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偏头痛是一类有家族发病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疾病。表现为阵发性的偏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及畏光。它是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异常性疾病。发作初期先有颅内动脉痉挛,脑血流量减少,出现偏头痛的先兆症状;继而发生反应性颅外血管扩张,引起剧烈头痛。其确切发病机理迄今不明,近年来认为与血小板聚集:释放出5-HT、TXA2以及PGF2有关[1,2]。钙是血管收缩的主要因素,钙拮抗剂阻断平滑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缓慢钙内流,使血管平滑肌收缩性能减低,其中脑动脉尤其敏感,扩张更为显著,因而可阻抑偏头痛发作初期的颅内血管收缩,纠正缺血…  相似文献   

2.
头痛头痛是常见症状之一,也是各种疾病最常有的主诉,神经系统疾病中头痛尤属常见。当病人有头痛主诉时必须注意下列诸点。一、头部疼痛敏感组织分为颅外、颅内两大部分。颅外各组织结构如头皮、皮下组织、肌肉、帽状腱膜、骨膜、血管与末梢神经;其中尤以颅外动脉、肌肉与末梢神经最敏感。头面部某些主要动脉如颞浅动脉、扰动脉、耳后动脉最敏感。任何原因引起上述动脉扩张、搏动、牵移均能在该动脉分布区引起搏动性头痛,其中以偏头痛为代表。经常引起头痛的颅面部肌肉有颞肌、项深浅肌、头面部末梢神经(三叉神经、颈神经丛分支)对疼痛也极敏感,此种疼痛常向深部放散。颅内痛觉敏感组织:  相似文献   

3.
家族性头痛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之一,是原发性颅内血管功能调节失常所引起的慢性复发性头痛,常因疲劳,情绪激动,月经周期而激发。发作初期为颅内血管或眼底血管收缩出现脑功能紊乱症状,约数分钟后,颈外动脉血管系统扩张,开始产生头痛。典型偏头痛患者在发作期间脑血流图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出新的小儿偏头痛临床分型标准。方法从理论及临床研究方面论证:(1)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及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指出第2版头痛病国际分类标准(ICHD-Ⅱ)的不足。(2)选取于2010年10月—2012年5月就诊于南方医院中医科头痛治疗中心的符合ICHD-Ⅱ小儿偏头痛诊断标准患者200例进行病史回顾。(3)从腹型偏头痛(AM)、周期性呕吐(CVS)、良性儿童周期发作性眩晕(BPVC)三方面寻找支持小儿偏头痛新临床分型的文献证据。结果 (1)小儿偏头痛起病阶段临床表现有3种,一是单纯表现为反复腹痛、呕吐、眩晕(前驱综合征);二是起病即以头痛为主症的典型偏头痛症状;三是以反复腹痛、呕吐、眩晕(前驱综合征)为主且伴头痛及其他伴随症状。(2)小儿偏头痛整个自然病程存在3种情况:一是起病时表现为前驱综合征,前驱综合征消失一段时间后,出现先兆型或无先兆型偏头痛症状;二是前驱综合征出现一段时间后(数天至数年不等),出现前驱综合征伴偶发头痛,前驱综合征消失一段时间(常为数年)后,出现典型的先兆型或无先兆型偏头痛症状;三是只表现为典型的先兆型或无先兆型偏头痛症状。(3)腹痛、呕吐、眩晕等前驱症状可单独或合并出现,且出现周期长短不一,短则数天,长则数年。结论小儿偏头痛临床分型应分为完全型、不完全型、成人型等3型。  相似文献   

5.
头痛是由于颅内、颅外血管的舒缩功能不稳定引起的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多在青春期起病,每次发病的性质和过程相似,可反复发作.发作前可伴有短暂的脑功能障碍的先兆,如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一般女性多于男性.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能直接对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速度进行检查,从而较客观反映颅内血管功能状态的改变[1].现将我院2008-2012年应用TCD检测256例偏头痛患者间歇期和发作期颅内动脉的血流变化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头痛发作频率不同的无先兆型偏头痛间歇期颅内血管的机能状态。方法 采用经颅多普勒(TCD)对132例头痛发作频率不同的两组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在头痛间歇期进行了颅内主要动脉的探测。结果 头痛发作每月2次及以上的频繁发作组病人,间歇期颅内各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MFV)增快,与头痛发作每月1次及以下的不常发作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不常发作组与对照组颅内各动脉MFV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频繁发作组病人,间歇期颅内动脉MFV增快,反映了患者颅内动脉处于广泛的紧张度增加和轻度功能性收缩状态。不常发作组病人头痛间歇期脑血管机能正常,表明间歇期脑血管机能状态的不同,是两组病人头痛发作频率不同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颅外血管经颅多普勒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头痛间歇期顿外血管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TCD)对96例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的576根颅外血管进行TCD检测,并与29名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在受检的576根颅外血管中,有283根血管峰血流速度异常升高,异常率为49.13%。颅外血管的异常高速血流主要表现为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较正常人显著升高(P均<0.01)。结论在偏头痛病人TCD检测中,不仅要考虑颅内血管的血流变化,更要注意观察顿外血管的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杨运栩  霍芳亮 《医学综述》2002,8(9):529-531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以反复发作的偏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 ,间歇期正常 ,是由遗传特征与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关于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有了长足的进步 ,多项研究表明 ,在偏头痛的发作期、间歇期、前驱期存在不同的神经生化因子改变 ,这些改变导致了神经功能紊乱 ,并继发了血管源性改变 ,在前驱期有脑血管收缩 ,脑皮层血流降低 ,在发作期则颅内外血管扩张 ,局部脑血流量增加 ,间歇期回至正常[1-3 ] 。另外不同类型也具有各自特点。因此我们认为 ,偏头痛的防治措施应根据偏头痛不同时期 ,各个类型特点的不同 ,针对性地采取…  相似文献   

9.
头痛     
头痛是临床上一个常见症状,其病因也较复杂,是神经科及内科医生随时碰到的难题之一.下面对头痛作一概述.发生机理1.颅内对疼痛敏感结构的病理改变:颅内对疼痛敏感结构主要有:(1)静脉窦及引流到静脉窦的皮层静脉.(2)脑膜动脉及颅底动脉环。(3)硬脑膜特别是颅底部分。(4)某些颅神经,如三叉、舌咽、迷走神经。(5)颈1~3脊神经.当这些结构受到致病因素牵拉、炎症剌激或血管扩张与痉挛时,患者就可感到不同程度及不同性质的头痛。2.颅外头面部敏感结构受到持久性病灶剌激  相似文献   

10.
96例发作期偏头痛患者经颅多普勒检测分析毛琳,陈道存,蒋小玲,虞梅,林寿敏关键词偏头痛,彩色经颅多普勒,收缩期峰值流速偏头痛是一类有家族发作倾向的常见头痛,由于颅内外血管的舒缩功能不稳定而引起反复发作单侧或双侧头痛[1]。目前尚缺乏有助于诊断的客观检...  相似文献   

11.
偏头痛临床上十分常见,以发作性剧烈搏动性头痛为其特点,常为一侧,亦可左右两侧交替发病。其病因复杂,多认为主要与颅内外血管的舒缩功能紊乱有关。临床用来治疗偏头痛的药物大都是通过改善颅内外血管的舒缩功能来实现的。目前,临床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苯噻啶 苯噻啶可稳定5—羟色胺含量波动时的血管收缩机能,使之不受干扰而预防偏头痛的发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合升降散加减治疗瘀血阻络型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北京瑞慈医院内科收治的100例瘀血阻络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性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血府逐瘀汤合升降散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偏头痛症状评分、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偏头痛疼痛程度评分、疼痛时间评分、疼痛频率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 4)。结论:血府逐瘀汤合升降散加减对瘀血阻络型偏头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减缓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缩短头痛发作时间,降低头痛发作频率,缓解头痛程度。  相似文献   

13.
偏头痛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即颅内血管收缩及颅外血管扩张引起一侧或双侧发作性头痛。本文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等检查符合偏头痛诊断52例,在头痛发作期与间歇期按Yamaguchi方法[Yamaguchi Y et al:  相似文献   

14.
<正> 典型偏头痛发作前经常有视野缺损或暗点出现,少数人可有感觉异常和麻痹,且多发生于单侧。这些现象通常是由于颅内血管收缩所致。已经证明偏头痛患者的脑动脉反应特别敏感,任何一种刺激都可使偏头痛发作,特别年轻妇女,其先驱症状可能异常剧烈和多样。有人认为,与偏头痛有关的一系列症状,如两侧视力缺失、暗点出现、眩晕、语言障碍、意识丧失和末梢症状与体征等,都是由于椎一基底动脉系统受累所致。此外,也曾有紧随偏头痛后而死亡的个案报道。最近研究证明了偏头痛的传统理论,即在疼痛的先兆阶段颅内血流量减少,脑局部缺氧。头痛发作时血流量增加。但是,血管的变化并不总和临床症状完  相似文献   

15.
通过前面4讲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神经性头痛的分类、流行病学及诊断治疗原则,并对偏头痛发病机制的解剖学基础有了一定的了解,从本节开始,我们将分两次着重介绍有关偏头痛发病机制的各种学说、诊断及最新的药物治疗进展。第五节 偏头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一、血管学说 1938年Wolff及其同事首先提出了偏头痛发生的血管学说,认为脑血流异常在偏头痛的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即偏头痛的前驱症状是由于脑血管收缩,而  相似文献   

16.
并发症型偏头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头痛是神经科常见疾病之一,发生率大约为5~10%。偏头痛病因未明,临床表现较为复杂,除头痛外常合并其它神经症状。根据临床特点有人将偏头痛做如下分类:(1)典型偏头痛(CIassic migraine);(2)普通型偏头痛(common migraine);(3)并发症型偏头痛(compl-  相似文献   

17.
小儿偏头痛     
头痛是小儿常见的症状之一,文献报道7~15岁的发病率为44%,而在以头痛为主诉的初诊病人约50%为小儿偏头痛,可见其发病率是很高的。在6~12岁儿童中偏头痛的发病率为10%左右,较成人的发病率20%~30%低。青春期前男女发病率相同或男略多于女,青春期后则女孩发病率明显高于男孩,发病平均年龄为7.5岁,无低年龄限度,文献报道有5个月起病者。1病因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无确切一致的结论,遗传倾向和血管缩舒功能不稳定因素和激素的改变是引起偏头痛的主要因素。颅内外有一些对疼痛刺激敏感的结构,如主要的动脉静…  相似文献   

18.
偏头痛     
1病因及发病机制头痛的病因与多种因素有关:①遗传因素.约60%患者有家族史;②血流因素;在发作期颅内血管收困血流量降低而颅外血管扩张;③血小板聚集和生化改变:血小板的聚集并释放出5一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花生四烯酸等物质,影响了颅内、外血管室的收编张力;④内分泌因素:本病多在青春期开始发病,部分女性病人在月经前期或经期发作,妊娠期祛轻或不发,更年期后逐渐停止。此外精神紧张、焦虑,某些特殊食物(奶酪、巧克力、酒类)、气候变化、过劳、缺题等可诱发或加重偏头痛发作。2自庆表现偏头痛常分以下三种类型:典型偏…  相似文献   

19.
头痛是神经内科门诊和急诊工作中最常见的症状。病因很多,有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压改变,血管扩张,血压变化,头颈部肌肉收缩,脑膜刺激,脑神经或颈神经受压或刺激,眼、耳、鼻、副鼻窦、牙齿、颈部等处的病变和精神因素均可导致头痛。但一般来说,头痛并不代表严重疾病,在一般综合性医院门诊就诊的头痛病例中,以偏头痛、紧张性头痛或血管性头痛等居多,  相似文献   

20.
偏头痛是一种原发性颅内外血管运动和神经功能调节失常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疾病,国内外均较常见。TCD检测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查技术,能对颅内外主要动脉的血流速度等功能状态进行检测,从而较为客观地反映颅内外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我们应用TCD对头痛儿童进行检测,以明确是否存在脑血管舒缩功能异常,以利于临床明确诊断以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