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20年烧伤总面积≥50%成人烧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大面积烧伤救治的经验教训。方法选择1992~2011年收治的烧伤面积≥50%TBSA的94例成人烧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前10年(1992~2001年,A组)和后10年(2002~2011年,B组)两组,比较两组保护心功能辅助用药情况、休克期补液总量及胶体、晶体和水分各成分补液量,尿量、休克期平稳度过及伤后内脏并发症和病死率。结果 B组患者应用心功能保护药物比率高,时间长,且多种药物序贯应用;B组患者伤后第1个24h晶体、胶体、水分补液量、补液总量、尿量及伤后第2个24h晶体、胶体、水分补液量、补液总量、尿量均较A组患者显著减少;B组患者内脏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2.82%、2.56%,较A组(32.72%和18.18%)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早期、全程、多种药物序贯维护心脏功能,对休克期平稳度过、降低内脏并发症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成人严重烧伤休克期复苏补液量的参考公式,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将笔者单位自2004年-2010年收治的45例严重烧伤成人患者按完全随机法分为按第三军医大学公式补液组(三医大公式组)及高原补液组(高原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以常规抗休克补液,按三医大公式组即按照第三军医大学公式补液,高原组即在按三医大公式组的基础上等比例增加晶胶体补液量,并根据中心静脉压的变化做调整.两组均于补液前、补液后2h、6h及12h、伤后24h及48h 6个时相点,监测患者的尿量、心率、血压指标,并采集股静脉血检测主要脏器功能及损伤指标.结果:高原组较按三医大公式组复苏补液量多,差异非常显著 (P<0.01),两组尿量、心率、脉压差及主要脏器功能及损伤指标也有显著差异(P<0.05),高原组主要脏器损伤轻.结论:根据本临床研究结果,提出高原地区成人严重烧伤休克期复苏补液的参考公式如下:①第一个24h预计补液量(mL)=TBSA(%)×体重(kg) × 2.9mL+水分2 500mL,晶体与胶体之比为2.21;②第二个24h预计补液量(mL)=TBSA(%)×体重(kg) × 1.6mL+水分2 500mL,晶体与胶体之比为21.  相似文献   

3.
快速补注对烧作休克延迟复苏病人脏器损害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快速补液对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病人脏器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37例TBSA>40%的烧伤病人按复苏方法不同分为A(n=17)和B(n=20)2组进行补液,观察休克期内(烧伤后48h)出入量及伤后当日,3,7,15和30d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B组)快速补液2h内补进液体(为第一个24h公式计算量的(38.8±6.1)%)显著超过(A组)传统补液方法(为第一个24h公式计算量的(16.5±2.1)%),B组第1个24h补液总量为公式计算量的(131.4±14.3)%,尿量也显著增加。伤后心肌酶谱、肝肾功能各指标显著升高,两组比较,B组显著低于A组。结论对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病人采取快速补液可以减轻脏器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特重烧伤患者休克期电解质与胶体溶液复苏量及其比值和血钠变化,探讨合理的补液方案。方法取2007年1月-2011年1月本院收治的烧伤总面积大于50%、III度面积大于20%TBSA的42例进行液体复苏的患者,总结患者伤后24、48、72h电解质和胶体的补充量及尿量的变化,观察患者不同时间段补液及血钠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2例患者中,29例血钠正常,4例出现高钠血症,9例休克期出现低钠血症。患者伤后72h内尿量均在50ml/h以上。患者实际补的电解质+电解质胶体总量(ml)=烧伤总面积(%TBSA)×体重(kg)×K,公式中的K值在伤后第一个24h约为1.8,电解质与胶体比值约为1.4;伤后第二个24h的K值为1.1,电解质与胶体比值为1.3;伤后第三个24h的K值为0.8,电解质与胶体比值为1.8。结论特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实际液体补入电解质与胶体总量大于国内传统公式计算量(伤后第一个24h的K值为1.5)。休克期补入电解质量及电解质与胶体比值对血钠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患者 ,男 ,33岁。因电焊汽车油箱着火烧伤 ,伤后 2小时入院 ,查体 :除腰臀部、双足底 1 0 %烧伤外 ,其余均为Ⅲ度及深Ⅱ度烧伤。口鼻周围为Ⅲ度焦痂 ,鼻毛烧焦 ,咽部苍白 ,呼吸困难 ,烦燥。入院诊断 :烧伤总面积 90 % ,Ⅲ度 30 % ,深Ⅱ度6 0 % ;重度吸入性损伤。入院后即行静脉切开 ,快速补液抗休克 ,补液不拘于传统补液公式 ,第 1个 2 4小时气总补液 1 2 40 0ml,其中胶体34 0 0ml,晶体 45 0 0ml,水分 40 0 0ml,尿量 2 1 5 0ml;第二个 2 4小时总补液量为 990 0ml,其中胶体 1 90 0ml,晶体 40 0 0ml,水分40 0 0ml,尿量 1 77…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瓦斯爆炸深Ⅱ度烧伤患者伤后24h内创面行削痂术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154例有削痂手术指征并在伤后24h内行削痂术的深Ⅱ度烧伤患者为A组;107例削痂条件相似并按常规在伤后72h行削痂术的深Ⅱ度烧伤患者为B组;57例削痂条件相似并按常规在伤后168h行削痂术的深Ⅱ度烧伤患者为C组,比较三组休克期补液量、休克征象发生率、回吸收期的生命体征、尿量及愈合时间。结果三组患者在休克期补液量、休克征象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休克期尿量明显增多,回吸收期的体温、心率与B、C组明显不同(P〈0.05或P〈0.01);A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较B、C组短(P〈0.01)。结论深Ⅱ度烧伤创面于伤后24h内削痂是安全的,并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时段性观察输入量与尿量之比,对深Ⅱ度烧伤患者休克预防性补液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大面积烧伤成人患者13例作为A组,入院时无尿,加上情况紧急,为了迅速补液以防休克,采用了传统烧伤公式计算补液量,24 h后的补液则根据输入量与尿量比,在公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按照随机数表法选取15例患者(均为个体烧伤)为B组,在传统烧伤公式计算量的基础上,根据患者输入量与尿量比进行补液调整;于48 h后监测两组患者的Na+浓度、K+浓度、心率、血压等指标,并采集股静脉血检测主要脏器功能,以此评价根据输液量与尿量比指导补液的可行性。结果第1个24 h:补液量/尿量:A组为(2.8±0.7),B组为(3.6±0.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个24 h:补液量/尿量:A组为(1.82±0.5),B组为(1.75±0.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 h后,监测患者的Na+浓度、K+浓度、心率、血压等指标,并采集股静脉血检测主要脏器功能,除HCT外,两组患者的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疗设备及医务人员数量有限制、患者无尿等紧急情况下,为了迅速补液防止休克,可以谨慎采用公式计算补液量,方便易行,但是后期必须迅速调整补液量,注重恢复患者主要脏器功能;若情况允许,开始治疗时就观察输入量与尿量之比适时调整补液量,能显著降低烧伤患者主要脏器功能受损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中原地区大面积烧伤休克期补液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休克液体复苏方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2年3月~2005年6月大面积烧伤及时复苏(A组)124例和延迟复苏(B组)54例病人,入院后在多指标监测下快速补液,观察神志、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尿量、平均动脉压(MAP)和中心静脉压(CVP)、各种并发症发病率等指标,并收集烧伤后8h、第1个24h、第2个24h补液量与国内通用公式理论计算量相比较。结果烧伤后及时复苏组、延迟复苏组补液量均大于国内通用公式理论计算量。及时复苏组较延迟复苏组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国内通用烧伤补液公式满足不了大面积烧伤休克期补液需要,改进补液公式可快速纠正休克,减少烧伤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深Ⅱ度烧伤创面伤后24 h内削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有削痂手术指征并在伤后24 h内行削痂术的深Ⅱ度烧伤患者设为实验组,并另选30例削痂条件相似而且按常规在伤后4~6 d行削痂手术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在休克期补液量、并发症发生率、尿量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休克期的补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休克期的尿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或0.01),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深Ⅱ度烧伤创面于伤后24 h内削痂是安全的,并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病人休克期烧伤面积及体质量与补液质、量和补液速度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收集青岛市市立医院2002年10月—2009年1月收治的烧伤面积>50%、年龄>14岁、伤后到入院时间<6 h并且平稳渡过休克期的烧伤病人。统计其烧伤后第1个24 h前8 h、后16 h与第2个24 h补充晶体、胶体、水份的量及晶体-胶体比值,并与全国通用补液公式比较。结果第1个24 h晶体-胶体实际补液总量、第2个24 h晶体-胶体实际补液总量与全国通用补液公式标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557、4.647,P均<0.05)。第1个、第2个24 h补液晶体-胶体比值>1,与全国通用补液公式标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6.67~11.10,P均<0.05)。第1个24 h、第2个24 h补充的水份>2 000 mL,与全国通用补液公式标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5.30、10.93,P均<0.05)。前8 h补充的晶体-胶体补液总量小于后16 h,差异有显著性(t=-5.32,P<0.05)。结论现行的全国通用补液公式晶体、胶体和水份的估计量偏低,晶体-胶体比尚适中,补液速度高于临床补液速度,建议在临床应用中进行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段伟生  吕伟  张晚生 《河南医学研究》2012,21(2):184-185,188
目的:研究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及控制性升压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159例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例,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85例和正压液体复苏组74例,入院后给与液体复苏,记录复苏液量、时间、复苏后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压积、凝血酶原时间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统计入院2周内本组病例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在入院2周内发生并发症及病死率上低于正压液体复苏组,所需复苏液量小、复苏时间短,凝血酶原时间更短、C-反应蛋白的水平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及控制性升压治疗出血未控制性休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赵卫龙 《甘肃医药》2014,33(1):30-31
目的:探讨传统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经基本处理血压稳定后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液体复苏法.对两组患者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过不同方法的救治,观察组平均使用液体量为2020±433ml,对照组平均使用液体量为2850±481ml,经抢救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包括ARDS3例、MODS4例均较对照组11例、12例少,且死亡率2.56%较对照组20.51%低,经统计学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创伤性休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法较传统液体复苏法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通常合并右心功能不全,合并感染性休克时应用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治疗的价值甚微。随着超声在重症医学科的广泛应用,床边获取患者左心室流出道速度时间积分(VTI)已成为可能,VTI近似于心脏每搏量,用这一参数反映患者的容量反应性较中心静脉压具有明显优势。目的 探讨VTI指导COPD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COPD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CVP组、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组和VTI组。CVP组根据CVP进行液体治疗,使CVP达到15 mm Hg为终点;GEDVI组根据GEDVI进行液体治疗,使GEDVI达到800 ml/m2;VTI组根据液体治疗后VTI增加幅度指导液体治疗,直至VTI增加<15%。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入ICU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平均动脉压、CVP、血乳酸水平、氧合指数以及合并肺动脉高压情况〕及液体治疗前后相关数据(患者6 h液体复苏量,6 h、24 h去甲肾上腺素用量,24 h液体复苏量,24 h血乳酸水平,24 h血乳酸清除率,72 h APACHE Ⅱ评分、72 h SOFA评分,肾脏替代治疗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病死率)并比较。结果 3组患者6 h液体复苏量、6 h去甲肾上腺素用量、24 h血乳酸水平、24 h血乳酸清除率、72 h APACHE Ⅱ评分、72 h SOFA评分、肾脏替代治疗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EDVI组、VTI组24 h液体复苏量多于CVP组(P<0.05)。VTI组24 h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少于CVP组及GEDVI组(P<0.05)。结论 以VTI指导的COPD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液体治疗,能准确评估患者所需液体治疗量,明显降低患者去甲肾上腺素用量。  相似文献   

14.
陈昱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2):133-134
目的观察限制性体液复苏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症状的改善与治疗情况并对其进行临床分析。方法以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就诊于我院的失血性休克患者40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40例患者均为接受过限制性体液复苏后救治的患者,观察患者之间的平均输液量、并发症(ARDS、MODS、DIC、ARF)发生率以及各项实验室指标,包括血气碱剩余值(BE)、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凝血酶原时间(PT)、红细胞压积(Hct)等,并根据其严重程度影响死亡率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在进行救治后,各方面恢复良好,平均输液量、各项并发症(ARDS、MODS、DIC、ARF)发生率以及各项实验室指标也较为理想,其中2例重度休克患者因病情严重导致临床救治死亡,疗效较轻、中度患者的预后要差。结论限制性体液复苏在治疗失血性休克的方面充分体现了优越性,疗效优于常规体液复苏治疗,且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患者存活率升高,在临床上具有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Sloan EP  Koenigsberg M  Gens D  Cipolle M  Runge J  Mallory MN  Rodman G 《JAMA》1999,282(19):1857-1864
CONTEXT: Severe, uncompensated,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causes significan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but resuscitation with an oxygen-carrying fluid might improve patient outcomes. OBJECTIVE: To determine if the infusion of up to 1000 mL of diaspirin cross-linked hemoglobin (DCLHb) during the initial hospital resuscitation could reduce 28-day mortality in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patients. DESIGN AND SETTING: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single-blinded efficacy trial conducted between February 1997 and January 1998 at 18 US trauma centers selected for their high volume of critically injured trauma patients, but 1 did not enroll patients. PATIENTS: A total of 112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and unstable vital signs or a critical base deficit, who had a mean (SD) patient age of 39 (20) years. Of the infused patients, 79% were male and 56% were white. An exception to informed consent was used when necessary. INTERVENTION: All patients were to be infused with 500 mL of DCLHb or saline solutio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ho still met entry criteria could have received up to an additional 500 mL during the 1-hour infusion period. MAIN OUTCOME MEASURES: Twenty-eight day mortality, 28-day morbidity, 48-hour mortality, and 24-hour lactate levels. RESULTS: Of the 112 patients, 98 (88%) were infused with DCLHb or saline solution. At 28 days, 24 (46%) of the 52 patients infused with DCLHb died, and 8 (17%) of the 46 patients infused with the saline solution died (P = .003). At 48 hours, 20 (38%) of the 52 patients infused with DCLHb died and 7 (15%) of the 46 patients infused with the saline solution died (P = .01). The 28-day morbidity rate, as measured by the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core, was 72% higher in the DCLHb group (P = .03).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adverse event rates or the 24-hour lactate levels. CONCLUSIONS: Mortality was higher for patients treated with DCLHb. Although further analysis should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mortality difference was solely due to a direct treatment effect or to other factors, DCLHb does not appear to be an effective resuscitation flui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 163例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成充分液体复苏(常规)组(84例)、限制性液体复苏(限制)组(79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补液,维持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中心静脉压(CVP)≥5cmH2O(1cmH2O=0.098kPa);限制组在止血前限制液体输入,维持收缩压在80~90mmHg,平均动脉压(MAP)在50~60mmHg,CVP在2~5cmH2O。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病死率及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平均输液量常规组为(2650±525)ml,限制组为(1780±310)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组死亡20例(23.81%),限制组死亡9例(11.39%),常规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限制组(P〈0.05)。且常规组存活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均高于限制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并降低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证明严重烧伤立即输液对预防烧伤早期MOF有利;延迟均匀输液则不利;而延迟快速输液可部分预防MOF发生。其表现为立即和延迟快速输液组的SV、SI、LVSWI、RVSWI、FAP维持在伤前值的50%以上,并逐渐恢复接近伤前值。PAWP小于1.3kPa,ALT、LDT增加没有超过伤前值的2倍。DB、TB、UN、Cr、PaO_2、P(A-a)O_2、MDA、RCR、ADP/O和ATP变化不明显。血培养阳性率、死亡率和MOF发生率低,病理改变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中药川芎嗪对严重烧伤早期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临床选择烧伤面积>30%(小儿>15%)、入院时己发生休克或休克代偿期80例,其中40例在用平衡盐溶液复苏的同时静脉注射中药川芎嗪(80-120mg,Bid)用药72h,为用药组;另40例单纯用平衡盐溶液复苏者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休克缓解情况,7h后缓解者为休克延迟复苏;对比观察内脏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病死率。结果 休克症状缓解情况:用药组,6h内缓解者占85%,7h后延迟复苏者占15%;对照组,6h内缓解者占25%,7h后缓解者占75%;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病死率:用药组为20%和5%;对照组为57.5%和30%。结论 严重烧伤后早期应用中药川芎嗪对脏器功能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酸清除率在指导多发伤并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多发伤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63例,分为两组,A组32例,B组31例。A组检测中心静脉压(CVP)及平均动脉压(MAP)指导补液,以CVP达到8~12mmHg,MAP达到(65±5)mmHg以上,作为液体复苏治疗的目标。B组在达到上述CVP及MAP的基础上,计算乳酸清除率,以乳酸清除率大于或等于10%作为复苏治疗的目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h液体复苏达标率及乳酸清除率大于或等于10%的比例、术后24h输液量的差异,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器官功能不全发生情况,ICU住院日。结果2h液体复苏达标率的比例A组高于B组(P<0.01)、24h内输入液体量B组大于A组(P<0.01)。但两组术后24h液体复苏达标率(≥10%)的比例、输入红细胞及血浆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器官功能不全比例高于B组(P<0.05),A组ICU平均住院日高于B组(P<0.01)。结论在监测CVP及MAP的基础上,使用乳酸清除率作为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的指导目标,可能减少患者器官功能不全发生,缩短ICU住院日。  相似文献   

20.
烧伤早期损害的防治措施对提高烧伤存活率的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烧伤早期损害综合防治措施是提高第3阶段我所烧伤存活率的影响。方法 将我所收治的12568例烧伤病人按时间顺序分为3个阶段,回顾性分析3个阶段病人的面积分布、存活率和烧伤休克、全身性感染、内脏并发症发生率及第3阶段主要的防治措施。结果 与第1阶段及第2阶段比较,第3阶段各面积组休克发生率、全身性感染发生率、内脏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降低,总存活率、不同烧伤面积存活率均显著提高;延迟快速复苏、早期一次性大面积切痂、早期肠道喂养及吸入性损伤、肠源性感染等治疗组内脏损害发生率均显著低于相应对照组。结论 烧伤早期损害综合防治措施对提高我所第3阶段烧伤存活率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