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代偿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26例)和侧支循环不良组(33例)。通过TCD观察Willis环及其他侧支循环代偿情况,通过NIHSS评分判断临床表现轻重。分析侧支循环与临床表现轻重的关系。结果侧支代偿良好组NIHSS评分为(1.808±0.166)分;侧支代偿不良组NIHSS评分为(6.000±0.337)分,两组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表现轻重与侧支代偿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与分析动脉狭窄/闭塞、侧支循环程度与前循环进展性卒中的相关性,旨在为前循环进展性卒中的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发病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85例,按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进展性卒中组及非进展性卒中组。评价两组血管狭窄、闭塞以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两组血管狭窄、闭塞以及侧支循环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狭窄/闭塞、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基底动脉狭窄/闭塞、3级侧支循环与进展性卒中的发生具有密切联系。结论动脉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的程度在预测进展性卒中的发生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07年7月至2012年12月本院确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0例,对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颅内动脉及脑动脉颅外段闭塞或狭窄情况。结果前循环(颈内动脉系统)以颈内动脉开口处闭塞或狭窄最为常见(19/23),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以椎动脉开口处及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最为常见(17/18),脑梗死患者前、后循环动脉均以颅内动脉闭塞或狭窄最为常见(χ2=43.51,P<0.0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患者前循环TIA以颅内动脉闭塞或狭窄为主,后循环TIA以脑动脉颅外段闭塞或狭窄为主。结论采用DSA评估病变血管以及侧支代偿情况准确全面,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诊断筛选的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应将其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前诊断筛选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ACA)、后动脉(PCA)偏侧优势与同侧大脑中动脉(MCA)M1段严重狭窄或闭塞后脑灌注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月经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 MRA)诊断为单侧MCA M1段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30例,均采用GE3.0T超导磁共振行常规序列、3D-TOF MRA和三维准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PC ASL)序列检查,依据3D-TOF MRA提示有无ACA、PCA偏侧优势分为偏侧优势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与3D-PC ASL显示动脉内移行伪影(ATA)发生率,同时通过CBF伪彩图测量患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血流量(CBF)值。结果偏侧优势组ATA显示率为92.86%(13/14),对照组患者ATA显示率为31.25%(5/16),同时偏侧优势组同侧MCA供血区CBF值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脑膜侧支循环是单侧MCA严重狭窄或闭塞的主要侧支代偿途径,MRA提示偏侧优势对于侧支循环建立显示具有较高特异性,CBF伪彩图ATA对于侧支循环显示较为敏感,两者在侧支循环显示方面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危重症性多发性神经病(CIP)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漳州市中医院2021年1-9月收治的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CIP的发生率,分析CIP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比较发生与未发生CIP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22例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多时相CT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测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状况对患者静脉溶栓后的预后效果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多时相CTA检查结果将其分为侧支良好组48例和侧支不良组36例。对比两组溶栓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30 d病死率、90 dmRS评分以及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结果 溶栓后24 h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且侧支良好组低于侧支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良好组90 d预后良好率高于侧支不良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低于侧支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良好组ASPECTS评分高于侧支不良组,90 d mRS评分低于侧支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pearman分析,ASPECTS与MRS呈负相关性(r=-0.671,P<0.05)。结论 通过多时相CTA测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单相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症状发生至股动脉穿刺时间为6~10 h的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与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61例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致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症状发生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均为6~10 h。根据入院时单相CTA检查结果,采用区域软脑膜评分(regional leptomeningeal score,rLMC)将入选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21例)与侧支循环良好组(40例),以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为主要疗效指标,以90 d全因死亡率为主要安全性指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对影响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侧支循环良好组患者90 d mRS评分、90 d全因死亡率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均P <0.05),90 d mRS 0~2分患者占比和入院时Alberta卒中操作早期急性卒中分级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评分均显著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均P <0.05)。两组患者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术后颅内高密度灶发生率和血管再通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年龄、高血压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ASPECTS、rLMC评分均为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6~10 h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 <0.05)。r LMC为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6~10 h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OR=1.352,95%CI:1.110~1.647,P=0.003)。结论对于发病至穿刺时间为6~10 h的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的AIS患者,应用rLMC量表对单相CTA侧支循环结果进行判读能够预测血管内治疗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2013年收治的56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收治的56例完全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上,主要包括糖尿病、初次发病住院、抑郁心理、不全性循环梗死以及颈动脉狭窄等。结论:对于伴有颈动脉狭窄、糖尿病、抑郁等情况的不全性循环的患者,应当高度警惕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在药物治疗包括康复治疗的阶段中,应当加强抑郁患者的心理干预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及侧支代偿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经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确诊的大脑中动脉狭窄(其为责任血管)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分为轻度狭窄、中-重度狭窄组,采用经颅多普勒(TCD)评估侧支代偿情况,将中-重度狭窄组再次分为侧支代偿组及未代偿组。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来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 (1)轻度狭窄组与中-重度狭窄组NIH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侧支代偿组与无侧支代偿组NIHI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侧支代偿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供血侧支循环建立的相关影响因素及预后评估情况。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应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方法,对影响脑供血侧支循环建立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采用NIHSS评估侧支循环建立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有侧支循环组126例,无侧支循环组74例,有侧支循环组患者吸烟史率明显低于无侧支循环组,收缩压水平明显高于无侧支循环组,均具统计差异(P0.05)。其它脑梗死病史、冠心病史等对比无差异(P0.05)随访1年,有侧支循环组NIHSS评分低于无侧支循组(P0.05)。结论脑动脉狭窄程度、吸烟、高血压等均为对脑供血侧支循环建立造成影响的因素,同时,脑供血侧支循环有无建立,可直接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D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9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对其采取DSA术进行检查,并针对形成急性动脉血栓的患者展开介入治疗,对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指征改变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组22例研究对象中经DSA检查发现血管异常者18例,血管正常者4例,闭塞或狭窄者尿激酶动脉内接触溶栓治疗后,靶病区血管的直径狭窄度、面积狭窄均显著减小(P0.05);靶病区血管最小直径、病变长度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DSA可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时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使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检出率得以提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在不同时间窗使用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选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玉溪市人民医院接诊的12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61例/组).在参照组患者发病后3~4.5 h使用阿替普酶对其进行溶栓治疗,在研究组患者发病后3 h内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对发病至治疗时间≤6 h的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7月19家卒中中心收治的103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治疗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血管内治疗组(65例)和非血管内治疗组(38例)。观察血管内治疗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48 h急性再闭塞率及血管穿孔率,同时对比两组患者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死亡率、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血管内治疗组中57例患者血管再通良好,血管再通率为87.7%,48 h内血管急性再闭塞率为7.7%,血管穿孔发生率为1.5%。两组90 d mRS评分≤2分的患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04,P=0.088)。两组患者90 d全因死亡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与非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1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发病率的逐年攀升,已是威胁人类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疾病之一。高复发率、致残率及致死率无疑对人类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多项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侧支循环的建立与临床的预后有明显相关性。因此,不少国内外学者正致力于研究多种成像技术对侧支循环的评估作用,并根据不同影像学侧支循环评分判断疾病的可能预后状况。目前针对侧支循环的形成机制、影像评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学者们提出的观点仍存在差异性,本文将针对脑侧支循环的概念、形成原因、分级以及不同影像学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0例,采纳rt-PA溶栓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rt-PA溶栓+依达拉奉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糖代谢状况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脑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唐山市工人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根据糖代谢情况分为正常组(n=20)、异常组(n=65)、糖尿病组(n=35),比较三组的一般资料、分析Hb Alc水平、脑动脉病变危险因素、脑动脉病变部位及支数。结果三组患者性别、高血压、吸烟、TG、Hcy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中饮酒、冠心病、Hb Alc、TC、HDL-C、L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中,正常组脑血管狭窄以轻度为主,前循环多见,单支受累血管多。糖代谢异常组和糖尿病组患者脑血管狭窄以中、重度为主,前后循环和多支受累为主(P0.05)。结论不同糖代谢水平影响脑血管病变,Hb Alc水平影响脑动脉病变程度、病变部位和病变支数,是影响脑动脉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NIHSS评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大血管闭塞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至2014年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78例,于入院时和出院时分别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再利用CT血管成像检查患者血管闭塞情况,利用Logistics回归分析,观察NIHSS评分是否可以作为患者血管闭塞的预测指标。结果入院时,患者NIHSS评分结果:6分:12例,7-14分:42例,15分:24例。CTA检查结果显示,78例患者中30例患者血管正常,48例患者血管闭塞。出院时,血管闭塞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高于血管正常组。NIHSS15分的患者临床预后较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与血管闭塞检出情况相关,NIHSS评分逐渐增大,检出率也呈现上升趋势(r=0.21,P=0.03)。所得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HSS评分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大血管闭塞检出率密切相关,可以作为临床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大血管闭塞情况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3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检查,分析平扫和灌注成像表现,将缺血区脑血流参数和对侧相应区灌注参数比较,重建脑内动脉和颈段的血管造影图像。患者发病14 d内复查CT平扫。结果:66例患者中,40例患者头颅平扫有早期脑梗死征象,26例无异常现象,均未发现灌注异常区。CT脑灌注成像显示:脑血容量和血流量降低,梗死区对比峰值时间、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分别为(45.3±11.2)s、(26.7±2.3)s,对侧镜像区对比峰值时间(22.7±9.1)s,(3.7±1.3)s。对比剂峰值时间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延迟,患侧血流量图、对比剂峰值时间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与对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血容量图与对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血管造影图像可得,35例单侧颈内动脉狭窄,15例单侧大脑动脉狭窄,10例左侧大脑动脉闭塞,6例左侧颈内动脉闭塞。结论:CT脑灌注能及时准确反映脑部缺血位置和程度,并预测半暗带,而血脑造影能反映出病变血管程度及位置,两者联合使用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或血管支架补救治疗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综合卒中中心和其他19家综合卒中中心8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并行补救治疗达到闭塞血管血流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od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score,m TICI)≥2b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补救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球囊扩张组(30例)和血管支架植入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血管再闭塞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球囊扩张组中90 d mRS评分0~2分患者占比明显高于血管支架植入组(P <0.05);两组患者血管再闭塞率、死亡率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_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病史(OR=8.968,95%CI:1.162~69.196,P=0.035)、补救治疗方式(OR=0.243,95%CI:0.066~0.894,P=0.033)、侧支循环(OR=3.873,95%CI:1.029~14.576,P=0.045)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OR=0.809,95%CI:0.701~0.934,P=0.004)均为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取栓失败后行补救治疗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_均<0.05)。结论机械取栓联合球囊扩张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并未增加手术风险,且补救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应用多普勒超声评估后循环血流异常的病变部位、类型及发生机制。方法:选择160例颅内外动脉严重狭窄或者是闭塞老年患者,经过磁共振血管成像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以及颈动脉连续波多普勒超声(CWD),对后循环血流异常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160例患者检测的后循环动脉为800支,其中动脉血流异常为350支:35支狭窄血流、20支无血流、25支低流速低搏动、20支低流速高搏动、200支代偿血流、50支窃血频谱。结论:应用多普勒超声对后循环血流异常的评估,有助于临床寻找后循环缺血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