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活体肝移植中小肝综合征发生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 复习国内、外近几年活体肝移植术后有关小肝综合征的相关报道.结果 供体年龄、脂肪肝程度、受体术前疾病状态(MELD评分)、术后高门静脉灌注、流出道不畅及移植物大小和质量对活体肝移植术后小肝综合征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术前选择最佳的供体,术中的脾脏切除或脾动脉结扎或对门静脉限流,保证流出道的绝对通畅,术后及早发现并积极治疗能显著减少小肝综合征的发生.结论 小肝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是可以预测的,积极的应对措施可以用于小肝综合征的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2.
活体肝移植术中门静脉血流量检测与调整预防小肝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活体肝移植术(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LDLT)中测定与调整门静脉血流量对小肝综合征(small-for-sizesvndrome,svss)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行门静脉血流测定的31例LDLT病例资料,包括移植物重量/受体体重(GRWR)、门静脉血流量及术后小肝综合征发生率,探讨检测和调整LDLT中行脾切除及睥动脉结扎病人的门静脉血流量对预防小肝综合征的作用。结果:8例LDLT术中同时行脾切除术,切脾后门静脉血流量较切脾前明显降低(P〈0.01)。5例LDLT术中同时行脾动脉结扎,结扎后门静脉血流量亦较前减低(P=0.017)。行门静脉血流调整组(13例)的GRWR低于未调整组(18例)(P=0.044);而门静脉血流量则明显高于未调整组(P〈0.001)。调整组无小肝综合征发生,未调整组发生1例小肝综合征。结论:LDLT术中通过脾切除或行脾动脉结扎者降低了移植肝门静脉血流量,有预防术后小肝综合征的作用。监测门静脉血流量为指导门静脉血流调整提供了较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活体肝移植术后内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对侧支循环和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6年12月至2008年6月因门静脉高压症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活体肝移植术18例病人,分别于术前,术后1、3、5、7d及1、3个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病人门静脉血流平均速度(PBV)、门静脉血流量(PBF)和肝动脉阻力指数(HA-RI)变化,并与18例活体肝移植供体进行对照。应用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术分别于术后7、30和90d测量肝脏、脾脏体积大小,同时观察受体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变化。结果 移植术后受体组门静脉压力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平均水平。术后PBF和PBV均明显升高,术后第1天PBF从术前(1081±278)mL/min升至(2171±613)mL/min,PBV从(15.0±5.7)cm/s升至(52.9±22.1)cm/s,其中脾动脉结扎组PBF低于不结扎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逐渐下降,但术后3个月仍高于供体组(P<0.05)。供体组术后PBF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BV从术前(23.7±7.2)cm/s增至(30.7±7.5)cm/s(P<0.01),1个月后恢复正常。术后移植物和残肝均迅速再生,3个月后分别增至(1426.2±203.4)mL和(1139.3±153.1)mL。受体组术后脾脏体积明显减小,但术后3个月脾脏体积仍远大于供体术前正常水平(P<0.01),而供体组术后脾脏体积较术前增加。术后早期食管胃底曲张静脉亦存在。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活体肝移植术后门静脉血流呈高灌注状态,此变化与脾脏仍肿大有关。术后脾动脉结扎可有效预防移植物高灌注性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术前选择合适的供肝、术中建立充分的流出道及术后调整门静脉压等综合措施预防活体肝移植术后肝小体积综合征.方法 总结2007年12月至2009年11月的113例活体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术前通过影像系统评估供肝体积,测算供肝体积与受者体重比(GRWR),根据供肝解剖及GRWR确定采用的供体类型(含肝中静脉右半肝,不含肝中静脉右半肝,含肝中静脉左半肝等),术中通过建立充分的流出道,根据GRWR、术前脾功能亢进情况、肝动脉开放后门静脉血流量及门静脉压力,确定是否采用脾动脉结扎等方法将门静脉压力控制在<20 mm Hg(2.67 kPa),门静脉血流量控制在<250 ml·min-1·100 g-1,观察采取上述措施后肝小体积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 75例受者接受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37例接受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1例接受含肝中静脉左半肝.随访6个月,所有受者均未出现持续黄疸、败血症等严重的肝小体积综合征表现,1例受者于术后42 d死于脑卒中及呼吸衰竭,受者术后6个月存活率为99.1%(112/113).结论 术前根据供肝血管解剖及GRWR选择适当的供肝类型,术中建立充分的流出道,通过脾动脉结扎等方式调整门静脉血流及压力的综合方法可有效预防肝小体积综合征.  相似文献   

5.
成人间活体肝移植后小肝综合征的预防:附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预防成人间活体肝移植术后小肝综合征(SFSS)的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成人间活体肝移植(LDLT)的临床资料,包括受体术前血细胞计数、脾脏厚度、门静脉直径、移植物重量与受体体重比(GRWR)、移植物体积与受体标准肝体积比(GV/SLV)及肝静脉重建等,探讨合适体积移植物、良好肝静脉回流、及正常门静脉灌注对SFSS的预防作用。 结果:受体术前均无严重门静脉高压,均没有采用降门静脉压力与血流的措施,6例肝移植物GV/SLV均大于40%,除1例GRWR为0.74%外,余均大于0.8%。6例受体肝静脉重建均良好,重建后肝脏无淤血改变。术后无SFSS发生。 结论:LDLT通过选择合适体积移植物,重建良好的肝静脉回流,控制门静脉压力,防止门静脉过度灌注等有助于预防SFSS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活体右半供肝切取的经验。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9年8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移植中心施行活体右半肝供体手术的157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供者均自愿无偿捐肝,其捐赠行为均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了解术前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评估供肝体积的效果:术前应用CT测定供体的全肝体积、右半肝体积(不含肝中静脉),从而计算残余左半肝体积比;术后测定切取的右半肝重量、应用华西严律南公式计算标准肝脏体积(standard liver volume,SLV),计算残余左半肝体积重量比,比较术前供肝CT测定全肝体积与SLV的差异。供体均行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供肝切除术。静脉复合麻醉,取双侧(后期改进为右侧)肋缘下并延至剑突的切口,游离右侧肝脏,确定切肝线,不阻断入肝血流,用超声吸引刀离断肝组织直至整个右半肝游离,依次阻断并切断肝右动脉,门静脉右支及肝右静脉,将供肝移至后台进行灌注及修整。了解供者术中情况,包括供体取肝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有否发现不适合作为供体的病例及其原因。了解供者术后随访情况,术后并发症采用Clavien系统分级评价。结果供体的术前CT供肝体积测定结果:全肝体积(1301±174)ml,右半肝体积(724±137)ml,残余左半肝体积比(45.5±6.9)%。实测值:右半肝重量(558±77)g,SLV(1055±129)ml,残余左半肝重量比(46.7±6.2)%,其中30%~35%者10例(6%),〉35%者147例(94%)。CT测定供体全肝体积比SLV平均大23%。供体术中平均失血量493ml,手术时间(431±68)min。术中探查发现不适合作为供体而未完成右半肝切除4例,包括肝总管进入肝圆韧带左纵沟内再发出肝右管1例、多支肝右管1例、中度脂肪肝(超过30%的肝组织大泡型脂肪变性)1例和肝硬化1例。术后共54例发生61例次并发症,其中发生ClavienⅢ级及以上并发症18例次,包括胸腔积液12例次、肝功能不全2例次、门静脉血栓形成1例次、胆漏1例次、腹腔内出血1例次、切口裂开1例次,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所有供体恢复良好,随访3年均健康存活。结论术前准确掌握CT测定供肝体积的准确性和偏差程度,应用经临床验证有效的评估公式进行验证,并按正确切线断肝,对完成手术计划,保证供、受体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活体肝移植术中门静脉血流量及门静脉压力的监测及调整对小肝综合征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移植一科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期间行活体肝移植并进行术中门静脉血流监测的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实测供肝重量占受者体重比(GRWR)、门静脉血流量及压力、术后是否出现小肝综合征表现等。对于实测GRWR偏小(GRWR1%)的病例,如果术中门静脉压力12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者门静脉血流量250 ml/(min.100 g),在术中加行脾切除或脾动脉结扎,分析监测和调整门静脉血流(脾切除和脾动脉结扎)是否可以预防小肝综合征的发生。结果行脾切除6例,切脾后门静脉血流量及压力均较切除前明显降低(P0.05);脾动脉结扎7例,结扎后门静脉压力较结扎前明显降低(P0.05),而门静脉血流量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44例患者均未出现小肝综合征表现。结论活体肝移植术中通过切脾或行脾动脉结扎降低移植肝门静脉血流量及压力对术后小肝综合征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8.
活体右半肝移植供体术前评估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活体右半肝移植供体术前评估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评估2002年1月至2005年11月施行的23例活体右半肝移植中供体的情况.术前评估包括供体的一般情况,血管与胆管系统影像学,供肝体积及脂肪变性情况等.不阻断入肝血流,在肝中静脉右侧,用超声刀离断肝组织而得到右半肝.计算供体标准肝体积(standard liver volume,SLV)及残余左半肝的比例.结果 术前影像学评估发现,4例门静脉主干有3分支,7例有粗大肝右后下静脉(≥0.5 cm),5例有粗大(≥0.5 cm)肝V段静脉(V5),4例有V8,右肝管变异3例.而术中发现9例伴右后下静脉,5例V5,5例V8,右肝管变异4例.术中肝切取活检示2例供肝轻度脂肪变性.右半供肝切取平均失血462 ml,切取右半肝占SLV的39.7%~69.5%,残余左半肝占30.5%~60.3%.术后第1天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害,但术后1周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腹内出血,1例乳糜漏,2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门静脉狭窄伴血栓形成.所有供体均恢复良好.结论 术前进行供肝血管系统与胆管系统、肝脏的体积与质量的详尽评估,选择出最适宜的供肝与供体,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正>活体肝移植小肝综合症(Small-for-size syndrome,SFSS)目前认为是肝移植中由于受体植入的肝脏体积太小,在功能上不能满足供体需求而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症。主要表现为术后长时间的黄疸,顽固性腹水,肝性脑病等肝功能障碍。发生小肝综合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认为主要是供肝体积过小(接受移植物受体重量比GRWR小于0.8%)、门静脉高压或门静脉血流过度灌注(门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SCT在右叶活体肝移植(LDLT)术前供体筛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名拟行肝右叶捐献的志愿者于LDLT术前行MSCT腹部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由2名医师观察肝脏血管系统的显影情况(采用4分法进行评价)、解剖结构及变异,并对最终作为供体接受肝右叶切除术者的CT表现及术中所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名医师对肝动脉(HA)、门静脉(PV)、肝静脉(HV)分支及副肝静脉(AHV)显影情况的评分均为3~4分,观察者间一致性好(Kappa值分别为0.84、1.00、1.00和1.00)。40名志愿者中,HA正常19名,变异21名;PV正常28名,变异12名。10名志愿者因HA变异影响肝右叶捐献而被排除,包括7名肝右动脉(RHA)纤细和3名S4段肝动脉(S4A)变异;7名志愿者因PV变异被排除,包括2名PV右前支起自门静脉左支(LPV)、3名三叉型PV和2名门静脉右支(RPV)短干。最终包括2名RPV短干、1名PV右后支起自PV主干及2名三叉型PV在内的共15名志愿者作为供体接受肝右叶切除术。LDLT术中所见15名供体的肝脏血管系统解剖结构均与术前MSCT检查结果相符。结论MSCT是LDLT术前评价供肝血管系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建立不同体积供肝的大鼠肝移植模型,探索边缘性体积供肝大小的适宜范围,为研究小肝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提供一种易于复制的小动物模型。方法将192只大鼠随机分为全肝移植组、半肝移植组、小体积供肝移植组及超小体积供肝移植组,每组48只,分别建立全肝、半肝、小体积供肝和超小体积供肝的大鼠肝移植模型。移植术后,4组各抽取24只大鼠用于观察存活率;抽取12只大鼠于移植术前,移植术后5、15、30、45及60min测定门静脉压力;另12只大鼠于术后24h测定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结果全肝移植组的7d累积生存率为100%(24/24),半肝移植组为87.5%(21/24),小体积供肝移植组为37.5%(9/24),超小体积供肝移植组均于术后48h内死亡。全肝移植组术中开放门静脉后,60min内其门静脉压力稳定;半肝移植组大鼠在开放门静脉后,其门脉压力虽有小幅升高,但仍保持相对稳定;而小体积供肝移植组和超小体积供肝移植组开放门静脉后,其门静脉压力均显著升高,15min时均达到高峰,之后该2组的门静脉压力开始回落,至45~60min时逐渐稳定。供肝的体积大小与开放门静脉后5(r=-0.942)、15(r=-0.947)、30(r=-0.900)、45(r=-0.825)和60min(r=-0.705)时的门静脉压力均呈负相关关系(P〈0.001)。肝移植术后24h,全肝移植组和半肝移植组ALT水平均低于小体积供肝移植组及超小体积供肝移植组(P〈0.05),且小体积供肝移植组ALT水平低于超小体积供肝移植组(P〈0.05)。供肝体积的大小与大鼠移植术后的ALT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685,P〈0.001)。结论大鼠部分肝移植模型中,供肝与受体标准肝脏体积比(Gv/sLV)的安全界限为50%,GV/SLV为30%~35%的供肝可视为边缘性体积供肝,小于30%的供肝可视为超小体积供肝。  相似文献   

12.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前肝功能储备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前肝脏备功能的评估方法。方法用Logistic多元回归法分析了78例门静脉高压症行断流术患者术后出现肝功能不全的相关因素,从中筛选与肝功不全关系最密切的危险因子。结果术后发生肝功不全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为:肝性脑病(EN)、血浆吲哚氰绿潴留试验(ICGR15min)及门静脉充血指数(PCI)等,而术前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凝血酶原时间(PT)、门静脉内径(dp)、门静脉流速(Vp)及门静脉流量(Qp)等因素,在多元回归中所占比例不大。结论综合分析术前患者临床指标和肝功能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评价肝硬变患者肝储备功能,预测手术风险及术后转归。  相似文献   

13.
再次肝移植治疗移植肝失功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再次肝移植治疗移植肝失功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993年4月至2005年4月期间施行的9例再次肝移植受者临床资料。再次肝移植的原因包括肝动脉血栓(2/9),门静脉血栓(1/9),胆道并发症(6/9);9例再次肝移植均为尸肝移植,3例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6例采用背驮式肝移植,6例采用Roux-en-Y胆肠内引流,1例供受体门静脉间用供体脾静脉搭桥,1例供体肝动脉与供体腹主动脉之问用供体脾动脉搭桥。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5例术后未出现并发症,1例术后门静脉吻合口狭窄,3例术后6个月内死亡。结论 首次肝移植后由于胆道和血管并发症导致移植肝失功是再次肝移植的主要适应证,不失时机地进行再次肝移植是治疗移植肝失功惟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阑尾不同部位化脓性病变与并发门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阑尾不同部位化脓性病变与并发门静脉炎的关系,对35年中收治的1683例急性化脓及坏疽性阑尾炎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有25例并发或术后出现门静脉炎或/和肝脓肿。经术中肉眼观察,阑尾远端病变527例,2例(0.37%)并发或术后出现门静脉炎或/和肝脓肿;中远端病变840例,6例(0.71%)并发或术后出现门静脉炎或/和肝脓肿;近端病变(阑尾整个病变)316例,17例(5.37%)并发或术后出现门静脉炎或/和肝脓肿。25例门静脉炎或/和肝脓肿中16例是在切除阑尾手术后才出现寒颤、高热等门静脉炎症状的。本组资料表明,阑尾近端的化脓性病变较之中、远段病变易于发生门静脉炎或/和肝脓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后发生门静脉血栓(PVT)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4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行TIPS的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PVT分为血栓组(n=14,发生PVT)和对照组(n=37,未发生PVT)。观察患者TIPS术前人口学指标、入院时的常规检测指标(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收集患者TIPS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分析TIPS术后发生PVT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D-二聚体(D-D)水平、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消化道出血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门静脉主干直径(PVD)、门静脉血流速度(V)、门静脉血流量(Q)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以及消化道出血史均是TIPS术后6个月发生PVT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术前V、消化道出血史、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TIPS术后6个月PVT的发生有关,TIPS术前门静脉系统超声...  相似文献   

16.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syndrome,B—CS)是指肝静脉和(或)肝后段下腔静脉血流受阻而引起的门静脉高压和(或)下腔静脉高压综合征,属于肝后型门静脉高压,在临床表现、病程、预后等方面与较为常见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均有显著不同。目前在B—cs的治疗原则上,  相似文献   

17.
活体右半肝供肝切取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活体右半肝供肝切取手术经验进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单一外科小组2007年8月至2008年12月期间连续实施右半肝切取的76例供者资料。术前综合考虑移植物大小、残肝比例、有无脂肪肝、肝中静脉类型及受体术前门静脉高压情况,以确定是否带肝中静脉。术中以缺血线确定肝切平面,以术中B超了解肝中静脉的走向及分支,肝切线在肝中静脉左或右侧紧贴肝中静脉。行术中胆道造影,了解胆道结构及变异。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期间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ALT水平变化情况以及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6例供体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3±1.3)h,术中失血量(325±127)ml,术中均未输血。总胆红素、INR和ALT水平于术后第12天恢复正常。本组供体术后住院期间最常见并发症是伤口感染(共5例),胆汁郁积4例,断面漏胆4例;11例患者于术后4~7d出现不同程度的胃排空障碍;均经相应处理后好转。术后住院9~21d,中位时间14d。结论充分的术前评估以及精准的术中操作能够保证供肝的顺利切取并有利于供体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贲门周围壁内外双重断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近远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1月—2008年1月我院367例行贲门周围壁内外双重断流术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手术前后门静脉的血流变化,比较术前和术后1周和1、6、12个月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胆红素(TB)、血浆总蛋白(TP)、血浆白蛋白(ALB)等肝功能指标。结果:术前平均自由门静脉压为(36.2±4.2)cmH2O,术后为(31.4±3.3)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较术前显著降低,肝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月肝功能各指标较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6、12月肝功能各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贲门周围壁内外双重断流术能适度降低门静脉压力,同时强化肝动脉灌注,对维持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近期肝功能、改善术后远期肝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门静脉-内脏曲张静脉吻合在门静脉机化血栓患者肝移植中的应用。方法:对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均完全被机化血栓阻塞的7例患者实施肝移植,其中3例供体门静脉-曲张冠状静脉吻合;2例髂静脉搭桥供体门静脉和脾门旁曲张的静脉吻合;1例采用供体门静脉-胆总管前曲张静脉吻合;1例供体门静脉—曲张的胃网膜右静脉吻合。结果:7例手术全部成功。1例术后7d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但是门静脉血流一直通畅。1例术后6个月发现吻合口狭窄,术后9个月采用经皮肝穿刺门静脉支架置入治愈;其余患者分别随访12~22个月,门静脉血流均通畅,无狭窄或血栓形成,肝、肾功能正常。结论:肝移植中对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均完全被机化血栓阻塞的患者,行供体门静脉-曲张内脏静脉吻合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对肝硬化大鼠肝脏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 100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A组(n=40),入肝门静脉完全动脉化+门腔分流;B组(n=40),仅行门腔完全分流;C组(n=20),门静脉阻断30min+右肾切除。分别检测术前和各组大鼠术后1周、2周、4周及8周动脉血酮比(AKBR)及吲哚氰氯15min潴留率(ICGR15)。结果术后A组大鼠的AKBR较术前及B、C两组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并于术后2周,可达到稳态;术后A组大鼠ICGR15较术前及B、C两组明显降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于术后2周可达到稳态。结论入肝门静脉动脉化能明显促进肝硬化大鼠肝脏储备功能恢复,有助于预防门腔分流术后肝衰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