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目的】探讨Runx2基因在乳腺癌中分布及Runx2-树突状细胞(DC)疫苗能否在体外诱导产生针对三阴乳腺癌的特异性抗肿瘤效应。【方法】RT-PCR、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blot检测Runx2在三阴乳腺癌、非三阴乳腺癌和正常乳腺细胞中表达;提取健康人外周血并分离DC,流式检测DC表面标志;制备Runx2过表达慢病毒,转染DC并分为转染组、阴性对照组及空白组,荧光显微镜、PCR和Westernblot检测各组转染效率;将各组转染细胞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ELISA检测IL-12、IFN-γ的分泌量,MTT检测疫苗对三阴乳腺癌的特异性杀伤作用。【结果】PCR结果示Runx2在MDA-MB-231、MCF7及MCF10A中ΔCT值分别为10.37±0.61、11.86±0.59、12.97±0.06(P<0.05),免疫细胞化学及Western显示MDA-MB-231中Runx2蛋白呈强阳性,在MCF7及MCF10A中仅为弱阳性;本研究制备Runx2慢病毒在转染DC后可以表达丰富绿色荧光,证实Runx2基因成功转导入成熟DC中。转染组与T细胞共培养后分泌IL-12、IFN-γ量(pg/m L)分别为170.33±5.03、517.15±5.88,而阴性对照组的分泌量仅为72.30±3.05、171.57±1.37(P<0.05),同时转染组诱导的细胞毒性T细胞对三阴乳腺癌杀伤率(%)为60.02±3.51,较对照组(25.57±3.64)增强(P<0.05)。【结论】Runx2可能为三阴乳腺癌治疗新靶点,并能成功转导Runx2至DC中制备Runx2-DC疫苗,增强DC对三阴乳腺癌的靶向性,从而高效诱导该疫苗在体外对三阴乳腺癌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2.
彭莹莹  叶小磊 《浙江医学》2018,40(8):786-791
目的探讨加载人类乳腺癌干细胞(BSC)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化效果的影响。方法从11例乳腺癌患者中分离并评价BSC,探讨BSC作为DC疫苗抗原的适用性,并在体外评估了杀伤BSC的能力。结果BSC表达高水平的干细胞相关分子CD44+、CD24-和CD133+,乳腺癌贴壁细胞表达CD44+、CD24+和低CD133+。在体内,富集的乳腺癌细胞球表现出比贴壁细胞更强的致瘤能力。使用BSC裂解物的DC疫苗接种引发针对BSC的特异性T细胞应答。DC疫苗接种刺激Th1应答并诱导IFN-γ产生,与活化的CTL数量呈正相关。结论乳腺癌细胞球细胞具有干细胞特性和强致瘤功能,使用BSC抗原的DC接种可引发有效的抗原特异性Th1应答,进一步激活抗原特异性CTL并诱导IFN-γ产生。  相似文献   

3.
胃癌细胞-树突状细胞融合疫苗肿瘤细胞杀伤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胃癌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titic cells,DCs)融合疫苗激活杀伤性T淋巴细胞体内外肿瘤细胞杀伤活性进行研究,为胃癌DC疫苗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GM-CSF,IL-4,TNF-α定向诱导获取DC.DC与SGC7901胃癌细胞经PEG诱导融合、HAT/HT筛选培养获得纯净融合细胞.MTT比色法检测融合疫苗体外杀伤胃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观察融合疫苗对胃癌裸鼠种植瘤模型肿瘤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术AnnexinV/PI双标法检测瘤细胞凋亡,观察融合疫苗对肿瘤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结果①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可获得具备典型形态特征及表型的DC.②DC与SGC7901细胞经PEG诱导融合,HAT/HT筛选培养,可获得纯净融合细胞.③体外MTT比色检测,融合疫苗胃癌细胞杀伤率为(81.47±5.25)%,与混合培养DC组(70.53±2.46)%差异显著(P<0.05),与单纯T细胞组(21.67±2.55)%差异非常显著(P<0.01).④融合疫苗组荷瘤裸鼠终末肿瘤体积平均(1.298±0.021)cm3,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抑瘤率为57.8%.⑤融合疫苗组肿瘤细胞凋亡率(54.9±1.38)%,坏死率为(21.04±1.47)%;与对照组瘤细胞凋亡百分率(20.02±0.39)%,坏死百分率(1.23±0.03)%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⑥融合疫苗组肿瘤组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出血、坏死,瘤组织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结论融合细胞疫苗激活T淋巴细胞体内外均可诱导显著胃癌细胞杀伤细胞毒活性;其应用于荷瘤动物体内,可以明显减慢肿瘤生长速度,诱导更多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生物学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显示了其在免疫系统中的关键作用,也为以DC为基础的肿瘤免疫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但DC疫苗还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已经发现了许多扩增DC及其负载抗原的方法,使DC疫苗在肿瘤患者身上开始临床研究成为可能。本文就DC疫苗的临床应用及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及其抗肿瘤疫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肿瘤的免疫治疗是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于20世纪90年代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方法。其基本理论依据是:通过调节或增强机体固有的内在性防御机制(主要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和免疫排斥)来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或通过抑制肿瘤细胞转化,促进恶性细胞分化来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体外杀瘤作用及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用小鼠结肠腺癌细胞株CT26细胞抗原冲击致敏制备负载肿瘤抗原的DC疫苗;负载肿瘤抗原的DC疫苗激活同源T淋巴细胞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采用乳酸脱氢酶(LDH) 4 h释放法检测CTL在体外对CT26细胞的杀伤活性;建立CT26荷瘤小鼠模型,应用CTL治疗荷瘤小鼠,观察肿瘤大小和小鼠存活期.结果:负载CT26肿瘤抗原的DC疫苗能够诱导T细胞增殖分化为肿瘤特异CTL,该CTL对CT26细胞有高效而强烈的杀伤作用,杀伤率为(83.95±11.25)%,而对B16细胞、3LL Lewis 细胞无明显杀伤作用,杀伤率分别为(12.75±5.36)%和(11.38±4.57)%.应用CTL治疗荷瘤小鼠能显著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延长荷瘤小鼠存活期.结论:负载肿瘤抗原的DC疫苗能够诱导高效而特异的CTL杀瘤活性并能治疗荷瘤小鼠.提示负载肿瘤抗原的DC疫苗诱导的CTL可能在肿瘤的免疫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卵巢癌(OVCA)细胞与自体或同种异体树突状细胞(DC)融合后体外诱导特异性CTL的作用。方法:用PEG法将OVCA细胞与自体或异体DC融合,在含GM-CSF的RPNH-1640完全培养基中继续培养7~14d,然后将融合细胞与CA-125特异性T细胞共同培养,用细胞内细胞素染色法检测其诱导CTL活性。结果:人类OVCA细胞表达CA-125、HER2A/neu、MUC1肿瘤相关抗原及MHC-Ⅰ类分子和粘附分子(ICAM),但不表达MHC-Ⅱ类分子、B7-1和B7-2;DC则表达MHC-Ⅰ类和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ICAM,但不表达DF3/MUCl或CA-125等OVCA相关抗原,而OVCA细胞与自体或异体DC融合细胞则表达CA-125及MUC1肿瘤相关抗原、MHC-Ⅰ类和Ⅱ类分子、B7-1、B7-2及ICAM。结论:人OVCA与自体或异体DC融合细胞能诱导由MHC-Ⅰ类分子限制的CTL活性和自体肿瘤细胞的溶解作用。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疫苗与肿瘤免疫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抗原脉冲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DC)的潜能和新颖的肿瘤靶的鉴定,重新激起对恶性肿瘤治疗型疫苗的研究兴趣,已成为许多研究课题的热点。本文综述DC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开发应用。1引言人体免疫系统具有抵御恶性细胞失控制性生长的能力,其核心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与结直肠癌(Lovo)细胞融合疫苗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①应用PEG融合技术融合树突状细胞和Lovo细胞,制备融合疫苗。②通过描记细胞生长曲线、倒置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检测观察细胞生物学特性。③通过检测疫苗的克隆形成率、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疫苗的成瘤活性来观察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学效应。结果:融合疫苗呈悬浮生长,具有两种亲代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CD80、CD83、CD86等在融合细胞表面的表达较单纯DC显著丰富;融合细胞不出现明显的细胞倍增;融合疫苗在软琼脂上培养21d,未见明显的细胞克隆形成;通过^3H—TdR掺人法检测融合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发现融合疫苗可强烈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融合疫苗接种于裸鼠体内观察30d,未见肿瘤组织生长。结论:融合细胞具有作为抗肿瘤疫苗应具备的低增殖能力和不成瘤的安全性;融合疫苗可明显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说明将其作为抗结直肠癌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树突状细胞抗肿瘤免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体内最有效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其主要功能为捕获、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呈递给T、B淋巴细胞,进而引发一系列免疫应答.有别于其他APC,DC最大特点是能够刺激初始型T细胞活化,在诱导机体免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对DC在肿瘤抗原的识别、加工处理及递呈过程中作用机制的进一步阐明,DC在抗肿瘤免疫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关注,DC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显示其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DC的生物学特性、抗肿瘤机制、DC疫苗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多西他赛(多西紫杉醇,docetaxel)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CAL-51和非三阴乳腺癌细胞系T47D的杀伤敏感性差异,探讨CAL-51对多西他赛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 MTT法测定不同剂量多西他赛对CAL-51和T47D细胞生长的影响并计算IC50值;瑞氏-吉姆萨染色分析多西他赛作用后对两种细胞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仪(FCM)分析多西他赛对细胞周期的分布及凋亡情况的影响;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多个基因在两种细胞中的差异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抗凋亡蛋白Bcl-2和胱天蛋白酶(caspase)家族蛋白在两种细胞中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T47D细胞经多西他赛处理后,形态出现显著变化;流式细胞检测显示,多西他赛能明显诱导非三阴乳腺癌细胞系T47D凋亡,与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CAL-51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定量PCR结果显示,CAL-51中抗凋亡基因Bcl-2高表达,与T47D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蛋白质印迹法显示加药后两种细胞皆能活化内源性凋亡途径,但下游效应caspase的活化途径有所不同。结论多西他赛诱导2种细胞产生凋亡的内源性途径有所不同,Bcl-2的高表达可能是CAL-51细胞对多西他赛耐药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从贝伐珠单抗特点及其在各种乳腺癌治疗中应用现状出发,探讨贝伐珠单抗应用于特定乳腺癌人群(如TNBC)或乳腺癌特定治疗阶段(如新辅助化疗)的获益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阴性的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中p53和Ki67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病理确诊的浸润性乳腺癌233例,其中三阴性乳腺癌44例(18.88%),非三阴性乳腺癌189例(71.1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p53和Ki67的表达,分析三阴性乳腺癌中p53和Ki67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p53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5%和68.2%,显著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织(20.6%和47.1%)(P<0.05).p53阳性表达与三阴性乳腺癌的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脉管内癌浸润有关(P<0.05);Ki67阳性表达与三阴性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在所有乳腺癌病例中,p53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r=0.294,P=0.000);在三阴性乳腺癌病例中,p53与Ki67表达不相关(r =0.134,P>0.05).在所有乳腺癌病例中,p53表达阳性者总体生存率低于p53表达阴性者(P =0.000),Ki67表达阳性者总体生存率低于Ki67表达阴性者(P=0.000);在三阴性乳腺癌病例中,p53表达阳性者与阴性者以及Ki67表达阳性者与阴性者总体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p53和Ki67的表达水平均上调,但两者无明显相关性.p53和Ki67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预后有关,但尚不能指导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4.
三阴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一种特殊的乳腺癌亚型,侵袭性强、预后差,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TNBC的临床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特征及治疗进展。临床病理学包括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病理生物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包括TNBC与Basal-like乳腺癌、乳腺癌1号基因(breast cancer 1,BRCA1)、p53等基因间的关系。治疗包括手术治疗、新辅助化学治疗、高剂量化学治疗及靶向治疗。深入研究TNBC的特征可为其治疗提供更多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转染雌激素受体β(ERβ)及其5-8外显子缺失异构体ERβ△5-8(文中简称ERβ△),试图了解ERβ单独表达对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对雌激素、三苯氧胺(tamoxifen)作用的反应性;探讨ERβ是否有可能成为三阴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预测因子和新的治疗靶点。方法①构建真核细胞表达克隆pReceiver-M72-ERβ及其剪切体pReceiver-M72-ERβ△。②脂质体法转染人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设ERβ组、ERβ△组、空载体组及空白对照四组。③转染后荧光显微镜检,免疫荧光、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Blot等方法验证蛋白表达。按实验设计分别加入不同药物浓度的三苯氧胺、雌激素。④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周期情况。MTT法检测细胞相对活性。结果①以IRES2-EGFP为蓝本改造的pReceiver-M72-ERβ及其剪切体pReceiver-M72-ERβ△成功构建。②转染ERβ后细胞生长速度加快,细胞周期中G1期比例减少,S期比例增加,克隆形成能力增强;转染ERβ△后细胞系相对活性及细胞周期未见明显改变;雌激素及tamoxifen对转染ERβ及其剪切体ERβ△的细胞生长无明显影响。结论 ERβ单独表达促进MDA-MB-231细胞生长,增加细胞相对活性及克隆形成能力;转染ERβ的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中对雌激素及雌激素抑制剂tamoxifen无明显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唾液酸化 Lewis X(SLeX)表达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肿瘤复发的影响。方法以符合条件的162例TNBC患者为研究对象。临床病理特点从病历获得,随访以电话随访为主,辅以住院随访、门诊随访。生存率估算应用 Kap-lan-Meier法,组间生存率曲线差异采用 Log-rank检验。结果26例(16.0%)SLeX阳性(阳性组),136例(84.0%)SLeX阴性(阴性组)。阳性组有较高的 pN分期。阳性组和阴性组的5年无复发生存(RFS)率分别为65.6%和85.8%,2组的RFS曲线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 RFS率与年龄、pN分期、SLeX表达状态相关(P<0.05)。结论 SLeX阳性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复发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联合铂类一线治疗既往接受过蒽环或紫杉类药物治疗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以此方案一线治疗晚期TNBC 22例,其中吉西他滨(GEM))+顺铂(DDP)治疗17例,NVB+卡铂(CBP)治疗5例,全组共化疗86个周期,中位化疗4个周期(2~8个周期)。结果 22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1例(4.5%),部分缓解(PR)9例(40.9%),稳定(SD)8例(36.4%),进展(PD)4例(18.1%),总有效率(CR+PR)为45.5%,全组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为8.2个月。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为骨髓抑制和恶心呕吐,骨髓抑制以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为主,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36.4%(8/22)、22.7%(5/22),Ⅲ~Ⅳ度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5.0%(1/22)。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铂类一线治疗既往接受过蒽环类药物治疗的晚期TNBC有较好的疗效,且毒性可以耐受,是晚期TNBC一线治疗的有效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IL-18基因修饰的DC肿瘤融合瘤苗的抗肿瘤效应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观察腺病毒介导白细胞介素 1 8(Interleukin1 8,IL 1 8)修饰的小鼠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DC)与Hep a1 6肝癌细胞融合后的瘤苗 (IL1 8 DC Hepa)体内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以及对荷瘤小鼠的治疗效果 .方法 :应用T细胞与NK体内删除实验、4h51 Cr释放杀伤实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方法 ,观察瘤苗对荷瘤小鼠免疫治疗作用及保护性免疫反应作用机制 .结果 :IL1 8 DC Hepa瘤苗组免疫治疗作用明显优于未转染IL 1 8的融合瘤苗组 (DC Hepa)和LacZ转染对照组 (LacZ DC Hepa) (P <0 .0 5 ) ,阻断CD4 + 、CD8+ T细胞都导致瘤苗免疫治疗作用明显降低 ,阻断NK细胞对抗肿瘤免疫应答具有一定影响 ,表明IL1 8 DC Hepa瘤苗的免疫治疗作用有赖于CD4 + 和CD8+ T细胞及NK细胞 .IL1 8 DC Hepa瘤苗体内诱导特异性CTL杀伤活性明显高于DC Hepa和LacZ DC Hepa组 (P <0 .0 0 1 ) ,诱导脾淋巴细胞产生IL 2和IFN γ的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DC Hepa和IL1 8 DC (P <0 .0 0 1 ) ,但各组瘤苗诱导脾淋巴细胞产生IL 4和IL 1 0能力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表明IL 1 8主要是通过诱导IL 2和IFN γ等Th1型细胞因子来增强DC融合瘤苗的抗肿瘤效应 .结论 :IL1 8 DC Hepa瘤苗进行体内免疫保护和治疗 ,能诱导出显著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为DC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miR-200c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和BT-549细胞迁移能力及增殖能力的影响,阐明miR-200c抑制三阴性乳腺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相关机制。方法:选取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和BT-549,对其进行瞬时转染,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转染negative control/Lipo2000)、试剂对照组(转染Lipo2000)和实验组(转染miR-200c mimic/Lipo2000);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vimentin及β-caten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CCK8实验和划痕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结果:RT-PCR法和Westernblotting法检测,实验组细胞中vimentin和β-caten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试剂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CK8法检测,实验组细胞增殖低于阴性对照组和试剂对照组(P<0.05)。划痕实验,实验组细胞划痕宽度恢复率低于阴性对照组和试剂对照组(P<0.05)。结论:miR-200c通过调节MDA-MB-231和BT-549中β-catenin、vimentin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降低细胞的迁移和增殖能力,进而抑制三阴性乳腺癌EMT。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疏肝化癥方对乳腺癌小鼠的抑瘤作用及其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0.01、0.10、1.00及10.00 g·kg-1疏肝化癥方组,每组8只.采用小鼠腋下胸骨前缘乳腺脂肪垫内接种4T1细胞法构建三阴性乳腺癌(TNBC)小鼠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