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4.
<正>许丽,副教授,副主任中医师,从事针灸推拿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20年,近8年来专门致力于小儿推拿,在运用小儿推拿及针刺治疗小儿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小儿抽动又称抽动综合征,也称抽动障碍,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本病常见于2~15岁儿童,其临床特征为一组或多组肌肉无意识地反复抽动以及各种发声障碍,可同时伴见情绪障碍、强迫症状、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问题,常表现为眨眼、皱眉、抽鼻、咧嘴、扭颈、耸肩、摇头、四肢抽动及发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医的"治病必求于本"、"治未病"等思想,探讨小儿体质与抽动障碍的相关性以及基于体质学说对抽动障碍患儿的防治措施。发现小儿体质是导致儿童患抽动障碍的根本原因,在预防、治疗、防止复发方面,以小儿特殊体质为基础制定的干预措施较传统中、西医疗法对抽动障碍更为有效且无副作用,然而此类研究成果甚少,需广大医家开阔思路对此研究方向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情志疗法对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医院收治的抽动秽语综合征儿童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泰必利治疗,观察组给予中医辨证联合情志疗法,比较两组患儿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治疗前后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分以及两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67%)(P<0.05);YGTSS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在运动性抽动、发音性抽动、综合损害以及总分上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各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各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在治疗期间,对照组2例患儿出现轻度嗜睡、乏力、头晕症状,但仍能坚持至治疗结束,观察组为发现明显不良反应,且两组患儿血、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检查均无出现异常。结论:中医辩证联合情志疗法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其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具有着较大的运用前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郝龙  韩斐 《环球中医药》2014,(10):783-785
小儿抽动障碍属于中医心理情志疾病,目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临床表现方面,除了突出的运动性障碍和发声性障碍之外,还伴有复杂的兼症。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小儿抽动障碍患儿伴有鼻炎、复发性口腔溃疡、遗尿等症状,上述诸症,虽言异病,然都是基于心神失调这一基本病机,故在治疗时,均以从心论治立论,辅以利窍、清心、收涩之法,体现了异病同治的传统中医治则,同时又为抽动障碍该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了"从心论治"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论情志疗法及机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情志疗法,即运用情志相胜理论治疗情志病证或躯体病证的疗法.<内经>按五行归属,将情志与五脏的关系概括为"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但五志与五脏不是简单机械的对应关系.情志伤人其临床所见错综复杂,既可伤及本脏,也可依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伤及它脏,或不按规律伤及脏腑.情志致病既可见形病,也可见神病,最终导致形神俱病.因此情志疗法也有"五行相胜"和非"五行相胜"情志疗法之分.由于情志致病主要影响五脏气机,故情志病证应运用情志相胜理论,并以协调五脏气机为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菖麻熄风片治疗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的抽动障碍(抽动症)患儿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2例共患多动症的抽动障碍患儿(辨证为肝风挟痰证),服用菖麻熄风片,采用前后自身对照,并以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定抽动症状,以家长填写的ADHD评定量表(ADHD-RS-IV)评定注意缺陷多动症状。结果:治疗后运动抽动及发声抽动的数量、频度、强度和复杂性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家长ADHD症状评定量表分值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菖麻熄风片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抽动障碍患儿(肝风挟痰证)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心理情绪疗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理情绪疗法是指根据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通过改变诱发事件(刺激)、转换信念系统(认知方式)、纠正情绪体验等手段,从而达到治疗目的。《黄帝内经》中涉及的心理情绪疗法有喜胜忧、怒胜思、恐胜喜、悲胜怒、思胜恐等,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