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报道了两种以颈浅动脉为血供的皮瓣,分别称为颈背皮瓣和颈肩胛皮瓣。颈浅动脉也称颈横动脉皮支。它起源于肩胛上动脉的甲状颈干、分支到斜方肌及其上的筋膜、皮肤。在背部和肋间动脉穿支,背部肌肉的肌皮穿支形成筋膜血管网。在肩胛区及其附近区域和肩胛动脉形成稠密血管网而相互交通。沿颈、脊柱棘突所切取的皮瓣称颈背皮瓣,其最大切取面积为30×7cm。沿颈、肩胛区及  相似文献   

2.
旋肩胛动脉升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了旋肩胛动脉升支的解剖,在20例尸体40侧行旋肩胛动脉血管造影观察,发现旋肩胛动脉浅支的分支升、横、降三支的出现率均为100%。其中升支的出现情况可分为三种类型:Ⅰ型,由旋肩胛动脉主干发出,4例4侧,占10%。Ⅱ型,由旋肩胛动脉浅支分出,20例36侧,占90%。Ⅲ型,升支为两支型,10例12侧,占30%。并发现升支自发出后向内上方斜行,达到或超过肩胛岗,与肩胛上动脉、颈横动脉、胸肩峰动脉的分支形成丰富的岗上血管网,为临床上设计超过肩胛岗以上的肩胛皮瓣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横过中线的肩胛游离皮瓣移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鉴于肩胛背部受旋肩胛动脉浅皮支、胸背动脉肌皮穿支、颈横动脉浅皮支及肋间后动脉皮支重叠供血,互相存在广泛的吻合网,探讨是否可以安全的形成扩大的肩胛皮瓣。方法本组应用横过脊柱中线的肩胛游离皮瓣移植,治疗下颌颈部严重瘢痕挛缩8例。结果 除2例远15cm而达对侧肩胛区,扩大了肩胛皮瓣的切取面积,增加了临床应用范围。结论 横过中线的肩胛皮瓣设计应以旋肩胛动脉水平支为轴线,与其成角设计可能出现远端血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鉴于肩胛背部受旋肩胛动脉浅皮支、胸背动脉肌皮穿支、颈横动脉浅皮支及肋间后动脉皮支重叠供血,互相存在广泛的吻合网,探讨是否可以安全的形成扩大的肩胛皮瓣。方法本组应用横过脊柱中线的肩胛游离皮瓣移植,治疗下颌颈部严重瘢痕挛缩8例。结果除2例远端表皮坏死外,其余全部成活。本组病例皮瓣切取的最大切取面积为31cm×34cm,越过中线最长15cm 而达对侧肩胛区,扩大了肩胛皮瓣的切取面积,增加了临床应用范围。结论横过中线的肩胛皮瓣设计应以旋肩胛动脉水平支为轴线,与其成角设计可能出现远端血运障碍。皮瓣成活的机理可能与两侧肩胛区水平支间的吻合支有关。  相似文献   

5.
向上臂延伸的肩胛游离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向上臂延伸的肩胛游离皮瓣一期修复面颈部和上唇瘢痕切除后创面.方法 在设计肩胛游离皮瓣时,应用常规的肩胛旁皮瓣修复面颈部瘢痕切除后所遗创面,同时,将肩胛皮瓣向上臂后内侧延伸,延伸部分用以修复上唇缺损.结果 本组6例,均为烧伤后上唇、面颈部瘢痕患者,皆应用向上臂延伸的肩胛皮瓣修复上唇、面颈部瘢痕切除后所遗创面,背部肩胛旁皮瓣面积为22 cm×11 cm~40.0 cm x 9.5 cm,平均36.57 cm×10.20 cm,向上臂延伸的皮瓣面积为7 cm×4 cm~12 cm×4 cm,平均10.32 cm×3.67 cm,皮瓣全部成活.结论 向上臂延伸的肩胛游离皮瓣,其延伸部分的血供除来自旋肩胛动脉的分支血管外,旋肩胛动脉和旋肱后动脉之间还存在直接交通支血管,旋肱后动脉切断后,旋肩胛动脉通过上述直接交通支血管可以供应旋肱后动脉在上臂的皮肤分布区;将肩胛游离皮瓣向上臂延伸,可在修复面颈部瘢痕挛缩的同时,修复上唇缺损,皮瓣血运可靠,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跨越人体中线肩胛皮瓣的微血管造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跨人体中线肩胛皮瓣内的血管情况。方法 采用甲醛银朱溶液对一侧的旋肩胛动脉皮支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研究。结果 以一侧旋肩胛动脉皮支为蒂 ,灌注液可超越中线达对侧肩胛区皮肤 ,对侧血管主要集中在肩胛岗岗上区 ,吻合形式多样。结论 以一侧的旋肩胛动脉皮支为蒂 ,血流确可跨越人体中线区而达到对侧的肩胛区。中线区域的血管吻合形式多样 ,吻合范围较广。皮瓣远端血管吻合部位主要集中在肩胛岗岗上区 ,整个皮瓣血管网有向远端肩峰侧倾斜的趋势。提示在临床应用过程中 ,在术前设计形成跨中线皮瓣时 ,皮瓣远端最好在对侧肩胛下角以上 ,向对侧的肩峰区偏斜。本研究为临床应用以一侧旋肩胛动脉为蒂的跨越人体中线肩胛皮瓣找到了最直接和最基本的解剖学证据  相似文献   

7.
跨越人体中线的肩胛皮瓣微血管构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跨越人体中线的肩胛皮瓣内的微血管情况。方法:采用乳胶混合液对一侧的旋肩胛动脉皮支进行灌注后,将皮瓣取下制成透明标本,分区观察微血管构筑。结果:乳胶混合液的灌注范围都可跨越人体中线区。皮瓣各层中血管均有动脉弓、交通支、动脉网3种吻合形式。各层之间相互连接,相互吻合。结论:以一侧的旋肩胛动脉皮支为蒂,血流可跨越人体中线而达到对侧的肩胛区。跨中线肩胛皮瓣内的血管由深到浅,从一侧至另一侧相互沟通、交错,构成了一个三维立体网状环形通路。中线区域的血管吻合形式多样且范围较广。皮瓣远端血管吻合部位主要集中在对侧肩胛冈上区,整个皮瓣血管网有向远端肩峰侧倾斜的趋势。提示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术前设计形成跨中线皮瓣时,皮瓣远端最好在对侧肩胛下角以上,向对侧的肩峰区偏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吲哚菁绿荧光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在采用扩张穿支皮瓣修复大面积缺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22例使用背部扩张穿支皮瓣行面颈部缺损修复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4~26岁,平均19岁,均为烧伤后下面部、颈部软组织损伤患者,以背部为供区,设计单蒂或多蒂扩张穿支皮瓣进行治疗。术中切取皮瓣后保留主要穿支进行ICGA,评价穿支的血供范围,确定是否采用增压方式将皮瓣设计为多蒂皮瓣,皮瓣转移至面颈部、切口缝合后,再次行ICGA,判断皮瓣血运情况。术后统计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2例皮瓣平均大小27 cm×17 cm。在ICGA的指导下,15例设计为单蒂,其中5例带蒂颈浅动脉皮瓣,10例游离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7例采用增压方式设计为多蒂皮瓣,包括2例带蒂颈浅动脉皮瓣+旋肩胛动脉穿支增压,5例游离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胸背动脉穿支增压。术后静脉栓塞1例,重新吻合后血供恢复正常;术后1周20例皮瓣完全存活,2例尖端坏死,伤口换药后恢复。随访5~16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均良好,面颈部功能改善。结论ICGA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术中检测手段,指导选择合适的穿支,判断是否采用血管增压的临床决策,优化皮瓣设计,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报道应用吻合血管的肩胛旁皮瓣移植修复颌面、颈部肿瘤切除,或烧伤瘢痕切除后组织缺损共8例,讨论了皮瓣设计方法,强调皮瓣外侧切口应离肩胛骨外缘2cm以上,可避免损伤旋肩胛动脉浅支。  相似文献   

10.
分叶肩胛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分叶肩胛皮瓣的设计及其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2002年3月至2006年6月,对9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根据缺损创面的大小和相邻创面的距离,结合旋肩胛动脉的分支特点设计一蒂双叶或三叶肩胛皮瓣,进行游离移植修复创面.男6例,女3例;年龄26~48岁,平均31岁.皮瓣分叶形式有:降支皮瓣+升支皮瓣4例,降支皮瓣+横支皮瓣3例,降支皮瓣+横支皮瓣+升支皮瓣2例.皮瓣切除的范围:升支皮瓣3.5 cm×3 cm~6 cm×4 cm大小,横支皮瓣4 cm×3 cm~12 cm×6 cm大小,降支皮瓣7 cm×6 cm~13 cm×6 cm大小.血管蒂吻合方式:旋肩胛动、静脉与桡动脉、头静脉端端缝合7例,与尺动脉、贵要静脉端端缝合2例.供区处理:创缘皮肤直接拉拢缝合6例,中心部分缺损切取创面两端皱角皮肤植皮3例.结果 9例皮瓣全部成活,肩胛供区一期愈合.1例术后第1天出现动脉危象,探查解除血管蒂在隧道内卡压后血运恢复.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5个月,其中2例患者二期行分指、皮瓣修薄术.所有皮瓣色泽、质地良好.结论 以旋肩胛动脉的三个皮肤分支为解剖基础的分叶肩胛皮瓣的临床设计属一蒂多轴分叶皮瓣类型,各瓣血供充分,能较好地修复手部相邻多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1.
游离髂腹部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介绍选择供血血管的游离髂腹部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 设计选择供血血管及穿支为蒂的髂腹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30例,其中以旋髂浅动脉为蒂12例,以旋髂深动脉及穿支为蒂14例,以旋髂浅深动脉共干为蒂4例.皮瓣切取面积最大22.0cm×10.0cm,最小8.0cm×6.0cm.结果 术后所有皮瓣均顺利存活,供区创面直接缝合.随访时间3~6个月.修复前臂及小腿(12例)皮瓣外观满意;修复手及足踝部(18例)皮瓣较臃肿,二期行整形术.供区仅遗留线条瘢痕,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 髂腹部皮瓣供区隐蔽,供皮量大,是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良好供区;但供血血管有旋髂浅动脉及旋髂深动脉两类,且穿支或皮支的解剖有一定变异,具体手术时应根据供血血管的口径、走行灵活选择.  相似文献   

12.
旋肩胛动脉升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了旋肩胛动脉升支的解剖,在20例尸体40侧行旋肩胛动脉血管造影观察,发现旋肩胛动脉浅支的分支升、横、降三支的出现率均为100%。其中升支的出现情况可分为三种类型:I型,由旋肩胛动脉主干发出,4例4侧,占10%。Ⅱ型,由旋肩胛动脉浅支分出,20例36侧,占90%。Ⅲ型,升支为两支型,10例12侧,占30%。并发现升支自发出后向内上方斜行,达到或超过肩胛岗,与肩胛上动脉、颈横动脉、胸肩峰动脉的分支形成丰富的岗上血管网,为临床上设计超过肩胛岗以上的肩胛皮瓣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窄蒂侧颌颈部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为窄蒂侧颌颈部皮瓣的血供提供解剖学依据 ,并探讨其成活机制 ,以期指导临床应用。 方法  2例新鲜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 ,分别灌注红色乳胶及明胶墨汁 ,前者解剖剔除表皮以显示真皮下血管网 ,后者制成透明标本 ;10例头颈部铸型标本上 ,观察面部和颈部血管分布。临床应用窄蒂侧颌颈部皮瓣修复各种面额部组织缺损 2 9例 ,皮瓣最大面积 11cm× 10cm ,最小面积 5cm× 6cm ,蒂宽 1cm~ 1 5cm ,蒂长 2cm~ 8cm。 结果 侧颌颈部皮肤血供主要来源于面动脉、颞浅动脉的分支、枕动脉及甲状腺上动脉亦发出分支营养颈上部皮肤 ,各动脉逐级发出分支 ,在面颈部各层形成稠密吻合的血管网。蒂部血供主要来源于颞浅动脉的小穿支形成的真皮下血管网及皮下血管网。 2 9例皮瓣 ,2 6例全部成活 ,2例静脉淤血、皮瓣远端坏死 ,1例皮瓣大部分坏死。 结论 窄蒂侧颌颈皮瓣的成活主要依赖于蒂部稠密吻合血管网及高灌注压供血 ,创基创缘的营养及适当的加压促进静脉回流对皮瓣的成活亦起重要作用。该皮瓣是一种超常规的任意型皮瓣。  相似文献   

14.
目的鉴于肩胛背部受旋肩胛动脉浅皮支、胸背动脉肌皮穿支、颈横动脉浅皮支及肋间后动脉皮支重叠供血,互相存在广泛的吻合网,探讨是否可以安全的形成扩大的肩胛皮瓣。方法本组应用横过脊柱中线的肩胛游离皮瓣移植,治疗下颌颈部严重瘢痕挛缩8例。结果除2例远端表皮坏死外,其余全部成活。本组病例皮瓣切取的最大切取面积为31cm×34cm,越过中线最长15cm而达对侧肩胛区,扩大了肩胛皮瓣的切取面积,增加了临床应用范围。结论横过中线的肩胛皮瓣设计应以旋肩胛动脉水平支为轴线,与其成角设计可能出现远端血运障碍。皮瓣成活的机理可能与两侧肩胛区水平支间的吻合支有关。  相似文献   

15.
肩胛皮瓣游离移植修复面颈部皮肤缺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总结 1982年~ 1998年应用不同形状的肩胛皮瓣游离移植治疗面颈部损伤 10 3例。方法 游离皮瓣包含旋肩胛动脉升支、降支、水平支的肩胛背部皮瓣 ,设计范围为 :向上越过肩胛冈达肩峰连线 ,向下可平双侧髂嵴连线 ,两侧至腋中线的整个背部。结果 手术取得良好效果。术后随访 5 8例 ,随访时间 3个月~ 10年。面颈部功能恢复良好 ,外形满意 ,但患者均需要进行二次皮瓣修薄术。结论 应用肩胛皮瓣的最大范围可达45 cm× 16 cm。皮瓣的设计横向越过背部中线达对侧肩胛区 ,向上越过肩胛冈 ,向下达双侧髂嵴平面 ;在皮瓣适当部位开窗均不影响游离皮瓣的血运。皮瓣供区范围广 ,血供丰富 ,更适用于儿童面颈部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颜面部严重烧伤后,瘢痕组织挛缩导致颜面部组织器官严重移位,在儿童还阻碍面部组织的生长发育,应用带丰富血运的游离皮瓣修复是最佳选择.方法应用肩胛旁游离皮瓣一期开窗形成眼裂、口裂、外耳门和鼻孔,已为5~17岁颜面部严重烧伤的患者6例完成治疗.结果肩胛旁游离皮瓣最大面积为17cm×17cm,即时开窗形成眼裂、口裂及鼻外形,全部成功.结论肩胛背部由于旋肩胛动脉皮支、胸背动脉肌皮穿支、颈横动脉浅皮支等相互吻合,构成丰富的血供,一期开窗不影响移植皮瓣的血运,适用于修复颜面部瘢痕挛缩.  相似文献   

17.
肩胛部游离脂肪筋膜瓣修复半侧颜面凹陷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年以来我们采用肩胛部游离脂肪筋膜瓣移植修复半侧颜面凹陷畸形 5例 ,取得较满意效果。1 解剖基础[1 ,2 ]肩胛游离皮瓣的血管恒定 ,旋肩胛动脉及其皮动脉在三边间隙的出现几率为 10 0 %。旋肩胛动脉发自肩胛下动脉 ,穿过三边间隙到达背部 ,分为浅深两支。皮瓣的主要血管为旋肩胛动脉的浅支 ,位置表浅 ,血管的外径为 0 8~ 2 0mm ,发出升支、横支、降支 ,分别可达到冈上窝、脊柱缘、背阔肌上部与邻近血管吻合。2 手术方法2 1 脂肪筋膜瓣设计 首先标出三边间隙的位置 ,大致为肩峰尖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中点 ,用手按压可触到凹陷感 ,…  相似文献   

18.
以旋肩胛动脉降外侧支为蒂的肩胛皮瓣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肩胛皮瓣设计方式及手术.方法在对尸体旋肩胛动脉降支的外侧支解剖学研究基础上,2001年2月~2002年8月应用以旋肩胛动脉降外侧支为蒂的肩胛皮瓣8 cm×25 cm~11 cm×35 cm游离移植,修复面颈部烧伤后增生性或挛缩性瘢痕7例.供瓣区直接缝合,或移植中厚皮片覆盖.结果术后7例肩胛皮瓣均成活,供区无继发畸形.随访3个月~1年,除2例皮瓣需修薄外,其余外形均满意.结论以旋肩胛动脉降外侧支为蒂的肩胛皮瓣可斜向乳房下皱襞设计,供区隐蔽,扩大了肩胛皮瓣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头皮轴型血管网皮瓣修复严重头皮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有颅骨缺损 ,脑组织开放的严重头皮缺损 ,修复方法较多。 1994年以来笔者用头皮轴型血管网皮瓣急诊一期修复 12例 ,方法简便实用 ,效果良好。1 手术方法 清创后标出未损伤的头皮血管 (颞浅动脉、枕动脉、滑车上动脉及眶上动脉 ) ,选择血管网未被破坏的两支 ,以任意一支为蒂 ,可设计成颞—颞、颞—枕、颞—眶、滑车眶上—枕等轴型血管网皮瓣。要点是尽量将两血管之间的血管吻合网包括在内 ,可跨越中线。皮瓣最大面积 2 5cm× 15cm ,蒂宽 3~ 6cm。以颞浅供血 ,切取范围达双侧耳前耳后、及枕外隆突下 3cm ;以眶上滑车上供血 ,可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方法 在10例(2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耳大神经伴行营养血管及皮瓣的血供来源进行解剖观察.结果 耳大神经起自2、3颈神经.耳大神经的近侧段(深部)血供来源于颈升动脉发出的神经支,远侧段(浅部)的血供来源分别为枕动脉、耳后动脉、颈外动脉.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中包含深筋膜血管网、浅筋膜血管网及皮肤血管网,并与耳大神经营养血管吻合,共同支持皮瓣的血供.结论 依据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特点,可制备近端或远端蒂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其血供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